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_第1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_第2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_第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_第4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42 页 共 NUMPAGES42 页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10篇 历史包括使用叙事来检查和分析一系列过去事件并客观地确定造成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

2、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

3、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4、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

5、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

6、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

7、、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

8、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

9、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

10、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

11、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

12、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

13、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

14、,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

15、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

16、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

18、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

19、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20、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21、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

2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

23、,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

24、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

25、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

26、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

27、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

28、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

29、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

30、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31、。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

32、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

33、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

34、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

35、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

36、)、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

37、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38、,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

39、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

40、。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

41、。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6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造船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

42、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43、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

44、、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

45、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

46、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

47、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

48、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8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

49、;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

50、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

51、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

52、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1、(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 )的办法,通过分

53、科考试( )。 9、科举制打破了(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9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 古 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 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 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 时,我们从 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