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晶体管-微电子器件发展展望_第1页
非一般的晶体管-微电子器件发展展望_第2页
非一般的晶体管-微电子器件发展展望_第3页
非一般的晶体管-微电子器件发展展望_第4页
非一般的晶体管-微电子器件发展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个蝴蝶可以刮起一阵风,一个士兵可以开始一场战争,那么一项伟大的创造呢?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错晶体管。于是乎,大名鼎鼎的、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晶体管就此诞生。1956年,这三人因创造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晶体管诞生60多年后的今天,其体积几乎缩小到了极限:贝尔实验室1947年制造的第一个晶体管是手工打造的, 而现在一个针头的空间就能塞进去6000多万个32nm晶体管(针头直径约1.5毫米);如果百米飞人博尔特的步幅是32nm ,那么完成一百米赛程需要跑31.25亿步;32nm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约为 30nm ,英文句点

2、符号 “的面积大约有 0.1平方毫米, 可以放进去400多万个32nm晶体管;Intel 32nm 技术的栅极高度是 0.9nm ,而报纸的平 均厚度为0.1毫米,也就是说111111个栅极堆叠起来才有一张报纸厚。所有数字都揭示着晶体管已经小到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凡事都有个极限,无限接近物质的极限意味着晶体管已经步入老年了吗?晶体管的前世今生晶体管被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在重要性方面可以与印刷术、汽车和等创造相提并论。晶体管的本名是半导体三极管,是内部含有两个PN结,外部通常为三个引出电极的半导体器件。它对电信号有放大和开关等作用,应用十分广泛。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

3、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晶体管的创造为后来集成电路的问世吹响了冲锋号。除了能够很方便的储存信息、发送信号,晶体管还具有当初人们不曾料想的特性:它可持续缩小体积,这使得晶体管与电子产品可以稳定地降价,且功能变得越来越好。这一理论最终成就了摩尔定律。2006年2月英特尔正式推出 45nm晶体管(图1)。与65nm芯片相比,其密度提高 2倍, 达10亿个晶体管,开关速度提高20% ,功耗降低30%。这种45nm工艺采用了 Cu互连、低k介质,应变硅和193nmArF光刻。45nm High* + Metal Gate TransistorsHigh-kSiGe*Si

4、GeSilicon图1, del 45nm高k金属珊晶体管结构 (图片来源: Intel )32nm晶体管那么采用第二代高k金属珊技术,即栅的长度为30nm左右,等价的栅极氧化物厚度仅为0.9nm ,同时整体性能将有超过22%的提升。32nm SRAM 测试芯片最早出现在2007年9月,芯片尺寸可以从 45nm的0.346科m2减小到0.171 ”2。回忆Intel的晶体 管技术开展历程,Intel每两年即可将晶体管的尺寸缩小3050%图2。Transistor Pitch Scaling112.5 nm Pitch图之晶体管微整进度(图片来源:112.5 nm Pitch图之晶体管微整进度(

5、图片来源:Inlet )GftnfrrAticm摩尔定律是一个残酷无情的 监工,就在最新技术刚刚投入生产,人们认为可以暂时停下 脚步好好休息一下时,往往会愕然发现,下一代技术在两年后就要按时推出, 再过两年又一 代新技术IBM院士 Stuart S.P. Parkin 博士介绍说,有摩尔定律的指引,新器件的出现是必然的,它 的进步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材料、设备的进展,当然也和市场紧密相连。在晶体管的技术路线图上,22nm节点之后的等比例缩小很可能需要在SOI或体硅晶圆上采用全耗尽CMOS结构。也很可能会采用 TSV 3-D互连和SiC应力层。向新器件结构的转换已经启动图3,在15 nm技

6、术路线图上,旧M和英特尔已经确认了全耗尽CMOS结构,而一些其它的垂直晶体管结构也得到了极大重视。局部耗尽或传统 的体硅晶体管变得愈加困难,为了获得所需的短沟性能,需要全耗尽器件架构 一一像finFET这样的垂直器件或平面 SOI 才可以完成对沟道的控制。图3 GMOS微喃(图片聚源:IMEC 尽管普遍的观点是全耗尽结构会出现在15nm节点,但旧M已经考虑22nm技术节点时,在其旗舰MPU工艺技术中采用全耗尽工艺。英特尔在22nm还将继续采用体硅技术。英特尔将于2021年底推出采用22nm工艺的MPU。去年九月英特尔发布了带有SRAM阵列和周边逻辑电路的22nm测试芯片,其中每个存储器阵列为3

7、64Mb ,芯片共有290亿个晶体管。该芯片采用了第三代后栅极高k/金属栅工艺,也就是在栅极工艺的最后沉积栅介电层和金属。应变硅如何应变 ?半导体工业缩小芯片的主要动机是:增加每一片晶圆上的芯片数目,从而降低本钱;缩短载流子扩散路径,从而提高芯片处理速度。但是,芯片小型化使工艺技术面临着新的问题:散热和量子隧道效应的处理。 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寻找新的电子材料,基于硅材料的应变硅技术由此诞生。在2021年北京微电子论坛先进半导体工艺研讨会上,中芯国际的技术处长吴汉明博士为大家展示了晶体管未来的走向,应变硅技术是杀手铜之一。应变硅是满足 65nm以下工艺要求的一种高端硅基新材料。应变硅由在SiGe等

8、原子距离较大的衬底上外延生长Si而成。该材料的制作原理之一是在错硅上外延硅,由于硅原子在错原子之间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应变, 扩张了原子间距,因而这种材料被称为应变硅。当硅晶格受到应力产生应变,可将传输载子的有效质量缩小,迁移率及饱和速度均增加。因此在同样组件尺寸下,假设使用应变硅 技术作为载子的传输通道,因其电子与空穴的载子迁移率增加,可到达增加组件速度与驱动电流的目标。形成应变的方式很多,可藉由制程工艺、材料上自然晶格常数的差异或是组件封装等等方式 来达成。应变硅那么可通过如下三种方法获得:(1)工艺诱导法,通过晶体管周围薄膜和结构之间的应力形成;(2)在器件通道下方嵌入 Si-Ge层;(3)

9、对整片晶圆进行处理。英特尔推 出一种包含全硅化(FUSI)馍电极的45nm节点技术,并将由FUSI生成的金属与单轴应变硅 沟道相结合,硅化电极提高了电荷密度,应变硅增强了载流子迁移率,从而使其性能比传统的氮氧化硅-多晶硅栅电极提高 20% ,改良驱动电流20%。东芝推出一种合并两种应变硅形 成的45nm节点工艺,它把双应力衬底和位于漏/源极区域的淀积 Si-Ge相结合,防止将高k介电材料引入栅氧化物,仍继续采用氮氧化物(SiON)。总体来说,应变硅技术对硅进行了拉伸,从而加速了电子在芯片内的流动,不用进行小型化就可以提高性能和降低功耗。Stuart S.P. Parkin 博士对应变硅的前景表

10、示乐观,认为如果与绝缘硅技术一起使用,应变硅技术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性能并降低功耗。其未来挑战在于如何了解并优化各种不同来源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图4应变硅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imet )新型晶体管FinFET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没错,晶体管也要拔地而起 了。通过简单地缩小垂直尺寸和水平尺寸来开发新一代晶体管技术的时代早已过时。Intel资深fellow Yan Borodovsky 博士说:摩尔定律毫无疑问仍将继续,但找到兼顾性能与本钱的最正确方案乃首要任务,取代传统提供更小的尺寸,满足人们对高密度、高形式的技术升级,现在必须开发新材料和新结构, 性能和低能耗的要求。提供更

11、小的尺寸,满足人们对高密度、高为了提高45nm晶体管电流密度、减小短沟道效应和改善栅极控制,业界提出了多种新型晶体管结构,如三栅极结构、FinFET鳍式场效晶体管,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Omega-FET 和多栅极FET等。平面器件不可能被无限微缩下去。如果采用FinFET ,就好似翻开了一扇新的门,可以通过集成垂直器件而提升晶体管密度。FinFET确实有进一步提高晶体管密度的潜力,旧M在2021年将其用于FinFET研究的晶圆数目增加了一倍。FinFET是一种新的CMOS晶体管,被誉为22nm的革命性器件之一(图5)。它的栅极长度 已可小于25nm ,未来

12、预期可以进一步缩小至9nm ,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 1万分之1FinFET源自于目前传统标准的晶体管一场效晶体管的一项创新设计。Stuart S.P. Parkin 博士说,在传统晶体管结构中,控制电流通过的栅极,只能在栅极的一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属于平面的架构。在 FinFET的架构中,栅极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 这种设计大幅改善电路控制并减少漏电流,还能大幅缩短晶体管的闸长(图6)。22nm: The Device revolutionFinFET DeviceBB5.的FiiFET器件结构(图片来源+ IMEC )CMOS Scaling and

13、 Technology InflectionsMajor lejskaga components 1 gjte currQnt. 2) din cxirrenl til-kprl cliannel effact.Hich x gm怕 口1 回自dn c sartlrg at -15rim HP Logic to minim巨自 gala cui“电r口闭口沿部即,current is rgcuBd S F,Cucgn in 工 and xr io a limited eflsntFlnFET or Trieste per lntE t*rmL erectileiy dala th SCE an

14、d drain leakage心西加口 *F Logk Gale Stack M6SFHTG5nniglv 闾ON planar心西加口 *F Logk Gale Stack M6SFHTG5nniglv 闾ON planar45nmHhkmgplAnlr32 nm22nm13mmHKMGHKMGHKMGplwnarFirtFETFlrtFET曲*S 户gnar MQ8FETBulk FinFET MQfFET图6 从CMOS到FinFET (图片来源二 Applied Materials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往往会阻碍创新,平面结构由于保持了人们习惯的设计风格因而备受欢送。但采用了 Fi

15、nFET ,那么必须把器件加起来使用。设计时不存在随意的宽度, 因此只能将其量化并增加指型沟道的数目。FinFET工艺非常困难是业界人士的共识。对于光刻来说,要能够克服侧壁图形转移的问题;对于刻蚀来说,栅极刻蚀那么是另一个挑战。在指型结构附近栅极会卷曲,使得栅极轮廓的表征非常困难。对那些可接受的晶体管性能来说,栅极需要尽量直。在平面结构中,栅极在一个平面上,但在FinFET中,栅极在整个晶圆的外表与沟道上下交错。这带来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找到集成所有工艺完成整个器件的方法。由于垂直结构带来的光刻和刻蚀挑战,大多数公司都对FinFET非常谨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通过外延抬升源极/漏极的结构本质

16、上已经是一种垂直结构了。在2021年的IEDM上,采用FinFET技术实现0.06科m2或者0.03922单元面积的超微细 SRAM亮相。但是,这些产品都利用了电子束直描技术,实用化方面还存在问题。 美国旧M、美国GLOBALFOUNDRIES 、东芝及NEC电子现为瑞萨电子组成的小组近期发布了以 现有ArF光刻技术实现的 0.063 ”2超微细SRAM研究成果。通过采用 Sidewall Image Transfe技术,实现了 40nm的Fin间距,解决了基于 FinFET的SRAM的另一课题因 使用多个Fin而导致面积增大的问题。同时, 还实现了 80nm这一全球最小的栅极间距。作 为实现

17、超微细SRAM的技术,这一成果给人 FinFET更为出色的强烈印象。FinFET大展拳 脚的时间点似乎更加明朗化。SOI : CPU煮熟鸡蛋将成为历史CPU热到可以煮熟鸡蛋的故事已成经典,它说的正是芯片功耗过高的问题。曾有人预言, 高功耗将导致摩尔定律提前终结。这并非危言耸听。高功耗产生高温度,提高了封装本钱, 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故障, 加大了测试复杂度,提高了测试本钱。高的芯片功耗产生很多负面 影响,而为了保证摩尔定律,就要采用低功耗设计,这又反过来加大了设计复杂度。凡此种 种都对摩尔定律产生了终结效应。Stuart S.P. Parkin 博士说,绝缘硅SOI , Silicon-On-In

18、sulator 的出现主要是解决芯片的 功耗问题,这是22nm节点晶体管的希望,当然也是挑战。该技术利用一层 SiO2绝缘薄膜,将各个晶体管与最底下的硅晶圆分开,而在常规的 CMOS中,晶体管是直接与硅晶圆接触 的图7。SiO2薄膜层能有效的使电子从一个晶体管的门电路流到另一个晶体管的门电路, 不会让多余的电子渗漏到晶圆上。由于不会有电子渗漏而浪费电能,因此功耗更小。通过在绝缘体上形成半导体薄膜,SOI材料具有了体硅所无法比较的优点:可以实现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介质隔离,彻底消除了体硅CMOS电路中的寄生闩锁效应;采用这种材料制成的集成电路还具有寄生电容小、集成密度高、速度快、工艺简单、短沟道效应小及特别适用于低压低功耗电路等优势。据旧M公司的数据显示,同类SOI芯片与CMOS芯片相比,SOI芯片的速度可以快 20%八 30% ,而能耗为CMOS芯片能耗的一半或三成。 采用SOI技术的45nm PMOS晶体管驱动 电流增加30%。在22nm节点,SOI晶圆上关键硅层的厚度是 6.3nm ,而15nm那么更薄,约 5nm。硅层 是如此之薄,如果破坏了顶层的硅,那么根本没有修复的余地。为了防止材料损伤,采用了原位掺杂而非注入工艺,这是因为原位掺杂是一项无损伤的工艺。目前比较广泛使用且比较有开展前途的SOI的材料主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