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教案_第1页
《家国天下》教案_第2页
《家国天下》教案_第3页
《家国天下》教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国天下教学目标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两本书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生疏,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吸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教学重点:把握《求谏》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所承受的论证方法。正确评价封建帝王的纳谏。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本单元学习内容作个简介: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全部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养、品德、力量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标准,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肯定程度上会避开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到底要依靠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表达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乐观纳谏,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根底。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学问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糊涂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比照阅读,可以全面生疏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二、《求谏》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简介:1、《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第一页共5页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根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2、《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盛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阅历,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始终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3、《贞观政要》与李世民辞世前所写的《帝范》一书一道成为后世帝王的政治历史教科书。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三、课文朗读:教师朗读正音。四、逐则翻译点评。翻译见课件。1、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乐观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生疏。他先是用比方类比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需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需依靠忠正之臣的谏净。接着,唐太宗做了一个假设:“主假设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假设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匡救,想要国家不危败,又怎么可能呢?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皇帝和臣子相互协作才成,不仅皇帝自身要虚心慎重,不能刚愎自用,臣子也要准时谏铮,乐观匡救皇帝的过失,否则就会国家“危败”。而“君失其国”,直接的后果就是“臣亦不能独全其家”,皇帝和臣子的关系实在是唇齿相依呀。这里唐太宗实际上从论述“君道”转向了对“臣道”的论述。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史实中查找到了证据:“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他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缘由。因此他期望公卿们借鉴“前事”,“每看事不利于人,必需极言规谏”。2、其次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展的?各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2、么方法?这一节君臣的谈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开放的。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相互协作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谏议大夫王珪起身而对。这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有点说明臣子忠心和决心、不辜负皇帝“厚爱”的意思。他首先用比方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头谈论,他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方国君承受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静静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要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情愿“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谈论既颂扬第一页共5页了唐太宗,又说明白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赞扬,由此产生了一个乐观的后果:下令从今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肯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超群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存官员行使监视权之路的畅通,唐时消灭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当说是有肯定关系的。3、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开这种状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当“尽情极谏”。应当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慎重的,他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生疏,夙兴夜寐,都在思考如何避开重蹈前代的覆辙。虽然他没有,也不行能看到中国历朝周期性覆亡的根本缘由在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但还是生疏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展补充。这在他的立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当说是很超群的思考。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承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承受别人的“谏语”,不能由于“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假设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大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日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4、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期望得到规谏的良苦认真。前面我们说过,唐太宗这个皇帝当得很慎重,也很勤奋,他期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他“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本节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求谏的渴望。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生怕出了过失,“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实行了很多措施。在这一节的后半局部,唐太宗阐述了他的又一英明举措。唐太宗见到很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使得说话语无伦次。对此,唐太宗表示理解,甚至更做了一层思考:“寻常奏事,情如同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肯定要有很大的士气,冒着掉脑袋的危急才行。想到这一层,唐太宗认为应当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当认为是忤逆犯上。假设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转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5、第5段同样是谈纳谏的必要性,但论述的角度却与前不同,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动身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犯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经常消灭这样的现象:“属文之土,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像这样,自己的缺点肯定觉察不了。但是一些有名的工匠和文土却不同,他们“商略诋诃”,相互探讨,相互品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乃现”。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更何况,在一天之内要处理万件政事,第一页共5页而且只由皇帝一人“听断”,即使一再思虑劳神,又怎么能件件处理得好呢?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阅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固然不行能有这种超前的生疏,由于他不行能否认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查找合理的措施消退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徵这位经常“随事谏铮”的忠臣,认为他的谏泽“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很屡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鼓励他们。鼓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随事谏铮”。6、这一节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话题还是围绕纳谏开放的。(1)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褚遂良答复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的工作[指采桑养蚕、纺线织布等工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根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历朝统治者都制定了扶植农桑的政策,其中包括疼惜民力,留意使民以时,不耽误农时季节等。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由于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制造了漆器,还会要金器,有了金器,可能就想要玉制的器物,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进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觉察了事物进展的苗头,才竭力规谏的。假设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2)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假设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当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状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当马上“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生疏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表达了他的慎重细致。7、总结: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承受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承受的论证方法有:比方论证一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假设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比照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假设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8、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事局第一页共5页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德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德:0)勤于政事。他期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⑵虚怀假设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惊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境况表示理解,努力制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气氛。④处事慎重。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示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生怕出了过失,“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假设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