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思维的火花随日食月食形成而升腾》 《日食和月食》评课议课《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前三课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础知识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日食月食这种天文现象。张一岚老师执教的《日食和月食》最大的亮点是“让思维的火花随日食月食形成而升腾”。这是一堂充分展示我校新的教学模式新理念的科学课,是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卓有成效的课堂范例。我校教学模式中的五要素在这节课中得以很好的诠释。并渗透生命发展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因学定教。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张老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自主的课堂,思维碰撞的生命课堂。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师和学生完全融为了一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改理念,张老师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知识内化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展现他们原有的潜质,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点让人陶醉:一、教师的“导”拨动心弦。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张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欣赏了《海尔兄弟》、《宝莲灯》两部动画片,让学生知道河神遮住太阳,天狗吃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而不是民间迷信说法,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二、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三、教师的“法”让思维开花。体现在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从课的开头的情境创设,到课中视频的欣赏,课件的演示,日食、月食的师生情景游戏,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灵动的教学策略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升起。总之,张老师抓住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多元发展的生命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永远有遗憾,如:需要我们永不懈怠的去追求、探索、创新,也许这正是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篇二:日食和月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这一单元的第四节,本课内容分为:日食和月食两个部分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们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是同学们在认识了地球和月球这两个我们熟悉的星球以后必知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形成的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三、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规范(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同学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同学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议了同学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类比推理能力。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同学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4、通过画示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课,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同学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同学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通过以上设计理念,使同学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考虑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这样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六、教法和学法1、教法:(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笼统,而同学由于年龄的特点,笼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笼统为直观,为同学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同学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七、课前准备强光手电、小皮球,地球仪,日食和月食的课件,板书贴图等八、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由故事引激发兴趣,再引出课题第一部分—日食(二)、推理实验,积极探究。1、谈自己印象中的日食以及成因2、观察推理,分析日食原因。3、实验论证,亲历探究。首先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资料,接进行小组汇报,最后,由教师小结,了解日食是怎样发生的。4、由扶到放,探究月食的成因。此环节中,教师不再过多引导,而是提供三体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讲解给大家听。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观察推理中发现问题,在观看中熏陶情感,在动手中探究科学,在验证中收获喜悦。5、总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间(三)、巩固应用,再现新知。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想,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只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2、巩固练习:本环节我设计了让同桌口述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另一名同学画出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并指名上黑板张贴示意图。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四)课外拓展我设计了与本课有关的但是却比本课更深一个层次的日食和月食的种类八、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1、内容选择当初选定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主要是觉得: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个有趣的天文现象,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月、地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有所了解,加上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之多。所以我认为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课前布置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通过上网或相关书籍查找有关对日食、月食感兴趣的信息。如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它们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关日食、月食的故事等。2、小组合作学习落实见效。这个年级是我从三年级开始带上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教学方法和特点。从两年前参加高端培训之后我就在所教班级仿效郭教授的“生本教育”,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因而现在学生基本已经习惯了这种方法,教学上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堂新内容之前,都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让学生回家通过上网等渠道查找资料,来自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丰富翔实、精彩;每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4人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大家不知道的知识。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有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此刻也有了兴趣和成就感,觉得自己懂的别人不懂,那真是件大好事,所以会积极的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交流。接下来就是让小组向全班汇报,汇报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一起。在汇报过程中,下面的学生可以提问,汇报小组成员回答,也可由别的学生解答,还可以是老师的解答,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同时教学互动得到真正的实现。最后,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画龙点睛地进行了课堂小结。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习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课虽止,趣犹存。4、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小组进入汇报交流环节,各小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第一组同学讲自己亲眼所见月食的情景,形象真切;第二组代表重点讲解了日食形成的原因,把太阳、地球、月球形象比喻成集团公司与他公司的关系,生动有趣;第三组同学边讲解月食成因,边在黑板上画图示范;第四组同学用月相变化的原理,说明了为何有时看到的是日全食,有时看到的是日环食;第五组同学找出多条理由证明日食发生,挡在太阳和地球间的一定是月球??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学生通过自己课前预习所得到的知识,比老师讲授听到的知识困容易记忆,加上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他们更容易接受同学之间所交流的知识;各学生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结构的差异,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或信息侧重点的不同,课堂上交流出来的与课本相关的知识远远超过课本知识或者是老师所能讲授到的知识。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掌握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4、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自我得到提高。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生信息来源之广、信息之多,有些知识是教师也可能不知道的,这对老师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也就是说,教师可能在课堂上是轻松了,可在课前要作的准备远远超过以前那种以讲授为主的课前准备。我乐意,因为我在教学的同时也在获取新的知识。(五)不足之处1、学生讲述积极性高,但有的学生讲述没有重点。2、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在模式上更有待进一步的探讨。3、课堂中缺少激情,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希望得到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教,鸡川学区许堡小学赵娟娟。篇三:日食和月食说课稿详细日食和月食永修县新城小学 谢芳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说教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第四^时。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后认知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说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而教学难点是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说教法、学法......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适时指导;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而要使学生乐学爱学,体现学生为主的科学课堂,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讨论交流、模拟实验、小组合作、类比推理等方式。说学前准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形卡纸。并要求学生准备了手电筒、皮球、乒乓球、圆形卡纸。教学程序....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拟定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下面就由我向大家一一介绍我的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引导交流首先我以故事引入。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对日食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日食现象兴趣,直接进入本课主题。听完故事后,同学们可能会在心中产生疑问:这倒底是怎么回事?这时,我给出日食的概念。(板书:日食)并请学生观看日食过程影像。我考虑到日食现象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观察过,利用多媒体重现日食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看完录像后,我提出疑问:在刚才的录像中,太阳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亮变黑,又由黑变亮,这种日食现象可能是怎样发生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伴说说。在同学们的讨论交流中,我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假如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认为可能是哪种天体?这时同学们可能会小声议论,最终会和我达成一个推想: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探索,得出真知,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2、多项并举,探索日食成因我说的多项并举指的是模拟实验、图片对比、动画演示相结合。首先,我提出建议: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行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在设计时请注意以下事项。同学们参照我给出的注意事项认真、仔细地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在大部分同学的实验结束后,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指导他们进行模拟实验演示并口头讲解。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当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日食就发生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实践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又能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同学们实验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贴上一个面的“太阳”,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卡纸,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动,观察“太阳”的形状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与我给出的“日食发生过程图”进行对照。从图中,使学生了解到日食的发生自西缘起,至东结束。中间会有日冕现象。接着我让学生看“日食的形成和类型”图,从图中学生了解到日食的发生有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板书: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有些细心的同学可能还会发现:日食发生时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中的人才能看到。这样,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同学们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书上第54页日食的形成原因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组织和科学概念的发展。此时,同学可能会对日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对同学们今后有机会亲自观察日食做个温馨提醒。并对日食的形成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类比推理,得出月食成因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那么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月食)首先,我让学生自主研究,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是在学生认识了日食的成因后,进行探索月食的成因,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汇报结果后,我请学生看月食发生过程图。从图中,使学生了解到月食的发生自东缘起,至西结束。月食有两种类型:月全食和月偏食。接着,我让学生口头讲述做月食模拟实验的方法。然后,根据日食的成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月食形成原因的推想。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突出了科学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延伸,树立科学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精神,我重现故事中的问题,提出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现象了吗?以此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现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让学生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到的。布置作业,巩固新知通过这个练习使一部分空间想象力不够强的同学,对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一个平面上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说板书...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意图。我的板书设计图文结合,力求简洁明快,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两个方面对日食和月食进行了对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指导!篇四:《但愿人长久》评课记录《但愿人长久》的评课记录时间:周四下午地点:语文办公室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评课内容:一、执教者简单分析教材《但愿人长久》叙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二、各位教师评课史见平:严丽莉老师的这堂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传递了极浓的语文味道,让我深有感触。教师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非常精心和精美。“其实月亮并非人,无所谓有情无情,苏轼埋怨月其实是在怨人,大家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难以聚首,这埋怨,饱含诗人思念的惆怅与伤感。”“既然人生总有难免的遗憾,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呢?苏轼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独具匠心的语言,为学生做了最好的语言示范,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享受,学生经常在这样一种语言的环境中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享受到美好的语言带给人的幸福感。孙志东:本节课严老师采用“教结构——用结构”的方法,引领学生享受语文。课堂中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圈画批注,通过换位思考、读中悟情来进行交流。课的结尾还不忘关照学生去关注古人吟咏月亮的诗句。这种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可以说是一种对语文的享受。史庆义:我对严丽莉老师的这节课有一个建议:在学完课文后,能否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如果课堂中学生想像比较丰富,课后不如再来个练笔,让学生继续他的想像之旅,在想像中和苏轼兄弟相会。可以布置这样一道练笔:苏轼的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一回苏辙,进入角色之中,我想这也是课堂中的情感和语言的延续吧!史彭寿: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传递阅读策略,抓住关键词句。严老师在帮助学生体会手足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划出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的语句。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抓住了“形影不离”,“屈指算来”“埋怨”几个关键词语,进一步指导朗读。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学生,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学习,这是一种阅读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有这种传递阅读策略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路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就是在帮他们学语文。沙云飞:这节课严老师在通过朗读感悟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的过程中,很关注烘托课文的基调,从一开始就配乐播放《水调歌头》,一下子带着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通过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第五小节,来想像当时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严老师重点抓住难受、忧愁、祝福、宽慰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宗萍:最后,补充一点,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电脑出现了一些故障,然而她没有着急,也没有慌,而是不紧不慢地对孩子们说:“来,我们拿起语文书。”试想一下,若干年前的语文课堂是没有ppt的,但是现在没有ppt,好多老师似乎就不能上课了,今天张老师除了送给了我们美好的祝愿,还告诉了我们,对语文老师而言,有时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就够了。篇五:评课《月亮和云彩》在《月亮和云彩》一课中渗透科学教育理念与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王蒙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极大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但是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缺少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缺少一套实证的方法,又缺少严整的逻辑规则,乃是不争的事实……(自然)科学与人文,只能双赢,不能零和。为了发展中国的人文教育,为了科教兴国,为了国人与全人类的福祉,为了最终地去除我们这块土地上的迷信与愚昧,让科学家与文学家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有知识有教养的中国吧。”无论是实现语文教改目标的需要还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要求,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都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的具体理念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正确策略是什么?一、《月亮和云彩》一课的相关科学知识选论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课文叙述的是几个小朋友晚上观看天空月亮和云彩的事,实际课文叙述的是一个科学观察活动的案例。教师仅仅有语文知识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或者相关的科学知识很肤浅,是无法做到正确地渗透科学教育的。1.关于科学观察观察是一种常见的经验活动,只有带有科学研究目的观察活动才能称为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观察可以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闻,也可几个感官同时用之,去观察观察对象,有时也可以借助于科学仪器,使我们的感官更准、更灵,例如:用望远镜观察星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此类,称为自然观察。另一类是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各种感官或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特定方面的观察。此类,称为实验观察。显然,《月亮和云彩》课文叙述的观察活动属于前一类。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和科学观察密切相关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国外有的科学工作者说:观察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小学生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学科学,学生活,就从学观察开始吧!2.理性对观察的渗透老一辈科学家经常告诫青年科学工作者,在观察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需要实事求是的观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加入个人想象,力求中性地观察。但是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能有真正的中性观察,因为,此时他尚没有任何经验和理性认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避免理论对观察的误导,另一方,也要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课文所叙述的自然现象,如果认为月亮是静止的,那云彩就在动;如果认为云彩静止,那月亮在动。事实上,丁大勇和李小文的观察结论都是理性渗透的结果。培养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正确地对待理性渗透,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3.观察与语言观察产生的图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类型。这两种不同的逻辑类型通过观察过程结合起来了。没有图像就不存在观察表象,没有语言,观察表象就不能表达为有科学意义的陈述。观察就不能对科学的发展有实际贡献。(徐纪敏;《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p432)《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小学生经历一次观察图像与语言陈述结合的过程。4.关于月亮和云彩运动《月亮和云彩》课文讲述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的观察活动,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科学观察活动过程,教师应该对月亮和云彩的运动有较深层次的了解。月球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离地球最近时,距离363300千米,最远时达40550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日7时43分11.5秒,为一个恒星月。像地球一样,月球也在自转,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球总以同一面对着地球。难怪我门年复一年看到的月面景色总是依旧。有人说,这是月中嫦娥眷恋亲人,自己舍不得掉头他顾,也不肯让月亮转过脸去。云彩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体。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观测分析云的变化,是了解认识大气物理状况,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层云云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层云很低,但不接触地面。层云一般由直径5-30微米的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厚度一般为400-500米。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云高云全部由细小的冰晶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云彩飘浮在大气中,随大气的流动而流动。云彩流动的速度不会超过大气流动的速度(风速),而最大的12级台风每秒也只有32.6米。也就是说云彩在动,月亮也在动,而且,月亮动得比云彩快得多。但是月亮高度约是云彩的30万倍。人的肉眼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感受是取决于视角变化的快慢。由于月亮、云彩高度悬殊太大,人们在地面同时观察云彩和月亮时,月亮视角的变化远小于云彩。所以感到月亮不动。二、《月亮和云彩》一课渗透科学教育的理念《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的一次观察活动。在第一自然段,课文讲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可以说是描述小朋友看到的观察图像。在第二自然段,课文讲两个小朋友对看到情景(观察图像)看法不同。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有不同的语言描述。李小文组织小朋友举行了另一个观察,小朋友看到了另一幅自然图像,对这一图像的描述,大家没有不同的看法了,课文并没有最后的观察语言描述。留下了小朋友探索讨论、提出问题的空间。通过课文分析,本人认为教材作者对课渗透科学教育的问题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可以看出,教材并不想在这节课中去讨论天文知识,也并不想去谈运动学知识。它只是描述了一次有趣的自然观察活动。事实上云彩是运动的,月亮也是运动的,对地面而言月亮运动的快慢比云彩大得多。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的不同语言描述,可以说都对,都不对。课文中看不到结论性的语句,意在为小朋友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综上所述,《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了解自然观察的基本过程,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自然观察的乐趣,通过常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颂德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3第二课时分式的混合运算课件
- 七年级英语语法词组和重点句型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四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八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4)(湖南专用)
- 外汇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温度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二建《建筑工程》考前十五页纸
- 五年级语文下册22课教育课件
- 车棚设计施工合同模板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知识点梳理汇编
- 创伤性前房积血
- 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9种体质中医保健方法
- 2024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限公司金山第二热电分公司招聘120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5制作小磁针(省一等奖)
- 人事部门工作总结与整改
- 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
- 大隐静脉曲张小讲课
- 《家庭常用药物》课件
- 怎样给投影仪除尘和清零-操作说明
- 市政道路开口及道路组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