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授课提纲人大法学院 王振东_第1页
法理学授课提纲人大法学院 王振东_第2页
法理学授课提纲人大法学院 王振东_第3页
法理学授课提纲人大法学院 王振东_第4页
法理学授课提纲人大法学院 王振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

授课提纲

人大法学院王振东第一讲导论

一、法学研究对象与法理学法律现象中西方先人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孔子疑似社会法学家:法学方法论普罗塔哥拉“半费之诉”:法律方法论四方面:历时与共时;文本与运行;内在与外在;研究活动与知识体系二、法学体系(略)理论法学法律史学国内部门法学外国法学国际法学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三、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法理学”的使用我所理解的法理学:法哲学法理学法文化学法社会学与部门法学(法理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一般与特殊研讨与评析:法理学能否对部门法学其指导作用?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四、法理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哲学:法理学始终受哲学的强烈影响逻辑学:逻辑学是创制、理解和运用法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伦理学:伦理学为法理学法价值论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历史学:是什么与究竟是什么;材料论据政治学:硬币两面与法理学独特品格经济学:马克思基本原理与经济分析法学社会学:社会法学五、法理学研究方法与法学方法论(一)法理学方法论原则(二)法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三)法学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刑名法术之学、律学的方法分析法学的方法——法律实证的方法——本体论历史法学的方法——历史实证的方法自然法学的方法——价值分析的方法——价值论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社会法学的方法——社会实证的方法——运行论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方法——全球化时代的法理学及方法论第二讲

法本体论(一)分析法学的方法,是法律实证主义的方法;是分析实证主义的方法;是规则的语义分析方法;是法律规范的逻辑分析方法。分析法学方法重点研究和解决法律本体论中的问题,即“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法的概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分类、渊源、权利与义务、作用等。第一章分析法学概述一、概述(一)分析法学含义:分析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规则的逻辑分析、技术操作。(二)奥斯丁分析法学之前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1、古罗马法学:五大法学家2、注释法学与评论法学研讨与评析:欧洲注释法学与中国古代律学的区别在哪里?注释法学为什么能够过渡到近代分析法学?二、奥斯丁分析法学(一)法理学的对象与范围(二)法律命令说(三)法律的分类(四)恶法亦法研讨与评析:“恶法亦法”还是“恶法非法”?恶法亦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意义: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恶法亦法理论形成于奥斯丁意义:催生了近代形式法治;有助于中国法治初级阶段形成规则意识;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法律难于实施的问题(“笨法说”评析)三、凯尔森纯粹法学(一)“纯粹法学”的含义:分析实证主义;规范法学;新康德主义法学(二)凯尔森对自然法学理论和社会法学理论的批判(三)静态法理论(四)动态法理论研讨与评析:法学能纯粹吗?法律实证主义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四、哈特新分析法学(一)界定法律的概念(二)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缺陷(三)法律规则说: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四)法律和道德: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五、对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评价(一)分析法学的法律思想史上的贡献1、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显学2、二十世纪的争吵(二)分析法学的当代命运1、分析法学传统的衰落2、总体评论第二章

法的概念、本质、特征

一、界定法的概念为什么如此之难?哈特《法律的概念》法律特性问题人类认识局限性问题认识标准问题语言本身问题二、法的词义中文:法(繁体字)、法与法律西文:法与权利,主观法与客观法三、法学史上关于法的定义1、从法的本体角度:规则说:管子、沈家本、阿奎那、哈特命令说:霍布斯、奥斯丁判决说:格雷、列维林、弗兰克行为说:布莱克必然规律说:孟德斯鸠2、从法的本源或者本质角度:神意说:古代、中世纪理性说:西塞罗、近代启蒙思想家公意说:卢梭、罗伯斯庇尔、黑格尔民族精神说:萨维尼权力说:中国古代;商鞅、韩非3、从法的作用或功能角度:统治工具说:商鞅、管子、韩非正义工具说:亚里士多德社会控制说:庞德事业说:富勒四、法的本质(1)法律意志论(一)法律意志论的历史发展1、神学意志论:古代、中世纪2、公意论:卢梭、黑格尔3、国家意志论:马恩(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3)法的性质和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五、法的本质(2)法律契约论(一)法律契约论的历史发展1、法律契约论在古希腊的萌芽与发展:苏格拉底(Socrates)的实践;智者安提丰(Antiphon);智者吕哥弗隆(Lycophron);智者格劳孔(Glaucon);伊壁鸠鲁功利主义国家法律契约思想

2、罗马法律契约论的特点与局限在古罗马人的法哲学和国家理念中,作为阐述法律来源及其性质的社会契约论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地位。

罗马人强烈的契约意识和契约法律实践,特别是后期五大法学家对契约的精湛研究,对后来的国家乃至社会法律契约论仍然产生了久远的历史影响。3、中世纪基督教对法律契约论的影响及局限随着基督教和上帝对人们精神领域的“神国”与世俗领域的“俗国”影响的加强,法律契约论的思想迅即向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中倾斜。服从契约,即是服从法律,因而亦是服从上帝,进而也就是符合社会正义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无论是《新约》圣经还是《旧约》圣经中的“约”,都不是人类相互间协议的“约”,而是上帝与人的“约”,在这种契约当中,上帝与人并不是平等的立约主体。

4、近代法律契约论这一时代的思想家(如如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以自然法为起点,以理性为根本,以契约为中心,系统地论证了法律契约论的内涵和价值。自此以后,法律契约论成为延续至今的重要的理论主张。(二)法律契约论的当代意义1、清理被曲解的狭隘的法律意志论的需要长期以来,法律意志论曾经以所谓正统的面目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被历史地理解,但却不能被现实地认同。前苏联政治家型学者维辛斯基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将马恩个别言论有意地曲解为法律意志论,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当代必须清理。2、和谐社会的需要法律契约论强调法律的人民性和公民性,利于公民真正形成对国家法律的尊重、信仰和认同的态度和理念。法律契约论符合当代中国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法律契约论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形成严格守法意识。3、理论深化的需要只有强化法律契约论(1)才能论证清楚为什么必须从传统的、手段意义上的、人治意义上的“以法治国”过渡到当代意义上的真正的“依法治国”;(2)才能证明法律至高无上,而不是国家权力至高无上;(3)才能从理论上彻底论证清楚为什么“对于国家来说,凡是法律没有授权的就是禁止的,而对于公民来说,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允许的”这一真理性格言;(4)才能做到不仅是想“让人民当皇帝”和成为国家主人翁,而且在实践中使人们真正成为自由民------从而最终实现真正团结在宪法和法律之下。研讨与评析:法律意志论与法律契约论的对接六、法律的特征一般规范一般社会规范特殊的一般社会规范:(1)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般社会规范(2)法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一般社会规范(3)法是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一般社会规范七、从全民公决看法的本质

——全民公决是立法的最终形式

——全民公决制度的法理分析(一)全民公决的概念与现状(二)对全民公决制度的研究现状(三)研究全民公决制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四)全民公决制度的功能与价值1、全民公决制度最符合人类自由的本性2、全民公决制度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公意3、全民公决制度是代议民主制的有益补充4、全民公决制度是现代人权的体现5、全民公决制度能提升政府决策的正当性6、全民公决制度能增强对民意代表和政党的制约力7、全民公决制度能保持政治稳定性8、全民公决制度能促进政治参与感9、全民公决制度能培育公民主体意识(五)全民公决制度的局限性1、全民公决制度不正义、少宽容2、全民公决制度容易导致独裁专制3、全民公决制度会危害代议民主制4、全民公决制度造成的“多数暴政”,可能侵犯人权5、全民公决制度可能削弱政府的权威6、全民公决制度破坏政党政治、责任政治7、全民公决制度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确定性8、全民公决制度导致“民主泛化”倾向9、公民不具有参与全民公决的能力(六)关于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公决若干法律问题1、13亿公投台湾前途2、全民公决与中国民主法制发展第三章

法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规则1、法律规则的概念和特征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三要素说;两要素说;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3、法律规则的种类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命令规则、禁止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与相对确定性规则确认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二、法律原则1、概念与特点2、功能和作用3、种类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4、原则的优点及其与规则的区别三、法律概念含义种类: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概念的特点与功能四、规则、原则、概念的关系立法应以规则为主体;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概念必须精确、规范、统一第四章

法律的分类、渊源和效力一、法律的分类1、概念2、一般分类国内法与国际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公法与私法二、法的渊源1、概念2、种类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3、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一般特点种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军事法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三、法的效力1、含义2、效力等级3、法的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时间效力范围、溯及力法的对人效力第五章

权利与义务

一、为什么说权利与义务是法哲学或法学的中心范畴?(一)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连接点(二)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三)权利和义务通贯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四)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二、权利义务概念(一)有关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辨析1、资格说:格劳秀斯、米尔恩2、主张说:费因伯格3、自由说:斯宾诺莎、霍布斯、康德、黑格尔4、利益说:边沁、奥斯丁、耶林5、法力说:梅克尔6、可能说:前苏联7、规范说:雅维茨8、选择说:哈特各说之优劣(二)权利义务的概念、本质、特征三、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1、应有权利和义务2、习惯权利和义务3、法定权利和义务4、现实权利和义务四、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2、一般与特殊3、第一性与第二性4、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5、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四)价值上的主次关系(四)价值上的主次关系1、“权利本位论”内涵:派生概念表征概念对批评的反驳2、“义务先定论”内涵进步性比较研讨与评析:权利本位论与义务先定论争论的意义第六章

法的功能与作用一、法的作用的概念与分类(一)法的作用与法的功能(二)法的作用分类1、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2、整体作用与局部作用3、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4、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5、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6、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二、法的规范作用案例(一)指引作用(二)评价作用(三)预测作用(四)教育作用(五)强制作用三、法的社会作用(一)法的社会作用的两种形式1、维护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二)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1、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推进对外开放,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四、法的局限性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2、法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有限性4、法律实施受人员和物质条件的制约第三讲

法本体论(二)

法律发展论第一章历史法学概述法有其自己的历史。

――[德]普赫塔我们应当用法律去阐明历史,用历史去阐明法律。

――[法]孟德斯鸠一、历史法学概述(一)历史法学基本谱系广义与狭义梅因、梅特兰、胡果、萨维尼、普赫塔、温德海德、耶林、埃希霍恩、米特迈尔、阿尔普莱希、格林、祁克(二)历史法学的理论基础1、历史主义2、民族主义3、实证主义(三)历史法学的方法论举要(四)历史法学的一般内容和特点1、法的起源和发展2、法是民族精神或民族意识的体现3、重视习惯法,轻视法学家立法4、反对编纂法典(五)历史法学的价值马克思、庞德、博登海默的消极评价历史法学作为学派消亡的必然性以及作为方法论延续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恢复人类法律文化遗产、对近代民法学的贡献;对20世纪其他学派二、萨维尼的历史法学(一)法学方法论(二)法的起源与发展(三)法的本质(四)法典化问题三、梅因的历史法学(一)法学的研究方法(二)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三)对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四)人类法律的早期史(五)梅因的历史地位及评价第二章

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一、法的起源

二、法律类型三、法系1、法系的含义与产生背景2、法系与法律体系3、法系与法的历史类型4、法系的划分5、大陆法系概念分布范围历史发展一般特点法国传统与德国传统6、英美法系概念分布范围历史发展一般特点英国传统与美国传统7、两大法系的差别及其现代演变四、法的继承1、概念2、根据五、法的移植1、概念2、必要性和可能性讨论:法律与全球化第四讲

法价值论第一章

自然法学概述一、自然法学的本质和特点(一)自然法学是价值法学,它关注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二)自然法学的本质特点1、二元论法学:自然法与人定法2、不具备社会制裁和规范形式,不成文3、评判现实法的功能二、传统自然法学(一)自然主义的古代自然法学(二)神学主义的中世纪自然法学(三)理性主义的近代古典自然法学三、复兴自然法学(一)自然法学为什么能够复兴?1、两次世界大战的现实原因2、自然法学方法论本身的原因(1)正义法的法学方法论(2)道德法的法学方法论(3)理性法的法学方法论(二)复兴自然法学的主要特征1、世俗自然法2、相对自然法3、实体自然法4、社会本位自然法5、方法论意义更突出(三)马里旦人权论;富勒道德论;罗尔斯正义论;德沃金权利论第二章

法价值一、法价值研究的地位、意义及研究现状(一)地位与意义(二)当代中国法价值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领域二、法价值的概念(一)当前学界关于法价值的几种说法及评价1、作用说2、关系说3、意义说(二)法价值定义三、中国传统法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一)从形式上看:中国传统法价值观是一元论的法价值观1、道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法自然”而不是自然法2、儒家法思想不是自然法(二)从内容上看法律工具论是中国传统法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形态1、法律工具论是一元论法价值观的逻辑结果2、从先秦诸子百家对法律起源的论述角度看传统中国社会选择法律工具论的客观必然性(1)法家论中国法律起源(2)墨家论中国法律起源(3)儒家论法律起源3、工具论法价值观的历史得失及其现代转换(1)中国传统工具论法价值观的历史影响(2)工具论法价值观的现代转换四、西方法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一)价值至上倾向(二)价值虚无主义倾向(三)价值兼顾倾向五、法与正义(一)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二)正义的起源1、西方正义意识起源2、中国正义意识产生(三)正义的概念1、思想家论正义的内涵: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乌尔比安、西塞罗、马克思、罗尔斯2、什么是正义(四)正义的分类1、个人正义、国家正义和社会正义2、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3、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五)正义与平等1、平等是正义理想的主要内容之一2、平等的分类与正义3、不平等与正义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与正义(1)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平等(2)平等与自由的协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六)法与正义的关系1、思想家论法与正义的关系(1)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法与正义问题上的看法(2)西方思想家论法与正义2、法与正义的一般关系(1)法必须有自己的正义追求(2)法与正义的联系和区别(3)法在促进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书:简答或者论述)(4)法创制和实现过程中的正义问题六、法与自由(一)自由的概念与分类1、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概念(1)自由天赋论(2)自由意志论(3)自由能力论(4)自由选择论(5)自由必然认识论2、社会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概念(1)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2)政治自由、思想文化自由与经济自由(二)自由与“准法律”——强制、责任、限制的关系1、自由与强制2、自由与责任3、自由与限制(三)自由仅仅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1、传统中国人的自由概念及其误区2、启蒙思想家论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四)确认和维护自由是法律本身的特性1、自由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意志自由是法律的内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3、确认权利维护自由是法律的根本内容(五)追求自由的真谛是法律的价值理想之一1、是否尊重和保障自由是评判法律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2、追求自由是推动法律变革的积极因素(六)市场经济与自由1、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市场经济存在保护和毁灭自由的两种倾向(1)市场经济有助于阻止国家对自由的侵犯(2)市场经济有毁灭自由的倾向(七)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书:简答或者论述)七、法与秩序(一)秩序、自然秩序、社会秩序1、秩序与自然秩序(1)秩序的词义(2)自然秩序2、社会秩序(1)社会秩序的概念(2)社会秩序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特性(3)社会秩序的价值意义(二)法律秩序1、法律秩序的概念与特点(1)法律秩序的概念(2)法律秩序的特点2、法律秩序的意义(1)法律秩序是基础性的法价值(2)法律秩序与无政府状态和专制状态直接对抗(三)中国传统法律秩序与市场经济法律秩序1、中国传统法律秩序(1)秩序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法律文化的终极价值取向(2)传统法律文化中秩序价值取向的理论支持(3)中国传统法律秩序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2、市场经济法律秩序(1)市场经济法律秩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法律秩序(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四)法在建立和维护秩序中的主要作用(书:简答或者论述)(五)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八、法与效率经济分析法学经济分析法学的概念及产生与发展一般内容:效益极大化科斯定理第一律与第二律及其法律意义思考如何在法与效率的关系中理解法的价值思考各具体法价值的冲突与解决第三章

法治与法治国家一、法治的概念1、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2、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理性原则3、法治是以一定形式的民主政治为内容的治国方略4、法治是一种根据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原则形成的法律秩序5、法治是一种包含着内在价值性规定的法律精神二、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1、主体论基础2、立法论基础3、人性论基础4、认识论基础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1、政权组织上2、国家结构上3、社会调控方式4、经济基础5、观念基础四、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主旨1、《管子》“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2、韩非法治思想思想体系内容理论基础3、慎到法治思想五、西方法治思想1、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2、中世纪为什么没有阻碍反而促进了法治信念3、思想启蒙与近代法治主义的一般特征(1)实质价值原则:理性自然法与人权原则;民主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2)形式程序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法律普遍性原则4、现代西方法治国理论一般特征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法治理论:富勒;哈耶克;拉兹;弗里德曼第五讲

法律运行论(一)第一章

社会法学概述“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奥]埃利希社会中的法律最好被理解成一种行为或事业,即执行社会任务的活的制度。法律制度也不仅仅是规则的整体,它还要对社会的需要、压力和灵感作出相应的反应。--[美]塞尔兹尼克一、社会法学的概念、发展脉络与特点(一)何谓社会法学(二)社会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三)社会法学的一般特点(四)欧洲社会法学与美国社会法学二、社会法学代表人物1、孔德——社会法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助产士(婆)2、耶林的目的法学3、赫克的利益法学4、埃利希“活法理论”的自由法学5、狄骥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方法论6、社会法学方法论(解释法学方法论;理想类型的法学方法论;无涉个人意念)7、霍姆斯实用主义的社会法学方法论8、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方法论9、庞德的归纳第二章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形成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种类1、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2、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3、双边法律关系与多边法律关系4、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5、平权性法律关系与隶属性法律关系(对等法律关系和不对等法律关系)6、确认的法律关系与创立的法律关系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1)自然人(2)法人(3)民族(4)国家和国家机关2、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1)权利能力(2)行为能力四、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2、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2)非物质财富等精神产品(3)行为(4)国家权力(5)信息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概念及其条件(二)法律事实的分类1、事件和行为(1)事件社会事件或自然事件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2)行为国家行为和当事人行为两类2、肯定的法律事实和否定的法律事实3、一次性作用的法律事实和事实状态第三章立法一、法的制定与立法(一)法的制定、法的创制与立法(二)法的形成与立法二、立法的特征1、立法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2、立法是依法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4、立法是包括立、改、废的活动5、立法是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的活动三、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概述1、立法体制是指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2、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3、立法体制的划分(1)从国家管理形式角度可以将立法体制划分为:A.民主的立法体制和专制的立法体制B.独立的立法体制和制衡的立法体制C.单一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2)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可以将立法体制划分为:A.一级立法体制和二级立法体制B.中央集权的立法体制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立法体制(二)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1、中央国家机关的立法权2、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权(三)授权立法1、授权立法的含义2、授权立法产生的原因3、我国授权立法的发展4、《立法法》对授权立法的规定(四)法的位阶1、法的位阶、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2、一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旧法四、立法原则(一)立法原则的含义(二)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的法治原则2、立法的民主原则3、立法的科学性原则五、立法程序(一)立法程序的概念(二)立法过程(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六、立法技术第四章法律实施一、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一)法律实施(二)法律实现二、执法(一)执法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2、特征(1)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所属的公职人员,以及法律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及人员(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4)执法活动具有主动性(二)执法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效率原则3、合理性原则4、正当程序原则三、司法(一)司法的概念1、概念2、特点(1)司法的被动性(2)司法的中立性(3)司法的形式性(4)司法的专属性(5)司法的终极性(二)司法的原则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四、守法(一)守法的概念(二)守法的构成要素1、守法主体(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范围3、守法内容(1)履行法律义务(2)行使法律权利4、守法状态五、法律监督(一)法律监督的概念(二)法律监督的意义1、保证国家法律体系的完整统一,树立法律权威2、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维护法的权威3、法律监督是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确保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重要手段(三)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1、国家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2、社会监督(1)社会组织的监督(2)社会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第五章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1、广义法律解释2、狭义法律解释二、为什么要进行法律解释1、法律解释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2、法律解释是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要求3、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4、法律解释是调节法律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关系的媒介和手段三、法律解释的分类(一)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1、正式解释(1)立法解释(2)司法解释(3)行政解释是个伪概念,不存在行政解释问题2、非正式解释(1)学理解释(2)任意解释(二)规范性解释和个别解释1、规范性解释2、个别解释(三)语义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和当然解释1、语义解释(1)字义解释按照解释尺度的不同,可以将字义解释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2)语法解释2、逻辑解释3、系统解释4、历史解释5、目的解释6、当然解释四、法律解释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文意与法意相统一的原则5、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五、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二)法律推理方式1、形式推理(1)演绎推理(2)归纳推理(3)类推推理2、实质推理(辩证推理)第六章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国家强制说法律关系说处罚说后果说状态说特殊责任说新义务说二、法律责任的本质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规范责任论各说优缺点三、设定法律责任的一般原则与具体法律责任的构成(一)设定法律责任的一般原则1、社会合理性原则2、法律责任的节制性原则3、法律责任的比例原则4、法律责任的统一性原则(二)具体法律责任的构成1、责任主体2、违法行为3、损害结果4、因果关系5、主观过错四、法律责任的种类1、自然人责任、法人责任和国家责任2、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3、单方责任和混合责任4、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5、惩罚性责任和补偿性责任6、个别责任、连带责任和转承责任7、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五、归责(一)含义(二)归责原则1、因果联系原则2、自由与必然统一原则3、责任法定原则4、公正原则六、免责(一)免责的概念(二)免责的具体条件和情况1、时效免责2、不诉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补救免责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6、自助免责7、人道主义免责第六讲

法律运行论(二)

法与其他社会关系

第一章法与经济一、法与生产方式(一)法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1、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2)经济基础决定法的基本内容(3)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的变更2、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法对经济基础具有确认、选择作用(2)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加速或延缓其发展的作用(二)法与生产力1、社会生产力通过制约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法的产生、发展与消亡2、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二、法与市场经济第二章法与政治

一、法与国家(一)国家是法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法是实现国家职能、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二、法与党的政策(一)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二)法与党的政策的联系三、法与民主政治(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与保障第三章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一)法与道德的异同1、法与道德的不同点(1)法律与道德存在的时间不同(2)法律与道德形成的方式不同(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4)法律与道德适用的范围虽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5)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不同2、法与道德的相同点(1)法律与道德的功能相同(2)法律与道德的实质相同(二)法与道德的关系二、立法、执法、守法与道德(一)立法与道德(二)执法与道德(三)守法与道德第四章法与科技

一、科技对法的影响(一)科技进步和三次生产力革命对法的产生、发展的影响1、农业革命为法律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2、科技进步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以个体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模式代替义务本位的法律模式创造了物质条件3、科技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导致了以个体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模式向以个体一社会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模式的转变(二)科学技术对法律观念的影响(三)科技成果丰富了法的内容二、法对科技的作用(一)引导和推动作用(二)约束和规范作用(三)维护和保障作用(四)干预和制裁作用第七讲

后现代主义法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教学使各位在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法学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影响;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法学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使大家了解法理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比较思考的方式深化对现代法理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辩证思考法学原理的能力。

讲授方法: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共同归纳现代法理学的一般特征)。本讲重点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特性后现代主义法学的一般特点批判法学与后现代主义法学的关系批判法学、女权主义法学、法律故事学的主要观点本讲思考题1、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2、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法学与现代法学的关系?3、后现代法学是一个学派吗?4、后现代法学反对法学研究中的一元本质主义有无历史意义?5、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法学否定法的合理性?6、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法学反对法的宏观话语?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法学概述一、简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一般特性兴起时间: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丹尼尔•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杰姆逊、斯潘诺斯思想倾向:一般特性(1)非哲学(2)非中心化(3)反基础主义(4)非理性主义(5)解构主义(6)视角主义(7)解释的游戏兴起原因对中国影响:现实影响(山寨春晚、网上恶搞、红楼梦改编、经典歌曲翻唱);影响波及法理学(02年会议)二、何谓后现代主义法学否定意见:於兴中

赞成意见:信春鹰

我们的看法:一是出现了公认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费希等,他们对法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方法论;二是它影响了一些属于‘亦己亦彼’的人物,如批判法学的肯尼迪、法律经济学的波斯那,以及激进的女权主义法学、种族批判法学、法律和文学等的许多代表人物;三是它也影响了一些公认的属于现代法学、自由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如德沃金、罗尔斯。三、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潮的一般特点1、反对现代法学研究中的一元本质主义现代法学的一元本质主义(正义理性、规则程序、社会利益、阶级意志、效益极大)后现代法学:现代虚妄与幻影;法学视角多元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后现代法学反一元本质主义有无意义?2、否定理性法律主体主体论是现代法学的根基:法理法治论、权利论;部门法理性主体论后现代:主体是被创造出来的故事;理性主体已经死亡3、否定法的合理性现代法学的合法性是以合理性为前提的(富勒、韦伯、法治的立法论基础)后现代:法并不是社会共识(扁案);弗兰克司法审判过程;弱势群体看待法律4、反对法的一切宏观话语现代法学:形式性(奥斯丁以来)、普遍性、稳定性、至上性、中立性、整体性、统一性后现代:碎片化;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