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发展模式_第1页
中山发展模式_第2页
中山发展模式_第3页
中山发展模式_第4页
中山发展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发展模式研讨会,茅于轼纵论中山之路:中山发展理念积淀成中山模式来源于:中山日报中山商报茅于轼一一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29年,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生活中的经济学》、《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茅老精彩的演讲让与会听众赞叹不已。我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发展模式研讨会,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纵论中山之路:中山发展理念积淀成中山模式中山模式:发展新经验文明网讯中山以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一百稳坐全省第五位。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造就了中山辉煌?中山发展模式有什么经验启示?中山的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走?昨天下午,包括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内的省内外社科界专家、学者聚首中山,出席我市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发展模式研讨会,重点就中山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迸发智者思想火花,为中山今后的发展“把脉开方”。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顾海兵教授,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李旭明、林有能,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经伦等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王经伦表示,中山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国民收入大体均衡、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破坏度低、政府职能转变效果明显等特点。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来看,中山经验具有其独特性典型性,“中山模式”是不应被忽略的。她作为“珠三角模式”中的亚模式,体现了很强盛的前瞻性和生命力,她凸显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负责牵头开展对中山发展模式课题研究的省社科联研究员温宪元认为,中山发展模式是我国众多区域发展模式的一朵奇葩。中山发展模式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形式实现和谐发展。二是以“和谐+科学”的方式形成科学发展。“中山发展模式的启示包括三个方面:‘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先行是中山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人才和经济的良性发展是中山发展的重要基础。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中山发展的根本保证”。许耀桐把“中山模式”的鲜明特点概括为:“制造之城、幸福之城、善治之城、人文之城、绿色之城”,而这五城归根到底是“和谐之城,人本之城”。他说,中山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就在于直正做到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民主发展。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在深刻阐述和解读“中山发展模式”的同时,更为中山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温宪元认为,为使中山模式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还需大力推进六大战略:创新强市战略、发展方式战略、循环经济战略、城镇化战略、现代服务业战略、城市发展战略。王经伦等学者希望中山在推进“三个适宜”建设中,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说,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前,中山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做到胜人一筹,还在于文化。许耀桐表示,探索产生“中山模式”的深层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在于领导干部。“中山模式”的向前发展,也完全取决于中山市领导干部素质、水平、能力的提升。会上,年近80岁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作了主题演讲“财富是怎么创造的”。并现场接受提问,回应一系列大家关心的经济话题。“今天中山的阳光特别灿烂,因为我们有那么多思想者集中在这里,空气中也弥漫着思想,呼吸着思想的空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在会上以感性的语言致谢。他说,中山以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排全省第五位,说明中山发展确实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山目前也面临产业升级、人才升级和城市升级等各种困难,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中山面临严峻挑战。中山未来竞争力靠什么?除了提高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最高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我们很需要对前30年进行总结,看到我们的经验、尤其是看到我们的不足,探索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山城市经营理念积淀成“模式”凸显和谐省内外社科专家聚焦我市“幸福之城”、“绿色之城”发展历程,称中山之路为全国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核心提示改革开放走过30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3%,中国约9%,广东为13.8%,而中山的这个数字是15.6%。如果说世界在这个时间段迈出一大步,那么,中山则跨越了五大步。这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在它们的背后,中山还收获了:广东省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30年,中山"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城市经营理念为全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日前走近中山,研究中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用"中山模式"解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口聚焦一城演绎"五城"中山的土地面积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倒数第二位,但是GDP总量、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排第五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将30年的中山发展之路视为一种“模式”进行研究,认为“中山模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它是“制造之城、幸福之城、善治之城、人文之城、绿色之城”,而这“五城”归根到底是“和谐之城,人本之城”。■制造之城——世界级制造业基地1999年,中山确立“工业立市”战略,突出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2007年,中山工业总产值达到3585.88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4%,拉动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工业,成为中山经济强大的重要支柱。中山经济最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就是区域特色显著的产业集聚发展。中山拥有“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小榄、“中国灯都”古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大涌、“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黄圃等13个专业镇、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400多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幸福之城——城乡富裕民生有靠“老百姓有两个最大心愿,一是盼望过上富裕的日子,二是盼望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就是中山人理解的幸福感。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今,中山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珠三角城市中最小。自2002年以来,中山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保持10%以上增幅,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去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2%和7.5%,农村比城镇快一倍。一项项惠及民生的保障措施和救助政策,为中山人民织起了细密可靠的“民生保障网”,一解安稳之忧。“十五”期间,中山社会保障支出年增53.8%。今年中山更是把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7%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将新增财力的68%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善治之城一一效率优先以人为本健全、向上的社会追求共同富裕。“善治”方能实现这一目标。中山的“善治”首先体现在效率优先、以人为本。中山人具有开放眼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山就善于利用沿海独特条件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把较快的发展速度放射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山全方位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内外源并重的经济模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山经济的高速增长背后保持着浓烈的人本精神。中山出台一系列政策抑制两极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创新能力先富起来。中山成为最适宜创业的“创业之城”,建立了国家“有积累”、企业“有盈余”和个人“有实惠”的收入分配格局。■人文之城一一百亿创建文化名城中山人杰地灵,代有英雄,名流荟萃,发展观念开放。不同的文化交汇,促进了观念更新、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中山注重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斥资百亿元创建“文化名城”,八大文化工程已陆续启动。中山人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也日益增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达216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17%,同比增长11%。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5%,旅游支出增长30%。■绿色之城——环境建设成重要生产力早在1987年,中山就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历届中山市委、市政府自觉遵守的城市经营信条。1997年中山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工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山将价格昂贵的城市腹地、近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区域列为生态保护区;中山还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全力创建生态城市,成为广东省首个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国家级论证的城市。现在,中山有7个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小榄、三乡、坦洲等镇是“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创新“四大突破”革新发展路径30年来,中山利用“四大突破”机制,革新了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路径。产权结构摒弃“国有私有”。中山通过突破体制性障碍,破解了发展中的老难题,建立起新型工业管理体系,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公有企业、民有企业、三资企业三足鼎立,证明了国有或集体经济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产业发展抛开“低散粗放”。中山抛弃低散粗放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就是实现向园区经济集中集聚发展。2001年,中山要求企业入园进区发展,在小榄、南头等镇区推出示范园区。目前,中山已形成了绿色的“园区经济”、创新的“基地经济”、高效的“产业经济”和新兴的“服务经济”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规模经济格局。社会结构打破“城乡二元”。为打破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山实施“三个一”工程,就是让每个老百姓都拥有一份工作、一份住院医疗保险、一份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动力。中山把这三个方面与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文化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城乡联合发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发展格局革除“片面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中山模式形成了一种向上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发展。中山首先让人民富裕起来,千方百计养民,宽松开放富民;其次畅通各阶层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最后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口挑战产业转型面临"制造业陷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赵细康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中山市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面临着"制造业陷阱"、"浮萍经济"和"劳动力阻滞效应"三大挑战。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山市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迅速崛起成为珠三角"世界工厂"基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在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自然环境等的吸引下,外来产业和资本纷纷流入中山。赵细康认为,由于生产链的纵向联系被人为割裂,这种移植性产业结构的最大特征是"产业的趋同化"、"产业的片段化"和"产业的破碎化",导致迁入本地的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这种状况导致产业和技术升级只能呈现"需求拉动跳跃"的特征:即产业的成长与收入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同步,相应地,技术的演进轨迹也只能平行地由一个产业低端向另一个产业低端跳动,而难以在一个产业内纵向地由中间的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与营销环节上移,从而极易滑入"制造业陷阱"的泥潭。口战略创新发展仍需"敢为天下先"中国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中山创新发展仍然需要提倡"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认识到,改革未有穷期,深化改革是获得前进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赵细康则认为,中山要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可以"纵向升级",推动优势产业技术进步;可以"横向扩充",培植新的持续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以新换旧",实现产业置换,配合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大低端产业的转移力度,将腾出来的土地重点引入新兴和潜力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我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首次提出经济发展的“中山模式”昨日,我市在中山温泉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发展模式研讨会,总结我市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探讨我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以及省市社科联的教授、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要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山模式”,深入探究中山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及重要经验,推动中山今后的发展,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什么是“中山模式”三个“适宜”是最好注解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中山模式一一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征求意见稿)认为,中山发展模式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的方式实现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一种社会范围内的和谐发展,强调创业者、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互动互补、共同持续的和谐发展;二是以“和谐+科学”的方式形成科学发展。中山的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的模式,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科学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科学发展。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经纶说,“中山模式”作为“珠三角模式”中的亚模式,体现出强盛的前瞻性和生命力,她凸显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承载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底蕴。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山坚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开创了生产安全发展、生活健康富裕、社会协调进步、生态平衡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是探索和完善“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又适宜创新”的中山特色发展道路。这就是对“中山模式”的最好注解。特点:和谐之城人本之城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许耀桐指出,“中山模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它是“制造之城、幸福之城、善治之城、人文之城、绿色之城”,而这“五城”归根到底是“和谐之城、人本之城”。汪洋同志在考察中山时说:中山是我省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产业发展很有特色,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比较高,人居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句话被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中山模式一一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征求意见稿)作为“中山模式”的主体。在研讨会的主旨演讲中,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总结了“中山模式”的主要特点。根据第五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发布的《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与东莞、包头、呼和浩特、烟台等城市一起,》列为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与珠三角典型的外源型经济占主导模式不同,中山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工业规模与外资分庭抗礼;中山有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涌现了13个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2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示范区,根据中国科学院对全国200个大中城市2004年产业集群度的评估,中山名列第二位。中山市是“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中山从全国138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公众心日中的中国和谐之城。”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中山的表现相当抢眼,如2008年效率名列第4位,排名我国大陆城市首位,社会环境竞争力列第6位,企业本体竞争力列第10位,现在,中山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0%以上,近四分之一的人经商,三分之一的家庭自己做老板。早在1987年,中山就已经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以上都是中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模式。■专家观点如何发挥"中山模式"的优势?研讨会就如何使中山模式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以及如何发挥"中山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赵细康(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经济转型三大突破口从宏观角度看,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中山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面临着不少挑战,结合中山的实际,有三大战略是未来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突破口:"纵向升级",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由"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的转变;"横向扩充",培植新的接续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抢占产业制高点;"以新换旧",实现产业置换。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教授):"适宜"不如改为"怡人"?中山的发展模式很值得总结,但是三个"适宜"还是不够,是被动的,不够主动,不如改为"怡人",做主动领先。关于"中山文化和文化中山",提出几个建议:建议建立"网上中山",因为网络是今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大规模、系统地建立网络化网站;建议中山做好夜晚文化工程;建议把所有带有"中山"两个字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建议做好中山文化整合;建议把中山看作是广东的中山、全国的中山、世界的中山。丁力(省社科联研究员):为人才创造创新的环境"中山模式"形成是因为中山确实有很多做得好的东西,中山城市建设规划合理,经济发展很好。但是从我的资料看,中山去年有几个指标在珠三角是落后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是珠三角最低,出口总值增加也最低,外商直接投资更低。这说明中山近几年的发展放慢了。所以汪洋同志特别提出中山还有打造"适宜创新"城市,我的理解是:这是对中山的鞭策。但是创新是要代价的,所以政府和企业对创新是有一定的惰性的。"中山模式"的灵魂就在创新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居住"城市,都是要为人才创造创新的环境。蔡兵(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山模式"具有前瞻性中山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总量大、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之一,在产业转移中也走在全省前列,在省的28个产业转移园区中,中山就占了6个,其中河源、肇庆两个更是省重点护持的产业转移园区,这也是"中山模式"的典型之一。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来看,"中山模式"具有很强盛的前瞻性,建议通过产业转移园区,推广中山发展模式。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树立八大新理念产生中山模式的深层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人,在于领导干部。关键是真正做到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民主发展。"中山模式"的向前发展,迫切地需要中山人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树立勇当改革先锋的新理念;要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把它作为一场新的革命来进行;要科学全面地发展;树立'官"由"民"选的新理念;实行官员廉洁申报财产的举措;干部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接受监督批评的理念等等。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山坐论财富,语出惊人不保护世界市场就要打仗昨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山发展模式研讨会上,近80岁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到来让研讨会有了些许追星感觉。中场休息时,几位年轻的学者望着茅于轼的背影,有些胆怯,又有些渴望地说"去和茅老合张影吧"。在演讲结束后,记者专访了茅于轼。茅于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29年,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生活中的经济学》、《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等。言论自由是中国人站起来的重要标准“一些人之所以能走上神坛,是因为我们自己跪在下面。”茅老引用的开场白是源自中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所写的《30年:变革大交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景式大型组诗》。茅老说:“这个状况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中国人跪了好几千年,站起来不太容易。中国人是否完全站起来了呢?我看没有。我希望中山能有一批敢于站起来的人。”“如何界定中国人是否站起来了?”记者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难界定。我感觉中国还没站起来。”“你的感觉从何而来?”记者追问。“最近有几个大学的老师讲了要站起来的话,有人还告密,学校还把老师开了。你说站起来了吗?当然,相反的例子也有很多。我比较站起来了。我也还挺安全的。”“你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言论自由是站起来的很重要的标准?”“对。中国几千年的皇权政治把老百姓培养成奴隶。包括我本人,脑子里也有这个东西,总是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总是把领导看得很高,自己看得很矮。这就是没站起来。”茅老说:“这个问题比我今天讲的题目重要得多,可惜我不是专家。”茅老的演讲题目是《财富是怎么创造的》。交换创造财富只要是双方自愿、自由的交换,一定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关键。什么是财富?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农民把自己种的50公斤麦子拿去磨面粉,留给磨房老板5公斤小麦,自己拿着45公斤小麦磨的面粉走了。有人说,磨房老板没有创造财富,有人说创造了。答案在哪儿?在这儿--45公斤面粉的价值超过了50公斤小麦,对于农民来说,虽然重量减少,但是价值增加了。这就是财富的增加。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财富。这并不总是事实。如果谁劳动多,创造的财富就多,那么工人农民劳动最多,应该最有钱,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人说,他们创造的财富被剥削了,被转移了。但事实上,农产品价值低,是由市场决定的,没有人剥削农民,他们的收入低是由市场决定的。劳动创造财富已经很难解释今天的现实。现代经济学认为,财富是通过交换创造出来的。可能大家会怀疑这个命题。一个物和另一个物交换,为什么财富会创造出来?再举个例子来说,我有100个香蕉,你有100个苹果。我用一个香蕉换你一个苹果。虽然水果的总数不变,但是,财富增加了。因为,对我来说,一个苹果的价值要比一个香蕉的价值大,而对你来说,一个香蕉的价值要比一个苹果的价值大。当我们继续交换第二个苹果,一直到第50个,对我来说苹果的价值在不断地下降。当每人都有50个苹果和50个香蕉时,财富达到最大化,我俩再怎样交换,财富都不会增加了。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交换的时候,商品总是从价值低的地方跑到价值高的地方,企业交换和国家交换也是一样。只要是双方自愿、自由的交换,一定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关键。这个观点很重要。市场经济让权力社会变财富社会市场经济建立后,规律变了。钱成为分配的依据。这样,整个社会彻底翻了个,从人与人斗变成了人与人合作。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交换不创造财富,这一观点大大阻碍了人类的发展。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农民创造财富,是好样的,商人不创造财富,剥削农民。所以,中外古今都打击商人,譬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将商人塑造成冷血恶人。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人类社会好几千年,人们对财富的分配,消费能力的分配取决于权力的大小,权力越大,消费能力越大。因此,人都向往着权力,整个社会就是争权的社会。但是权力是排他性的,几千年人类的聪明才智好些时候都用在了这上头,排他性的权力争夺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你死我活。市场经济建立后,规律变了。钱成为分配的依据。但是,赚钱没有排他性,还有互补性。这样,整个社会彻底翻了个,从人与人斗变成了人与人合作。这个变化太重要了。从19世纪到现在,人类的寿命从26岁增加到67岁,人口也从10亿增加到66亿。也就是说,人们花了几万年来才活了26岁,市场经济200年就增加到67岁。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人的聪明才智被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这一点,中国人也有很深的体会。大部分时间,在市场上赚钱不是剥削,而是帮助别人得到财富,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需要政府来管理。保护世界市场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保护世界市场是唯一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的,不保护世界市场就要打仗了。例如中国,一旦石油进口停止,对中国伤害很大,还不如打一仗。最近50年,市场扩大到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全世界的资源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买卖,而在此前,资源的争夺靠战争。现在的战争大部分不是争夺资源,而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全球市场的维护特别重要,它可以防止战争。我提出“不要保护耕地”,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关。改革30年,人口从9亿增加到13亿,增加了50%,粮食增加了60%,耕地没增加,这说明耕地和粮食产量是两码事,要保持粮食供给不用保护耕地,有的是办法。因为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中国可以进口粮食。有人怕进口不安全,日本40%的粮食依靠进口,韩国60%粮食依靠进口,香港、新加坡一样,100%依靠进口。关键问题是我们要保护世界市场,而不是想办法自给自足。保护世界市场是唯一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的,不保护世界市场就要打仗了。中国进口那么多石油,铁矿石,木头等,尤其是石油,中国50%靠进口。一旦进口停止,对中国伤害很大,还不如打一仗。全世界政治家懂这个道理,一定要保护世界市场,没有别的出路。对出口的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巨大利益。交换是双方得利的,一旦交换停下来,双方都受到损失。归根到底政府就是帮老百姓致富比如说,流动摊贩,虽然政府可能收不到税,但是,如果他能赚钱,有了购买力,产生消费,政府就能收税。归根到底,政府就是帮老百姓致富。市场是一个好东西,提高人的生活,创造财富,维护人类和平,因此政府要维护市场,维护市场规则,可惜很多政府不懂这个道理。比如说,国际粮食涨价,有人提出不出口粮食。这是不懂得市场的重要性。有能力出口,就去赚钱,还有什么别的理由?政治不应当干预市场,市场比政治更重要。政府没理由和哪个国家过不去。世界经济一体化已很不完善,我们要减少阻碍,而不是增加壁垒。如果阻碍少,全世界老百姓都能得到更大好处。政府收入靠税收,没有财富创造,就没有税收。每个交换都产生GDP,政府都能得到好处。比如说,流动摊贩,虽然政府可能收不到税,但是,如果他能赚钱,有了购买力,产生消费,政府就能收税。归根到底,政府就是帮老百姓致富。但是,市场造成的贫富差距如何解决?从别国的经验来看,有效办法就是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我们这方面做得特别差。我们不能对一个人的所得全部统计,只知道个人的工资。富人所得是不靠工资的。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只有7%,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一半,因此,我认为要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也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总的来说,从富人手中拿钱帮助穷人,最好是自愿的,其次才是强制性地提高所得税税率。热点回应八、、八、、I——I/—」不知道中山有无经济适用房,我劝你们停下来问:您反对经济适用房,那么如何解决城市中下层买不起房的市民的住房问题?答:经济适用房、限价房都不是市场分配,是计划分配,把资源分配给不是最穷的人,破坏了公平,效率和社会风气。据说,有地方用抓阉的方法来分配,但是一个社会到了用这种方法来分配财富,这成了一个赌博的社会,太糟糕了,我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