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分析研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分析研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分析研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分析研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分析研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摘要在20世纪中国现代派文学发展的每一次热潮中,都活跃着浙籍作家的身影。但关于他们的研究却只关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示,其背后本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资源审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地域文化对近30年浙籍现代派主体选择的影响出发,探讨了渗透在作家背后地域文化的经验,为当代浙江作家的创作和地域文化的现代建构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地域文化;浙籍现代派作家;现代派文学引言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催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学话语。但面对20世纪文学的特殊语境,在之后的文学史叙述中,主流文学的地位被拔高,遮蔽了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发展中应有的地位,由此在这一富有个性的文学流派中,浙籍作家所显示出的群体效应被忽视。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浙籍现代派作家与主流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他们文学的现代性诉求被忽视;关于他们的研究被淹没在浙籍新文学作家或现代派作家的研究中。与浙籍新文学作家相比,对他们的研究是缺乏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的。二是由于对“世界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容易导致单边倒的思维模式,即将异质的西方文化、文学资源作为主导因素确认,论证其对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而对作家主体选择的内驱力,以及本土或地域文化的成因却没有重视和提炼,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方化”的世界化影响,忽视了其内蕴的本土或地域文化的经验。事实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是,在整个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中,一直活跃着浙籍作家的身影,戴望舒、穆时英、施蛰存、穆旦、唐提、袁可嘉、余华、王海等;有时甚至是以群体的方式,如30年代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40年代穆旦、唐堤、袁可嘉的九叶诗派等;作为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继承者,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艺术价值和美学影响,参与和丰富了百年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本文以30年代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为考察对象,梳理地域文化作为他们认知和表达的审美与逻辑基点,分析地域文化对于主体选择的精神影响,归纳和反思其内含的本土文化经验。2.“剑性”传统与作家的主体选择浙江文化是以浙江为地理疆界存在的文化,它是在历史发展中吸收、融合、创造、充实而逐渐定型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内蕴丰富的多元立体的地域文化。作为吴越文化的一种当下形态,浙江文化深得其刚柔并济的精髓。清代龚自珍曾用“一剑一萧”,形象地概括吴越“刚柔并济”的文化特点。但晋代以后三次大规模的南渡,大运河的开凿,特别是士族南迁后玄学和佛学的兴盛,强化了地域文化中尚文的一面;发展到现代,显性层面更多是温和婉约的“柔性”的一面。事实上,隐性层面刚烈和坚韧的“剑性”特征并没有消失,近代章太炎、秋瑾的铿锵之音;现代以鲁迅、周作人、茅盾为代表的“五四”作家,率先积极参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建构,这种反抗约束乃至栓桔的勇气,是浙籍作家潜藏的“剑性”文化基因的表现。一个作家感受周围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会受它所接受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选择。当浙籍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派文学时,“剑性”的文化基因被激活,表现出努力尝试,敢为天下先的凌厉风采。特别是在30年代中国现代派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浙籍作家以一种积极的先锋姿态,引领了一时的文学潮流。早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初期,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等已经开始引进、介绍和评论西方现代派思潮,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博采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对现代派进行了初次的尝试,开启了浙籍作家在现代派文学中孜孜寻求的传统。30年代,虽然现代派作家的构成并非只有浙籍作家一脉,但作为领军人物并将现代派文学引向深入的基本上是浙籍作家。1915年,陈独秀就介绍了象征主义,但并没有激发现代派文学大规模的创作实践,较为纯粹的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开花,要到30年代的施蛰存及其主编的《现代》杂志。施蛰存一再强调:杂志的内容,除了好之外,还得以活泼、新鲜为标准表达出强烈的创新诉求。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李金发的诗歌对中国象征派诗歌具有开拓之功,但他的实践,主要是作为个人的文学实验被历史记取,并没有成就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全面建树;将这个诗派与民族诗歌传统相结合,达到较为完美的艺术创新的是戴望舒;新感觉派的始作俑者是刘呐欧,但“新感觉派圣手”却是穆时英。所以,在启蒙和救亡的时代大语境中,他们以敢于尝试的主体选择,在艺术形式和审美经验的创新中,确立了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流派地位,激活了地域文化潜在的“剑性”传统。同时,“剑性”的文化基因,与浙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结合,进一步激发了作家主体的创新选择。虽然浙江文化与现代派思潮,其内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作为边缘文化的共同体验,却使浙籍作家与现代派的创作理念,有着某种精神的契合。历史上浙江边缘的地理位置,使它与主流的中原文化,有一种疏离的姿态,所以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染指而有某种散淡的独立性和自足性。那么,30年代,当现代派走向纵深时,自足独立的地域文化作为生命的记忆,支持他们完成了自我情绪的感知与表达。与浙江地域文化一样,现代派求新、求异的精神特质,注定了它自身很难成为权威和主流;它的非中心性,恰恰在于它对主流文化、现成的理性逻辑和社会秩序的怀疑态度,“他们以突破一切传统,不断‘创新’为已任”。施蛰存的理论和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30年代他与后来备受垢病的“第三种人”杜衡的总角之交;著名的鲁施论战;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都表达着现代派作家对权威和主流的反抗。1935年戴望舒从法国归来,对当时流行的功利化的国防诗歌运动提出了严正的批评,认为将文学作为宣传,“本身就是一种盲目的工具,便以为新诗具有一个功利主义之目的了”,提出“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他充满“现代人忧伤”的诗歌,引发了胡适白话诗之后的又一次诗体大解放。由此不难见出,30年代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在边缘性的成长中,在对中国社会和文学核心价值的反叛中,确立自己的形式规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3.时尚圆融的文化心理与作家的价值取向在“剑性”传统支撑下的标新立异中,浙籍现代派作家也不乏追逐时尚的地域文化心理。浙江滨海的地理位置,与现代时尚的海洋文化唇齿相依。特别是近代以来,作为外来文明传向中原的前锋和中介,浙江易得风气之先,是中国最早接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地区之一。带有浓郁的商业和现代气息的“先进”的海洋文化的强势东渐,激活了地域文化内在的张力,裂变出现代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因素相互化合的过程当中,也就改变了原来的文化形态川”。近现代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人才辈出;特别是浙江人敏锐多思,更能细腻体察“西风东渐”中的文化冲突,捕捉现代意识与地域文化之间微妙的信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呼声主要由浙籍作家发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流派纷呈—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均是现代派文学具体的形式;作家的创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内含危机感和荒谬感的“现代意识气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现实主义比较强势的中国文学中,无疑具有另类和时尚的色彩。新感觉派在30年代的上海崛起,与1930年以前,现代派文学在西方的高潮有关。主将穆时英经常徜徉于上海酒吧和舞厅,先锋文学的实验极大地满足了他追逐时尚的自信。施蛰存曾指出革命文学潮流所显示出来的时尚性,以及群起效仿的盛况:“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震撼了中国文坛,大多数的作家,大概都是为了不甘落伍的缘故,都‘转变’了”。因为“左翼思想和左翼文学在二三十年代是以先锋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坛的,而且影响巨大”。以此来考察当时的现代派文学,是同样的道理。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都曾尝试过普罗文学,甚至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创作。穆时英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品《上海狐步舞》,就脱胎于他试图写作的社会分析小说《中国一九三一》,他更多关注的是这两种不同类型小说的时尚性,所以前者“只是《中国一九三一》的技巧的试验”,也就不难理解了。追逐时尚的文学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促成了先锋创作的实践,但也使先锋热情很快烟消云散,很难获得像西方现代派那样丰厚而纯粹的文学成果。同时,现代以来,浙江经济飞速发展,具有浓郁商业文化气息的上海巨大的辐射力,带来了消费文化的盛行,地域文化中商业和世俗的气息越来越浓郁。30年代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效应,这不仅得益于先锋的激进姿态,也同他们与现代大众传媒的默契有关。穆时英多次说他的小说是在试验一种电影剧本式的创作,并亲身参与影视制作,对大众的世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说也借用电影的话语方式,提高表现力。《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精仔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串联起不同的场景;而且随着先锋试验的退热,穆时英也很快转向政界和报刊;在从事现代派创作之前,施蛰存就已经是资深的媒体人,他主编的《现代》是按照商业模式运作的杂志,他的创作不可能完全避开商业利益的追逐。所以,和西方现代派与大众传媒保持距离不同的是,地域文化中商业和世俗的渗透,使浙籍作家能够迅速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环境,将先锋创作与大众传媒结合的价值取向,造就了30年代现代派创作的盛况。但与大众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感,使他们的先锋姿态摇曳不定,很快转向更具时尚和效益的文化事业。4.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与地域文化的现代构建在地域文化视野中,对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加以研究,深入考察其间的文化血脉和契合冲突,给以他们应有的文化地位。他们基于地域的创作和文化经验,对当下浙江作家在众生喧哗的时代语境中,以富有个性追求的作品,参与地域文化现代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是开放的文化姿态。浙江文化显性层面的婉约柔美,其中有文弱的南宋遗风,鲁迅曾讥之为秀气中的“小气气指出了浙江文化耽于现状、闲适知足的精神气质,这会制约作家的创新追求。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中,一个十分有意味的文化现象是,他们不是在本土的场域,而是基本上在走出浙江,在异地的上海或北京的文化语境中实现他们的先锋追求。30年代以浙籍作家为主体的“新感觉派”,是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出生于中产阶层的施蛰存、穆时英从浙江迁居到上海,并在国际大都市的商业文化语境中,开拓了“新感觉派”的天地;戴望舒同样也是在上海,开始其“象征诗派”的诗歌创作。所以,童年、青少年时期浸润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他们开放的文化姿态,根文化气质的“剑性”传统和敏锐灵活的文化气质,与“京派”或“海派”大气的文化氛围碰撞,激发了作家内心的创新追求,为现代派文学走向成熟和深入,作出了贡献。联系当代浙江作家的创作,成果相当丰厚,但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与现代作家相比。客观上,这是文学环境变化所致;主观上,却也是与作家文化心态有关。应该说,当前浙江作家的创作,很少回应日趋开放而鲜活的现实,反而将自己封闭于“古典化”的地域文化中,这是很不可取的。这样说,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浙江作家都迁居异地,而是继承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开放的文化姿态,形成广纳文化资源的思维视野,实现思想和艺术上的现代转换,更好地契入到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中。其次是独立的文学精神。30年代为了配合民族独立的现代性进程,文学呈现出浓郁的革命倾向,作家很容易被淹没在主流文学的洪流中。但此一时期的浙籍现代派作家,却表现出反抗权威和普遍的信念;对主流文化和传统叙事的突破,表现出独立的价值观、艺术观和审美姿态,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反思现代文化的批判立场和文学自觉。这是当代浙江作家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目前“浙军”在思潮方面,很难摆脱跟着全国的命运。所以将边缘文化的体验,化为对文学精神的独立追求,这是30年代浙籍现代派实现创作个性的重要经验,也是当前地域文化现代构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最后,追求文学的独立精神,要警惕现代消费文化的侵蚀。30年代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与西方现代派有相似的文学追求。如穆时英选择主观感受表达的新感觉派,是因为上海这样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中,人性的没落导致的对普遍的个人价值的怀疑:“二十三年来的精神上的储蓄猛然地崩坠了下来,失去了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规律,价值全模糊了起来”。施蛰存虽然一再强调不愿迎合商业竞争和大众趣味,但他们都无法拒斥消费文化的召唤,这是先锋追求最为忌讳的。虽然,当代浙江作家有义务表现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包括世俗的消费文化的呈现,但要切忌创作中的“媚俗”倾向。因为对社会认同和历史认可的渴求,特别是前者的现实诱惑力,很容易使作家放弃独立的文学立场,转而臣服于消费文化华美的裙据之下,这显然不利于开放独立的地域文化精神的建构。这方面,30年代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的地域文化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他们传达了与主流话语异样的生命体验,不仅成就了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壮美景观,也以其现代性反思丰富了20世纪文学的表现形态。他们文学实践的启示和经验,应该成为当代浙江作家创作和地域文化现代建构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李大健.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2]杨光宗.地域文化传播与作家责任担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2)[3]马艳华.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J].文化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4]刘淮南.对寻根文学中文学性批判之不足的反思——以《爸爸爸》、《小鲍庄》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2(02)[5]毛宣国.“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6]房福贤.民族情感的民间表达与释放——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文学[J].南方文坛.2011(06)[7]方嘉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