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_第1页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_第2页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_第3页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_第4页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

邓姗1,2,吴学东2(1.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Summary:世纪之交,马克思学研究再次进入高潮,但一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在解读马克思文本时存在片面性、非历史性、非理想型的方法论缺陷,理论替换的迹象明显。对此,应遵循整体性和创新性两个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重建。Keys:西方马克思学;方法论;质疑B15:A:1004-6917(2013)01-0036-03世纪之交,马克思学研究再次进入高潮。伴随着国外马克思学的代表性著作陆续翻译成中文,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获得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拓宽了研究视阈,提高了学术理论水平。但毋庸讳言,国外马克思学个中偏颇之处,对国内一些学者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目前学术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马克思学的渊源及西方马克思学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学”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最早可溯源到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筹建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梁赞诺夫为该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梁赞诺夫致力于把马克思的研究建成一门学科,即马克思学。但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左”倾路线影响下,苏联理论界改变了梁赞诺夫的马克思学研究方向,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绝对化的研究。在冷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带有“反正统”、“反苏”味道的西方马克思学兴盛起来。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学”这个术语虽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界定。笔者认为,“‘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1]的提法是可以接受的。马克思学在西方出现后,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产生了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学者借助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在文本的考证和解读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大大拓宽了马克思学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学者在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文本考证和解读的过程中,制造出了所谓“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对立关系。虽然,我们不宜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整个西方马克思学,但是马克思学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成为绝对中立的科学。客观地说,西方确有许多学者属于信仰、支持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中左派知识分子,他们确实想对马克思进行纯粹学术性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论的偏差,导致了对马克思的某些误读。同时,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是利用了研究方法论这一切入点,来达到有意歪曲马克思文本目的的。二、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质疑阅览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著作,很容易发现某些学者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片面性、非历史性、非理想型的特点。(一)片面性研究方法。“形而上学”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指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世界的观点和方法。片面性是形而上学的实质。片面性研究方法是导致一些西方马克思学者误读马克思文本,曲解马克思的主要原因之一。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在《保卫马克思》中提出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青年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的思想。这种“认识论断裂”是否存在呢?在这里,我们把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串连起来而不是孤立片面地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2]接下来,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最后从发生学的角度按逻辑次序分析了共产主义扬弃异化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三个连续阶段[3]。很明显,《手稿》中阐述的批判范畴和精神,为《资本论》及其他著作提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马克思更精确地描述了导致个人与制约他的社会关系极端异化的那一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中,人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纯粹产物。”[4]表面上看,不再存在任何个人的依赖关系,一切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他们却因此完全隶属于与他们相异的物的法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商品”,每个产品、每个人的成果都“变成了商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特标志。在商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抽象的一般性重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规律,把工人阶级从他们自身所创造的依赖性、异化和物化中解放出来同资本主义的灭亡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了《手稿》和《大纲》的思想。比较马克思前后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不可否认,马克思的论证风格与论证重点都发生了变化。《资本论》冷静的、注重客观细节的叙述与《巴黎手稿》完全批判的道德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是,批判的出发点,即以更人性、更自由和更令人满意的社会为方向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探求,始终未曾改变。什么都不能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晚年马克思忘却了他青年时代的希望,或者说,他放弃了对这些希望的追求”[5]。(二)非历史性研究方法。历史性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它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历史过程出发,从相互联系和发展中来研究历史现象。反之,则为非历史性研究方法。非历史性研究方法在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是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历史事实及文本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抽取出来,割断与历史环境的联系,就个别事实或文本谈论问题。卡弗在马恩关系问题研究过程中的“屈从论”就运用了这一研究方法。卡弗认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歪曲了马克思的思想,但“也许考虑到他们持久的友谊……以及恩格斯给他提供经济援助的益处,马克思保持了沉默并且对恩格斯的工作不加干涉”[6]。也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不把马克思在思想上明显同恩格斯不一致却未曾表达异议这一事实,归结为外部原因,譬如马克思在经济上对恩格斯的过分依赖、日常生活的巨大压力,有可能使马克思在理论上作出某些妥协和让步。并说马克思为避免被驱逐而向布鲁塞尔警察局递交了一份书面保证,说明因为现实压力而作出让步在马克思那里的确发生过。但是,“屈从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马克思的智慧使他完全有能力让他和他的家庭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说:“由于需要抽出许多时间来研究我的政治经济学,不得不拒绝(虽然很不乐意)人们在伦敦和维也纳向我提出的收入极其可观的建议。但是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7]马克思忍受着生活的苦难而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崇高职业中,因此,他不可能因经济上对恩格斯的依赖,便听任恩格斯歪曲他的思想而在原则性问题上让步。至于用“书面保证”一事来支撑“屈从论”,在逻辑上也是无法成立的,从历史事实看,马克思并没有像“书面保证”上承诺的那样放弃政治评论性写作。因此,“书面保证”一事其实只是极端生活境遇中的权宜之计,是马克思策略的灵活性的体现。(三)非理想型研究方法。非理想型研究方法则是指将研究对象置于非理想状态中,在研究过程中突出其否定因素,而淡化其肯定因素的研究方法。卡弗在制造“马恩对立论”时,就运用了非理想型研究方法,即预先设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关系,然后突出两人分歧,淡化或一笔带过式地处理两人的合作关系。卡弗说:“马克思的确给《社会主义、乌托邦和科学》(中文译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过一篇很短的导言,马克思也的确向读者提到这本小册子的政治‘内容’,但有趣的是,马克思的认可程度远比恩格斯所声称的有限,马克思也没有明确说出他的意思。然而,即便就是在这里,‘声音’也依然是一个问题——马克思对《反杜林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高。”[8]“看起来像是马克思、听起来像是马克思、似乎就是马克思,但却就不是马克思。换句话说,即便恩格斯最终是在代替马克思说话,我认为也很难理解马克思的意思。”[9]仔细揣摩卡弗的上面两段话,就能体会其中的玄妙。吕贝尔在研究中有时亦取同样的研究方法。虽然吕贝尔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第一个把‘社会主义’,一种观念运动,与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社会解放联系在一起的人”[10],但他却坚持认为“马克思是所有乌托邦主义者中最乌托邦的一位”[11]。如果说片面性、非历史性研究方法可能由客观因素造成的话,那么,非理想型研究方法则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三、理论重建抑或理论替换理论重建和理论替换是提升一种思想的原有表述的两种方法,两者最大区别在于,“理论重建意味着把一个理论分解开,然后在某种新形式中,再将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充分地实现它为自己确立的目标”[12];而理论替换则是指原有的理论必须为另一种与之完全不相容的理论所代替。西方学者在从事马克思学研究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声称目的是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重建。但当莱文阐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的对立论、阿尔都塞论述关于成熟时期和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思想、卡弗在进行他的别出心裁的论述——当手稿中恩格斯的手迹表达出和马克思相同的观点时,就认为是恩格斯充当了马克思的手稿抄写员的角色;当手稿中马克思的手迹显示赞同恩格斯的观点时,又认为是马克思因经济上对恩格斯的依赖而屈从了恩格斯思想时,这些学者似乎并不是像他们声称的那样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重建,而理论替换的迹象倒非常明显。西方一些学者制造各种所谓的“对立论”,无非就是想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学新高潮的到来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重建亦是必然。笔者以为,中国化马克思学研究在借助西方马克思学丰富的思想资源,探求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的同时,必须遵循两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需要把马克思的著作领会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不仅仅是领会为一个主题与思想的总和。这就需要对马克思思想的复杂的和表面上分离的要素进行整理。”[13]不能孤立地割裂某一文本,或挑拣文本中的“只言片语”,或抓住某一生活细节,随意发挥,胡乱联系。其二,创新性原则。需要在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时代的节拍,敏锐洞察世界变化,以极大的勇气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Reference:[1]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译介与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深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171-17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2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5]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6]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9-12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0-551.[8][9]特雷尔·卡弗.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M].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