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_第1页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_第2页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_第3页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_第4页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是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自然展现的,也可以说是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拓展,教师应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使之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中顺势体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型,德育内容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丰富的“大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实施从孤立的专门性学科教育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德育。为了应对德育工作的转型发展,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课程育人”作为德育主要实施途径之一,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学科德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诉求和提升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澄明学科德育的时代价值,对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须厘清和避免学科德育的越庖代俎或舍本逐末的“越界”现象。一、学科德育的价值学科德育是指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渗透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从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维度达到德育的目的;二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德育价值,彰显课程育人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学科德育的价值在于营造立德树人的学校育人环境,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众所周知,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仅凭显性的知识输入是难以实现的,更多是通过在无声处熏陶、于无形处感染来内化提升的。学科德育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须承担德育职责,不仅在不同门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同时,身负德育之责的教师也应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校生活中规约个人言行,起到率先垂范的道德示范作用。由此,学校将形成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德秩序与育人氛围,使学生在习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德行素养。大德育观下学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涉及政治素质、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专门的德育课程固然能够在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产生良效,但也难以达成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而须由多个学科协同实现。一方面,各个学科的知识生成和表征都富含价值判断和道德意义,学科教学也因此均具有德育的'自然”属性,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言: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关于国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道德和法律认知。文史学科可使学生在了解、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增进对祖国深厚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数理学科的教学着力探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数学尽管是工具学科,但在阐释定理、推理证明、解析判断的过程中,不仅寓含形式逻辑美,而且踞烁着唯物辩证思想的光芒。”艺术学科可使学生在认识艺术美的同时,提升对社会美、自然美及生活美的理解程度,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实践。另一方面,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也明确要求各科教学都应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言之,学科教学理应发挥其德育功能。不同学科的德育功能与价值既有交叉,也相互不可替代,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德育是一种“双赢”,在提升学生德行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科教学效率。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承认,能够凭借教学方法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名师)终究是少数,那么,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通过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展现能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以语文学科为例,倘若教师能够通过古典诗词的教学,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经由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无疑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又如,不少数学教师为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忧心忡忡,如果从讲求逻辑与证据的视角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习性,则能够使学生领悟数学学科蕴含的科学求真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可度和投入度。概言之,学科德育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该学科的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价值内涵的挖掘,使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所蕴含的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他的这句话意在阐明学科知识的思想性是其训练的核心。但反之,学科知识的思想性又何尝不能引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呢?学科德育在彰显各个学科的德育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被广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德育知识化衍生出的“德目主义”,即“把经过选择的道德观念、规范开列出目录并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以确保在儿童身上能够培养出相应的德性”。无可否认,德育学科课程内容(尤其是德育教材)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与意义,但在德育实施中的“德目主义”不仅窄化了德育内容,弱化了德育实施的功能,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降低德育课程的实施成效。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德育知识化倾向及其实施方式所致,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它更囿于德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割裂。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其德行素养的养成是多个学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德育学科。学科德育对提升德育学科课程实施成效的作用在于,学生经由学科德育的熏染,进一步加深对德育思想和内容的理解,其富含学科知识的德育认知能够迁移至德育课程之中,进而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和认同。例如,学生通过语文学科中优秀作者及其作品的学习,能够增进对德育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理解;通过学习生物学科、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提升对德育课程中的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的认知程度等。另外,德育学科课程的内容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体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二、学科德育的边界学科德育与其说是对学科教育的一种实践诉求,毋宁说是一种应根植于学科教学实践的理念,它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设计和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厘清德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边界,避免二者混淆不清、职责不明。其次,应要求学科教师具备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科知识的科学价值与人文意蕴,同时认清学科德育的价值与实践边界,避免学科德育出现偏差。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是主导与辅助的关系,二者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德育学科课程是中小学为使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设置的专门性学科课程。德育学科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向和要求而定,课程实施则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专职的德育学科教师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单从德育教学成效来看,德育学科课程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更是难以替代的。德育学科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在其课程标准中已十分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对其他学科的德育目标提出了要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因而,一方面,学科德育不能弱化德育学科的“本职”功能,专职德育学科教师也不能因为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而降低对自身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教师不可因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而轻视执教学科的德育价值。随着21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强调,学科德育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重视,一时间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学科德育形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须警惕“学科德育化”倾向,即将学科教学变异为德育教学。“学科德育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为凸显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刻意夸大学科的德育价值,“各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大肆渲染道德,道德升华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环节,就连数学教师也花大力气赞扬数学家如何热爱祖国、如何无私奉献”。在此,数学教师宣扬数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正是学科德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是,一旦超过了适合的度,就背离了学科德育的初衷。二是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德育价值,使学科知识沦为德育知识,从而冲淡了学科教学的主题,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出现以“副业”替代“主业”的现象。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学科知识都有其本真价值,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观念、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再挖掘学科知识的德育价值。与学科德育化相对,我们也应防止学科德育的“虚无化”现象。如前所述,学科德育对学生的德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受到教育评价方式、教师绩效考核及个人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科教师并不真正重视学科德育,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甚或对之排斥,在学科教学中敷衍地说几句德育内容,这种流于形式的学科德育也断不可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是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自然展现的,也可以说是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拓展,教师应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使之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中顺势体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学科德育实践中须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为了体现学科德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强行植入与学科知识关联性不强的德育内容,这犹如在电视节目中不合时宜地插播广告,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令人生厌;二是将学科知识牵强附会地衍生出德育功能,如数学教学中言必谈数学家的奉献精神,语文教学中进行人物分析定要讲价值观取向,等等。教师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主体,要使学科德育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学科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学科德育的真正意蕴,处理好教学中学科知识学习与德育思想渗透之间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科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参考文献:冯建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德育的转型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8(4):143-150.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