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阅读知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知识梳理_第1页
专题01阅读知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知识梳理_第2页
专题01阅读知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知识梳理_第3页
专题01阅读知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知识梳理_第4页
专题01阅读知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知识《长恨歌》《长恨歌》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从全文结构看,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意旨的作用:从全诗内容看,文章重点写r唐玄宗“重色”导致的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和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从同期陈鸿创作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以及当时唐宪宗的骄奢淫逸也可看出这种讽喻意旨。《湘夫人》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诗中铺陈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曹何为兮木上?”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凄清冷落的沅湘秋景,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蜀相》1、首联的设问手法显顿挫,启深思。“柏森森”意味着历史悠久,象征着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包含人们对他的爱戴。颔联的“英雄”是指包括自己在内所有壮志未遂的人。2、颔联“自”“空”二字与诗歌的境界关系密切。没这两个字时描写的是一片盎然春意,有这两个字后就显出了祠堂的寂寥冷清,诗人的孤寂伤怀。乐景反衬出哀情,无我之境变成有我之境。3、颈联先用刘备的“三顾频烦”侧面表现r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再从正面表现了他的丰功伟绩和赤胆忠心。全诗主旨为借古伤己。《拟行路难》1、前四句隔句押韵,显半吞半吐、舒缓平缓;后四句一韵到底,显狂飙直下、激越奔放。2、全诗采用两个反问句来推动“愁”的发展变化:开头用泻水起兴,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反问劝慰自己“不应愁”,接下来悲歌酌酒“想断愁”,愁更愁后,又用“心非木石岂无感”的反问喊出“岂无愁”,最后联想到自己处境,又不得不“强吞愁”。全诗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和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书愤》1、陆游诗歌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采用白描(意象组合)手法,将恢复之志具体化。追述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2、《书愤》和《羽相》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一个侧重歌咏其雄才大略、赤胆忠心,一个侧重表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均有情景交融的手法。《书愤》还采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蜀相》则采用了设问、怀古伤己的手法。3、写于同年稍后的《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忐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慷慨悲壮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清淡婉丽《春江花月夜》被誉为“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营造出澄澈空明、静谧优美的意境,以“月”为线索,(徐徐语文坊精编)从“初月”写到“高月高”写到“斜月”写到“落月”,尽情歌颂了自然美景。又以月作为情感的寄托,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还以“月”作为哲理的触发点,引发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本源探索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显得哀而不伤。《夜归鹿门歌》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江边场景到山中场景,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降逸的道路,表现出诗人恬然洒脱的障逸志趣,“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孟诗多用白描,语言清淡自然;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梦游天姥吟留别》1、这首送给东鲁诸公的离别诗写得很特别,不仅借助了游仙诗的梦游形式,还借“吟留别”表达了自己不事权贵、不媚世俗、追求个性自由、保持人格尊严的态度。2、为表现山之高大,除采用正面描写外,最多的是采用侧面烘托(瀛洲、天、五岳、赤城、天台)和想象夸张(四万八千丈、欲倒东南倾)的手法。3、这首诗的场景瑰丽变幻:月夜渡湖(清幽雅致)、著屐登山(雄奇壮丽)、山中奇景(阴郁迷离)、仙境出现(灿烂美妙)、梦中惊醒(人生如梦)。《登岳阳楼》1、杜甫35岁之前,读书游历《望岳》;长安十年,接近人民《兵车行》;安史五年,人民疾苦《春望》;成都五年,相对平稳《蜀相》:漂泊五年,老病孤舟《登高》。杜甫的诗充满了身世之感、家国之思、羁旅之愁。2、赏析“加、浮”二字:拆,划分(字义),洞庭湖水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句意),这气势何等磅礴(效果);浮,飘浮(字义),日月星辰都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主宰着它们的沉浮(句意),这景象何等壮丽(效果)。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雄浑壮丽的景象。(合起来的效果)3、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是相辅相成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菩萨蛮》这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将进酒》1、感情脉络:悲伤人生短促、狂放人生须欢、愤激怀才不遇、狂放同销万愁。2、开头两组“君不见”,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同时涵盖天地人生,给人一种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运用手法也多样。借黄河之水比兴,写出人生之短暂。“天上来”的夸张,写出黄河源头之高。“答成雪”的比喻,写出人生易老。同时用黄河之伟大永恒反衬生命之渺小短暂。两个“君不见”构成反复,表达一种强烈的呼告。3、句式的长短整散变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不平之气。通篇以七言为主,杂言破之,极尽参差错综之致;散行为主,整句点缀,奔放而不随性。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而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阁夜》1、写了自己阁夜无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时连年征战、百姓劳苦的痛惜,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2、用典自然贴切。“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暗示民怨;“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暗示民劳;“卧龙跃马终黄土”,分别用神机妙算一世英名的诸葛亮事与叱咤风云一代英豪公孙述事,反映诗人无边的寂寞与苦闷。《李凭箜篌引》1、这首“摹写声音的至文”,采用了很多的手法来摹写音乐。全诗除“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清脆激越、和缓哀怨和惨淡清丽,其他诗句都是侧面烘托。而且通过天上人间诸多意象的想像警如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凤凰、芙蓉香兰、城门紫皇、秋雨、五色石、神妪鱼龙、吴刚玉兔等,虚虚实实使人有满天花雨的感受,诗人又用“啼、愁、碎、泣、冷、破”等词汇来洎染乐曲悲伤凄冷的情调,所以诗中境界虽然绚烂,却充满寒意,足见诗鬼凄艳诡谪的艺术风格。其他手法有比喻通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双关(紫皇)、夸张(石破天惊)、借代(吴丝蜀桐、十二门、二十三丝)、用典(江娥、素女、女蜗、神妪、吴质等)。2、同样写音乐,《李凭维篌引》以侧面烘托为主止面描写为辅,(徐徐语文坊精编)无别样情感寄托,风格凄艳诡瑞;《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烘托为辅,融情于事,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感,风格平易感伤;《听颖师弹琴》则正侧结合,有情感寄托但未直言,风格悲怆含蓄。《虞美人》1、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采用设问、夸张与比喻及直抒胸臆的手法,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来比喻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前头“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语,极其简淡天然,然而气象不凡。在声韵上也是连绵起伏,四字平声,五字仄声,以两个平声作结,慷慨疏朗,读来亦如江水之流淌。2、《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所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苏幕遮》1、能得荷之神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第二,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2、“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过大孤山小孤山》1、散文描写形象是具体逼真的,诗歌描写形象是会意传神的。2、由于景点多,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均让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用江行的线索贯之,并且写出山与山之间的对比和联系。3、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引用,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游记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色增彩,更引人入胜。《庖丁解牛》《庖J.解牛》是一则寓言。出自庄子寓言的成语有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翦坐井观天、朝三暮四、螳臂当车、望洋兴叹、庄周梦蝶、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枯鱼之肆、呆若木鸡、鹏程万里等。庖丁的技术臻于出神入化的原因是:探求规律、不懈实践、谨慎藏锋。《项羽之死》在《鸿门宴》中侧重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沽名钓誉)、任人唯亲、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等特点,在《项羽之死》中又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多情善感、勇猛自负、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特点,表现了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美人生。杜牧认为他该过江,因为“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认为他不该过江,因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王安石认为他没有必要过江东,因为“百战疲劳壮土哀”。可以说,项羽是失败的政客,却是高贵的王者,他因英雄而失败,刘邦因胜利而英雄。《阿房宫赋》作者用夸张铺陈的手法写阿房宫的建成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穷人间之财、失世人之心。意在借古讽今,借“秦爱纷奢”而族灭来讽谏唐敬宗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阿房宫赋》与《过秦论》都肯定了秦的强大,都强调秦是亡于自身。《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主要是通过前后对比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则选择一个具体形象阿房宫来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重在讽喻现实。《六国论》1、论证思路:递进式提出问题: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析问题:六国破灭,为什么弊在赂秦正面论证: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反面论证:倘并力西向,则胜负存亡或未易量(“为什么”部分的对照式+并列式)解决问题: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3、这篇史论采用了对比论证(赂者与不赂者、六国与秦与北宋)、事例论证(六国史实)、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借古讽今,借六国赂秦导致破灭的史实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而应奋起御敌。《伶官传序》1、这篇史论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从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到论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到论证过程到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到教训(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不论是史实还是感慨、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气脉中贯,结构严谨。2、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祭十二郎文》1、本文一反传统祭文歌颂死者功业德行的固定内容,主要通过记家常琐事,来抒发自己的悲悼之情:形式上也一反传统祭文的骈文或四言韵文的固定格式,而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2、作者很重视语句的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比如第五段连用三个“邪”字表现自己乍听到噩耗时将信将疑的心理,乂用三个“乎”表现自己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乂用四个“也”表现自己的不得不信,最后连用五个“矣”表明自己的无可奈何。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更真实地反映出来自己对侄子的骨肉深情。3、韩愈对侄儿之死之所以如此悲痛,其实就在于他不仅仅在哭侄儿,更在哭自己的仕途失意和未老先衰,哭家族的人丁不兴,哭天命无常。他的抒情是波澜起伏式的,将融情于事的啜泣与直抒胸臆的号啕相融合。《文与可画赏雪谷偃竹记》1、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行文始终紧扣题目,环绕着文与可所画的赏雪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中间叙两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就是以偃竹图为物线,以两人的真挚情谊为情线,形散神聚,做到r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2、这篇散文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正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3、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赏冬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4、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整体把握、捕捉灵感、重视实践、追求神似。《种树郭橐驼传》1、柳宗元这篇文章是针对安史之乱后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会现状有感而发,从养树说到养人,说明无论是种树还是养民都应该“顺天致性”,不可“过劳”。2、郭橐驼是一位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勤劳善良而性情谐趣的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子路坦诚有抱负又有些轻率,再有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从容有礼洒脱雍容,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评价中肯、谦虚宽厚、胸襟开阔。2、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一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一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本文中运用的典故很多,有的是直取其词,如“逆旅”取自《左传》,“浮生”“大块”出自《庄子》,“羽觞”源于《汉书》。有的是借用其语句,(徐徐语文坊精编)如“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直接援引曹丕的《与吴质书》中的话。又有用古人、古事的,如谢惠连之聪敏、谢灵运之擅诗。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