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学家汇总简介_第1页
英国社会学家汇总简介_第2页
英国社会学家汇总简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一。1837—1841年任伦敦和伯明翰铁路土木工程师,开始对教育、政治和宗教产生兴趣。1850年出版《社会静力学》,提出类似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决心将进化论运用于一切科学,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理论,称之为“综合哲学”。1860-1893年致力于构建这一体系,撰写了关于形而上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一套系列著作,试图囊括人类全部知识。哲学上认为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只能局限于现象,只有关于现象的知识才是确实可靠的、实证的。现象世界(即可知的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表现为进化的过程,进化亦是必然的普遍的。他把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作为社会学的主导思想,以生物学规律解称社会现象,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一样受生存竞争原则支配,人类天生有种族的优劣之分,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是天生的优等民族,应成为世界的当然统治者。以生物进化论解释和论证功利主义伦理观,认为一切有利于自我生存和取得更高生活利益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凡对个人有利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则是恶,追求自我利益而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就是“正义”,既有利于自己乂有利于社会的就是“仁爱”。其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对西方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深远,并为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所赞赏和推崇。主要著作有《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2卷)、《心理学原理》(2卷)、《社会学原理》(3卷)等。麦克伦南(JohnFergusonMcLennan,1827-1881)亦译“麦克林南”。英国社会学家、人种学家。苏格兰人。致力于研究婚姻和家族的历史。认为外婚制起源于抢劫婚姻,普遍流行于原始社会;并提出母系先于父系。主要著作有《原始婚姻》、《古希腊的亲属关系》、《论家长制》等。布思(CharlesBooth,1840—1916)亦译“布斯二英国社会学家、统计学家。经验主义社会学的先驱之一。曾任皇家统计学会会长等职。致力于研究伦敦贫困问题,在长期从事实地调查中收集了大量调查统计资料,详细阐述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试图用统计方法说明伦理的贫困问题,发展了社会调杳统计方法。他开拓性的经验研究促进了后来芝加哥学派的经验主义社会学和都市社会学的形成。主要著作有《伦敦居民的生活和劳动》、《贫穷的写照和有关养老金的论据》、《贫苦老人之状况》、《关于养老金和穷苦老人问题的建议》、《工业的动荡不安和工会政策》等。霍布豪斯(LeonardTrelawneyHobhouse,1864—1929)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伦敦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社会思想。主张从整体上说明社会生活,对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伦理评价,并试图揭示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社会进步并非取决于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而是以理性逐渐取代本能为基本方向的道德规范的理性化和普遍化。主要著作有《思维的进化》、《发展与目的》、《社会发展》等。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ReginaldRadcliffe-Brown,1881—1955)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接受了剑桥学派的人类学方法论原则,又受到迪尔克姆学派的思想影响。1920-1946年先后任开普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36年秋,曾应燕京大学邀请作比较社会学讲学,并提出中国乡村生活的社会学调查计划。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其中每一种社会活动对整体都具有功能。提出“社会结构”的概念,认为社会结构是指制度化的角色和关系中的人的配置,是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经确立的行为规范和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人类学的最基础部分。这些主张被称为结构功能论。主要著作有《安达曼岛人》、《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等。马林诺夫斯基(BronistawKasperMalinowski,1884—1942)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原籍波兰。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1908年获物理学和数学双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地进行田野考察,以所得材料提出了功能主义方法论。1923年起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认为文化的功能就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功能普遍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为其他文化要素取代的不可缺少的功能;而各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运作原则,而这些原则也和社会中的实质功能保持紧密的关联,它们共同使社会成为统一的整体。制度是使人们的活动有组织地满足某种重要需要的基本和相对稳定的方式;文化的真正要素在于它具有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和独立性,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组合部分。提出需要理论,认为它由冲动、行动、满足三个环节构成,如饥饿是冲动,进食是行动,而吃饱是满足。他以这种简单的例子说明每一种社会是一个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而证明“文化”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功能主义的最早期的论证形式。主要著作有《太平洋西部勇敢的航海家》、《科学的文化论》等。马歇尔(ThomasHumphreyMarshal,1893—1981)英国社会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曾任剑桥大学三••学院研究员、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部主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公民权利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阶级状况。主要著作有《阶级冲突与社会分层》、《处于十字路口的社会学》、《公民的权利、义务和社会阶级》、《阶级、公民权利和社会发展》、《二十世纪的社会政策》等。埃利亚斯(NorbertElias,1897—1990)英国社会学家。生于波兰犹太人家庭。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迁居英国并人英国籍。1954年在列斯特大学教授社会学。认为文明化是个体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生活为取向,不断趋向稳定和均衡的自我调控,以使原本社会需要的行为成为自发的行为,使每一个甘心自我调节的人乃至整个人群能获得更多的愉悦和幸福。这种文明化使人们日益用理性化的方式思考解释问题。认为在日趋富于竞争的社会里,上层鼓励下层模仿自身行为方式,同时又不断提高自身行为的精致程度,在整个社会构成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这就是标准化或塑型化过程。认为一个群体能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到另一个群体上加以维持,完全是群体之间特定权力关系的结果。社会学研究应采用过程性的视角,其基本任务就是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主要著作有《文明的进程》、《什么是社会学》、《投入与超脱》、《符号理论》等。普里查德(Evans-Prichard,1902—1973)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1916—1927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在非洲作田野考察。1932年任埃及开罗大学教授。1935年起任牛津大学教授。认为把人类社会作为•种自然系统来加以考察是不适当的,因为社会是精神系统,研究符号及符号对人的意义才是适当的。社会并不只是制度或限制人的意向,社会由有智力有意志的行动者组成,人的意向创造并支持制度的存在与变革,该观点开启了从人的心理意志活动研究人类学的方向。他赞同胡塞尔和舒茨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并用该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世界,研究巫术与图腾的问题,从而把日常生活知识运用于人类学。主要著作有《阿赞德人的神谕与魔法》、《努尔人》、《努尔人的宗教》等。鲍曼(ZygmuntBauman,1925—)英国社会学家。生于波兰。20世纪50年代移居英国。1972年任利兹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直到1990年退休。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鲍曼研究的核心问题。他把现代性理解为现代文明,认为现代性的目标是寻求或保护美丽,保持清洁,遵守秩序.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现代性的终结,它自始至终都与现代性共存,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社会状态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进步。后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观察问题的视角。现代性往往同确定性、普遍性、同质性、单一性和透明性联系在一起,而后现代性则往往同不确定性、多元主义、异质性、多样性和模糊性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状况,鲍曼建议放弃诸如社会、规范团体(阶级或共同体)、社会化这些经典的社会学概念,主张用社交、栖息地、自我建构的概念取而代之。认为社交、栖息地和自我建构等概念抓住了当代生活的时空变动,它们从结构、体系、约束和决定因素的对立面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在当代社会(指后现代社会,或曰“流动的现代性阶段”),没有什么是被决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个体的认同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构建活动。提出文化就是实践,就是社群或人类处理体验或构造现实的方式。文化既营造了社会环境,又影响了这一环境中的人类行为。权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控制,如果一些人(团体)能够使另外的一些人(团体)的行为变得可以控制,那么,这样的一些人(团体)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他对自由与安全、陌生人与社会秩序、观光者和流浪者等问题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野下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个体在当今世界的处境,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人类的生存状况。主要著作有《立法者与解释者》、《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心理》、《后现代的伦理道德》、《个体化社会》等。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英国社会学家。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莱切斯特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统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并试图予以综合,化解社会结构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张力,提出“结构化理论”。把传统的二元论改造成二重性,认为行动与结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