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_第1页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_第2页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_第3页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_第4页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3内容简介:“三十而立”对于千千万万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今天的我们都认为30岁应该能独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时,也说自己“三十而立”,那年轻的孔子又是如何完成他的三十而立的。全文:上一次我们讲到,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到了30岁的时候,他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三十而立了。这个“立”是什么意思?这是指一个人立起来了,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说话算数了,有人听他的。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国(就是鲁国临近的一个大国)的国君齐景公和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访问。此时的孔子早已经辞官不做了,他自己开办了一个私学,也就是私立学校的校长,但是他竟然能够参与接见齐国的国君和大臣,并且他还发言了。我们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孔子真的是立起来了。这和三年前孔子27岁时是不一样的,当时有一个很小的国家郯国的国君到鲁国访问,孔子都没有参与接见,后来孔子到宾馆向郯子求教。并没能参与接见。30岁的孔子参与接见齐国齐景公和大臣,鲁国是小国,大国国君来访,孔子作为一个学者身份参与接见,在这次接洽中,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了一个问题,这表明孔子在鲁国和邻国都是有声誉的。那么,齐景公问了孔子一个什么问题呢?齐景公当时很有野心,齐国当时很大,也很富,齐国历史上有一个霸主叫齐桓公,所以他心中也有称霸的想法,于是就问孔子,说秦国的秦穆公,秦国国家很小,而且在偏僻遥远的西边,可是它为什么能够称霸?我们说秦国确实是西方的一个很小很落后的国家,这个落后是全方位的。政治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但是秦国有人才优势。秦穆公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骞叔,一个是百里奚。百里奚被秦穆公重用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大夫,后来虞国晋国的晋献公灭了,百里奚做了晋国的奴隶,后来晋献公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秦穆公做夫人,百里奚做了陪嫁的奴隶到了秦国,百里奚伺机逃到楚国,被楚国人抓了起来。这个时候有人跟秦穆公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当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既然这样,秦穆公就说,我们花重金把他赎回不就行了?那个人说,不行,一旦花重金赎人,楚国就会提高警惕,一个普通奴隶为什么花重金来赎回呢,楚国人一旦意识到这个人是人才可能就会扣留他。秦穆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拿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于是派人带来五张羊皮到楚国把百里奚换回来了,后来百里奚就被称为五羖大夫。回来以后,秦穆公找他谈话,向他讨教,谈了三天,之后,直接给他授予大夫爵位,把国家政事交给他。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秦穆公用人很有魄力,有眼光,发挥人才优势,这就是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的原因。秦国历代丞相尤其是到了战国以后都是外国人,人才优势从秦穆公就开始了。面对齐景公的提问,孔子说,秦穆公不拘一格用人才,有非凡的魄力,能够做到这一点,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能够做到这样,即使称王都可以,称霸还算是小的。齐景公听完后,表示很佩服。孔子面对大国国君提问,能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就是孔子自己有了主见。不仅有主见,而且别人还能够听他的意见。所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表明孔子此时真的是立起来了。三十而立的孔子还做了什么样的事业呢?他最大的事业就是创办了私学。解说:在当时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了,因为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还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是三十而立的孔子怎么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放弃做官,而想到去办私学呢?孔子办私学,难道能够收到很多学费吗?孔子创办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创办私学标明孔子首先自己在经济上立起来了,同时又有了自己的事业。在此之前,孔子经过了多方求教,刻苦学习,已经在传统六艺成了一个专家,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他完全可以开班收徒,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在30岁稍前,孔子退出仕途,不做官了,为什么放弃?因为孔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里面,学问越来越精进,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去研究,去探讨。如果一边做官,一边研究学问,精力不够,所以孔子毅然放弃了这些。辞官以后生活来源是个问题,经济问题怎么解决,所以孔子创办了私学。创办私学既能解决经济问题,又能成为自己的事业,所以孔子的私学是收费的。孔子自己也讲过一句话:自愿地拿来一束牛肉,牛肉干,这就是学费,是最低标准。这个很正常,跟道德无关。你别说孔子是圣人,怎么办学还收钱呢?圣人也有生活嘛,况且,收一点学费可以检验求学者的诚心。孔子靠此解决了生活问题,同时他又找到了一条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在孔子之前,士阶层的人生道路很简单,往上走做官。办私学给士找到了另一条人生道路。通过办学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介入政治,能够干预生活,能够推行主张,能够宣传思想,还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自我实现,是自我实现最后的一条道路,还可以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解说:在孔子办私学的时候,早已有了官学,那么孔子的私学和官学相比,会有什么特殊之处?当时的众多学生又怎么会放弃官学而进入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孔子私学?讲到这儿我们就要来比较一下,孔子的私学和以前的官学有什么不同?在那时官学有两种:天子有官学,诸侯有官学,官方出钱办的,官方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还有他的教学对象。孔子的私学在这些方面和官学有什么区别?官学的培养目标和孔子不一样,官学的培育目标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培养各级官员,培养官场需要的人才。孔子培养目标是什么?可以做官,但不仅仅如此,孔子的私学培养的是价值承担者,文化的传承者,社会的管理者。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了不起。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子讲了一段话,讲的特别好这段话翻译过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知识分子读书人一定要心胸开阔而又一直坚定。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读书人任重道远,他承担着最重的担子,而且要走最远的路,是什么担子这么重呢?仁以为己任,把“仁”字挑在肩上,这说明孔子的私学培养的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内容不一样,除了传统的小六艺,孔子又加上了《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被称为大六艺。小六艺是技术,技巧,技艺是专业。孔子这些不是专业,是学问。我们拿《诗经》来做比较,以前官学也教《诗经》,官学教《诗经》专门教《颂》这一类诗。教《诗经》关于礼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祭祀方面的内容,怎样祭祀祖先,回忆祖先的丰功伟绩,然后在各种场合下怎么重视礼节,教这些东西。孔子教《诗经》则不然,他侧重于什么呢?孔子首先讲《诗经》中的四个字“兴”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把人培养成有情怀的人,有热情的人,有性情的人,有温度的人。“观”就是把人培养成有观察力,有洞察力,有判断力的人。“群”就是把人培养成有群体意识的人,有公共意识的人,能够关心公共福祉,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一己之私。“怨”是对群的补充,人在人群里面不可能没有怨,人有个性,怨就是把一个人培养成能够坚持自己独立见解,能够对社会进行批判,并且善于批判,在融入集体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个性而独立的人。《诗经》在孔子这里变成了情感教育,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教育。同样一个教材,在孔子这里就不一样了,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解说:既然孔子的私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和官学有着极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冒险放弃而选择来上孔子的私学,孔子真的是像《论语》上的讲的那样“有教无类”吗?教育对象不一样,官学全部是贵族子弟,而孔子是《论语》上的讲的四个字“有教无类”。不管身份,只要有学习的愿望,有学习的能力都可以。打破了身份的限制。教育在历史上都属于特权阶层,普通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孔子是私学首创“有教无类”就是把教育推广到了普遍的大众,至少在理论上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次观念上的大变革,所以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很有意思,什么样的人都有。杂了才好,杂了才会有不同的立场。百家争鸣是谁开创的?那就是孔子。孑L子用什么开创了百家争鸣?用私学。正是因为学生的出身不同,所以会导致立场不同,会导致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于是他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相不服气就开始争论,这就是百家争鸣,所以孔子是开创百家争鸣时代的人。教学方法也不同,官学培养接班人,那你就背标准答案就行了。教材是官方钦定的,教材怎么解释也是官方钦定的,问题是官方定的,答案也是官方定的,你背答案就可以了。孔子的私学不是这样,你读《论语》就知道,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孔子的每一个回答都是针对不同的人,针对提问着的具体情况。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子路问孔子一个问题,老师,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我是不是马上去做啊?我们知道子路性子急啊。子路听到一件事情,如果他没有执行,他就生怕再听到一个新的道理,这个道理还没有做,下个道理又来了,他着急啊!孔子的回答,那怎么行呢?有父兄在,一个人怎么能自作主张呢?不久,冉求来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那当然,你既然觉得是正确的,毫不犹豫,马上去做。你看这两个答案,完全针锋相对啊!公西华,那是小师弟了,比孔子小40多岁,这两件事他都在场,他就奇怪了,老师,前两天大师兄子路来问你,你说不行。要听听父兄的意见。今天冉求师兄来问你,你说马上做,这是怎么回事啊?孔子说,太小心,以至于常常丧失机会,所以我要他果断一点。同样的问题,答案不一样,这叫什么?这叫因材施教。因此宋代朱熹对孔子的方法概括就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而且孔子还讲启发式教育孔子讲“有教无类”,但有些人还是不教的。就是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人,智商不够高的人。中人以上的,我可以教他大道,中人以下教不了大道。孔子很客观,很讲教育规律,不愤不启。如果你不是发愤地要学习,我不启发你,如果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也不会教导你。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智力不够,我也不再教你。所以孔子讲“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那还是要看对象的。后来孟子讲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有一个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做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解说:看到这,我们也许会有一个疑问,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和孔子抱有同样目标而选择创办私学的人呢?他们的私学和孔子的私学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这个话讲的不够准确,因为在孔子同时代,还有其他人也办了私学。有一个叫邓析在郑国也办了一个私学,他的私学教什么呢?他教人们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且还帮人打官司,可以称为法律培训学校。学校越是教专业技术,来学的人就越多,因为有用嘛!所以邓析的学校开始办的时候很红火,很多人来学习,有多少呢?不可胜数。但是最后办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他不讲原则,不讲法律精神,不讲规矩,最后,他把学生都教得不正派了。《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天,一个富人家有一个人掉到水里淹死了,然后被一个人把死尸捞上来了,这个人问富人要一点报酬,他要得特别多,富人觉得他要得太高了,就不服气,怎么办呢?找邓析。邓析说,他捞上尸体不能卖给别人,只能卖给你,你别着急,你等着,这话有道理。那捞尸的人着急了,他也找邓析,邓析说,他要尸体只有从你这儿买,别的地方买不到啊!你也别着急。这就叫两可之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出的是馊主意,因此邓析的私学办到最后就是没有原则,只有权术,玩弄聪明,操纵他人,结果邓析把自己玩死了。他的私学把郑国的风气全搞坏了,结果自己被杀掉。《左传》上记载,邓析把郑国都搞乱了,民声喧哗,最后郑国的执政姬驷歌把邓析给杀了,所以我们再来看:孔子办了20多年学,邓析被杀是在鲁定公九年,正好是孔子做官的那年,孔子51岁,孔子从30岁办学,到出来做官期间有20多年。邓析办了多年的学,最后送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很简单,一个成人之美,一个成人之恶,所以孔子讲什么叫成人之美,帮别人做好事。什么叫成人之恶,帮别人做坏事。孔子还有一句话:他说人啊,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他的正直,可是那么多不正直的人,为什么也活着呢?那是他幸免于祸难,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当老师尤其是这样,当老师一定要教人做正派人,这是一个底线。君子往上走,小人往下走,那么作为老师,也要教人上达,而不能教人下达。孔子的私学和邓析的私学做个比较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