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_第1页
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_第2页
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_第3页
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_第4页
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国电影格局调整

近年,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在世界各国大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冲击、融合着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VR技术与电影结合,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促使新的电影本体观念、新的电影语言与语法、新的电影类型诞生。同时,VR技术也在影响着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全产业链环节,悄然改变着中国电影格局。一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一)VR技术概念及特征1.VR技术VR是VirtualReality的缩写,即虚拟现实。VR技术又译为灵境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提出[1]。VR技术综合了图形技术、传感器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科学技术,也综合了力学、光学、电学、机械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它能创建多维度的虚拟信息环境,让人们能够多维度感知、体验虚拟环境并与之交互。基于VR技术,后来还相继出现了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MR(MixedReality混合现实)、CR(CinematicReality影像现实)等概念和技术,综合来看,这些技术的核心都是通过系列手段虚拟现实,增强人们感知体验的沉浸感。目前VR技术所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有以3D扫描仪为代表的建模设备、以智能眼镜为代表的体感设备、以运动捕捉系统为代表的交互设备等。2.VR技术特征现代VR技术有三个典型特征:感知多元性、生理沉浸性、即时互动性。第一,感知多元性。VR技术综合了图形、声音、仿真、传感等多种手段,信息源丰富,通过多源信息交互,不仅能够提供一般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还能提供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还有嗅觉感知等,几乎包含了与真实世界一致的人所具有的全部感知功能,可以说,VR即人的延伸。第二,生理沉浸性。VR设备几乎可以完全将使用者与当前真实世界隔离,排除干扰,令人沉浸到虚拟现实中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难以或无法完成的活动。第三,即时交互性。VR技术通过键盘、鼠标、眼镜、手套、操作杆等交互设备实现使用者与虚拟现实环境的动态交互,系统根据使用者的动作及运动,即时调整声、画呈现,实现即时互动。与受拍摄源限制的360°全景技术相比,VR技术可以带来更深的沉浸感和更为全面的即时交互。(二)VR技术的普遍应用早期的VR技术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的模拟作战训练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VR技术逐渐进入航天、工程、通信、医疗、教育、娱乐、建筑和商业等社会生活全领域。2014年3月,Facebook宣布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R技术领头羊Oculus公司,这个消息震撼了业界,也显示出Facebook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判断。随后,VR技术迅速进入中国众多互联网巨头及知名公司的视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纷纷开始在VR技术领域布局、投资、建实验室,以期加快VR领域技术研发、利用的步伐。VR技术成为继3D、IMAX、4K之后最引人瞩目的技术热点。随着VR购物、VR游戏、VR电影、VR教育的大量使用,VR技术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2016年也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三)VR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当前,虽然VR技术备受关注、发展迅猛,“VR+电影”的概念也被看好,但VR技术在电影领域内的运用并不成熟,VR电影的拍摄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尚不能大范围地展开。不过,很多导演已经在努力尝试,将VR技术运用于电影中。2014年,华裔美国导演林诣彬导演了5分钟的VR短片Help。Help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某天,流星雨陨落,地面被砸出大坑,交通和通信瘫痪,外星怪物现身城区,攻击人类,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性,她想尽各种办法在警察的帮助下试图逃离。Help采用真人真景+VR技术拍摄完成,四个装了180度的鱼眼镜头的摄像机组成了360°无死角拍摄视角,后期再把四个画面叠加制作成全景画面,另外还需要大量的CG加工,全部制作工作由81个人耗时13个月才完成,共拍摄了200TB的素材,完成了1500万帧的渲染。在没有大牌明星演员出演的情况下,这部5分钟的短片制作费用高达500万美元。[2]2016年,导演RobMcLellan推出了全球首部限制级VR电影Abevr,影片主打恐怖血腥路线,带给观众强烈的恐惧沉浸感;2017年,曾经反对VR技术的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拍摄了VR电影《头号玩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VR技术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VR电影的发展,但VR电影创作前景普遍被看好。目前,几乎所有传统电影节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等都设置了VR竞赛、展映单元,也有部分中国电影作品进入了国际电影节的VR单元。可实际上,目前并没有在电影院正式上映一部纯VR技术制作的VR大电影。2018年6月28日,日本电影三巨头:VAIO株式会社、东映株式会社、Craftar株式会社联手布局VR领域,宣布让VR电影正式落地到影院中,并在2018年7月举办试映会。[3]在国内,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设置了VR单元。另外,2018年6月23日,青岛通过举办为期5天的“2018青岛国际VR影像周——砂之盒沉浸影像展”,汇集了全球娱乐业、VR界的从业者,影像周日程安排有工作坊、创投会、主题演讲、官方展映,还有分叙事、科技、娱乐、生活四个专题的沉浸论坛,以及VR相关科技设备及作品展等单元,全面呈现了当下最前沿、尖端的VR内容。二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被视为世界电影诞生的标志。电影在诞生之初,利用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手段把影像记录在胶片上,再用光电手段投射到银幕上,用以表达一定的内容。电影是随着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以及活动照相术、幻灯放映术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艺术。(一)VR技术更新电影本体认知电影用镜头语言艺术地反映现实,是综合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电影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处诞生,科技和艺术都是帮助电影反映现实的手段。科技进步与电影媒介的更迭变化、电影语言的延伸扩展息息相关,科技在带给电影新可能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电影观念与对电影本体的思考。电影是什么?这不仅仅是电影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是每一次新的科技浸入电影领域之后,人们的集体思考。安德烈·巴赞的名言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新浪潮电影代表导演戈达尔的名言则是“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近现代还有电影是“运动影像”“影院叙事体”“艺术本体”“技术本体”等争论[4]。科技与文化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开始互相博弈、共生共存[5],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技之间,也同样是互促互进、彼此依存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非此即彼的关系。当VR技术出现后,电影观念和本体认知又到了新的路口。VR技术使电影无限接近现实,使电影从视听艺术变为空间艺术。观众可以选择是观看一部电影,还是进入一部电影。但VR技术的虚拟性决定了VR电影终归不是现实,本质上还是反映现实的手段。(二)VR技术促进电影技术进步VR是多种技术的综合结果,立体显示技术、三维虚拟声音技术、环境建模技术、虚拟影像技术等都是VR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在VR电影制作中,全景拍摄是VR内容采集的基础,与此相关的360°全景视频拍摄、球面视频拍摄、VR音频技术等产品和技术在VR概念的催动下正在逐渐完善。显示技术发展则影响着人们的观影体验,VR概念下,传统的银幕显示技术被迅速取代,目前比较主流的VR显示器是头盔、立体眼镜、全息和环幕、球幕等,这些设备普遍较为昂贵,且头戴设备一般比较重,人们佩戴时间不能太长,佩戴时还容易产生眩晕感,严重影响了观影的舒适度,因此VR体验问题是阻碍VR广泛普及的重要因素。基于新一代数据传输、传感器、GPU等技术,VR设备的延迟、晕动症、显示效果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VR设备形态分化日趋明显,移动VR、一体机等便捷性较高的设备将更适用于消费市场,对计算能力要求高的头盔等设备将成为企业市场的主流形态。VR电影技术的发展应是以体验为核心,通过技术不断提升逼真度、舒适值、沉浸感、交互性的演进过程。(三)VR技术变革镜头语言体系1.电影语言的演进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思想内容,每一次科技的进步如拍摄机器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更迭、制作技术的提高等,都会影响到镜头语言的构成元素和形态。黑白画面是最初的和唯一的镜头语言元素,构图、光效、明暗等构成屏幕可视画面的基本因素,是处理造型、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手段。1930年改良的吊杆式麦克风技术将声音带入了电影,使电影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片,从纯视觉的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声音成为镜头语言的元素之一,人声、音乐、音响,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使声音成为电影重要的表情达意的语言元素。20世纪50年代,彩色胶卷出现,电影从黑白片发展成彩色片。色彩进入电影之后,不仅加强了影像的可观赏性,也构成了更为和谐、贴近现实的电影画面表现语言。随后,宽银幕和立体声技术出现。由于宽银幕更接近人眼的视角范围,因此银幕画幅比例的变化进一步改良了影像的画面细节;同时,立体声技术更接近人耳的听觉感受,因此增强了声音的效果。声画效果的改进再次完善了电影的视听语言,改善了人们的观影感受,使电影经受住来自电视媒体的冲击和竞争。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开启了全球3D电影时代,引发了全世界对影像科技的狂热追求。随后,IMAX银幕、4D、4K等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影像制作,影像制作技术更新迭代的时间大大缩短,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和电影艺术的生命力不断增强。2.VR技术带来新的镜头语言元素VR技术的感知多元性决定了其与电影之间的必然关联,相对于3D、IMAX、4K等技术革新,VR技术全方位拓展了电影语言元素。在VR技术出现之前,电影主要调动的是观众的视觉、听觉感知,利用画面、声音来完成叙事。3D技术、IMAX银幕等只是改善了视听效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镜头语言的元素。而VR技术的感知多元性则全面开发了电影艺术的感知领域,在VR技术的帮助下,触觉、味觉、嗅觉等人类五种基本感知功能都可以发展成一种新的镜头语言元素,甚至还有运动感觉、空间感觉、时间感觉等也可能发展成镜头语言元素,共同构成新的镜头语言系统。VR技术让电影超越了视听的艺术成为空间艺术,在更多的维度上给电影语言的拓展提供了可能。3.VR技术拓展新的叙事规则无论屏幕科技如何发达,传统电影始终存在画面边界的限制,因此镜头的剪辑、蒙太奇等技法构成了传统电影叙事的基本语法规则。苏联导演普多夫金曾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爱森斯坦也提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VR技术出现后,电影迅速突破了画面、屏幕的限制,全景式呈现颠覆了传统镜头语言的剪辑方式、蒙太奇的运用技法以及电影的叙事规则,平面镜头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再适用于VR电影,全新的空间镜头语法规则体系将出现。(四)VR技术催生电影新类型电影技术与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一方面,技术进步能丰富电影内容,拓展电影类型,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内容的新表达也对技术创新提出要求。比如,麦克风技术+电影出现了音乐片类型,彩色胶片+电影出现了彩色电影,互联网+电影产生了微电影,3D+电影出现了3D电影等。虽然VR技术扩展了人们感知世界的途径,但并非所有的电影内容、故事都适合用VR技术来表达、叙事和呈现,因此VR技术+电影后,传统电影并不会消亡,而是会过渡成部分包含VR技术的电影,最终全新的电影类型——VR电影将会产生。由于不同受众和市场的存在,VR电影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电影,而是与传统电影、其他类型电影并存共生。三虚拟现实技术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改变目前,世界上VR电影的技术、制作、生产、表达基本都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内容生产还较为贫乏,但VR电影发展趋势已有目共睹、锐不可当。在中国,VR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观念、镜头语言、叙事规则,还冲击了传统电影的投资、生产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等全产业链,对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一)VR技术在中国VR技术早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国家科技创新、国家信息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把VR作为发展重点,国家对VR产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2017年3月16日,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投资促进委员会正式成立,在VR投融资项目路演论坛上,《2017中国VR产业投融资白皮书》发布,白皮书对国内外科技公司在VR领域的布局、进展做了分析,国外一些巨头公司形成了以“硬件+软件+内容+应用”为核心的VR生态闭环,[6]我国VR各环节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委员会的成立对中国VR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国内科技企业纷纷通过投资、融资、合作等各种形式加速进入VR市场。传统企业一般将自身成熟的行业优势向VR复制,比如小米对头戴设备的研发,爱奇艺上线VR频道,腾讯的VR战略依然围绕游戏展开,阿里重点布局Buy+等;新型企业则主要靠风投推动,侧重技术研发。(二)VR技术对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影响中国电影产业链一般包括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反映的是产业公司间的经济生态。VR技术发展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继3D技术之后,VR技术再次提升了大众的观影热情,人们热切盼望科技与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1.对制作环节的影响广义上的制作环节一般包括剧本创作、投资融资、导演制片、演员演艺、影像拍摄、后期制作等内容。VR电影领域是技术先行,VR技术、设备的发展速度远高于VR内容的制作生产。中国VR技术与设备的研发起步虽晚,但受到资本关注,发展迅猛,而VR内容制作、提供商却不多,面世的作品一般是几分钟的短视频、预告片等,完全没有达到电影应有的叙事容积。由于颠覆了传统电影内容生产的规则,VR内容生产遭遇困难,明显滞后于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中国电影制作方众多,既有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长春电影集团等大型国有集团,也有山西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省级电影制片厂,以及华谊兄弟、博纳国际、光线影业等民营影视公司,这些制片方用丰富的电影作品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景象。VR技术进入电影后,对电影制作方一视同仁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导演作用消减。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有句名言:对于成熟的导演,每一个视觉画面上都有他的签名。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传统电影的拍摄制作中,导演是灵魂,电影作品会深深打上导演个人风格的烙印。导演的思想高度、镜头语言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决定电影的优劣,甚至影响一个时代。如,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是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以蔡楚生、孙瑜、费穆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将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带入深入反映社会生活的高度;以郑君里、谢晋、凌子风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大多经历过“文革”,作品带有对历史的反思;以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冯小刚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带有强烈的主体风格,将中国电影创作推向高潮;以姜文、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在作品中显露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这些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带有个人风格烙印的经典作品,在电影制片方也有较大的个人影响力和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左右电影投资融资、制片发行等。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导演在电影制作上的权威话语权被打破,人人都能拍摄、制作电影。[7]在VR电影中,导演作用消减得更彻底,360°的全景式视点以及交互特性不仅将包括导演在内的非演出人员摈弃在外,而且推、拉、摇、跟、移等镜头语言无法发挥作用,导演个人风格无从展现。这些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导演方法论,导演个人风格、权威地位、关键作用在VR电影中被消减,话语权被剥夺。VR电影的导演技术更接近于话剧导演,导演可以在环境、氛围、表演、服装、音乐等方面精心设计,但无法用蒙太奇、镜头切换来表达思想。二是编剧地位上升。由于VR技术的支持,观众在观影过程拥有了选择权,主体视角被多元化,观众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观看想要观看的内容,不同主体的视角、关注重点会有差异。比如,汽车生产商Mini曾拍过一部VR短片,主人公将一个工人推进一堆箱子中,然后跑了。此时,有的观众跟随主人公走远,也有的观众被工人的伤势吸引了,导致观影者通常会错过下一个重大行动点。[8]因此,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成为VR电影创作的关键问题。除此之外,VR技术的互动性既是VR电影的优势,也是创作上的难点。即观众的不同互动会对叙事走向产生影响,导致多条叙事线和多个叙事结果,这对电影编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VR电影编剧的地位和作用被无形中增强,甚至可以影响观影的沉浸感。三是演员能力面临考验。传统影片中,演员受屏幕边界保护,只需要保证镜头范围内的完美,同时还有后期剪辑支撑,表演不到位、笑场、穿帮都可以多次NG重来,但VR影片由于主体视角的多元,无所谓主角、配角之分,镜头中的每位演员都可能是影片的主角,每位演员都需要尽量做到完美,否则所有演员都得重拍,因此VR影片非常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力、配合能力和演技实力。同时,伴随VR技术的成熟,VR演员将会大量出现。VR演员不仅会动摇有颜值无演技的真人明星的地位,而且对电影制作成本的构成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观众可以线上选择,甚至创造电影VR演员,演员这一职业都将受到一定冲击。综观中国电影市场,VR技术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意味着VR电影创作可以一味追求沉浸感,停留在恐怖、科幻、暴力等感官刺激层面,这会使VR电影陷入低俗的境地。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没有内容支撑的技术不能长久,最终将失去观众、无法发展,VR技术与电影艺术和谐相融,生产出能与VR技术相匹配的大电影才是VR电影的发展正途。2.对发行环节的影响除了中影、上影等国有集团之外,华谊、橙天等取得专营国产影片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的电影公司也有发行权利,但对于好莱坞影片等非国产电影,《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在电影进口出口方面明确规定“电影进口经营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电影进口经营企业专营。进口影片全国发行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具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发行公司发行”。[9]目前只有中影、华夏两家获得发行资格,虽然陆续有民营公司也参与了进口批片的发行,但仍需要向中影集团申请指标,中影独大的垄断局面已长达二十多年。以好莱坞为首的国外电影公司一直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迫切希望能撬开中国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影发行的物理边界日益模糊,VR技术将进一步强劲冲击电影发行的政策隔离墙,可能将促进改变中国电影的发行格局。3.对放映环节的影响国内大的电影集团一般都有自营的放映业务,院线制的实践得益于外资影院和民营影院的大力推进。2005年,民营公司万达院线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