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绪论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思路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01我校是2017年由四所城脚下“灯下黑”的农村初中学校合并而成的一所新校,组建初期,“灯下黑”的阴影经久不散。四年来,我校在逆境中奋战,取得了初期的成绩。我校生源大部分来源于周边原四个乡镇,他们家庭经济情况基本可以,但父母大部分在外务工,对他们的管教很少,学习与生活由祖父母来料理,就算是能管理孩子学习的父母其文化水平基本是初中毕业状态。当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时,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把孩子送到社会培训机构以减轻自己“烦人与烦心”的教育工作。现今社会,像我校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的一个课题,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程。我们选择本课题,旨在尽我们的努力为盐城教育奉献我们的力量。课题提出012研究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仅靠学校抓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为当前多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来源于学生的家庭或是社会影响所带来的,如果这些负面影响不能解决的话而来谈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点形同空中楼阁。2.“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更凸显了家校社共育的重要价值与急迫需求。3.中央“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4.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课题的提出提供第五条第四点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2.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学校

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家庭

社会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教育即为父母的言传和身教。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是指师生互动,家长与学校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通过互动,形成"三结合"教育的整体合力,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把学生从"自卑,自弃"的误区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的"自信、自强、向上"的精神面貌突显出来。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各大高校是实践探索的主力军。尤其是国内的高校,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论付出努力,不断践行,总结出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相关问题,并不断地探索答案。经研究发现,我国的教育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大要素中,只有学校教育这单一要素在发挥作用。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却始终呈现出滞后的状态。

根据很多文献的调查证明,我国对家庭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市面上也推出了很多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但这些课程却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评判规定,继而对现行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够真的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趋势,也成为了各方专家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研究证明,当代学生走出校园后,总会经历很多不适应的阶段。更有甚者,难以融入社会之中,将自己仍然视为象牙塔中的学生,拒绝成长。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曾在自己的研究中表明,我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在家长身上。这更加证明了我国家庭教育的普及范围不广,其深度欠缺研究,而就更无论是谈及社会教育了。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为了着重解决这一令社会关注的问题,将家校合作这一论题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要求,并且向全国的公立学校进行普及。在美国的公立学校的不断研究下,对其课程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而这一问题同样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教改的重要参考问题,在研究期间,各国都不断地推新本国针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指导意见,从而更有利推进这三大因素协同教育的研究。4.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思路

以社会作为主要研究主体,以科学教育作为切入点,以协同育人机制为目标,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破解新时代家校社共育中的主要矛盾,推动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实际推进家校社协同探索有效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为“双减”落地见效助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研究目标011.从对现实问题分析入手,针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状况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状况开展大规模调研,建设资源汇聚平台,为课题研究的机制改进、重构、健全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2.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站在全球视域把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国际趋势和典型模式,为加强新时代我国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提供“他山之石”;从理论层面回应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度理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内涵。3.通过建设制度,从构建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校本共育课程体系及共育电子档案等三方面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机制,,把家、校、社区的合力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4.采用行动研究,要整合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相关的要素(主要包括工作机制效率的提升、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指导工作的协调能力等),选取实验家庭、社区和学校,力求在实践中检验课题研究成果。研究内容02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依循“经验→理论→行动”的逻辑层层推进。围绕课题与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家庭协同联动,开展广泛调研,围绕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等主题开展研究与实践。035.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基础调查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研究法

6.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创新之处1.“立德树人”,体现“三位一体”育人的专业性2.充分利用榫卯结构优势,强化科学育人的针对性3.“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打破信息流通壁垒,有效提高学生的转化效率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常态化,多进共赢。家长、学校、社会,同心同行,多进共赢。“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常态化,深入民心。家庭教育的全员覆盖和特殊关注相统一,把家庭教育的关注点从特殊学生转向普通家庭,开创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新思路。7.预期研究成果目标分支二步目标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阶段成果(限5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课堂教学案例集文集2022年1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群文选集文集2022月6年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实施研究活动集锦音像资料2022年10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研究论文集文集2022年12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研究报告2023年2月最终成果(限4项,必含研究报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实施结题报告2023年4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优秀案例、相关论文文集2023年5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资源库(教学资源)资源包2023年6月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研究资源库(经典案例)资源包2023年6月8.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01.人力保证本课题两位负责人,一位是我市名校长、有影响力的校长,一位是我市知名教师,他们都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领航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理论基础,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曾成功主持负责、参与过多项教育部、省、市级课题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来自我校的教学、科研精英,学历高、理论深、能力强,是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队伍,能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他们在各个教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抱以极大的热忱和期望,已经搜集、阅读大量的群文阅读的文献资料,乐于潜心研究,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中去。02.机制保证精心挑选我校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明确职责,切实做好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教学时空,实施研究。我校是一所刚刚组建的九年制一贯学校,学校有可供教科研研究的图书、影像资料,能为研究者提供值得借鉴的资料;学校建有校园网络,开辟了研究专栏;可与上级科研机构取得双向互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布研究信息、交流研究成果。在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开展研究已经成为我集团教师的正常工作,所有课题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