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_第1页
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_第2页
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_第3页
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_第4页
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大住工经营分析报告2021年1月目录1. 海外经验:海外装配式建筑普及度广,成熟度高 41.1.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工业革命 41.2. 装配式建筑在海外发达国家具有很高的普及程度 52. 工人短缺倒逼产业转型,装配式建筑是大方向 92.1. 国内建筑工人供给和环保形势严峻,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必由之路 92.2. 短期产业发展瓶颈不改其长期方向 132.3. 装配式建筑产业星星之火,正由点向面呈现燎原发展之势 153.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千亿PC构件市场 183.1. 装配式建筑分三种结构,其中混凝土结构占据主体地位 183.2. 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产业核心环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94. 公司是预制构件环节领先企业,先发优势明显,业绩弹性大 224.1. 先发优势明显,建立起广泛的品牌和客户壁垒 244.2. 自有+联合双轮驱动,公司迅速建立产能优势 264.3. 全国渠道建立,助力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284.4. 受益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公司业绩弹性可期 285. 业绩预测与估值 29图表目录图1: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情况 6图2:德国各类型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 7图3: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变动 9图4:建筑业农民工占总体农民工比例 9图5:农民工总量及增长率 10图6:新生代农民工及占农民工总量比例 10图7:新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占比 10图8:国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及未来目标 16图9:国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及未来目标 17图10:2019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各结构占比 19图11: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19图12:远大住工发展历程 23图13:远大住工主要产品 24图14:2019年远大住工收入结构 24图15: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 25图16:公司产能布局 27图17:公司联合工厂产能扩张计划 27图18:公司产能利用率变化 292/32图19:公司预制构件业务毛利与毛利率 29表1:装配式建筑能耗消耗对比分析 11表2:某装配式建筑对于人员需求的变化 11表3:海外各地区装配式建筑兴起时间及发展背景 12表4:上海市不同类型政策及具体内容 15表5:国家政策紧密出台 15表6:全国各省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面积目标及完成情况 17表7:装配式建筑分类及特点 18表8:装配式混凝土的新建面积计算 20表9:预制构件市场需求量计算 21表10:各类型建筑钢筋与混凝土用量 21表11:各省市装配式建筑渗透率、预制率详细规划 21表12:PC-CPS系统使用后为公司带来的竞争优势 26表13:公司联合工厂伙伴详情 283/321. 海外经验:海外装配式建筑普及度广,成熟度高总结:通过研究海外装配式建筑,海外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起来大的背景是二战后的欧洲面临大量建设任务,但同时严重建筑工人短缺使得传统建筑方式难以承担此任务,因此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同时人力节约的建筑方式快速发展起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地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产业,普及程度非常高,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方式。这对于国内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有很重要的意义。1.1.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工业革命装配式建筑也称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其具体应用层面是指在工厂通过标准化的方式生产建筑关键构件和部品部件,借助大量工装模具通过装配化的方式在现场进行安装施工,主体施工和装修装饰同步;将建筑生产全过程的设计、部品生产、施工、服务和管理等环节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建筑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具体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现代化四个方面。1、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2、中间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业的核心。其形成过程是由中间产品(包括各种PC构件配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筑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3、施工作业机械化。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的目的。4、管理水平现代化。装配式建筑主要特点如下:A、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现场手工操作向工厂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单件定制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发展四个方面。而建筑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于能够通过产业化平台引入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令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提高管理的柔性和效率。4/32B、提升效率。根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工期方面,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下标准层的层均工期为5.4天;比一般现浇混凝土住宅层均工期7天缩短了1.6天,工期缩短比例为22.8%.在劳动力效率方面,我国当前采用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可节约现场劳动力46.2%,未来可以实现节约现场劳动力70.38%。基于工期缩短比例和现场劳动力节约比例,我国现阶段住宅产业化方式能提高综合效率150%。而根据国外数据,住宅产业化方式的效率一般为传统方式效率的3-5倍,成长空间巨大。C、建筑质量和性能显著提高。住宅产业化将住宅分解为不同部品,对部品进行工厂加工制造,可控的工厂生产环境能够较好地保证PC构件和部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然后通过现场装配将PC构件和部品组装为建筑实体,减少了传统施工中大量的现场湿作业,能有效地减少避免开裂、渗漏、空鼓、构件及房间尺寸偏差、管线质量问题以及消防安全隐患等质量通病,提高房屋质量。同时,住宅产业化除了能有效地保证房屋质量外,还有利于提升住宅的各种使用性能,弥补传统住宅的性能缺陷。D、节能环保。根据住建部下属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产业化住宅在施工过程中,较传统住宅存在如下优势:节约钢材10%左右;节约木材80%左右;节约模板50%左右,节约水资源50%左右;节约施工能耗30%左右;减少施工废弃物约70%。此外,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代表性的工业化住宅和传统住宅施工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测算出单位平米的工业化住宅施工比传统现浇住宅施工降低23%的资源消耗,3%的生态破坏和7%的健康损害。1.2. 装配式建筑在海外发达国家具有很高的普及程度装配式建筑发展成熟度,不仅仅只是从一个单一指标来看,更要从全产业链视角,包括构件部品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及社会化比例来看,从这个角度看,海外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发展成熟度是非常高的,而且装配式建筑也是被验证过的,一种成本低廉、高效快捷、资源节约的建筑方式,对于我国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A、日本:统计口径导致数据偏低,实际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超85%。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住宅新建统计》,截止2015年,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仅15%,而且自1986年以来,日本新建的装配式住户占比基本上围绕着15%-20%之间进行波动,表面上看日本建筑产业发展步伐基本停滞不前。5/32图1: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情况数据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市场研究部但实际日本装配式建筑比例数据低,在于统计口径非常严苛。一方面是因为按照日本建筑中心对工厂化住宅的认定标准,全套住宅建造过程中的2/3或以上在工厂完成,以及主要结构部分(墙、柱、地板、梁、屋面、楼梯等,不包括隔断墙、辅助柱、底层地板、室外楼梯等)均为工厂生产,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的住宅,才能被认定为预制住宅(Pre-fabricatedHouse),这个条件非常苛刻,意味着装配率要达到67%以上,但是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浇筑量比较大,其工厂化率要达到日本建筑中心对工厂化住宅的认定标准—“2/3以上的工厂化预制”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在于日本有超过一半比例的房屋为一户建独立住宅,该类住宅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这类建筑物由于大量的使用传统建筑方法,难以统计。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明面上的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非常低,本质上还是统计口径以及日本建筑结构的差异影响。而按照我们目前对于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的理解,日本85%以上的高层集合住宅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预制构件,实际上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非常的高。B、德国:统计口径严苛导致数据偏低,实际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超80%。据德国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新建建筑情况统计,第一类居住建筑。德国2017年获批居住建筑总量(以建筑体积计算)为161490000立方米,其中装配式建筑占11.91%;第二类是非居住建筑,包含农业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酒店餐饮及其他非居住建筑,德国2017年获批非居住建筑总量为217472000立方米,其中装配式占50%。综合下来2017年德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约三分之一。6/32图2:德国各类型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60%50%40%30%20%10%0%住宅类建筑 非住宅类建筑 全部建筑平均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市场研究部实际上,德国对于装配式建筑比例统计指标,跟日本类似,是一个体积概念和面积概念的综合体,是一个非常严苛条件下的统计口径。德国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述:当一栋建筑承重构件(以体积占比计算)超过50%由预制构件组成,则该建筑为装配式建筑。在计算承重构件体积总量时,包含建筑基础和地下室的承重结构。此外,由于在德国采用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不会获得任何补贴,因而建设方不会刻意追求建筑的装配率。德国作为建筑产业化发展领先的国家,实质上,整个建筑产业化发展成熟度亦非常高,达到80%以上。在当今德国在建筑工业化的框架下,基本已看不见传统现浇方式生产的建筑形式,其中,工业建筑和设施等建筑物或钢结构、或复合木结构、或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大框度梁柱构件,以及钢结构或预制混凝土的围护墙板,排水沟渠,隔墙系统,楼板屋顶等;住宅、酒店、办公楼等建筑物主要使用叠合板搭配保温体系,复合多层预制木结构或钢结构梁,钢柱,以及各类材料形式预制楼梯、阳台、平台等;别墅、会所等建筑物主要以轻钢、木结构、预制清水混凝土,结构安全,美观大方;道桥建设以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道路防护栏,以钢结构和预制箱型混凝土为主的桥梁,甚至木结构桥梁。据德国统计,多数建筑为以工业化模板系统现浇混凝土结合钢、木、混凝土、玻璃等预制构件所组成的复合体,泛工业化的概念下,比例已达80%以上。C、新加坡:渗透率极高,存量装配式建筑占比达80%。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住宅问题解决较好的国家,住宅政策及装配式住宅发展理念促进其工业化建造方式得到广泛推广,渗透率极高,存量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80%。新加坡早期建设的组屋多为6-10层楼高,新建组屋多为13-17层高,新建组屋的装配率能达到70%以上,部分组屋装配率甚至能达到90%以上。如今新加坡住宅多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建造,其装配式住宅大部分为板式或塔式混凝土多层、高层建筑,多为15层到30层的单元化住宅,占全国住宅数量的80%以上。7/32新加坡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因素。据统计,截止2015年有87%的新加坡人住的是装配式政府组屋。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新加坡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到新一阶段,正向着更高阶的PPVC发展,2014年11月,新加坡政府首次在YishunAvenue4综合发展项目中规定强制使用PPVC技术。之后,陆续有选择地在出让土地时即增加了使用PPVC技术的条件。迄今,已经高达35%的政府福利性组屋建设已采用PPVC新技术,PPVC技术更加彻底地将建筑业变成产品能在工厂内可控生产的制造业。D、美国:建筑行业沿着工业化道路发展,产业成熟度很高。美国的住宅建设是以极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为基础,具有各产业协调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产业聚集、要素市场发达、国内市场大等特点。具体从数据看,美国的比例达到77%,据美国工业化住宅协会统计,2001年,美国的工业化住宅已经达到了1000万套,占美国住宅总量的7%。这是一个存量概念,如果从新增结构看,比例会更高。以1997年数据为例,当年新建147万套住宅,其中工业化住宅113万套,占比77%。实际上,从另外一个产业化程度视角看美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会发现比例也非常高。据统计美国的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不仅反映在主体结构构件的通用化上,还反映在各类制品和设备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上。除工厂生产的活动房屋和成套供应的木框架结构的预制构配件外,其它混凝土构件和制品、轻质板材、室内外装修以及设备等产品也十分丰富,品种达几万种,用户可以通过产品目录,从市场上自由买到所需的产品。这些构件的特点是结构性能好,用途多,有很大通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E、英国:政府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英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明确提出英国建筑生产领域需要通过新产品开发、集约化组织、工业化生产以实现“成本降低10%,时间缩短10%,缺陷率降低20%,事故发生率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10%,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0%”的具体目标。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绿色节能建筑,以对建筑品质、性能的严格要求促进行业向新型建造模式转变。除了关注开发、设计、生产与施工外,还注重扶持材料供应和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发展。钢结构建筑、模块化建筑,新建占比70%以上。F、法国: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木结构为辅。是世界上推行装配式建筑最早的国家之一,法国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是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木结构为辅。法国的装配式住宅多采用框架或者板柱体系,焊接、螺栓连接等均采用干法作业,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工程分开,减少预埋,生产和施工质量高。法国主要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率可达80%。1959~1970年开始,1980年后成体系,绝大多数为预制混凝土。构造体系,尺寸模数化,构件标准化。少量钢结构和木结构。装配式链接多采用焊接和螺栓链接。8/322. 工人短缺倒逼产业转型,装配式建筑是大方向2.1. 国内建筑工人供给和环保形势严峻,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必由之路总结: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和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日益严峻的考验,愿意从事传统建筑行业的工人在日渐减少,此外劳动力的老龄化在建筑行业也日趋严重,建筑业的主要从业人员的农民工平均年龄由2008年的34岁上升到2018年的40岁以上,同期平均工作上涨超过1.8倍;另一方面现实的环保压力进一步迫使建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在实践中证明具有很好的人工节约、资源节约、效率提升优势,现阶段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势在必行!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工需求巨大,但现阶段我国传统建筑行业面临严重的工人短缺、成本快速上升以及从事意愿的工人日渐减少等问题。首先是建筑业工人老龄化严重以及从事数量持续下降。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农民工平均年龄由2008年的34岁上升到2018年的40岁以上,传统建筑工地现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从一线草根调研能很明显观察到此现象。而且进一步从数据看出,建筑业农民工人数的绝对值从2014年以来一直在下滑,从61.1百万人下降到了54.2百万人。建筑业农民工占总体农民工比例从2014年也一直在下滑,从22.30%的占比下降到了18.90%的占比,建筑行业劳动力供给形势是在不断恶化的。图3: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变动 图4:建筑业农民工占总体农民工比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其次是总体劳动力供给增速在持续下降,愿意从事传统建筑行业的工人日渐减少。从农民工总体人数增长也得到了停滞,每年增长比例不足2%。80年代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体农民工比例且在持续增长之中,目前已经超过了50%。而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更偏向于制造业,而不是建筑业。这说明整体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在进一步恶化的,未来产业面临巨大的劳动工人需求压力。9/32图5:农民工总量及增长率 图6:新生代农民工及占农民工总量比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图7:新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占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严峻的劳动力短缺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未来采取更加节省人工、效率更高的的建筑方式迫在眉睫,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底层逻辑。其次,环保节能压力日趋严厉。提高建筑业的环保节能水平,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式是中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房屋建造方式,即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虽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干法装配及BIM一体化管理等方式,显著缩短了工期,减少了产能消耗,节省了资源,降低了粉尘,噪音,建筑废物等环节污染,带来了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据住建部相关专家统计,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效率提升、人工节省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首先,从质量角度观察,装配式建筑的构件都在工厂内完成,能够很好的保证预制构件产品质量,建筑物的结构精度、渗漏、开裂、隔音、保温、防火等功能有明显提升.其次,从效率角度观察,据相关统计,目前装配式建筑(即PC)10/32建造方式能够缩短19%的工期,节省工序25%,减少四分之一的用工量。再者,从节能环保角度观察,据住建部统计,PC建造方式每平米能耗能降低20%,水耗、模板量、垃圾量分别减少63%、87%、91%.此外,从环保角度观察,构件部分大部分都在工厂完成.现场污水排放量大幅减少,现场模板、钢筋、混凝土作业大幅减少,噪音和粉尘也大大减少。最后,从人工需求考察,在目前比较低水平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阶段。草根调研装配式建筑项目,其现场工人的需求要比传统建筑方式要少25%左右,而且随着PC产业发展成熟度提高,现场建筑工人需求量还有进一步降低空间。表1:装配式建筑能耗消耗对比分析统计项目装配式项目传统施工项目相对传统方式每平米能耗(千克标准煤/平米)约1519.11约20%每平米水耗(立方/平米)0.531.4363%每平米模板量(立方/平米)0.0020.01587%每平米生产垃圾量(立方/平米)0.0020.02291%数据来源:住建部,市场研究部表2:某装配式建筑对于人员需求的变化某项目装配式建筑/人相同项目现浇建筑/人吊装工50木工1535钢筋工3035混凝土工1520脚手架工510灌浆工50合计75100数据来源:住建部,市场研究部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高效率及资源节约型建筑方式,正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传统建筑产业面临的问题,其发展推广正当其时,是未来建筑产业转型的大方向。从海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及路径来看也证明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具体海外装配式建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建立工业化生产(建造)体系;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发展期,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住宅)质量和性价比;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期,解决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环境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第一阶段,工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建造)体系。装配式建筑起源于欧洲,大规模兴起时间是在20世纪50年代,大背景是二战后,战争损毁了大量房屋,造成房屋短缺情况严重。而战后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传统技工奇缺,同时期的欧洲经济又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人口向城市集中,传统建筑方式的施工效率很低,不能适应当时面临的房屋建筑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再加上欧洲地区工业底子厚,充裕的水泥、钢材和施工机械,为建筑工业化的推行提供了有11/32利的条件。美国日本兴起的时间段大致一致。新加坡装配式建筑的兴起则是在90年代,主要原因是本国工人短缺,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香港兴起于80年代,一方面是为了改善旧式的公共房屋环境质量,同时也是为应对香港劳动力短缺问题,香港房屋委员会在设计及兴建公共房屋时首先开始应用预制件混凝土外墙,成功拉开了香港大规模应用预制混凝土建筑的序幕。表3:海外各地区装配式建筑兴起时间及发展背景地区兴起时间发展背景欧洲20世纪50年代二战损毁了大量的房屋,造成房屋短缺情况严重;战后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传统技工奇缺美国20世纪50年代战后美国人口大幅增长,军人复员,移民涌入,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日本20世纪60年代战后出现住房紧缺问题,40年代日本缺房户达420万户,占当时人口1/4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本国工人短缺,外劳供应量不足,半熟练和低成本的外劳导致建筑业生产率过低,工程质量也难以保证香港20世纪80年代满足人口增长对房屋的需求;应对香港劳动力短缺问题数据来源:cnki,市场研究部第二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期,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住宅)的质量和性价比。主要以德国、日本为代表。日本。建筑工业化从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进入完善住宅功能阶段,该阶段住宅面积在扩大,质量在改善,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自70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住宅产业化热潮,大企业纷纷组建集团进入该产业,并在技术上产生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形式。为了保证工业化住宅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设立了工业化住宅质量管理优良工厂的认定制度。在推行工业化住宅的同时,重点发展了楼梯单元、储存单元、厨房单元、浴室单元、室内装修体系以及通风体系、采暖体系和升降体系等。这一时期日本工业住宅的多样化、质量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到80年代,日本几乎没有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建造的住宅,全部住宅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而且在绝大多数住宅中采用了工业化部件,90年代则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住宅产业在满足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产业自身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结构调整。德国。在60年代-80年代,德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到第二阶段,由于人们对住宅舒适度的要求,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的深化发展与专业工人的短缺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构件的机械化生产,也直接成就了装配式建筑的突破发展。这一时期,除住宅建设外,德国的中小学校以及大学广泛建设,使得柱子、支撑以及大跨度的楼板(7.2米/8.4米)在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的运用中逐渐成熟。特别是西德地区工业厂房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使得预制柱、预应力特型桁架、桁条和棚顶得到了装配应用。第三阶段,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期,解决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环境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以德国为代表。进入80年代后,德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则开始重点放在降低住宅的物耗和环境负荷,12/32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方面。目前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发展最快的国家,发展到近几年,则开始致力于零能耗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2.2. 短期产业发展瓶颈不改其长期方向目前市场对于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前景还存在不少疑惑,对于产业存在的问题仍有不少担忧,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阶段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抓住的是产业主要矛盾,大家担心的成本问题、政策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都是现阶段的现实,但是也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未来随着产业快速发展,也都能在发展中解决。首先,是成本问题。整个产业目前仍处于非常初级发展阶段,成本问题仍然是困扰产业发展的核心,但通过产业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国内产业经过几年时间培育,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瓶颈问题有所突破,未来有望进入市场推动加速发展的阶段。我们调研了中国建筑旗下专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公司——中建科技,最大的收获在于,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经济性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中建科技,成立于2015年,历经4年时间研发积累,系统打造集投资、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生命期的绿色产业链,开发出以“三个一体化”为建造路径(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科研+设计+制造+采购+施工”(REMPC)为一体的建筑模式,已在全国投资建设了20余个现代化的装配式产业基地,目前中建科技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已经能够做到与传统现浇模式持平甚至更低水平,未来随着传统人工成本的快速提升以及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规模化效应释放,成本优势还会进一步拉大。首先是规模效应会极大降低未来装配式安建筑成本。目前阶段,产业发展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受生产规模受限影响,预制构件的固定成本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所占比重偏大。随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装配式建筑工程量增多,PC构件厂的土地、厂房、设备及模板的摊销费将有较大的下降空间。这部分的固定成本将极大摊薄,从而使装配式建筑的总成本进一步下降。其次各类政策配合能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环境和强烈的市场倒逼机制下,装配式建筑参与各方都在紧盯市场需求,积极研究创新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好更省更快。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奖励容积率政策,基本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破解当前阶段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障碍。再结合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IM技术,PC推广成本与传统技术成本相比,可以做到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优势。相比之下,传统现浇方式的成本上升趋势是不可逆的。首先,传统方式的人工需求远大于装配式建筑,而随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建筑业新生代占比的降低,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持续上涨,现浇方式的整体劳工成本会远大于装配式建筑;此外,面对环保节能压力和政策的推行,现浇方式的产量会逐步降低,也无法再在规模上产生成本优势。13/32中建科技的突破并不代表全国的水平,不否认国内仍存在许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理念模式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各类部件部品的标准化、批量化程度非常低,因此导致产业的规模效应有限,建造成本较传统模式普遍高15%-20%。但是我们认为以中建科技为代表企业为产业指出可一个方向,随着这类模式方法的逐步推广、产业配套的成熟以及经验复制的推动,我们相信行业将逐步由以政策推动转变为市场化发展为主,目前我们已经能看到装配式建筑市场化发展的曙光,尽管渗透率还很低,但开始逐步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其次,是安全问题。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更加完善,构件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基本解决了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问题,装配式建筑质量明显提高。现阶段的结构体系以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为主,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特点是墙、梁、柱等主要结构构件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梁柱节点、墙柱节点等采用现浇方式,楼板采用装配式叠合楼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等装配整体式结构。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整体性好,抗震性能优越,设计方法与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基本相同,便于推广实施。随着集成技术(将外保温、外装修与结构构件集成)的应用和装配式内装(成品厨房、成品卫浴等)的发展,将建筑使用功能和结构有机结合,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解决渗、漏、裂等建筑常见问题,提高了工程质量。之前据媒体报道南京地区装配式建筑出现一定安全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求暂停相关项目的开展,市场对此表示一定程度担忧。从目前实际了解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已经解决,相关部门已经收回相关暂停政策,市场担心的装配式建筑连接处灌浆不密实问题经过后来的调查论证,不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实际操作层面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监管很严,基本上每建一层都会进行抽样检查,对现场施工有很强的威慑,操作安全也在很大程度得到控制。第三,是政策问题。倒逼机制+鼓励和示范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上海为例,装配式建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很好地使用了倒逼和奖励的两种方式推动产业发展。A、对应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相关要求,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从2013年要求不少于20%,到2016年要求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4年时间,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形成了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市场倒逼机制不断加强。目前上海要求从2017年1月1日起,凡出让的新建商品房建设用地,全装修住宅面积占新建商品住宅面积(三层及以下的低层住宅除外)的比例为:外环线以内的城区应达到100%,除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之外,其他地区应达到50%。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实施全装修的比例为30%,至2020年应达到50%。14/32B、出台扶持及各类鼓励政策。如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等政策;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以提前预售。现阶段,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奖励容积率(3~5%)。据调研了解,各类鼓励扶持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a、上海地区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房,在完成主体结构的二分之一以上后即可预售;b、对实施了夹芯保温外墙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建筑面积的计算上,给予最大3%的政策优惠;c、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项目,居住建筑装配式建筑面积3万平米以上,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面积2万平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应不低于45%或装配率不低于65%,且具有两项技术创新,每平米补贴100元,最高补贴1000万元。表4:上海市不同类型政策及具体内容政策类型

具体强制政策

土地出让合同明确要求装配式建筑。从2013年要求不少于20%,到2016年要求上海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鼓励政策

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分阶段验收、提前预售等政策。上海地区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房,在完成主体结构的二分之一以上后即可预售;对实施了夹芯保温外墙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最大

3%的建筑面积计算的政策优惠;对符合规定的装配式建筑每平米补贴100元,最高补贴1000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协会,市场研究部目前环境下市场有质疑,依靠政府政策推动的产业存在一定风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政府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更多地使用倒逼机制以及容积率奖励等方式,与光伏等需要政府大量补贴的行业相比,政府需要支付的成本要低很多,或者几乎没有成本,政府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过程的话语权是绝对的。2.3. 装配式建筑产业星星之火,正由点向面呈现燎原发展之势国家政策层面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时间起点不长。2011年7月,住建部下发《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装配技术发展。经历“十二五”期间的准备后,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表5:国家政策紧密出台时间 政策2016.0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7.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03 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2017.04 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11 住建部-公布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2018.02 住建部-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15/322019.06 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2019.07 住建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2019.11 住建部-发布装配式住宅建筑检测技术标准数据来源:国务院,住建部,市场研究部图8:国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及未来目标数据来源:国务院,住建部,市场研究部截止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刚过0-1的发展拐点。关于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有几个口径数据供参考:第一个是存量施工面积口径,即装配式建筑项目整体建筑面积占所有建筑项目建筑面积的比例,根据远大住工IPO报告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从2013年的0.5%增长到2018年的4.6%。第二个是新开工面积口径,即当期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据住建部统计,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7%;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预计全年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能达到7%左右水平;2018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2.9亿平方米,同比2017年增长81%,渗透率达13.8%。16/32图9:国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及未来目标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2015 2016 2017 2018 2020E 2026E数据来源:国务院,住建部,市场研究部从公开披露信息梳理情况来看,很明显看到全国装配式建筑正在由点向面快速发展。根据远大住工招股说明报告,湖南省和华东地区是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省份和地区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湖南省和华东地区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面积分别达15.9万平米和150.6百万平米,同比增长120%和71%。这两个地区的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进一步梳理各个省市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全国发展的第一梯队属于上海、长沙等地区,特别是上海,装配式建筑比例已经达到63%;第二梯队包括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北京等地,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已经达到10%左右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以上海、长沙两个点向周边辐射发展的态势;其余二十多余家省份尽管发展比例不高,但也都在2017年实现0的突破,按照各家省份的目标规划,未来几年都将进入比较快速发展的通道。表6:全国各省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面积目标及完成情况年度201720182020规划2025规划发展阶段上海市63.53%超过80%成熟发展阶段湖南省11.61%2019年上半年为19%30%快速发展阶段长沙市23.66%超40%快速发展阶段江西省10.79%-30%50%快速发展阶段江苏省10%约15%‘30%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市10%20%-25%30%快速发展阶段浙江省10%18%30%快速发展阶段山东省10%12%重点地区>30%40%快速发展阶段安徽省10%左右5%-10%左右15%30%快速发展阶段广东省5.57%20%50%初级发展阶段福建省5.43%7%-8%重点推进地区>30%初级发展阶段四川省4.34%约9%30%40%初级发展阶段陕西省2.90%20%重点推进地区>20%30%初级发展阶段17/32辽宁省5%以下-20%35%初级发展阶段广西省5%以下11%20%初级发展阶段青海省5%以下5%以下10%初级发展阶段宁夏省5%-10%30%初级发展阶段河北省5%以下-20%30%初级发展阶段海南省2.08%5%10%初级发展阶段云南省5%以下4%重点推进地区20%30%初级发展阶段贵州省5%以下-10%初级发展阶段吉林省5%左右-重点推进地区>20%30%初级发展阶段山西省5%以下-15%30%初级发展阶段内蒙古5%以下约5%10%初级发展阶段湖北省1.72%-30%初级发展阶段河南省5%以下3%-4%20%40%初级发展阶段甘肃省5%以下0.0330%初级发展阶段黑龙江省5%以下-10%30%初级发展阶段天津市5%左右-30%初级发展阶段数据来源:住建部,国务院官网,市场研究部3.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千亿PC构件市场3.1. 装配式建筑分三种结构,其中混凝土结构占据主体地位按照主体结构不同,装配式建筑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三种类型的建筑各有优势与劣势,主要应用的建筑类型也有所差异。表7:装配式建筑分类及特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耐腐蚀性好,耐火性好·构件重量轻和体积小·构件重量轻·抗震性高优势·可模型性好,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工期短·建造和维护成本低·保温节能性好·改造容易,可回收利用·构件重量重和体积大·构件稳定性低·抗裂性差·耐腐蚀性差,耐火性差劣势·耐腐蚀性差,耐火性差·施工环节多,周期长·钢材价格相对较高·建筑可用的木材稀缺·拆除改造难度大,产生建筑垃圾多主要应用

低、中、高层住宅建筑,办公、学校及医院大楼

大跨度厂房,体育馆,超高层办公大楼

独户住宅、仿古建筑等特殊建筑类型数据来源:市场研究部整理18/32由于具有成本相对低、居住舒适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目前在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在住宅建筑上使用。根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2亿平方米,其中混凝土结构建筑2.7亿平方米,同比2018年上升51.35%,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5.4%;钢结构建筑1.3亿m2,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4%;木结构建筑242平方米,其他混合结构形式装配式建筑1512万平方米。图10:2019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各结构占比0.6% 3.6%30.4%65.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 其它数据来源:中国混凝土行业网,市场研究部3.2. 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产业核心环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制构件是指按照设计规格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构件。由于装配式建筑弱化了现场施工而强化了工厂生产环节的特点,因此预制构件的生产环节在装配式建筑的全产业链中显得至关重要。图11: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数据来源:市场研究部整理19/32预制构件产品可以分为预制混凝土构件(PC)、预制钢结构产品(PS)和预制木结构。前文提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目前装配式建筑中占主导地位,因此PC构件也在住宅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我国住宅建筑中的PC构件主要有预制墙板、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柱等,应用对象以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为主。受益于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激发国内千亿级PC构件市场,具体测算过程如下:预制构件市场规模=预制构件市场需求量*预制构件单价其中:预制构件市场需求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体积系数*预制率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渗透率*PC装配建筑占比表8:装配式混凝土的新建面积计算20182020E2026E理想状态房屋新开工面积(百万平方米)2095.372271.542271.541590.08装配式建筑渗透率(%)5%20%40%80%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占比(%)62.5%65%65%6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百万平方米)65.48295.30590.60864.08数据来源:市场研究部整理(1)房屋新开工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95.37百万平方米,2019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271.54百万平方米。对于未来房屋新开工面积,考虑到地产政策严格控制,我们按照相对保守的估计,2026年的房屋新开工面积均与2019年等同,而对于更远期的未来,我们按照房屋新开工面积相比于2026年下降30%来测算,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理想状态。(2)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按照新建建筑面积计算,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从2013年的0.5%增长至2018年的4.6%。随着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的推进,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关于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年度比例目标(详见表11)。通过对各地详细政策的统计及预估,我们假定2026年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能达到40%,更远期的未来能够达到80%的水平。(3)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占比:从类型划分,装配式建筑主要由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质结构组成,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因具有成本相对低、居住舒适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在我国占主导地位。按建筑面积计,2018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所有装配式建筑中占比达到62.5%,2019年达到65.43%,未来我们假定这一比例保持不变。进一步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我们估算PC构件的市场需求量以及PC构件的市场规模。20/32表9:预制构件市场需求量计算20182020E2026E理想状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百万平方米)65.48295.30590.60826.84每平方米混凝土体积系数(m3/m2)0.350.350.350.35预制率(%)28%30%40%50%PC构件需求量(百万立方米)6.4231.0182.68144.70PC构件单价(元/立方米)2904300030003000PC构件市场规模(亿元)186.35930.202480.524340.91数据来源:市场研究部整理(4)混凝土体积系数:体积系数的具体代表意义是—每平方米面积的工地上会用到多少立方米体积的混凝土。根据工程经验,各类型的建筑混凝土体积系数一般分布在0.3-0.42之间,这里我们取中间值0.35。表10:各类型建筑钢筋与混凝土用量钢筋(kg/m2)混凝土(m3/m2)多层砌体住宅300.3-0.33多层框架38-420.33-0.35小高层(11-12层)50-520.35高层(17-18层)65-750.42-0.47高层(30层)65-750.42-0.47酒店式公寓65-700.38-0.42数据来源:cnki,市场研究部(5)预制率:由于缺乏相关规定,故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的预制率较低。随着2018年国家发布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要求装配率至少达到50%,对应的预制率一般应达到30%。由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需要一定缓冲期,通过对各省市预制率相关的政策整理(详见表8),我们预估全国整体的预制率于2020年将达到30%,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到2026年提升到40%水平。表11:各省市装配式建筑渗透率、预制率详细规划渗透率预制率20182020E2026E20182020E2026E北京市>20%30%天津市重点地区100%浙江省18%30%30%陕西省重点地区>20%30%四川省30%40%30%湖南省30%,重点地区>50%辽宁省20%35%广西省20%30%青海省10%宁夏省10%25%21/32河北省石家庄>10%20%30%海南省10%20%广东省重点地区>15%,其他>10%25%福建省20%全省>20%,重点地区>25%35%江苏省15%30%50%60%山东省15%重点地区>30%,其它>15%40%云南省重点地区20%30%贵州省全省>10%,试点>15%30%吉林省13%重点地区>20%,其它地区10%30%江西省10%30%50%山西省重点地区>15%全省>15%,重点地区>25%30%内蒙古100%30%湖北省武汉>35%,其他>15%30%安徽省15%30%河南省20%40%50%黑龙江10%30%重庆市30%(两江新区>50%),逐年增长20%30%5%甘肃省初步建成30%新疆省10-15%30%西藏省“十四五”期间不低于30%上海市40%数据来源:市场研究部整理(6)PC构件单价:由于各地区工厂的材料成本、技术水平等的不同,预制构件在各地区的价格不尽相同,如2019年上海C构件的价格水平约为3500元/m3,而北京PC构件的价格水平则超过4000元/m3。未来,随着预制构件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预制构件的单位成本会逐渐降低,我们假定未来预制构件的价格为下降到3000元/m3水平。根据以上假设条件测算,我们预计2026年预制构件的用量达8268万立方米,预制构件市场规模达2481亿元;在理想条件下,在假设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26年的70%、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达80%、预制率达50%的前提条件下,预制构件的用量达14470万立方米,预制构件市场规模可达4341亿元。以上市场规模测算可能因为假设条件的波动,存在出入,但是对于千亿级的市场规模量级,我们认为是可以作为大致参考,具体对应是两千亿还是五千亿,则根据市场实际发展情况而定,大的发展趋势是确定的。4. 公司是预制构件环节领先企业,先发优势明显,业绩弹性大公司是预制构件的先行者。早在1996年,远大住工创始人张剑先生及管理层团队进入建筑工业化领域。公司于1998年开始研发第一代装配式建筑,并于1999年研发成功。随后公司加快建筑工业化步伐,2002年开发出第二代技术,2005年第三代22/32技术投放市场,之后分别于2008年、2014年、2015年开发第四、第五、第六代技术。远大住工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投入也获得了国家的高度关注,2007年公司被授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2017年被住建部命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之一”,2018年公司独立研发的PCMakerI,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的装配式建筑企业。2019年11月,远大住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图12:远大住工发展历程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市场研究部如今,历经20余年发展,远大住工拥有了8代装配式建筑的产品体系、全国领先的信息系统、超过1亿平米的工业化项目实践累积的经验和覆盖中国的战略性工厂布局。公司产品包括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版、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预制内墙板、预制隔墙板等竖向构件;以及预制叠合楼板、预制空调板、预制叠合梁等水平构件;还包括预制楼梯、预制飘窗等其他标准化构件。公司产品覆盖全面,能够提供全球化、规模化、专业化及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制造与服务。23/32图13:远大住工主要产品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市场研究部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分为三块,主要包括PC构件制造、PC生产设备制造及施工总承包三大业务,其中最主要的PC构件制造业务,2019年该业务贡献收入23.0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68.37%,其余PC生产设备及工程业务占比分别为26.61%、5.02%。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还未兴起时,给予了公司充足的时间去试错和积累。同时,公司在前期投入上也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完成布局。如今,在产能、技术、渠道等各方面,公司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随着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具有足够的能力跟随行业共同成长。图14:2019年远大住工收入结构5.02%26.61%PC构件制造PC生产设备制造施工总承包68.37%数据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4.1. 先发优势明显,建立起广泛的品牌和客户壁垒新兴行业需要更有资历的合作商。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兴行业,在造价成本尚未成为优势的情况下,地产商通常会选择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承包商以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作为承包商,企业的信誉、技术实力与经济实力、管理经验与效率都会影响到地产商与其合作的意愿。和近年来随行业兴起大批量涌入的公司不同,远大住工进入行业较早,深耕行业多年,在前期投入良多,在多方面的能力和资源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整体行业的大规模爆发,24/32公司具有足够的能力跟随行业共同成长。“远大住工”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公司是同时具备PC构架生产和PC设备制造能力的大型装配式建筑服务提供商,可提供建筑工业化服务和建筑生命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在2018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首选品牌评选中,远大住工在装配式施工类首选品牌中排名第一。公司积累了优质的客户基础。公司创始人进入行业较早,深耕行业多年,如今公司历经20余年发展,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截止2019年4月20日,公司已为近300家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包括10房地产开发商中的8家、前10大建筑企业中的6家、及约50家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通过多年合作,公司已享有声誉并与该等战略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每年能够从该等客户获得相对稳定的PC构件订单,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自2017年起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图15: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80045.0%70040.0%60035.0%50030.0%40025.0%20.0%30015.0%20010.0%1005.0%00.0%2016201720182019前五大客户收入(百万元) 最大客户收入(百万元)前五大客户占比% 最大客户占比%数据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首创数字信息化系统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公司根据求大规模生产定制产品的市场需的打造了独特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即PC-CPS),从而进行大规模定制化产品生产,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共享和协同。该系统为装配式建筑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将产业链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的定义,完成按需响应的柔性制造,促进和实现整个建筑建造过程的高效化、智能化和可视化,通过PC-CPS智能制造系统的使用,公司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比如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降低了材料费、提高了人均产值减少了人工费、实现了智能化制造节约了管理费等等。未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预计PC-CPS带来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将愈发凸显。25/32表12:PC-CPS系统使用后为公司带来的竞争优势衡量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远大住工使用PC-CPS后的水平产品合格率95.00%99.90%PC构件生产周期大约7天(一层标准楼层)大约2天(一层标准楼层)10-24小时(单个PC构件生产时间)8-24小时(单个PC构件生产时间)人均生产能力全体员工:0.5-0.6m³/天全体员工:2.0m³/天生产相关员工:1.0m³/天生产相关员工:3.0m³/天人均产值50-100万元150-200万元毛利率5%-15%超30%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市场研究部4.2. 自有+联合双轮驱动,公司迅速建立产能优势自2016年国家政策出台之际,公司便开始着手产能扩张,主要通过自有工厂建设以及联合工厂建设,迅速扩充产能:首先,公司自有PC工厂产能达到1600万平方米。公司自有工厂产能,考虑到市场潜力和需求,选址主要位于各重点地区和省会城市,截止2019年4月30日,公司已在湖南、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天津、上海建立了7个区域生产中心,共计拥有15家全资PC工厂,55.5条PC构件生产线,总产能为1635千立方米。目前的产能布局主要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后期有可能还将继续在华中华北西北等空白市场继续设点。其次,联合工厂的产能达到4000万立方米。截止2019年4月30日,公司拥有15家全资PC工厂及已订约投资于85家联合工厂,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此外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也均有分布。26/32图16:公司产能布局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市场研究部截止2019年4月30日,公司联合工厂拥有产线196条,产能达3920千立方米。同时公司计划在未来4-5年时间继续扩建,预计将建立67间联合工厂,可增加284条产线,新增5680千立方米的产能,至2024年预计联合工厂总产能可达9600千立方米。图17:公司联合工厂产能扩张计划1000050090004508000400700035060003005000250400020030001502000100100050002016201720182019E2020E2021E2022E2023E2024E累计联合工厂产能(千立方米) 累积联合工厂数 累计联合工厂产线数数据来源:招股书,市场研究部27/324.3. 全国渠道建立,助力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由于PC构件体积和重量较大,外形多样化,不宜长距离运输,所以PC构件有严格的运输半径,,合理的运输半径一般在150公里至200公里之间。基于此,对于PC生产企业来说,若想要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占率,渠道布局是快速扩张的前提。目前公司自营公司已经在湖南、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天津、上海建立了7个区域生产中心,初步形成了华中、华东、华南、华北布局,同时利用设立联合工厂方式快速实现全国性渠道网络,快速抢占市场。一方面,联合工厂伙伴能够为工厂设立提供资源。截止2019年4月30日,公司共拥有有158名联合工厂伙伴,其中包括75家政府投资实体及83家装配式建筑业相关公司。政府投资平台通常由当地政府部门控制或投资,提供资金相关的主要融资渠道;建筑业相关公司拥有大量的当地资源,如土地及设备资源、客户及项目资源、技术专利等等。联合扩张的方式对于公司来说,既能减少建设工厂所需的资金压力,又能够对地方的其它资源有效利用。表13:公司联合工厂伙伴详情联合工厂伙伴类别联合工厂伙伴数量于联合工厂内股权百分比政府投资平台752.5%-65%建筑公司372%-82%新物料公司710%-67%房地产开发商612%-75%设计学院41%-10%其它2910%-68%数据来源:招股书,市场研究部另一方面,双级管理策略也推动了联合工厂能够实现快速扩张。由于联合工厂的扩张步伐逐渐加快,而总公司的管理资源有限,为每家联合工厂都安排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决策并不现实。因此,从2018年起公司开始实施双级管理策略,分为一级和二级联合工厂,而对于二级联合工厂,公司不再参与若干联合该等工厂主要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而主要负责向联合工厂伙伴提供物料、PC构件及PC设计服务。公司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二级联合工厂的管理模式的策略,以保证管理能力与联合工厂扩张速度的匹配,从而紧跟行业的爆发式增长。4.4. 受益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公司业绩弹性可期草根调研过程中了解发现,产业发展初级阶段,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公司充分利用先发优势,政策出台之际,立马将产能提升一个台阶,这为公司后期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有助于公司占据行业主动地位。公司业绩弹性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在行业前期,公司的产能布局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部署,未来伴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产能利用率的逐步攀升,未来利润弹性很大。28/32一方面,业绩弹性来自于自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公司自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在2018年有过短暂下降至17.4%,主要是由于当年尚未开始为已订立合约的新项目供应PC构件,对应当期毛利也一度跌入低谷。2019年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45.8%,对应PC构件业务的收入达23.04亿元,毛利率达34.64%。图18:公司产能利用率变化图19:公司预制构件业务毛利与毛利率50.00%90045.00%45.00%80040.00%40.00%70035.00%35.00%60030.00%30.00%50025.00%25.00%40020.00%20.00%15.00%30015.00%10.00%20010.00%5.00%1005.00%0.00%00.00%20162017201820192016201720182019产能利用率%预制构件毛利(百万元)预制构件毛利率数据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数据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另一方面,业绩弹性来自于联合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2019年公司旗下实现盈利的联合工厂有20间,较2018年增加了12间,联合工厂为公司贡献损益为-0.35亿元。但整体来看,现阶段的联合工厂处于刚起步阶段,还远低于盈亏平衡点,但未来随着联合工厂的产能进一步扩展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在加上经营杠杆作用,联合工厂的盈利能力有望大幅度改善。5. 业绩预测与估值1、收入:a、公司主要业绩来源是预制构件,受益行业快速发展,预计该板块收入增速保持30%增速;b、预制构件生产设备,今年受疫情影响销量有一定下滑,未来由于公司联营工厂建设放缓,该业务板块量会逐步缩减;c,工程类业务不是发展重点,预计逐步萎缩。2、毛利率: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公司毛利率会逐步提升。3、估值:国内预制构件对标公司主要是鸿路钢构,其估值水平目前在27倍左右,考虑到公司现在港股上市,估值会有一定程度折价,同时剔除掉非经损益,给予今年15倍估值,对应105亿目标市值。业绩预测及估值:预计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6.10亿/8.69亿/11.16亿,对应PE为14倍/10倍/8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29/32附表:财务报表预测摘要及指标资产负债表(百万元)2019A2020E2021E2022E现金流量表(百万元)货币资金1,0851,8951,6491,488净利润交易性金融资产----折旧及摊销应收款项2,3302,5443,2284,021借款增加存货266275340407普通股增加其他流动资产1,034928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