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重点题目_第1页
心理重点题目_第2页
心理重点题目_第3页
心理重点题目_第4页
心理重点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提高课堂注意力水平?答:(一)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或者条件有那些?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剌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剌激物的意义性使得某些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二)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答:随意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二、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答: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它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有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知觉有哪些特性、知觉的规律有哪些、如何根据知觉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答:(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其次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对象。实际上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晕轮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不良影响?答:(1)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相反也一样。(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学生的偶然行为表现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3)克服教师对学生产生晕轮效应的有效办法是,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辨证的认识观,对学生的任何评价或看法都力求有客观的依据,坚持看问题一分为二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能够放下架子,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只要师生互相信任、平等交流,就可以避免由晕轮效应带来的负作用。简述记忆的概念及记忆的基本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1)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2)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3)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遗忘的规律如何?(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使用节省法研究记忆的遗忘问题,并将研究的数据绘制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一个著名的研究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答:根据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答: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答:首先,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1)消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其次,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一般而言,在学习时的外部情境和内部心理状态下记忆的内容,就在相似的外部情境和内部心理状态下回忆时效果要更好一些。(3)情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比消极的情绪更有利于内容的记忆,甚至会对有强烈情绪体验的对象形成持久性记忆。十.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复习策略有:(1)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它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的不断的复习。(2)复习的次数——在刚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可以加深记忆的效果,一般而言,这种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50%时效果较好。(3)复习的方法——要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简单重复的方法并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此外,还应尽量的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时记忆的效果得到增强。组织策略有: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等。十一.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一些方法。答:(1)地点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要与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为以后的提取线索。(2)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得内容,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之间的关联,清晰正确的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十二.思维的种类?答:(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把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解决问题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十三.思维的特征与过程?答:首先,思维的特征有:(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其次,思维的过程是:(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十四.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约120)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研究发现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能使内部动机发挥更大的作用。(4)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时,才表现得最具创造性。十五.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答:问题解决是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他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1)算法式——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被称为启发式。它是更多的依赖于经验的直觉判断,解决问题的效率较高。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手段——目的分析法:其要点是:首先,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如何缩小两者差距?其次,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再次,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则再提出:如何创造条件?最后,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如果最后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则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循环,直至问题解决。爬山法一一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十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问题的解决?答:(1)问题表征的方式将影响问题的解决。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明显的影响。(2) 无关信息的干扰作用。过多的信息会扰乱正确思维的线索,信息太少,则不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3) 功能固着性的影响。功能固着性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心向的影响。心向是指个体坚持使用原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它在问题的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往往对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能力产生束缚。十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答:(1)创造意识的培养,比如帮助学生建立创造的目标与意向、鼓励学生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建立学生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建立学生创造的内部动机等方面加强教育。(2) 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提供给学生选择和发现的机会、训练基本的创造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来说明创造性思维等。(3) 国内有学者指出,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大胆想象等进行直觉思维训练;通过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训练。而这三者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十八.能力是如何分类的?答:人的能力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如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十九.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二十.智力的发展有什么特征?答:首先,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出生到25岁左右)、稳定阶段(25岁到60岁左右)和衰退阶段(60岁以后)。其次,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只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预见性。二十一.智力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智力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一般因素(G因素)和系列的特殊因素(S因素)所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相关。(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提出,他把一般智力或G因素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的发展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进入成年期后出现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它在个体进入成年期后还会有所增长。3)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认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记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强调了各基本能力之间是彼此独立的。(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7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等。(5)智力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及其各个成分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因为吉尔福特已经指出了各维度包括的成分,可以计算出智力的种类是150种。二十二.心理测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⑴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⑵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⑶心理测量具有误差。⑷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二十三.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答: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二十四.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答:(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英国科学家高尔顿早期关于家庭谱系的研究认为遗传对个体的智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布查德等人关于双生子智力相关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间的平均智商相关达到0.86,而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间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0.75,远高于相同条件下异卵双生子间的相关。这种积极的高相关更能证明遗传在智力发展上的积极作用。(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收养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其养父母的智商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还有研究发现长期在贫困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被收养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其智商也有一定的提高。后来关于早期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家庭环境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过这种作用是有限的。(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的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如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等。(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所谓“施用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二十五.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答: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得到证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十六.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答: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二者共同构成动机产生的内外部条件。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根源;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是需要产生和实现的外部条件。二十七.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答:首先,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的工作效率。其次,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二十八.如何培养学生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较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的特征?)

答:(1)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二十九.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答:(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的动机;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动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地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三十.请论述情绪、情感的功能。答:(1)动机作用。一方面,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从其动力性来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另一方面情绪还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2)调控功能。一方面,对认知等活动具有促进,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有瓦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3)健康功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答: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三十二.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答: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主要涉及了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依赖程度。场独立性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参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三十三.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答:(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三十四.人格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2)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3)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4)早期童年经验的作用(5)自然物理因素的作用三十五.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心理健康的?)答:(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三十六.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健康?)答:(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三十七.心理防御的种类有哪些?答: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等五大类。具体的防御方式有否认、幻想、投射、文饰等十余种。三十八.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答:皮亚杰经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动作与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了“永久性客体”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学习并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了代表性的系统。(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开始了一些用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进入此阶段,典型的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三十九.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答:首先,青少年时期智力的特点:此期的认知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已经不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而是能够抽象思维,根据概念提出各种假设,进行逻辑推理,验证假设,的出各种可能的结果。其次,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此期是青少年“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非常强烈。(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典型的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此期是青少年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一生中最突出的时期。在与父母交往上出现反叛意识,经常会出现冲突和对立的场面;在与朋友相处上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开始对异性给予一定的关注。四十一.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答: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内在的先天的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事实上,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四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理论。答: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1)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有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和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2)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有两个阶段:好孩子道德阶段和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3)水平3——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有两个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和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阶段。四十四.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①言语信息,指陈述观点的能力;②智慧技能,指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③认知策略,指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④动作技能,指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能力;⑤态度,是一种影响人对某事选择的倾向。四十五.简述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答:①心理品质有缺失。②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③对纪律要求的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信念。④因成绩下降而诱发违纪行为。四十六.简述元认知及其结构。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其结构为:(1) 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个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和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2) 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四十七.简述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及其相应的教学原则。奥苏伯尔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四十八.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求知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答: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2、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四十九.简述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答:(1)知识:记住学过的内容、接受和引起对学习对象的注意;(2)领会:初步领会学习内容的由来及其特征;(3)应用:能运用学的内容解决新情景下问题;(4)分析:将比较复杂的内容,分解为各个部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5)综合:将个别学习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以解决复杂的问题;(6)评价:对学习内容的适用范围、优劣、局限性作出评价。五十.简述常见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监控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努力管理;环境管理等五十一.根据遗忘规律,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复习?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组织有效的复习:①及时复习;②经常复习;③分布复习;④尝试重现和反复阅读相结合;⑤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如理解法、背诵法、循环记忆法等。五十二.知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知识遗忘的原因有:(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检索困难说;(4)同化说。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的方法:(1)提高加工水平;(2)多重编码;(3)记忆术;(4)过度学习;(5)合理复习。五十三.论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