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学问外,还担负着进展学生智力,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胜利的体验,享受人类礼貌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小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数学让学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却步。主要缘由是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讨论不够,不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学问的传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资料,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究和发觉数学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缺少等待,让学生进行思索的时间少,教师讲解得多,以讲代学,作业机械重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学教育的进展,减弱数学教育的效果,使数学教育的有些功能被异化。

如何使数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数学成为学生宠爱的学科,从而发挥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索,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们商量和讨论。

一、充分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喜爱数学。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依据教材资料,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颖搞笑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异,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长久的兴趣,真正地宠爱数学这门学科。如学了比的学问后,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使学生体验到世上美的事物都贴合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看世界,揭示四周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学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去查找完善数,使学生认识到原先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神秘,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再如学了找数列中规律后,向学生讲解并描述天文学家观看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这一数列后,发此刻其中火星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两个数之间不贴合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透过计算后确认其间确定还有另处的行星,果真之后的'天文学家发觉了谷神星、智神星等很多小行星,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真了不得,产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这样的例子许多许多,关键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去搜集,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学问宝库,同时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师生在数学阅读中同成长,小学数学虽然姓小,但只有让它置身于大数学的滚滚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爱上数学。

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索潜力,进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规律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索潜力的培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透过数学思索潜力的培育到达进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潜力,随时依据教学状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细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索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烦等待学生去思索,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索和争辩,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学问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研读教材,走进去;活用教材,走出来。《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n表示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如今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洁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简单理解和把握。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互相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依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方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索并发觉:根据肯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30和36的因数,到达了稳固练习的目的。又明确了像36当两个因数相等时,只写其中的一个6。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在编排上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更简单理解和把握。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毕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把握的内容。原来计划因数与倍数〔12-14页〕一节课讲完,实际操作一节课只能揭示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12-13页〕。下课后,与成老师沟通,她与我有同感。可从各种资料上看了很多教学设计,都是在一节课讲3页,我想,新内容概念多,一节课讲完,学生的确吃不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前面的学问基础,第二课时讲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自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还有充分的时间对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和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强化所学学问。

所以我认为,课堂容量大就不行避开地造成缺少当堂反馈的时间,过大的容量使学生学的不够深入。我们教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把握尽量多的学问,其实这样反而会削减学生的思索时间,也使老师无法照看差生,知道差生接受的程度,今后要多思索怎样合理支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时光匆忙消逝,又一周过去了。在这一周里,我仍旧像平常一样听老师讲课和给学生批改作业,却也不同于平常。依据学校的线上实习任务清单以及教师指导与自我反思,我的实习生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首先,关于听课。一周之中,每天上午都有一节数学课,我的指导教师会在每节数学课上课前五分钟准时发起直播,以避开部分学生不能够准时进入课堂从而耽搁教学进程。这一周我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也进行了听课记录,一周听课下来,我对于老师的讲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获取更多的教学阅历,同时也更加的感受到我的指导老师邢老师丰富的教学阅历以及娴熟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老师在讲课时“讲练结合〞方法的运用,通过举例练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把握学问点,同时在讲解例题时点明重点和留意事项,层层递进,难度逐步增加。这让我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了数学教学之中的“讲练结合〞方法的运用,也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方法运用之后的讲课效果,深深体会到教学并不简洁。

其次,有关批改作业。到如今,我批改作业也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之中,我不不仅见证了钉钉家校本的升级与改良,也见证了学生们作业上的`进步与成长,同时我也在不断改善自我。在本周,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之后,我也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提前对作业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本次作业的易错点同时也可以熟识课本。每次批改完作业,我会将学生的作业状况总结报告给老师,并且再选择几份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图片发给老师,以便老师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在这过程之中,老师发觉了一些学生在作业上的问题,反馈给我并指导我进一步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从而,对待批改作业我有了更加仔细的看法,严格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做好作业批语,对待不合格学生的作业打回让其订正,催促学生仔细完成作业。

最终,关于自我改良与提升。这一周我开始更加仔细地跟进教学进度熟识课本学问,并且仔细做听课记录以及总结阅历。除此之外我还搜寻优秀教案作为参考,尝试着自己结合课本编写教案以及制作教学课件,并开始自己练习讲课,努力提升自我,期盼着有一天自己有能力可以给学生们上课讲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计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快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根据。正确的运算必需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晰,法则记得坚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积、商的改变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学问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五、六年级继续稳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学生会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状况。如,

36-135÷9或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36-135÷9=21

=135÷9〔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转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仔细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留意。如:75÷25×4,75÷〔25×4〕;240-15×6+10,

240-〔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独特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安排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处是很广泛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把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安排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识的事例,并协作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依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依据题目的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敏捷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改变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依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依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四、要加强基础学问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学问,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精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快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进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根据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假如口算出错误,笔算必定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时稳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敏捷运用学问,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留意力和记忆力。

①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索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把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②要实行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问,更要留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简单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支配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3344÷869844÷494343÷4311600÷58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推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一题,商应当是三位数,假如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当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依据学生把握的状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把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稳固基础学问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表达题的形式读题。240-15×6+10读作:从240里减去15乘6的积,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5

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终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120×(10÷5)

②80+60÷1280+60-12

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实行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4

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安排律201×42=〔□○□〕×42=□×42+□×42

98×65=〔□○□〕×65=□×65○□×65

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错练习。

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缘由。并改正过来。如,80×5÷80×5=1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留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准时地发觉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仔细批改作业,分析错误缘由,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育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分数除法3》是一步计算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舞学生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分数除法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读题,从中获得信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把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中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用方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培育学生的方程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用方程解决分数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并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与确定,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思,体会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优越性。使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式。在练习应用题时,鼓舞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1、注重学问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运用学问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把握肯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独特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学问的'探究中,采纳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胜利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留意评语的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觉。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觉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觉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怀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晰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商量。)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觉?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根据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的确也发觉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觉它不止一条,而是有许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觉了!〔很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觉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静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测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沟通,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觉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到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觉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觉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全部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觉也马上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独特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受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究着“痛并欢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觉、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测、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看、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沟通、或由现象大胆猜测、或根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出现,灵感在沟通中碰撞迸发。然而,假如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觉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美丽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进展。它不仅仅是胜利地解决了一个学问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受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索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觉者的胜利感、满足感与美好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知〞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需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沟通不断,不管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外表上热喧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缘由,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觉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纳独立探究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到达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敬重了学生的独特差异,没有要求或示意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独特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许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识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阅历,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留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学问产生和进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开盲目地进行学问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学问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学问产生和进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学问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学问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纳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殊留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阅历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识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阅历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稳固练习时,我特殊留意应用本课学习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把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冗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上,努力表达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好玩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依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习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2.经受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看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特别简便。

3.给学生肯定的思维进展空间,培育创新精神。我支配了学生自主探究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投入,思维特别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表达、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珍贵,教师要爱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洁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确定和大力的表扬。

缺乏之处:

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慧,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肯定的生活阅历。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敏捷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当敏捷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当在备课时就细心的备学生,细心预报课堂上学生的各种状况,敏捷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学问〞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学问〞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受数学。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学问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主动参加探究学习,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舞算法的多样性;留意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好玩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肯定兴趣,并已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殊是在教师引导下已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沟通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到达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主动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索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预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深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索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特别有力的增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学问为浅而易显,简单消化的学问。如在教学观看物体时,让学生正确区分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反面)观看到的简洁物体的样子。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看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清静的状况下在室内进行观看,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索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推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假如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终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看、比较,学生自己发觉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识的剪纸阅历,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好玩、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学问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预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预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看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实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学问的形成过程中加深学问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学问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到达因材施教,培育素养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觉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常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娴熟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当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娴熟的把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殊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育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仔细讨论和探究、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例如教师在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育,特殊是要加强学生敏捷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育。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学问,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看,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发觉这类型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答的`规律。

教学中注重对学问的概括,对比。复习题与新知,新知与新知的对比,从乘法应用题改成一道除法应用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中,让学生在对比中发觉本课应用题的特点,把握解题方法,注重新旧学问的联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索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会数学学问。激起学生探究数学学问的欲望,给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进展。

同时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分析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在解容许用题的时候,鼓舞学生画线段图多角度分析问题,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两种方法的特点,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

从练习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娴熟地把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的方法,数量关系正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不会深究其为什么,数量关系也不太清楚,这样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问题就会显露得更多,正确率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更加糟糕。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育,数量关系的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数学自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学问是由学生自学得出的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我为了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新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通过观看加法算式,让学生在沟通感受中认识乘法。所以设计就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依据发觉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看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觉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育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觉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简单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方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状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创造机会,培育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学生已具备推导、编写口决的能力,所以我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乘法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自终,主动主动地参加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育生生之间互相沟通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对结构特点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各个要素〔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和其数量关系〔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地的距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比较肤浅,对相遇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我把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定为本节课的学问技能目标,另外,留意到五年级的学生因其心理、生理缘由,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普遍存一个马虎大意、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故把培育学生细心、仔细独特品质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把分析数数量关系〔两地的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时,首先,以视频出示两个人小朋友的运动画面,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沟通、描述运动特点。过这个环节,触动学生的脑海里再次呈现两人相遇情境,学生通过沟通与描述,把看到的感性认识:两个小朋友相碰了,上升到理性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方向:相向、时间:同时、结果:相遇〕,顺势让学生依据已获取的信息,自编相遇求时间问题并独立解决,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为下面解决新问题作好学问预备。这个环节,简洁流畅,呈现方式敏捷,也遵从教育构建主义学,恰当地迎合了学生认识的心理特点。

本节课另一个可取之处是:学问、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探究新知时,先让学生进行观看、对比找出两道题的异同,通过商量、沟通找出数题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个别汇报思路,集体订正。对于学困生,引导思索:两人同时走一分钟走多少米?两人同时走270米,几分钟可以走完?同时指导学生画图帮助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共识: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胜利突破难点。随后,先让学生进行仿照练习,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再出示变式题,更进行一步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能力,培育学生的学问技能。最终出示生活情境:星期一,小明去上学,因走得太急马虎太意,当他走到离家500米时,才发觉数学课本放在家里,此时小明爸也已发觉,怎么办才能让小明最快拿到数学课本呢?让学生对此生活情镜进行商量,利用刚学的`学问技能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相遇求时间问题。让学生把用学问解决习题的技能上升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数学生活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环节,能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探究,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也有一些缺乏之处:一是,情感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