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_第1页
《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_第2页
《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_第3页
《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_第4页
《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熔裁》《章句》《附会》篇写作综论

《合并》、《章节》和《联邦社会》是关于相互关系的三个理论的专业书籍。在这三个主题中,刘毅总结了前人的写作经验,并对写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心雕龙》现行版本三篇文章的序列为《熔裁》第三十二,《章句》第三十四,《附会》第四十三。《附会》篇可说是写作的综论,把《熔裁》《章句》两篇的主要观点都包括进去了。下文拟以《附会》为中心,将三篇文章作一综述。一、写作三准则,即设情以位体。提出文章的第一观刘勰认为学习写文章,路子首先要端正,“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附会》)情志、事义、辞采、宫商(音韵),是构成一篇文章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我们不妨称之为“四要素”,调理好这四者的关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以情志为神明”是指作文要以真实的思想感情为灵魂,文章没有明确的思想,没有真实的感情,等于没有灵魂。但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不能凭空而发,必须要用具体的事义来表示,所以要“以事义为骨髓”。所谓事义,包涵着两种意思:一是指文章所要阐发的事情及其所含的意义;一是指引证古人的前言往行“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此来证明并充实文章所说之事。一篇文章所援用的事义越充实,文章就越有分量,越能显示文章的骨力,故而比之为“骨髓”。情志和事义都是文章的内容,而要抒发情志,阐述事义,自然要用文辞来表达,文辞的润涩、好孬,关系一篇文章的美丑、优劣,辞采影响着文章的风貌,好比肌肤影响着人的容颜一样,因此说以“辞采为肌肤”。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丰富,援用的事义是否恰切,不仅表现在文采上,而且还要在声读中体现出来,情思慷慨声调激越,心气和顺语调委婉,文章的情感、气势赖声调来显示,故而叫“宫商为声气”。学习作文必须掌握“四要素”,使四者声气相通、交相映辉。掌握了写作的“四要素”还要明确作文的“三准则”。在《熔裁》篇,刘勰写道“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是说当作者受外界事物的感召,内心有所触动,萌发了写作的情思,在动笔的时候,就要想好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涉及的内容,用哪一种文章体式,用多大的幅度涵量来表达最合适,这是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体制不定,就难以落笔。“设情以位体”是作家们共有的经验,例如:当曹植怀着对同胞手足死别生离的哀痛;对谗巧小人离间骨肉之情的忿恨,对生死祸福、人事无常的伤怀;以及强作达观对白马王殷勤勉励的心意时,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态,就采用《赠白马王彪》这样的诗体,如果不采用诗的体式和比兴手法,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就无法表达。而当他要自标高格,议论文章得失,臧否当代文士的时候,只有用《与杨祖德书》这类与好友论文谈心,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书信体,才足以表达他那时的思想抱负。“设情以位体”是刘勰写作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在《知音》篇提出“六观”的第一观,就是“观体位”,他认为要鉴别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文情和文体是否统一,安排是否得法。在《章句》篇也提到“设情有宅,置言有位”,所谓宅就是文章的体式,所谓位就是文字的次序,写文章时对情和辞都要有妥当的安排。在《定势》篇谈到“文变殊术,莫不因情而立体,即体而成势也。”“体”是根据“情”而立的,情体统一,文章的“势”就自然形成,“园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己。”(《定势》)不论从那一角度来说“设情以位体”都是作文的一个重要准则。“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根据内容设计好文章的体式之后,接着就得考虑文章所要阐发的中心问题及其有关的事例。一篇文章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可能只有一两个,但要阐明这一两个中心问题,却须要引用许多事例,事例太简单了,文章显得单薄;事例太烦琐了,文章显得芜杂。因此“酌事以取类”是作文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准则,写文章不仅要根据内容来引证事例,使内在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要通过事例来深化思想,增强文章的广度和深度。刘勰在《事类》篇写道:“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文章除了作者直抒情思之外,还要援用古事来论证今事,使文章更加丰富充实。不过“类义”先要“酌事”,援证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的本义,不是游离本题去广证博引,引证离题太远,不仅无益文章,反而使文义受累。此外“酌事以取类”还意味作者识见要博,取用要精的意思。“学贫者,迍邅于事义”(《事类》)学识贫乏,所知不多,选用事义,捉襟见肘,当然写不好文章。作者学识渊博,才能得心应手地取其所需,取精用宏。反之,如果博而不能约,引证过繁用典太滥,这样就会掩盖文章的本义,喧宾夺主,使文章失去中心,所以说“取事贵约”,“酌事以取类”就是要从博中求约。“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辞是文的基础,要写好文章,用辞定要恰当,要根据抒发情志,阐明事义的需要来斟酌文辞。刘勰鉴于作文一般容易犯“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内容单薄而辞语芜杂的毛病,所以他主张析辞要精,“辞尚体要,弗惟好异”(《尚书、周书》),文辞的功能,主要是为精确地表述内容,而不在于贪多务繁。作者行文在考虑“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的同时,必须要掌握“撮辞以举要”的方法。《风骨篇·赞辞》写道“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这四句话,无异是对“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三者关系作了概括,说明用辞不能离开情理和体制,只有用辞精炼,能恰切地表达情理,并使文辞和体式协调,就能“文明而健”,所谓“文明而健”就是文采鲜明,骨格刚健。“撮辞以举要”就是要使文章的纲领昭晰,用辞不要太繁,更不可以辞害义。“四要点”和“三准则”是密切相关的。四要点指构成文章的四个方面,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就要掌握“三准则”。作文以“情志为神明”,因此要“设情以位体”;以“事义为骨髓”,所以要“酌事以取类”;以“辞采为肌肤”,故而要“撮辞以举要”。“四要点”虽有主次之分,但必须全面掌握,缺一不可。“三准则”虽有始、中、终的序列,但不是刻板的程式,不能机械地把它看作是写作的三个步骤。“四要点”是作文的基础,“三准则”是衡文的准绳,作者如果能将两者都把握好,那他可说是作文的明白人。二、写文章的前提是“定与剥夺”,不可仅在整体上《附会》是指附辞和会义,所谓附辞是根据内容来铺扬文辞,所谓会义是紧扣中心来安排章节,总起来说“附会”就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文章有长有短,内容有简有繁,有的文章只写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有的文章要记许多事,说明几个问题。内容简单的固然要说得明白,内容复杂的更要说得明白,含糊其辞,言之无物的短文和头绪纷繁,序理不清的长文,都不是好文章。而要使文章写得清楚明白,就一定要理清头绪,掌握重点。特别是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往往是大问题中含小问题,大题目中有小题目,要写好这类枝派较多的文章,更要注意“整派”“理枝”。如何来“整派”“理枝”呢?刘勰说“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要沿着主流来整理支流,循着主干来整理枝叶,将文章写得脉胳清楚,主次分明,这就是“总文理”的意思。“总文理”要求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枝节一定要服从总体,不可将枝节写得很精细,而将总体反倒忽略了。“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作画的人虽将头发画得很精细,而画容貌却很草率;射箭的人虽注意了细微处,而忽略了大目标,只用力于细小地方,却疏忽了大体,用这种方法来写文章,肯定要失败。刘勰认为写文章宁可“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此命篇之经略也。”写文章不必拘泥于寸的精细,而要保证尺的可信,推而言之宁可使尺粗疏些,却必须保证丈的正确性,总之,不可因细节的精巧而影响总体的完整,写文章首先要使总体完美,凡影响总体完整的地方都应当割爱。一篇文章总是有开端有结尾,头要开得好,尾要结得妙。但是有的文章,往往注意了开头,而忽视了结尾,开头写得文采光华,结尾却干巴巴没有味道,读这种文章就不来劲。刘勰对此有过批评,他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趦趄)也’”开头光采,结尾暗淡,文势阻塞,气脉不畅,这类文章好比屁股没有肉,是走不动的。刘勰认为作文开头固然要用力,结尾也同样要用力,“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揖”,“克终底绩,寄深写远”,收笔结尾好比摇船划桨,一定要用力到底,文章结尾含意深远,才能使人读了之后留有余味。“统首尾”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统首尾”并不是说只要顾到头尾,中间就可以马虎。不是的,他说“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附会”之术是要将复杂的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多变的文辞处理得丝丝入扣,该放的地方要放(“扶阳而出条”——向着太阳而抽出枝条。),该收的地方要收(“顺阴而藏迹”——顺着暗处使形迹不露),作文能够做到首尾周密,表面一致,中间自然要流畅贯通,否则首尾就会脱节,谈不上周密,因此说“统首尾”并不只限于开头和结尾,而是指行文的全过程都要照顾到首尾。写成一篇文章,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在动笔之先要考虑好写什么,如何写?等初稿写出之后,常常会感到这里意有未尽,须要增补;那里有点离题或是重复,须要删去;太简单了须要丰富,太冗长了须要精炼;这里多用一个字能起画龙点睛之妙,那里多写一句话就有狗尾续貂之嫌;总之,有的地方要“与”,有的地方要“夺”,这就是所谓“定与夺”。文章要改,懂得写文章一定要懂得改文章,“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确实有时改比写还难,所以“定与夺”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有所谓文不加点,举笔成文的,例如《三国·魏志·王粲传》记王粲“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说王粲文章写得快写得好,即使别人用尽脑汁,也不能改动他一个字。那也只能说明王粲作文时的一种光景,并不能证明王粲在落笔之先没有腹稿,也不能说王粲不经过酝酿,不经过推敲,就能写出文章,“时人常以为宿构”说明王粲作文是先有成竹在胸,然后才“举笔便成”。秉笔行文不知道弃、取、与、夺的道理,就写不好文章。所以刘勰在“总文理、统首尾”之后又提出了“定与夺”。文章要精炼,不可松散。一定要上下连贯,左右逢源,讲究结构。一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议古,有时论今,有时说东,有时谈西,有时要把一件事分几方面来说,有时又要将几方面的事合在一起来写,于是就得要懂得“附会”的方法,“善附者异旨如肝胆”,善于组织,可以将不同的内容融洽得像肝胆一样;“拙会者同音如胡越”,不善于安排,就会使本来声气相通的语辞,弄得南腔北调不相协调。“合涯际”就是要将有关的几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密。一篇文章如果纲领清楚,首尾周密,取舍得法,结构严密,那么这篇文章就能做到“杂而不越”,也就是说文章的内涵虽杂,文辞变化虽多,但都能“各得其序,不相逾越”(《周易·韩注》),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能将复杂的内容处理得有条不紊,文章既不单调又很完整,做到了多样化的统一。但是要做到这样却很不容易,“夫文变无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博则辞叛;率故多尤,需为事贼。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而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文术变化没有定规,写得简约,内容可能单薄;写得博杂,辞意不易统一。轻易落笔容易出毛病,迟疑不定也要碍事。并且作者才情不等,思路不一,有的胸有全局,有的想一段写一段。不过能全盘考虑的较少,一枝一节联接起来却是多数。因此作文如果不先立主脑,文辞就会紊乱,脉胳不通、文气阻塞,就象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写文章象驾马车一样,一个善于驾车的人,能够将几匹马的力量调度好,使之步伐齐一,手中捏着缰绳;象在操琴一般,将不同的音阶,组成一曲动人的乐章,《附会》篇讲的就是驾驭文章的方法。但是要更全面了解刘勰写作论的精神,必须将《熔裁》和《附会》结合起来研究。什么叫做“熔裁”?“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词谓之裁”,所谓规范本体,就是使文章的情(情志义理)和体(体式体裁)相一致,当作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志,确定文章的体式之后,接着又要根据体式来取舍文情,文情有不合于体式规范的就舍弃,使文章“纲领昭畅”,将作者内心蕴含着的各种情理,加以熔炼,以求其精,文论家称之谓炼意。“剪裁浮词”就是将与情理无关、体式不协的文字去掉,使文辞精炼清晰“芜秽不生”,文论家称之谓炼辞。“熔裁”就是“括情理,矫揉文采”使文章写得情理昭畅,文采光华。“熔裁”包括构思、行文、修改等写作的全过程,但着重点在文章的修改上。当然,修改并不只是在初稿写好以后,其实在构思时,作者斟酌要写的内容,就含有修改的意思;落笔时,反复改动文辞,就是在修改。但是不论作文、改文,必须有共同准则。不能对作文立一准则,改文又另立一准则,如果两者不一致,文章就写不成,改不好。《熔裁》篇写道:“凡思绪初发,辞采若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思绪初发,辞采苦杂,这是一般作者都感觉到的问题,在《神思》篇,刘勰就指出过“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手成篇,半折心始。何则?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准备动笔的时候,似乎想写的东西很多,等到写了之后,与原来的设想差距很大,因为凭空想想可以随心而发,落实到文字要上下连贯,左右照顾,限制比较多。如果凡是所想的都一一写出,文字就芜杂不堪,所以写和改对作文来说是一回事,都要有准则,根据准则来权衡轻重。“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因此写作一定要“定术”,“三准”就是作文的“术”,作文时如“体”不合“情”或是文不协“体”的不行;事、义不协调的不行;重义复句,要点不明的不行;作文要定“三准”好象木工制器要用绳墨一样,木工用墨线标出分寸,将墨线以外的部分削掉,不削不成器,写文章也是如此,要将多余的文字去掉。“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用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同样意思写了又写,好比大脚趾旁生了一小趾;同一句话说了又说,好比人身上长出肉瘤,都是多余的。作文不去掉多余的东西就芜杂不清,文不成章了。作文要有准则,好比裁衣要有分寸,衣料虽好,但必须量体裁衣,不能因为料子好,就将领子做高一点,袖子留长一点,不合身的衣服,即使料子最上等,也是不好看的。“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情辞,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人体由上百条骨节构成,全靠血脉流通,肯綮相联,保证身体健康。作文可以表达多种多样的事物和意念,但离不开情志和文辞两个方面,最要紧的是做到情思充实而不显其繁,文辞生动而不嫌其滥。完善而不过分,就须要“熔裁”。《熔裁》篇的“三准”是刘勰论文的准则,包括着作文和改文两方面,而侧重点是在改的一面,他在《赞辞》中特别指出“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驰于负担。”《熔裁》着重讲的就是“芟繁剪秽”,《附会》讲的是“附辞会义”,“附会”是要将辞义组织好,“熔裁”是要将辞义熔炼好,两篇专论虽各有侧重,但又是紧密相联的。三、字一句与一句《章句》篇写道“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文章表达情理,就要给情理有生根落脚的地方,情理的落脚点就是篇章;形成篇章的基础是语言文辞,将言辞安置在最恰当的位子上。“章”的作用是将一章的内容讲明白,“句”的作用,是将“章”所包含的意思,一点一点说出来。章句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表达范围是不同的,一章要将一章范围的内容写出来,一句只是为表达章的内容填砖铺瓦,一句并不一定要构成一个独立的内容,将相关的句子联结起来,才显示它所含的内容,所以说“章者,明也;句者,局也”。不过章和句虽然表现的范围大小不同,但是必须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章没有句,章不成章;句离开章,散乱无绪;章和句要象小道和通衢一样联结在一起。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好总体布局,同时又不能放过一字一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宏篇大论都是从一字一句积累起来的,一字一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整篇文章的光华,要求各个章节都无疵疣;一段章节的清晰,要求每一句话都无瘢迹;一个句子的秀丽、要求每一个字都不乱用,一字影响一句,一句影响一章,一章影响一篇,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字一句都马虎不得。因为字、句、章、篇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刘勰在《熔裁》篇标出三准之后接着就说“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方见其密”文字要求紧密,没有疏漏;一篇文章如果有可以删去的字句,可见这篇文章的文字不够严密;如果是一字也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表明这篇文章的文字十分严密。刘勰要求文字严密,并不是说文章只可写得简,不能写得繁,也不好说简一定比繁好。简繁的好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驾驮文字的功力来判别,“精论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