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_第1页
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_第2页
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_第3页
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_第4页
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厌学行为的潜意识性及其心理机制一、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越是重视子女学习教育子女越是不爱学习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子女学习的国度,这一点让西方国家羡慕不已。早在西方家庭培养婴幼儿如何信仰上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对孩子进行为什么而学习和如何努力学习的培养。接下来,中国的绝大部分有文化的孩子父母会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地抓下去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比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三年级或高中一、二年级的年龄时,西方重视信仰教育的家庭基本都能够实现目标一一培养出一个虔诚信仰上帝的孩子。这种因果效应我们都能理解,教育就应该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中国家庭的多数父母没能收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效应。只有少数家长培养出了爱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多数家长感到失望;还有不少的家长得到的是相反的结果一一孩子不但厌学、弃学,凡是努力学习的教育连一个字也听不进,凡是学习好的学生,一个也不喜欢......还有一大套的厌学和弃学的理论思想......有的开始背叛父母和老师。人家不种瓜的得了瓜,我们苦心种瓜的得了豆;人家不太管孩子学习的,孩子可能还学习不错;我们费尽苦心培养孩子努力学习的,孩子反而厌学、弃学、反叛......如果我们用当代心理学的新理论和技术揭开其中之迷,我们的教育发生事与愿违的现象就会大大缓解,许多麻烦的事,也会好办得多。揭开这个谜团的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们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验学校、民营实习基地,先后对上千名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地跟踪实验研究,发现这些中小学生的厌学行为,最初都是一种潜意识性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心不由已的强迫性反应;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者不知道世界上竟会有潜意识厌学这种事,所以,把一种本来和强迫症、恐惧症(这些都是有两次心理训练就可能彻底控制的心理障碍)一样难以靠意志克服的心理反应,当成是孩子说了(下决心努力学习)假话;说话不算数;不懂事(不懂得学习好了会有如何好的前途)……教育者把话说错了,还要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怎能不产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和对教育者的背叛呢?而人家教育孩子信仰上帝的家庭教育没有这种冲突,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值得乐观的是,学生早期的这种潜意识性的厌学行为虽然靠意志难以克服,但是,掌握了规律又是容易解决的。只要我们把握住若干关键环节中的少数一两个,厌学、弃学、学了也不见效的悲剧就可以避免。首先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把人类对自身心理的研究进入到了一种空前的深入程度;同时又恰恰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的一个误解,即用性挫折解释人类的心理障碍的误解,把多少人的眼睛挡住,使我们看不见我们的中小学生们的厌学、弃学、想学学不进,学进也不见效等等现象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于是,我们用意志品质、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等等做了许多支离破碎的好听不好用的解释。过去人们都会说:人类的心理好比浮在海上的冰山,潜意识好比冰山藏在海水平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冰山的八之七。在我们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渐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你看到了学生的潜意识世界以后,许多问题变得竟如此容易解释和解决。二、新潜意识行为观是彻底揭开学习障碍之谜的第一个把钥匙潜意识行为就是意识没有参与或意识不能支配的行为。(关于此观点详见本站《潜意识即无意识思想是揭开学习障碍的理论基础》等系列文章)对潜意识和潜意识行为的这一解释帮助我们彻底揭开了潜意识厌学行为、逃学行为、学习低效、分心等等学习障碍行为的心理机制。但是,这一解释又和弗洛伊德最初提出来的那个潜意识或潜意识行为的意思有较大出入,基本冲突。车文博教授在《意识与无意识》一书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时写道:“无意识(称潜意识更贴切),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允许东西,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弗洛伊德作为第一个看到人类的潜意识的人,发现了潜意识、潜意识行为这个事实存在,很了不起。但是,在那个时代,他难免不表现出他的思维局限。即把人类的性的欲望有时表现为潜意识状态,误解为潜意识就是性的欲望。事实上,性的欲望常常并不是潜意识状态;潜意识行为也并不仅仅是性方面的,也包括其它行为。不这样认识问题我们永远不能揭开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学习障碍这谜。比如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思路,我们解释说:“中学生厌学行为是婴、幼儿时性欲冲动与现实的自我的力量对峙、冲突,所导致的“痛苦和焦虑”的结果”,退一万步说,就算这句话是对的,那么你在临床上能做些什么呢?你如何能够在2小时间内解决这些时间紧迫的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新精神分析学派要半年到18个月才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看到临床效果;旧精神分析学派平均500小时才能使一名患者见效。新的潜意识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技术干预,控制厌学反应和各类神经症,最快的只要40--50分钟到2小时即可基本控制症状。这种临床上的化繁为简,首先在于我们认为:潜意识行为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参与的自动化的行为。这种没有意识参与或意识不能控制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人类有大量的条件反射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来不及控制的,是不能控制的。三、潜意识情绪反应观是揭开学习障碍的核心性理论有恐高反应的人,明明知道自己从一个旅游风景区的高空栈桥上走过不会有任何危险,却不敢走;有动物恐惧反应的人,明明知道当前的宠物狗是不危险的,却不敢接近;......这种担心虽然我们能够意识到它极其不合理,但是,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情绪反射,我们的意识无法对它进行控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的一种,也可以说是同一种条件反射的某一方面的表现或效能。人们对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经典实验研究都不陌生:当他把食物放进狗口中的时候,同时让狗听到一个铃声。在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将食物与铃声结合的训练以后,狗学会了对铃声产生流口水的反应,当狗只听到铃声而没有得到食物时也会流口水。他把狗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对铃声刺激产生流口水反应的行为称作条件反射;把这种建立条件反射的机制或过程称作条件作用。我们之所以一看到“mother”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想到汉语的“母亲”,之所以一说“母亲”这个词就在脑海里浮现妈妈的形象,也是由于后天条件作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然而,我们现在只谈到了条件反射的一个方面的意义,而没有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的意义一一在狗形成“知道”铃声意义的反射的同时,也在形成情绪体验的反射。条件反射的这方面的意义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是它确实存在,而且很重要。当狗听到铃声时,它一方面产生“知道”要有什么事(喂食)发生的反射;另一方面发生唾液分泌的生理反射;再一方面它的情绪是愉快的(如果它已经饿了的话),即条件性情绪反射。当一名对数学有严重厌学倾向的中学生,在下一节课就要上数学课的情况下,一听到铃响刺激,也产生三种意义的条件反射:从认知方面,他首先知道自己此时情绪不佳,并且知道其原因是要上数学课了;行为方面,他表现为取出数学书和笔记等;情绪方面产生一种特定的消极体验,如情绪低落、心情焦虑、烦躁等;生理方面产生肌肉酸痛、疲劳、困倦等等。实际上,此时的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认知与行为反应,都是同一条件反应的几个方面的表现。因为根据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即大脑对生理状态的反应,当其大脑反映当前的这些生理状态时,所有生理指标亦都是反映其情绪状态的心理指标。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在条件反射发生时,不是单一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反射,而是同时存在着情绪的反射和生理上的反应。看到条件反射中的这一意义,对于解释和解决人们的潜意识行为十分重要,也便于加深解释行为产生的内部心理结构。我们之所以要澄清这一点,根本原因还是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需要,从这里入手解决人们的某些行为更为有效。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就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即人工情绪反应(conditionalemotiveresponse;简称cer)。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和斯金纳等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对条件性情绪反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来,他们又曾用一名本来对大白鼠表现出兴趣的婴儿做实验。当这名婴儿接近大白鼠时,就用一把锤子猛砸一块铁板,发出吓人的响声把婴儿吓哭,并且使这名婴儿赶忙从大白鼠身边逃离。从此以后,婴儿长期保持着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如果从巴甫洛夫对狗建立起铃声和食物反应的暂时神经联系角度看,该婴儿大脑中建立起一个认识世界的反射,即一看到白鼠就“知道”将有一个大得吓人的声音出现。但是,在cer实验中则忽略了这一意义,只是从情绪反应这一个角度,强调该婴儿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再一见到大白鼠的同时,哪怕他已经知道了不会再产生一个怕人的响声伴随,也还是会同步产生一个情绪上的反射一恐惧反应。这个反应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射。这里的条件刺激物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