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_第1页
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_第2页
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_第3页
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_第4页
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布依族过小年的历史演变

一、民族文化名片的概念和保护名文化名。这是一个借用的概念,指对特定群体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印象。可以说,文化名片是每一个民族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对于某群体或某民族来说,如果某种文化事象具有了足够的表征作用,那么这种文化事象就可称之为该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名片。当我们提到这样的文化事象,就自然想起创造、传承和享用这一文化事象的群体或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事象才具备文化名片的条件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独特性。文化独特性或个性是群体或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民族都与文化有关。换句话说,民族,就是一个文化群体。世界之所以分为不同民族,就是因为这些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但是,对文化的“独特”性应作辩证的理解,不能绝对化。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不同民族的相互接触和交往是一种常态,从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和相互影响也是一种常态,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既指“人无我有”这样的形态,也包含那些虽然总体形态相似但部分文化因素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事象。第二,除了独特性之外,一种文化事象要成为该群体的名片,还应当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在本群体、本民族中为大多数人所传承、享用。只有在群体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中流行的文化,对这个群体或民族才具有足够代表性。每个民族都有共同文化特征,但是在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居住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同,历史际遇不同,会导致同一民族形成不同的亚文化或地方变体。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广泛流行的文化事象更具代表性,更能充当整个群体文化名片的角色。第三,某种文化事象要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还应当得到本民族大多数人的广泛认同。符合上述条件又覆盖整个民族的文化事象实际上是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本民族中没有流行这种文化事象的地区的人们对这一文化事象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后,一种文化事象要成为该群体或民族的名片,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化是民族的表征,但不一定每一个文化事象都能成为该民族的表征。人们对一个民族的认识,在没有具体接触这个民族之前,往往通过不同途径获得间接认识,形成“刻板印象”。这种间接得到的印象,都是传播的结果。持续传播的结果是使这种文化事象获得了较高知名度,从而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民族的“名片”。民族文化名片的研究和确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使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具有了可以把握的载体。通过有代表性的文化事象来认识、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是准确和可靠的。其次,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越来越猛烈,挑战越来越严峻,民族传统文化总体衰退的趋势似乎已不可逆转。但是文化多样性又为人类健康发展所必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切实履行的一种历史使命。为了有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抓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象,集中力量全力加以保护。再次,民族文化名片的确认还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战略是市场经济制胜的法宝。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发展本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民族文化名片的确认和研究把各民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事象推到世人面前,让人产生一种向往和探究的冲动,从而付诸旅游行为。二、布依族使用节的时间和方式对六月六来源的解释,布依族民间有多种传说。从学术理论角度进行探讨的成果则主要来自谷因先生和马启忠先生,他们分别作过考证,有相近观点,都认为源于纪念大禹生日。传说虽然具有“历史性”,但毕竟不是信史,只能作为旁证材料。“纪念大禹生日说”,由于建立在“夏越同源”说基础之上,而夏越是否同源在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因此只能作为一家之说作为参考。要弄清楚布依族六月六的来源,还须进一步探讨。布依族虽然很多地区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过节,但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寅日、卯日、巳日、辰、申日,农历六月十六、二十六日等时间过节的情况也很多。无论哪一天过节,本民族语言都称“香若”或“将若”,意思是“六月节”。但用汉语则称为“六月六”。汉文献中有关布依族六月六的记载,目前掌握的有清乾隆年间李吉昌所纂的《南笼府志·地理志》,在提到今贵州省安龙县一带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时说:“以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苗(指布依族)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呼为过小年也。三、四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六月六日,栽秧已毕,其宰祭分食如三月,然呼为‘更六’,兀汉语曰过六月六也。”(P462)《安顺府志》也有类似记载:仲家“以六月六谓之‘过小年’”。(P508)这些记载没有对布依族六月六来源作出解释,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反映了布依族六月六的隆重程度:被称为“过小年”;二是点出了六月六的时令是“栽秧已毕”。这为我们认识布依族六月六的来源提供了时间坐标。有关节日的民间传说一般往往是以解释某一事物来历的面目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分析布依族六月六来源时,应该了解有关六月六的传说。从民间传说看,现在所搜集到的各地布依族有关“六月六”节的传说,多是解释六月六祭祀活动来源的。流传于贵州省紫云、贞丰、镇宁等县交界地带的《“六月六”节的来源》提示,布依族祖先盘古创造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六月六是盘古谢世之日,后人为纪念盘古发明水稻之恩,每年这一天便以各种形式祭祀盘古,遂相沿成俗。流传于贵州省兴义市一带的叙事长诗《六月六》则提到,布依族聚居的暇学地方,有一年蝗灾蔓延,年轻夫妇得某得茂在太阳月亮派来的两匹白马的帮助下,率众开展灭蝗斗争,取得胜利后,夫妇二人骑白马上天成仙而去,这天刚好是六月六,此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隆重举行祭祀得某得茂夫妇和白马,形成风俗。而流传于贵州省黔南平塘县一带的《天王石》则认为,后生六六与月亮公主成婚生子天王。六六和月亮公主斗败了残暴好色的国王后升天成仙去了。天王长大后也挫败了恶霸土司的种种阴谋诡计,他获胜升天时给人们留下了一块形如老翁的巨石“天王石”。每年六月六,人们都要到天王石前举行祭祀祈福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准确揭示布依族六月六的来源,还需要结合节日的主要内容进行。在布依族六月六中,与汉族和土家族相同的“晒衣”习俗只流行于黔南部分地区,各地比较普遍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崇拜神灵和社会寨神这是多数地区布依族六月六共有的内容。山神和社神在布依族信仰中,都是村寨保护神。六月六举行祭祀仪式,意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二)祭祀田神和水口神即到田坝中或田埂出水口处举行祭祀仪式。这也是多数地区共有的节日内容。祭祀活动大多为单家独户各自进行,也有一些地区集体祭祀。(三)“扫田坝”仪式大多数地区,六月六在田埂边或田埂出水口处杀鸡祭祀后,用鸡血淋在预先做好的纸旗上,插在田中,意在驱虫。贵州龙里、贵定一带则要举行祭祀“虫王”仪式。在镇宁布依族第三土语区的一些村寨,要举行“扫田坝”仪式。无论是祭田神、水口神还是祭“虫王”、驱虫和赶旱魔,都与水稻种植有关。祭田神是祈求稻谷丰收,祭水口神是祈求神灵不让肥水外流,同样是为了稻谷丰收。而祭“虫王”和驱虫,反映了古人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害虫的无奈,只能采取讨好和强硬两种办法,软硬兼施,期望战胜虫灾,保证丰产。水稻栽培离不开水,干旱对水稻生长危害甚大,为了保证插秧后不受旱灾危害,布依族先民因之举行驱旱魔仪式,相沿成习。(四)青年女性的交往这是各地布依族六月六重要的节日内容之一。社交包括村民之间的交往、拜年时亲戚之间的交往,节日集会时各地社会成员的交往和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娱乐形式也多种多样,青年男女的对歌是主要形式之一。贵州省平塘县清水一带、惠水县董朗河畔、长顺县古羊一带以及紫云的“六月场”,都是历史悠久并且在布依族中十分著名的几大六月六节日集会地点。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顺市部分地区,节日期间青少年还汇集在水边,用竹制的水枪互相射水,表示驱逐邪气,祈求吉祥,此外还举行荡秋千、踢毽等体育和娱乐活动。(五)布依族对比主要是吃粽子(三角粽),黔西南、安顺等地很多地区吃五色花米饭,有的地区则吃狗肉等。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布依族六月六源于稻作农耕,是布依族进入农耕时期以后,为了保证农业收成,在稻谷耕作的间歇期间,举行祭祀神灵和驱逐虫灾的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吸收了汉族的部分节日文化元素,形成了目前包含着丰富内容的节日文化形态。三、布依族与其他民族的比较六月六能否担当布依族文化名片,根据“独特性”、“普遍性”、“知名度和认同度”原则,需要将布依族六月六和其他民族相同名称节日进行比较,还应当将六月六和布依族文化中的其他事象进行比较。(一)布依族立法中的月日异从目前情况看,国内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过六月六。这里我们就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六月六作一个比较。首先,从流行范围看,布依族六月六节日习俗几乎流行于全民族中。根据调查结果,贵州布依族除罗甸县部分乡镇以及其他杂散居地区布依族外,其余地区布依族都过六月六。土家族六月六流行于湘西、鄂西和贵州东部部分地区,苗族六月六主要流行于湘西和贵州省松桃一带,侗族、瑶族等民族的六月六也只流行于局部地区,范围很小。从文献资料看,古代汉族六月六流行面比较广泛,仅贵州清代各地地方志的记载,就可看到很多关于汉族过六月六的内容。但是,近代以来,汉族六月六已逐渐式微,今天,贵州境内基本上看不到汉族过六月六了。从全国范围看,汉族六月六也呈衰退趋势,目前,只有河北、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天津、江西等几省市存在汉族的六月六节日情况,可见汉族六月六已渐趋式微。其次,从节日内容看,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比较,有自己的独特性。“六月六”作为汉族古代节日之一,主要内容是“洗晒”、“晾经”,一些地区也有“天贶节”、“回娘家节”、“虫王节”、“禾苗节”等称谓。土家族六月六主要内容是晒衣物。苗族六月六是纪念行节日,纪念一个叫天灵的民族英雄。侗族六月六主要流行于贵州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地。在侗族中,六月六和四月八一样,主要内容是祭牛,被称为“祭牛节”。瑶族中,六月六主要流行于广西桂林、龙胜等地,内容分别为“尝新”和“晒衣”。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比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过节时间不统一,节日期间要祭山神、水口神,节日饮食中的吃五色花米饭、吃粽子、吃狗肉以及节日活动中对歌、打水枪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布依族六月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稻作农耕文化色彩。在时令上,六月六正好处于插秧和稻田中耕间歇时期,对于长期从事稻作农耕的布依族来说,是农闲时节。人们利用水稻耕作过程中这一间歇,举行祭祀山神、田神和水神等活动以及驱虫活动,祈求丰产。布依族六月六中饮食习俗和水边娱乐活动与布依族的经济文化类型也是吻合的,说明它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再次,从六月六在民族文化总体中的地位看,布依族六月六也具有特殊重要性。汉族节日中,春节、清明、端午和中元节等都属于大节,尤其是春节,更是隆重。相比之下,六月六在汉族中不过是一个小节日。其余民族的六月六在本民族节日中也算不上是大节日。但布依族六月六在布依族文化中的地位却不同寻常。绝大部分地区布依族都把六月六视为“小年”,十分重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节日活动内容,包括祭祀、节日饮食、娱乐社交、节日服饰等等,综合反映出了布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节日活动实际上是布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展演。由于六月六在布依族中的普遍性、重要性和特殊地位,1980年国家民委正式认定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一些自治地方,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通过立法,认定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当日放假一天。(二)布依族中文化名片的普遍特征,主要有两种就独特性而言,布依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事象是非常多的,但其普遍性和知名度、认同度都没有六月六高。比如乐器方面的姊妹箫、勒友、笔管等,从形制到吹奏都具有独特性,但流行面较窄,笔管仅流行于贵州荔波一带。很多地方布依族群众不知道这几种乐器,所以也就说不上认同。信仰文化方面,贵州册亨一带流行的“哑面”傩和荔波一带流行的“做祧”仪式,民间美术方面,如贵阳乌当的簸箕画、惠水一带的“灵堂画”,等等,也是布依族中独有的,但流行面太窄。此类具备独特性,而普遍性和知名度、认同度较低的文化事象很多。很显然,它们不具备作为布依族的文化名片的条件。从普遍性来看,布依族中也有很多流行面非常广的文化事象,比如春节,是覆盖了全民族的,布依族春节也有自身特点,比如把整个正月都作为节期(布依语称正月为,直译为汉语就是“过节之月”或“节月”),分除夕和月初的祭祀与拜年、正月十五的祭祀以及为祖坟亮灯和月末“了年”(表示节期结束)祭祀三个阶段。但是,由于春节是我国56个民族中大多数民族甚至是东南亚很多民族的共同节日,布依族春节所具有的独特性已被淹没于各民族春节的共性之中,因此,把春节作为布依族文化名片显然不合适。布依族过三月三也很普遍,其普遍程度并不逊于六月六,但从知名度来说,布依族三月三远远不及壮族和黎族。布依族中铜鼓流行面也很广,而且在铜鼓的信仰、铜鼓调、演奏等方面也有自身特点,但是铜鼓在云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