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1页
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2页
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3页
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4页
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100

60

备案号:J2544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indirectdrycoolingsystem

forfossil-firedpowerplant

20180606发布201810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indirectdrycoolingsystem

forfossil-firedpowerplant

/—

DLT55452018

主编部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

施行日期年月日

2018101

中国计划出版社

北京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

/—

DLT55452018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号国宏大厦座层

11C3

邮政编码:电话:()(发行部)

10003801063906433

三河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印刷

/印张千字

850mm×1168mm1324102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201891201891

印数—册

13000

:·

统一书号

1551820339

定价:元

36.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国家能源局

公告

年第号

20188

依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

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能局科技号有关规定

200952

经审查,国家能源局批准《煤层气定向井井身质量控制要求》等

87

项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项、电力标准()项,现予

NB47DL40

以发布

附件: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能源局

年月日

201866

附件:

行业标准目录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

火力发电厂

/中国计划

DLT

间接空冷系

812018-6-62018-10-1

出版社

55452018

统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2014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号)的要求,标准编制

2014298

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工作经验,并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间接空冷系统

、、

气象参数选择要求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

数选择和计算、间接空冷工艺系统及设备、间接空冷塔结构、间接

空冷系统运行控制要求及间接空冷系统试验要求等。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由

能源行业发电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

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管

理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号,邮政编码:,邮

65100120

箱:_)。

bzzhongxin@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

公司

主要起草人:安永尧杨迎哲张爱军陈承宪孟令国

惠超冯璟赵弦李日鑫姚友成

侯宪安毕建惠关秀彦马欣强尹高璇

姜洪林宋江文

··

1:

主要审查人郭晓克柴靖宇高玲唐燕萍魏桓

李进廖内平彭德刚张新海王卫东

李福林董慧遐陈胜利薛海君李淑芳

··

2目次

总则…………………()

11

术语…………………()

22

基本规定…………………()

34

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

45

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

57

()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计算……

610

………………()

一般规定

6.110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210

间接空冷系统计算………()

6.311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裕量…………………()

6.421

间接空冷工艺系统及设备………………()

722

间接空冷散热器系统……()

7.122

…………………()

凝汽器

7.225

循环水泵及管道系统……()

7.326

膨胀水箱系统……………()

7.428

地下贮水箱及充排水系统………………()

7.528

散热器清洗系统…………()

7.630

循环水系统水质控制……()

7.730

………()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7.831

检测与仪表、报警………()

7.931

保温、油漆及伴热………()

7.1033

间接空冷塔结构…………()

835

一般规定………………()

8.135

间接空冷塔本体结构……()

8.236

··

1展宽平台………………()

8.339

………………()

散热器水平布置塔芯结构

8.440

附属结构………………()

8.541

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控制要求……………()

943

()

启动和停机……………

9.143

正常运行………………()

9.243

冬季运行………………()

9.344

夏季运行………………()

9.445

间接空冷系统试验要求…………………()

1046

间接空冷系统数模和物模试验…………()

10.146

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考核试验……………()

10.246

附录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空气动力计算阻力系数及

A

修正系数……………()

48

附录冷却管束水阻和修正系数…………()

B50

本标准用词说明………………()

53

引用标准名录…………………()

54

附:条文说明…………………()

55

··

2Contents

………()

1Generalprovisions1

……………………()

2Terms2

………()

3Basicrequirements4

4Meteoroloicalarameterselectionreuirementsof

gpq

……………()

indirectdrcoolinsstem5

ygy

…………()

5Generallaoutofindirectdrcoolinsstem7

yygy

6Desinarameterselectionandcalculationof

gp

……………()

indirectdrcoolinsstem10

ygy

……()

6.1Generalreuirements10

q

……()

6.2Designparameterselectionofindirectdrycoolingsystem10

6.3Designparametercalculationofindirectdrycooling

…………………()

system11

()

……………

6.4Designmarginofindirectdrycoolingsystem21

7Indirectdrycoolingprocesssystemand

…………………()

equipment22

………()

7.1Indirectdrycoolingradiatorsystem22

…………()

7.2Steamcondenser25

………………()

7.3Circulatinwaterumandiinsstem26

gppppgy

……………()

7.4Exansionwatertanksstem28

py

7.5Underroundwaterstoraetankandwaterfillinand

ggg

…………()

drainagesystem28

…………………()

7.6Radiatorcleaninsstem30

gy

…………()

7.7Waterqualitycontrolofcirculatingwatersystem30

………………()

7.8Condensationwaterrefinetreatmentsystem31

··

3,………()

7.9Testingandinstrumentationalarm31

,………………()

7.10Heatpreservationpaintandheattracing33

……()

8Indirectdrcoolintowerstructure35

yg

……()

8.1Generalreuirements35

q

()

………………

8.2Mainstructureofindirectdrycoolingtower36

………()

8.3Wideningplatform39

…………()

8.4Civilstructureofhorizontalradiatorarranement40

g

……()

8.5Accessorystructure41

9Operationandcontrolrequirementsofindirect

………()

drcoolinsstem43

ygy

……()

9.1Startuandshutdown43

p

………()

9.2Normaloperation43

………()

9.3Winteroperation44

………()

9.4Summeroeration45

p

……()

10Testreuirementsofindirectdrcoolinsstem46

qygy

10.1Mathematicalandphysicalmodeltestofindirectdry

…………()

coolinsstem46

gy

…………()

10.2Performancetestofindirectdrycoolingsystem46

AendixAAerodnamiccalculationresistancecoefficient

ppy

andcorrectionfactorofmechanicaldraft

…()

indirectdrycoolingtower48

AppendixBWaterresistanceandcorrectionfactorof

………()

coolinradiatorbundle50

g

…()

Exlanationofwordininthisstandard53

pg

……()

Listofquotedstandards54

:………()

AdditionExlanationofrovisions55

pp

··

4总则

1

为了使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先

1.0.1

进、经济合理,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工程单机容量为

1.0.2125MW~

级的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

1000MW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应积极采用经运行实践或

1.0.3

工业试验证明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间接空冷工艺系统的设计寿命应为年间接空冷塔的

1.0.430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年。

50

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标识系统应与火力发电厂主体工程

1.0.5

的标识系统一致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6

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1术语

2

间接空冷系统

2.0.1indirectdrycoolingsystem

以空气作为最终冷却介质,利用循环冷却水作为中间换热介

质,将汽轮机的排汽热量间接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系统,包括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2.0.2indirectdrcoolinss-

ygy

temwithsurfacecondenser

汽轮机的排汽与循环冷却水之间在表面式凝汽器中换热的间

接空冷系统。

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2.0.3indirectdrcoolinss-

ygy

temwithetcondenser

j

汽轮机的排汽与循环冷却水之间在混合式凝汽器中换热的间

,。

接空冷系统又称喷射式凝汽器的间接空冷系统

冷却柱

2.0.4coolingcolumn

由若干组管束、管板冷却元件组成,冷却柱两端各有水室

相连。

百叶窗

2.0.5louver

调节空冷散热器进风量的装置,由框架及窗叶组成。

冷却三角

2.0.6coolingdelta

由两片长度相同的冷却柱和一组同长度的百叶窗组成三角形

的冷却单元。

冷却扇段

2.0.7coolinsector

g

由若干相邻的冷却三角组成的一个功能单元,称为冷却扇段。

每个冷却扇段由一组进水阀、出水阀、放空阀、排气装置等控制

运行

··

2()

初始温差

2.0.8initialtemperaturedifferenceITD

间接空冷散热器冷却水进口温度与散热器入口空气温度的

差值。

单流程

2.0.9sinleflowass

gp

循环冷却水从冷却柱一端进入不改变方向直接从冷却柱的

另一端流出。

双流程

2.0.10doubleflowass

p

循环冷却水从冷却柱一端的半侧翅片管流入在冷却柱另一

端通过水室折返到另半侧翅片管后流出,进水和出水在冷却柱同

一端,流入翅片管和流出翅片管内的水流方向相反。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2.0.11naturaldrauhtindirectdr

gy

coolingtower

利用冷却塔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空气自然对流作用冷却空

冷散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的设施。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

2.0.12mechanicaldrauhtindirect

g

drycoolingtower

利用风机形成的空气强制对流作用冷却空冷散热器内循环冷

却水的设施。

排烟间接空冷塔

2.0.13indirectdrycoolingtowerwith

fluegasdischarge

兼有烟囱排放烟气功能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展宽平台

2.0.14wideninlatform

gp

冷却三角在塔周垂直布置时,冷却三角顶部与间接空冷塔塔

体之间的封闭结构。

设计环境风速

2.0.15desinambientwindvelocit

gy

在空冷塔外零米地面以上标高处未扰动环境空气的

10m

平均流速。

10min

··

3基本规定

3

间接空冷系统宜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当有以下条件

3.0.1

限制且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可采用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

,;

厂址占地受限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有困难

1

冬季气温低或供热机组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防冻

2

困难。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

3.0.2

、、

统的选择应综合凝汽器端差循环冷却水和凝结水水质控制系统

耗电量以及混合式凝汽器和调压水轮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确定。

辅机驱动用汽轮机的排汽冷却设施宜与主机冷却设施合

3.0.3

并设置。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的地区采用间接空

3.0.4-10℃

冷系统时,应采取特殊的防冻措施;在夏季气温较高地区使用时,

宜采取合理的配置规模和度夏设计措施在高环境风速地区使用

时,宜采取防大风措施;在环境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包括空气中飘

浮物或沙尘较多地区使用时,宜采用加强散热器清洗系统的设计。

对于单机容量为级及以上机组每台机组宜配置

3.0.5600MW

座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1

间接空冷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与单元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3.0.6

相一致。

()

间接空冷系统应纳入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监视

3.0.7DCS

与控制。

··

4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

4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深度应符合现行行

4.0.1

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

DLT5507

的有关要求。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气温应按参证气象站典型年的气象资

4.0.2

,《

料确定典型年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

》/。

术规程的有关要求

DLT5158

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数统计应按气温由高到低递减顺序

4.0.3

排列,气温分级不宜大于。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数统计表内

2℃

容应包括各级气温对应出现的小时数、累计出现小时数、累积频率

等统计资料。

间接空冷系统环境风资料宜符合下列规定

4.0.4

、、

统计分析最近年全年各季和逐月的各风向风频平均

110

风速、最大风速;

统计分析最近年全年和夏季的风速大于/的各风

2103ms

向出现次数、风频、平均风速;

统计分析最近年当环境气温大于或等于,且

31026.0℃

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及/同时出现的各风向出

10min4ms5ms

、、。

现次数风频平均风速

当厂址与气象站海拔高度不一致时,应对环境气温和大气

4.0.5

压力进行修正。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时应分析论证所选参证气象站对厂址

4.0.6

的代表性,不能确切分析参证气象站资料对厂址区域的代表性时,

应在厂址区域设立空冷气象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厂址空冷气象

观测站的相关技术要求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

··

5》/。

技术规程的规定

DLT5158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宜收集厂址区域的逆温分布资料,相关

4.0.7

技术要求宜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的规定。

DLT5158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应对厂址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以

4.0.8

下分析:

在沙尘暴频发地区,应对沙尘暴的频发季节、一次沙尘暴

1

、、、

的最长持续时间沙尘暴强度主导风向最大风速等进行分析

统计;

宜对可能影响间接空冷散热器性能的粉尘、植物飞絮等脏

2

污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

6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

5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筑物相对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0.1

不宜布置在直接空冷平台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

1

不宜布置在机械通风湿冷塔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

不宜布置在粉尘源的全年主导风向下风侧;

3

宜远离露天热源并不宜布置在露天热源夏季主导风向下

4

风侧

散热器在塔内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应按零米标高对应塔

5.0.2

筒支柱中心之间距离计算;散热器在塔周垂直布置时,塔间净距应

按散热器最外缘之间距离计算。

相邻间接空冷塔的塔间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

散热器塔内水平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倍较大的进

14

风口高度且不应小于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

0.5

柱中心零米处直径;

散热器塔周垂直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倍较高的散

23

热器高度,且不应小于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

0.5

柱中心零米处直径;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塔间净距

3

宜符合下列规定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

1

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散热器高度之和的

倍;

1.5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

2

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

接空冷塔散热器高度的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

1.5

··

7;

风口高度倍之和

2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

3

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

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的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

2

器高度倍之和;

1.5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

4

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进风口高度之和的倍。

2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可按下式

5.0.4

确定:

()

L0.4Hh5.0.4

min≥+

式中:———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

L

min

();

m

———();

间接空冷塔最外围进风面有效高度

Hm

———()()。

间接空冷塔周围建构筑物有效阻风高度

hm

对于靠近冷却塔的特别高大的障碍物,应通过专项研究评估

其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不利影响。

当厂址所在地对烟囱有限高要求或经论证采用排烟间接

5.0.5

空冷塔技术经济更优时经环境影响评价达标后可采用排烟间接

空冷塔

当两台机组的间接空冷塔零米标高差大于时,宜采用

5.0.62m

单元制。

间接空冷塔的位置不宜布置在循环冷却水系统较低点。

5.0.7

不影响间接空冷塔散热性能和安全运行的设施,可结合相

5.0.8

关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设置于间接空冷塔内

当间接空冷塔内放置有防火要求的设施时,应根据现行国

5.0.9

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

GB50229

置消防通道及配套的消防设施。

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几何尺寸应满足间接空冷塔的热力性

5.0.10

,、

能要求并应结合结构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

··

8。,

定当采用双曲线型钢筋混凝土塔筒时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几何

尺寸宜按表的规定取值。

5.0.10

表双曲线型间接空冷塔塔筒壳体推荐几何尺寸表

5.0.10

塔高与塔底

壳底子午线倾角

喉部面积与喉部高度与塔顶扩散角

()

±0.00m

壳底面积的比塔高的比α

α

tD

直径的比

1.00~1.500.40~0.600.75~0.853°~6°14°~17°

自然通风排烟间接空冷塔烟道宜设在相邻两个冷却扇段

5.0.11

之间,宜与间接空冷塔大门结合设置。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泵房宜靠近间接空冷

5.0.12

,;

塔布置可根据机组台数分建或合建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循环水泵组宜靠近凝汽器布置。

间接空冷系统宜在间接空冷塔或主设备附近设置电子设

5.0.13

备间。

··

9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计算

6

一般规定

6.1

间接空冷系统各设计工况应与空冷汽轮机各设计工况相

6.1.1

对应,设计和计算参数选择应以空冷汽轮机对应工况的参数为

依据。

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工况宜在设计气温条件下达到空冷

6.1.2

汽轮机最大连续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以最大连续出力工

况出力作为机组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根据夏季计算气温校核

夏季计算背压和夏季出力;以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

规范》/确定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在夏季计算气温

GBT5578

,。

条件下达到空冷汽轮机铭牌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

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2

设计气温应根据典型年的小时干球温度统计,宜按

6.2.1-5℃

以上年加权平均法确定设计气温,以下按照计算。

5℃5℃

夏季计算气温应根据发电机组夏季电力负荷需求和特点

6.2.2

合理确定,可选取典型年的小时干球温度统计表由高至低取累计

不大于对应的环境气温

200h

设计环境风速应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厂址空冷气象观

6.2.3

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环境风速不宜小于最大月平均风速。

设计大气压力和夏季大气压力宜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

6.2.4

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大气压力宜采用多年平

均大气压力,夏季大气压力宜采用多年最热月平均大气压力。

设计相对湿度和夏季相对湿度宜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

6.2.5

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相对湿度宜采用多年平

··

10,。

均相对湿度夏季相对湿度宜采用多年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初始温差应根据气象条件、主机选型、厂址布置等条件通

6.2.6

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计算确定。设计初始温差值宜在

25℃~

范围内选择。

35℃

对设有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电厂夏季计算背压对应的饱

6.2.7

和蒸汽温度应与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程度相

匹配。

间接空冷系统计算

6.3

间接空冷系统热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6.3.1

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

QKSFΔt6.3.1-1

1=××t×m

ma

,()

K=fv6.3.1-2

()

μ

()()

t1-θ2-t2-θ1

()

Δtm=6.3.1-3

[(),()]

maxt1-θ2t2-θ1

ln

[(),()]

mint-θt-θ

1221

()()

t1=ts-TTDc6.3.1-4

()

ttΔt6.3.1-5

2=1-

Q

k

()

Δt6.3.1-6

=

Wc

×pw

式中:———间接空冷散热器换热量();

QW

1

2

———总传热系数[/(·)];与散热器水侧流速和

KWm℃

空气侧风速有关,关系式由制造厂提供或通过试验

给出

2

———散热器传热面积();

Sm

———非逆流换热修正系数;

F

t

———();

传热平均温差

Δt℃

m

2

———通过散热器的迎面质量风速[/(·)];

mksm

ag

———(/);

散热器水侧流速

vms

··

11———(·);

空气动力黏度

Pas

μ

———对应于汽轮机排汽压力的饱和蒸汽温度();

ts℃

———散热器进水温度();

t1℃

———散热器出水温度();

t℃

2

———循环冷却水进出水温差();

Δt℃

———,();

散热器入口空气温度即环境干球温度

θ℃

1

———();

散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θ2℃

()———凝汽器端差();

TTDc℃

———凝汽器的排热量();

QkW

———循环冷却水流量(/);

Wks

g

———水的比热容,[/(·)]。

c4187Jk℃

pwg

凝汽器的排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2

()()()

Qk=Dkhk-hc+∑Dkihki-hci+Qs6.3.1-7

式中:———凝汽器的排热量();

QkW

———主机汽轮机的排汽量(/);

Dks

kg

———主机汽轮机的排汽焓(/);

hJk

kg

———主机凝结水的焓(/);

hJk

cg

———(/);

各辅机汽轮机的排汽量

Dks

kig

———(/);

各辅机汽轮机的排汽焓

hkiJkg

———各辅机凝结水的焓(/);

hciJkg

———疏水的排热量()。

QsW

环境空气的吸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3

()

QΔθmSc6.3.1-8

2=×a×n×pa

:———();

式中环境空气的吸热量

QW

2

———空气温升();

Δθ℃

2

———散热器的迎风面面积();

Snm

———空气定压比热容[/(·)]。

cJk℃

pag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风筒有效高度产生的抽力宜按下式

6.3.2

计算

··

12()()

ND=H×g×-6.3.2

e

ρ1ρ2

:———();

式中间接空冷塔的风筒有效高度产生的抽力

NDPa

———();

间接空冷塔的有效抽风高度散热器垂直布置

Hm

e

时宜采用散热器中部至塔顶的高差散热器水平

布置时宜采用散热器顶部的平均值至塔顶的

高差;

2

———(/);

重力加速度

gms

3

———间接空冷塔外冷空气密度(/);

km

g

ρ1

3

———间接空冷塔内热空气密度(/)。

kgm

ρ

2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各部位通风阻力计算宜符合下列

6.3.3

要求:

采用与所设计的间接空冷塔相同或相似的原型塔的实测

1

数据;

当缺乏上述数据时,可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

26.3.46.3.5

规定的经验方法计算。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通风阻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计算

6.3.4

百叶窗通风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1

m

vb

()

ΔPb=Cb××6.3.4-1

ρ

1

2

式中:———百叶窗通风阻力();

ΔPPa

b

———,;

系数通过试验获得

Cb

———,;

指数通过试验获得

m

———(/)。

气流通过百叶窗的迎面风速

vms

b

散热器进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

2

v

h

()

ΔP=K××6.3.4-2

hihi

ρ1

2

2

()

Khi=51.601-1.335α+0.0094α6.3.4-3

:———();

式中散热器进口的阻力

ΔPPa

hi

———散热器三角形进口阻力系数;

K

hi

··

13———(/);

通过散热器迎风面空气流速

vms

h

———冷却三角顶角(),。

α°40°≤α≤70°

散热器出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

2

ρ

1

vh

()

ρ2

()

ΔPK6.3.4-4

ho=ho××

ρ2

2

2

()

Kho=14.015-0.2929α+0.0017α6.3.4-5

式中:———散热器出口阻力();

ΔPhoPa

———散热器三角形出口阻力系数。

Kho

散热器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4

n

v

h

()

ΔPC6.3.4-6

h=h××

ρ1

2

式中:———气流通过散热器的阻力();

ΔPhPa

———系数,通过试验获得;

Ch

———指数,通过试验获得。

n

气流通过塔筒支柱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

2

vA

dd

()

ΔPC6.3.4-7

d=d×××

ρ

2A

bd

-0.5

()

C2.6561+Re1.16.3.4-8

d=+

()()

db

vd

×d×

ρ

()

Re6.3.4-9

=

μ

式中:———气流经过塔筒支柱阻力();

ΔPPa

d

———塔筒支柱阻力系数;可按表的规定

CdCd6.3.4-1

取值;

3

———通过断面气流的密度(/);

km

g

ρ

———塔筒支柱上游迎面风速(/);

vms

d

2

———进风口柱体总横断面积();

Adm

2

———();

进风口总面积

Am

———();

塔筒支柱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

bm

··

14———();

塔筒支柱迎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

dm

36

———雷诺数();

Re10<Re<10

———通过塔筒支柱气流动力黏度(·)。

Pas

μ

表塔筒支柱阻力系数的取值和适用范围表

6.3.4-1

支柱截面形式塔筒支柱阻力系数适用范围

Cd

36

()

类似于椭圆形按本标准式计算

6.3.4-810<Re<10

45

圆形

1.2

10<Re<2×10

45

矩形

210Re210

<<×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至风筒底部截面之间阻力可

6

按下列公式计算:

2

v

e

()

ΔPK6.3.4-10

i=i××

ρ

2

2

DDD

iii

1.050.011.60.290.072

--+

()()()

[][]

HiHiHi

K+

i=

Sc

Di

2

(0.271-0.0115Ch+0.000124Ch)

()

H

i

2

()()

1.666.325S5.625S6.3.4-11

-c+c

2

DiDi

()

Ki=2.21-0.42+0.0916.3.4-12

()()

HiHi

:———();

式中空冷塔空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

ΔPPa

i

———,

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可按表

K

i

的规定计算

6.3.4-2

———进风口上缘风筒横截面平均空气流速(/);

vems

———();

进风口上缘塔筒直径

Dim

———();

进风口高度

Hm

i

———,

间接空冷塔有效利用系数可近似为散热器沿塔

S

c

周边的有效长度与塔周边长度之比

··

15表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计算公式和适用范围表

6.3.4-2

散热器布置形式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计算公式适用范围

Ki

Di

5≤≤10

Hi

散热器水平布置按本标准式()计算

6.3.4-11

0.4S1

≤c≤

19≤Ch≤50

Di

515

≤≤

H

散热器垂直布置按本标准式()计算i

6.3.4-12

5≤Ch≤40

间接空冷塔出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7

2

v

o

()

ΔPo=×6.3.4-13

ρo

2

式中:———空冷塔出口阻力();

ΔPoPa

———间接空冷塔出口空气流速(/);

vms

o

3

———间接空冷塔出口热空气密度(/)。

km

g

ρo

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8

TPz=ΔPb+ΔPhi+ΔPho+ΔPh+ΔPd+ΔPi+ΔPo

()

6.3.4-14

式中:———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

TPPa

z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通风阻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进行

6.3.5

计算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1

2

v

dj

()

ΔP0.556.3.5-1

dj=××

ρ

2

:———();

式中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

ΔPPa

dj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断面的空气流速(/)。

vdms

j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2

2

v

h

()

ΔPz=Kz××6.3.5-2

ρ

2

··

16:———();

式中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

ΔPPa

z

———气流转弯阻力系数,可取。

Kz0.5

支撑梁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

2

v

l

()

ΔP=K××6.3.5-3

ll

ρ

2

22

AA

l0

()

K=0.5+1.31-×6.3.5-4

l

[()]()

AA

0l

:———();

式中支撑梁阻力

ΔPlPa

———支撑梁阻力系数;

K

l

———通过支撑梁处的空气流速(/);

vms

l

2

———支撑梁处气流有效面积();

Am

l

2

———塔体围护横截面积()。

Am

0

风筒圈梁进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4

2

v

q

()

ΔPεK6.3.5-5

q=0×q××

ρ

2

式中:———风筒圈梁进口阻力();

ΔPqPa

———风筒圈梁进口阻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

KA.0.1

q

的规定取值

———风筒圈梁进口断面的空气流速(/);

vms

q

———风筒圈梁进口面积比阻力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

ε

0

附录的规定取值。

A.0.2

风筒进口渐缩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

2

vf

()

ΔPK6.3.5-6

c=c××

ρ

2

22

A

1λf

()

KC1-16.3.5-7

c=+-

()()

ε[]

γAc

8sin

2

0.43

()

ε0.576.3.5-8

=+

Af

1.1-

A

c

式中:———风筒渐缩段阻力();

ΔPcPa

··

17———;

风筒渐缩段阻力系数

K

c

———风筒喉部截面积的空气流速(/);

vfms

———风筒进口逐渐缩小缓冲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

C

的规定取值;

A.0.3

2

———();

风筒喉部截面积

Am

f

2

———();

风筒渐缩段进口截面积

Am

c

———;

风筒进口渐缩段面积比阻力修正系数

ε

———摩擦系数,可采用;

λ0.03

———风筒进口渐缩角()。

γ°

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6

2

vf

()

ΔPs=Ks××6.3.5-9

ρ

2

()()()

Ks=Ks1+Ks2×1+δ6.3.5-10

22

AfAf

λ

Ks1=C′1-+1-

[()][()]

Aγ′A

ss

8sin

2

()

6.3.5-11

2

A

f

()

K6.3.5-12

s2=

()

A

s

式中:———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

ΔPPa

s

———;

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系数

K

s

———;

风筒扩散段阻力系数

Ks1

———风筒出口动能损失阻力系数;

Ks2

———风筒内装风机造成风速分布不均匀的修正系数,

δ

可按本规范附录的规定取值;

A.0.4

———,

逐渐扩大缓冲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的规

C′A.0.5

定取值;

2

———风筒出口截面积();

Am

s

———风筒出口渐扩角()。

γ′°

空气通过抽风式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可按下式

7

··

18:

计算

TP=ΔPb+ΔPhi+ΔPho+ΔPh+ΔPd+ΔPz+ΔPl+

jj

()

ΔP+ΔPc+ΔPs6.3.5-13

q

:———()。

式中空气通过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

TPPa

j

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水力计算宜采用与所设计的散热器

6.3.6

相同的实测数据或与所设计的散热器相似的实测数据;当缺乏

上述数据时,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计算圆形管束间接空冷散热器

水阻:

冷却管束内的水阻可按下式计算

1

1.75

vw

()

RG=2.925××R1×Li6.3.6-1

1.25

d

2

式中:———冷却管束的水阻();

RmHO

G2

———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

vms

w

———冷却管束内径();

dmm

2

———水温修正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RB.0.1

1

取值;

———全流程冷却管束总长度()。

Lm

i

冷却管束流入、流出管端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的

2B.0.2

规定取值,对应的流速为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

水室进口水阻和出口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的规定

3B.0.2

取值,对应的流速为与水室相接的循环冷却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的

流速。

间接空冷散热器总水阻可按下式计算:

4

()

RRRRRR6.3.6-2

T=G+Di+Do+Si+So

式中:———间接空冷散热器总水阻();

RmHO

T2

———冷却管束流入管端水阻();

RmHO

Di2

———管端流入冷却管束水阻();

RmHO

Do2

———水室入口水阻();

RmHO

Si2

———水室出口水阻()。

RmHO

So2

··

19:

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6.3.7

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根据典型年小时气温条件,结

1

合不同末级叶片的汽轮机特性和系统布置,确定最佳的汽轮机背

压、凝汽器的型式和面积、空冷散热器型式和面积、冷却水量、循环

水泵参数、循环水管管径及空冷塔的塔型等;

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按下列两阶段进行

2

),,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初步优化确定设计气温

1

优化间接空冷系统初始温差,确定汽轮机设计背压、空冷

系统配置、凝汽器型式和面积;

)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确定的空冷汽轮机特性、空

2

冷设备特性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对空冷系统设计参

,、、

数进行优化确定合理的冷却水量空冷散热器面积空

冷塔的塔型、主要循环水管管径及经济配置等。

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主要优化

3

参数宜包含如下内容:

)冷却水量;

1

)、、,

凝汽器的换热面积流程数壳体与背压个数凝汽器内

2

、、;

冷却水管的管径壁厚根数和长度等

)循环水泵的台数、运行方式;

3

)主要循环水管管径;

4

)空冷散热器型式、冷却三角顶角、高度和数量,空冷散热

5

器面积;

)、、、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零米直径高度出口直径喉部直

6

;、

径等主要塔型参数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迎风面风速

单元数、轴流风机规格及所配电动机的规格、台数。

在满足热力性能和总平面布置要求的前提下,间接空冷塔

4

的塔型宜满足本规范条的规定;

5.0.10

循环水量可通过循环水泵的最佳运行台数进行选择,运行

5

循环水量占总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按表的规定选取

6.3.7

··

20表运行循环水量百分数

6.3.7

水量百分数()

%

循环水泵台数

运行台运行台运行台运行台

1234

——

260~65100

340~4575~80100

430~3560~6585~90100

循环水管的流速范围宜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