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_第1页
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_第2页
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_第3页
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_第4页
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方式及情感处理摘要: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作曲家,他以真诚、严谨、执着的态度,对现代诗人艾青的著名诗作《我爱这土地》进行谱曲,历时4年,终将这首名诗演绎成为一首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艺术歌曲。关键词:演唱方式;情感;处理Abstract:LuZaiyiisanoutstandingcomposerinourcountryinthefieldofcontemporaryartsongs,heingoodfaith,rigorousandpersistentattitude,tothemodernpoetAiQing'sfamouspoem"Ilovethisland"ofthemusic,whichlastedfor4years,willthispoembecomeasongwithastrongnationalcomplexartsongs.Keywords:Thewayofsinging;emotion;handling

目录引言 1一、创作背景 1(一)背景介绍 1(二)作者介绍 1二、《我爱这土地》的音乐特点 2(一)诗词与旋律的结合 2(二)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2(三)钢琴伴奏音乐与声乐演唱的统一 3三、《我爱这土地》的演唱处理 4(一)演唱中的意境描绘及语言掌握 4(二)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 7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引言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专业音乐会、比赛以及声乐教学中经常演唱的经典曲目。潜心学习和研究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艺术歌曲。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演唱练习,尝试对此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提升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一、创作背景(一)背景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生活经历的丰富以及社会认知的深入等,陆在易在作品原有抒情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悲剧性、戏剧性的色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早在1999年,陆在易就开始构思作品《我爱这土地》,初步设想的是创作一个合唱作品,但是随着创作构思逐渐成熟,他最终确定以艺术歌曲的形式来展现。《我爱这土地》从设想到创作完成,历时4年之久,由此可见陆在易对作品创作的严谨性,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对于艺术创作,应该始终保持真诚,不能存在半点虚假。正是源于这种对音乐的严谨、真诚、执着和坚持,所以陆在易才在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中获得“金钟奖”,在当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二)作者介绍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期间,成绩优秀,直接升入大学部作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执教。随后调入上海乐团,先后担任作曲、团长、艺术指导等,并兼任《上海歌声》的主编。陆在易在不同时期,其作品有不同的创作特点。陆在易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抒情性特点,而随着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结合更加完美,艺术歌曲的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具有时代气息。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集《我爱这土地》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以爱国思乡、民族热情为主题,在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的同时,又赋予了作品更多优秀的创作技巧,如歌曲《我爱这土地》、《家》、《盼》、《祖国慈样的母亲》《彩云与鲜花》、《最后一个梦》等,这都成为了时代的经典作品。这一系列是音乐学习者久唱不衰的优秀作品,被演唱至今。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作品现己成为高等艺术院校学习演唱的经典。二、《我爱这土地》的音乐特点艺术歌曲素有“音乐诗歌”的美称。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作曲家,陆在易在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的基础上,将中国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情感和歌曲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创作。他根据我国民族语言丰富、多样的特征,将歌词行腔与音乐旋律完美结合。在进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时,陆在易采用音乐和诗歌语言结合的形式,使音乐的旋律与诗歌一样大气磅礴。他打破原有创作的方整风格,采用变换节拍、民族和弦的运用以及与西方音乐的巧妙结合,从而成为其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一)诗词与旋律的结合从诗词与旋律的结合方面来看,作曲家在原来诗歌的基础上,紧贴诗歌的含义、遵循语言的发音规律及诗歌朗读的停顿等,根据旋律的要求对歌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运用了歌词重复扩展了原诗的段落。如:原诗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是一段体,陆在易在创作时将此句采用了完全重复,并调整成为两段体结构;并根据旋律能够更好的表达出原诗的情感,在原诗第四句“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的”字以及第六句中“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中的“无比”,这三个字根据旋律写作的需求删除掉。在歌曲尾声部分加了衬词“啊”,通过速度、力度以及旋律的变化来烘托诗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二)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从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来看《我爱这土地》主调为bG大调,是由引子一一间奏—尾声一一尾奏构成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歌曲的音域有将近两个八度,从而使得作品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朗诵性音调和歌唱性的旋律与不断变化的和声织体,不断交替出现的变换节拍,形成了抒情性、歌唱性与宣叙性的整体。在歌曲的前奏部分,和弦明亮、宽广,利用主题旋律的片段,对主题进行一定的预示,在A乐段中,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通过这种手法来形成前后呼应关系。在B乐段中,主要由6个乐句组成,乐句之间重复变化;在C乐段中,由两个不同规则的乐句组成,在伴奏织体、节奏、速度等方面和A,B乐段形成对比。在间奏部分,虽然没有歌词,但是音乐在情绪上进一步发展,同时在间奏部分,还有一次转调,从bG大调转入G大调,然后在回归到主调上。在歌曲的尾声部分,使用柱式和弦,果断坚定、铿锵有力,将整个音乐推入高潮。在歌曲中,速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歌曲在开始部分,以中速为主,在C乐段处进行了放慢处理,与诗歌的意境紧密相联,给人一种诉说的感觉;并有很多表情术语,如“纵情歌唱地”、“思想澎湃地”、“引吭高歌地”等,音乐速度的转变和表情术语的标注,使得演唱者的情感更加丰富。旋律写作与诗歌的吟唱完美融合,通过不同节拍变换,反复同音列,实现音列的变化,并让歌曲的旋律始终保持在具有民族调式色彩的音列中。在和声写作过程中,陆在易采用多样化的和声结构创作出具有对比性和丰富性的音响效果,加强了歌曲的旋律性;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和谐感,将作品音乐情感的特殊效果展现出来,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如:在尾声运用衬词“啊”把此作品的戏剧性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作品中多次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如:通过增加下滑音来体现歌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眷恋。在歌曲中间部分“然后我死了”运用了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传统的朗咏语调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三)钢琴伴奏音乐与声乐演唱的统一从钢琴伴奏音乐与声乐演唱的统一来看,钢琴织体语言是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与演唱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的完美配合才能准确的表达歌曲的内涵,并通过钢琴伴奏来塑造声乐形象,描绘歌曲意境,达到烘托情感的目的。在作品《我爱这土地))中,第1小节到第9小节是前奏,从bG大调开始,在前奏部分作曲家从强到弱的变化力度,为歌曲演唱提供情感支撑,为给人一种明亮高亢的感觉,右手以八度和N级、V级和弦为主,并通过六连音琶音音型和民族和弦分解为主,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将鸟儿挥动翅膀、在风雨中展翅高飞的意境展现出来。在歌曲的第一、二段,仍然沿用前奏的伴奏特点,连续用六连音,从而给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演唱过程中要很好的运用气Ja把声音自然的倾诉出来。在歌曲的结尾部位,采用铿锵有力的柱式和弦给演唱者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演唱者在音乐支持下引歌高唱,通过钢琴和声音将音乐推向高潮。从《我爱这土地》的创作特点来看,要想对此作品进行准确的演唱,必须掌握好歌词的韵律、研究旋律的创作、熟悉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对作品情感的体现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形成演唱者个人的风格。三、《我爱这土地》的演唱处理(一)演唱中的意境描绘及语言掌握《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艺术作品,“诗中有乐,乐中有画”。当伴奏音乐响起时,画面定格在1938年,国土沦丧、满目疮咦的中华大地上,笔者仿佛看到了国家的危难、人们的苦难,苦难带给了人们死亡和痛苦,也带给人们觉醒和改变苦难处境的力量。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通篇解读下来,诗词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解读出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虽然力量渺小,但是对祖国却爱的深沉,哪怕是声音嘶哑,依然歌唱,对祖国倾注了全部的爱。第二层次,从“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我们可以看出意义做了进一步的延伸,虽然在“暴风雨”下,祖国的土地满目疮咦,但全国人民的内心涌动着团结一致的抗日精神,没有停歇。第三个层次,“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愤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通过对“风”对“黎明”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反抗精神的赞赏和对革命胜利的前景的展望。第四个层次,通过“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描述,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深,为了祖国,愿意将生命抛洒在这片热土上。作品《我爱这土地》深厚的情感色彩,体现了作曲家陆在易与诗人艾青对祖国热爱的精神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在前奏第2-6小节中,左手的钢琴伴奏在持续运用了六连音琶音音型的基础上,仿佛描述了艾青笔下那只在暴风雨中疾速飞翔、永不停息的鸟,即使声音嘶哑也要尽情地歌唱,歌唱祖国的“土地”、“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这是诗人及全国人民不屈的反抗;在第19-30小节中,歌词运用了三个排比句,4/4,3/4,2/4拍交替进行,随着伴奏音乐分解和弦的不断渲染,笔者仿佛置身在暴风雨中,感受到河流的悲愤和永无止息的狂风及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画面。在演唱过程中勾勒出凄惨、悲凉的画面,要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来。手臂伴随着音乐慢慢举起,仿佛要冲破暴风雨,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在反复朗诵歌词的基础上体会语调、语速,演唱时要与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相一致,从而有助于诗歌中所传达的“诗意”。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句在歌曲中重复了两次,在朗读时要用平和的语调,重点强调“我”和“鸟”两个字,并把“鸟”字在快速归韵的基础上拉长语调;“嘶哑的”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中准确的说出来。(见谱例1)谱例1在演唱这段诗词前要根据诗的意境轻声慢念,仿佛笔者就是诗人笔下的那只鸟在诉说。声音开始于中音区,要用诉说的感觉演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根据歌曲旋律、音乐的需要,重复了诗歌第二段的最后两句话,是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曲调和节奏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朗读和演唱时重点强调“吹刮着的”,要用气息把声音完全烘托出来,声音不要出现“白”而“空”的现象,在弱拍处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使声音干净利落。“吹刮着的”在强有力的保持音上声音增强力度,“黎明”两个字要用柔和的音色演唱,“黎明”和“吹刮着”在声音力度和音色上有明显的变化,在瞬间让聆听者感觉到祖国胜利的曙光近在眼前。(见谱例2)谱例2:在演唱时要用激扬的语调,把侵略者的压迫、人民的苦难、人民的反抗、抗战的胜利淋淋尽致的展现。此部分音域进入女高音换声区,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气息过高、声音位置不稳定,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做到思维清晰,不过度的吸气,要保持气息稳定,使声音高亢、有力。第41-50小节,音乐速度突然慢下来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一动一静”的画面。在“静”中是自己激情的独白,采用自问自答(宣叙调)的演唱方式告诉世人:自己敢于牺牲,乐于奉献。在演唱时表情要与前面激动的画面相比较稍平静一些,但通过声音传达出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是激动、澎湃,饱含热泪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见谱例3)谱例3:自问自答的诉说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常含泪水”要用哭诉的语气来演唱。在“爱”和“得”之间根据情感的需要采用了下滑音,在演唱时要自然过渡,注意声音音色的统一,不要过分的强调。(二)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整个作品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几个部分,在演唱过程中必须随着诗歌的情感逐步展开。例如在作品的开始部分,情感如同在诉说。因将声音控制一定的范围内,要给听众一种模仿、诉说的感觉。在作品中部,情绪表现比较激动,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写作时,音域的跨度较大,音乐层次清晰、节奏丰富、节拍多样,乐句之间的力度对比明显,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使得整个音乐的张力很强,为情感的爆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情感和声音位置,声音要饱满、集中,唱的深沉、大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见谱例4)谱例4:在这一句中的“我死了”运用了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加强了对祖国热爱的坚定信念;在随后的部分,乐语气的处理弱而坚定,利用空拍让音乐在霎时间安静下来,此时的情感如同音“腐烂在”这三个字要重点强调,加强情感的宣泄,在节奏中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演唱过程中不能把宣叙调唱的过慢,气息要稳定,根据情感的需要来控制声音的强弱。在作品的结尾部分,采用了衬词来烘托整个全曲的高潮。(见谱例5)“啊”字要用内心呐喊的情感体现出来,从而使整个音乐推向高潮,将作品内心的情感充分释放,实现声音、情感的双重爆发,在进行这一段演唱处理时,根据旋律做到果断坚定、铿锵有力,从而体现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在演唱“啊”时,喉咙要完全打开放松,呼吸强有力的支持,后背展开。伴随着音乐的出现,手臂也慢慢展开,运用合理的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平时的练习时先用慢练的方式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加快速度练习,使气息在平稳状态中自然流动。这一部分的音乐走向是大线条,在演唱中采用渐强一一渐弱—渐强的力度变化处理,根据音高来控制气息,使声音圆润统一。在演唱中除了意境、语言、情感外,音色运用也是较重要的。在演唱过程中声音音色的变化取决于演唱者对歌曲意境、情绪及诗词内容的诊释,同时也离不开气息、腔体的积极配合。歌曲开始部分“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要用柔和略带暗淡的音色;与“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形成明暗的对比,音色要稍显明亮的处理;“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情感要深沉、声音坚定有力,与歌曲结尾部分“啊”演唱时音色饱满、明亮有力做出对比。总的来说,演唱艺术歌曲时除了要具备字正腔圆、腔体打开、气息运用等声乐技巧外,还须从作品风格、演唱风格上着手处理。在分析作品和展开想象的基础上从歌词的韵律和语言特征、力度与速度、音乐与音量、高潮与全局等方面表达艺术歌曲的“诗意”,使演唱者、作曲家、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演唱者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赋予作品新的生命。结论陆在易的作品《我爱这土地》,主要特点在于歌曲选用文学性的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通过与民族化和声语汇等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交融,结合丰富的钢琴伴奏写作来烘托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民族音乐特色,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性与艺术魅力。本文以分析研究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创作特点及演唱为切入点,通过演唱、分析这首艺术作品,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一位优秀的歌唱者不仅仅是唱声音和节奏,更重要的是演唱情感。在演唱和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理论学习与演唱实践的结合,从案头工作做起(对作品风格和内涵、创作技术、演唱技术的分析),以便调整掌握自己的演唱状态,更好地诠释作品。

参考文献[1]黎莹.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音乐表现与艺术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3.[2]程小玲.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研究—女中音演唱实践研究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6.[3]龙淼鑫.苏夏、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之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11.[4]时晓莹.中国传统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对比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5]赵常利.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天津音乐学院,2014.[6]陈彦宇.陆在易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