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介之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_第1页
汪介之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_第2页
汪介之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_第3页
汪介之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_第4页
汪介之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纪欧美文学史汪介之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编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概念: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所促生的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以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去尽谎言和纯文学化为其特征。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巴尔扎克、莫泊桑)。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一、20世纪法国文学的新特点。①从形式上,法国文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多卷本的“长河小说”;②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③20世纪法国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异彩纷呈;④由于20世纪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遂成为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重要内容;⑤20世纪的法国文学创作中还出现了明显的自传因素。二、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小说方面:①长河小说,代表作有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②心理小说,纪德《伪币制造者》;③社会小说,巴比塞《火线》、《光明》;④乡土小说,乔治·桑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⑤不完全属于现实主义流派,如圣埃克苏佩里《南方邮班》,杜拉斯《情人》。诗歌方面: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进行形式创新,诗集《动物小唱》、《醇酒集》等。散文诗方面:出现了克洛岱尔等散文诗人,克洛岱尔在中国生活过,写作出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亨利·米肖《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伊夫·博纳福瓦《昨天是一片沙漠》。戏剧方面:克洛岱尔《正午的分界》、《人质》,季杜洛《西格弗瑞德》和阿努伊《安提戈涅》。三、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家。①长河小说,代表作有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②心理小说,纪德《伪币制造者》;③社会小说,巴比塞《火线》、《光明》;④乡土小说,乔治·桑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⑤不完全属于现实主义流派,如圣埃克苏佩里《南方邮班》、《夜航》、《小王子》,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四、法国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主要作品举例。①阿纳托尔·法朗士:《企鹅岛》、《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②安德烈·纪德(新小说派鼻祖):《人间食粮》、《背德者》、《伪币制造者》;③亨利·巴比塞:《火线》、《光明》;④安德烈·莫洛亚:《氛围》、《幸福的本能》,被誉为欧洲传记文学大师,《拜伦传》、《追寻马塞尔·普鲁斯特》、《巴尔扎克传》;⑤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非洲秘闻》、《古老的法兰西》;⑥路易·阿拉贡:《巴塞尔的钟声》、《富贵区》、《双层车上的旅客》、《奥雷利安》、《共产党员》;⑦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南方邮班》、《夜航》、《人的大地》、《小王子》;⑧安德烈·马尔罗:《征服者》、《人的处境》、《希望》;⑨玛格丽特·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五、罗曼·罗兰的创作成就。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试图用文学精神来唤醒人们,把人们从物质主义的泥淖中拯救出来。他早期创作了一组“信仰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理性的胜利》三部,接着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写了“革命剧”,包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等八部。另外创作有一系列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了《欣悦的灵魂》(中译本《母与子》)。罗曼·罗兰最重要的作品是十卷本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小说描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充满哲理性和抒情意味,对人生有鞭辟入里的阐发和体会。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的特点、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色。小说塑造的克里斯朵夫的形象是一个集道德理想、行动热情和英雄精神于一身的新人形象。小说描写了这位德国音乐家与法国诗人奥里维的友谊,以及与意大利女子葛拉齐亚的爱情,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一个理想:把德国的“行动的力量”、法国的“理性精神”以及意大利的“美”三者结合起来,就能造就一种完美的人性。作品蕴含着作者对欧洲大陆上两个主要的民族——德意志和法兰西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美好的欧洲的希望和理想。这部小说是一部音乐小说,整个小说仿佛一部宏大的交响曲,不仅描写了许多气势磅礴的场面,而且还不断出现对人生哲理的深入阐发,对人生情感的细腻体会。小说的语言充满哲理性、抒情性,作品中到处都能感受到音乐的气氛,这与作者本人有着深厚的音乐修养是分不开的。七、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创作成就。莫里亚克的作品主要有:《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蝮蛇结》、《大地之火》,以及最有影响力的“苔雷丝”系列,包括长篇《苔雷丝·德斯盖鲁》、《黑夜的终止》和短篇《苔雷丝在旅馆》、《苔雷丝求医》。莫里亚克的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①莫里亚克的小说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家庭成员之间披着合法的外衣对财产进行的无情争夺。②作为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小说家,莫里亚克在着力解释人性中的恶的同时,也表现了神恩对这些罪人们的感召。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在沉沦的欲望与渴求神恩的感情升华之间苦苦挣扎。③莫里亚克的小说几乎都以波尔多地区为背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④莫里亚克继承并发展了拉辛的心理描写艺术,尤其擅长描写扭曲的、变态的心理。走向现实)。劳伦斯创作的两大主题是:①热爱自然,迷恋乡村,对工业化现实的不满和憎恶;②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工业文明造就的扭曲的两性关系被死亡的冥河淹没,与大自然在精神上相一致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架着彩虹获得再生。)《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是姐妹篇,代表了劳伦斯创作的最高成就。虹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在劳伦斯看来,虹的这端是我们的尘欲世界,那端是天人合一的神圣境界,一个完美的婚姻就像一座虹,可以带领世俗男女跨越混乱的尘世,到达更高的境界,以感受生命的真正源泉和人与万物之间的神圣纽带。缺乏和谐的婚姻,自私封闭的两性关系,永远不可能超越尘世。从这一点上来看,《虹》显示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只是它不是弘扬广义的基督教,而是弘扬自然及生命力。德语现实主义文学一、德语文学代表作家的创作实绩。①赫尔曼·苏德尔曼:《荣誉》、《故乡》、《德国的命运》;②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威尼斯之死》、“约瑟夫四部曲”包括《雅各的故事》、《年轻的约瑟夫》、《约瑟夫在埃及》、《赡养者约瑟夫》、创作生涯总结性的作品《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③亨利希·曼(托马斯·曼的兄长):“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④赫尔曼·黑塞:《彼得·卡门青德》、《玻璃球游戏》、《荒原狼》、《东土之行》;(黑塞和曼兄弟被视为20世纪上半叶德国成就最高的三位现实主义作家)⑤路德维西·雷恩:《战争》、《战后》;⑥A.茨韦格:长篇小说系列《白种人大战》,按出版顺序分别是《军曹格里沙的案件》、《1914年的青年妇女》、《凡尔登的教育》、《国王登基》、《停火》和《时机成熟》;⑦艾利希·马利阿·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凯旋门》;⑧列翁·福伊希特万格:《犹太人徐斯》;⑨埃里希·凯斯特纳:《艾米尔和侦探》;⑩安娜·西格斯:《人头悬赏》、《拯救》、《第七个十字架》;⑾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三分钱的歌剧》、《卡拉尔大娘的枪》、《第三帝国的恐惧和灾难》、《四川好人》、《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十年战争时期纪事》;⑿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猫与鼠》、《非人的岁月》统称为“但泽三部曲”(但泽是格拉斯的故乡);⒀西格弗里德·伦茨:短篇小说集《苏肯莱村曾经如此多情》、长篇《德语课》;⒁亨利希·伯尔:《列车正点到达》、《亚当,你到过哪里?》、《莱尼和他们》、《监护》;⒂阿图·施尼茨勒:剧本《轮舞》、《遥远的国度》、《艾尔泽小姐》;⒃霍夫曼斯塔尔:《诗选》、剧本《傻子与死神》;⒄斯特凡·茨威格:《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罗曼·罗兰》、《精神疗法》、《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焦躁的心》、《象棋的故事》;⒅马克思·弗里施:《他们又唱了》、《安道尔》、《施蒂勒》;⒆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戏剧)、《天使来到巴比伦》、《物理学家》。二、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意义。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其代表作。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作品叙述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的兴衰,描写了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靠诚信经营的资本家到19世纪末被不择手段的投机者排挤的过程。小说描写的四代人,一代比一代更有艺术气质,却一代比一代更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商业的残酷竞争。小说表现了托马斯·曼多次表现的主题,即艺术、艺术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这部小说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写成了超越单纯家族起落而具有广泛时代内涵的宏伟画卷。三、亨利希·曼的“帝国三部曲”。帝国三部曲又称“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社会的三部曲”,包括《臣仆》、《穷人》和《首脑》,其中最优秀的是《臣仆》,副标题“威廉二世时代公众灵魂的故事”,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病态和性格上的劣根性,探寻了“臣仆灵魂”形成的根源、影响及其具体表现。作品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胆小如鼠、欺软怕硬,进入社会后,善于拍马钻营,凭借卑鄙的伎俩平步青云,成为帝国的支柱和法西斯的帮凶。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帝国时期资产阶级在强者面前是羊、在弱者面前是狼的“臣仆”性格特征,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亨利希·曼遂成为反法西斯作家群的中坚人物。四、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布莱希特是当代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为戏剧要通过舞台表演让观众认识社会,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加以改造,为了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保持理性,在冷静的观看中去思考,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这一戏剧术语。所谓“陌生化效果”,是指舞台演出要使观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件以新的形式出现,使观众感到惊奇,从而引发他们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五、德国“废墟文学”概况。战后,联邦德国首先出现的是“废墟文学”,其题材大多表现法西斯专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废墟文学”的主要作家是文学社团“四七社”的成员。“四七社”成立于1947年,是一个组织松散的文学团体,是当时年轻作家交往和活动的天地,重要作家有君特·格拉斯、贡特·艾希等,1967年停止活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一、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从高雅精致的现实主义到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豪放粗野的现实主义过渡,这正是这一时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①忽略典型人物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②淡化情节,不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追求“没有波折”的境界,只向读者提供生活的记录。)二、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①弗兰克·诺里斯:“美国自然主义之父”,《章鱼》;②厄普顿·辛克莱:“黑幕揭发小说”,《屠场》、《煤炭王》;③杰克·伦敦:商业作家的先锋,《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英雄主义情结)、《白牙》、《热爱生命》;④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译名《乱世佳人》);⑤赛珍珠:《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⑥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至爱》;⑦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和《斯多葛》;⑧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总主教之死》;⑨舍伍德·安德森:《俄亥俄州的温斯堡》(中译名《小城畸人》)、《林中之死》;⑩辛克莱·路易斯:《大街》、《巴比特》、《艾罗史密斯》;⑾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⑿厄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短篇集《乞力马扎罗的雪》、《没有女人的男人》;⒀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园之东》、《烦恼的冬天》;⒁约翰·契弗:《华普肖家族史》、《华普肖丑闻》、《弹丸山庄》、《猎鹰者》、自选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⒂索尔·贝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亨德森》、《赫索格》;⒃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⒅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一场美国梦》、《我们为什么在越南》;⒆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兔子,跑吧》、《兔子回家》、《兔子富了》、《兔子安息》;⒇华裔作家谭爱美(一译谭恩美):《喜福会》(又译《喜运会》)。三、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不同取材侧重。凯瑟·薇拉的“边疆现实主义”饱含浪漫的激情,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现实主义”结合了现代技法,而辛克莱·路易斯的“区域现实主义”(《大街》)则使他从美国走向了世界。索尔·贝娄的“心理现实主义”。凯瑟笔下的《我的安东妮亚》女主人公安东妮亚这个边疆开拓者形象真实可信、令人难忘,她的艺术达到了更高的现实主义造诣。辛克莱·路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小城畸人》,小镇的生活受到了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革新的影响,又要面对因科学和人文的新思潮带来的强烈的对抗和本质上的质疑对于植根于个人心中的传统宗教思想的挑战,同时,战争又为本已不平静的小镇生活增添了更多令人痛苦的矛盾。在各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与场景中,安德森让读者感受到一群孤独迷茫、幻想怅惘,乃至恐惧绝望的“畸人”在矛盾中挣扎地求索“真理”的过程。在小说创作中,将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写、心理探测、性格刻画、环境写实与某些象征、怪诞手法融为一体,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在心理小说中,现实的含义已从原来外在的客观实在转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现实。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以其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淡化的情节和人物外在行为不完全的展现,成功地诠释了心理现实,同时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心理小说特色,其独特之处在于集中体现了贝娄现代主义创作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融合。四、杰克·伦敦的创作成就。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急切地吸收一切流行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和超人学说等思潮,在作品中揭示本能冲动和赤裸裸的竞争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创作了真正地道的美国小说,深化了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他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等小说。他的作品主题深刻突出,选材新鲜,情节简单集中,凝炼紧凑,语言清新有力,鲜明生动,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礼赞。五、薇拉·凯瑟、舍伍德·安德森、辛克莱·路易斯等人的文学贡献。在略显浮躁的20世纪美国文坛,薇拉·凯瑟是艺术良知的持守者和道德勇气的体现者。她认为,资产阶级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无产阶级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但艺术本身是美好的。最重要的不是在创作中如何调遣和利用生活,而是在作品之外对生活本身的赞美和热爱。代表作有《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总主教之死》等。安德森被威廉·福克纳尊称“是文明一代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即使是我们后人也必将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他第一个深刻揭示出美国工业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从哲理高度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同时,他又是第一个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引进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的作家,还手把手指导出了两个徒弟:海明威和福克纳。代表作有《小城畸人》、《饶舌的麦克斐逊的儿子》、《前进中的人们》、《美国中部之歌》、《马与男人》等。路易斯193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美国文学正式得到欧洲的承认。路易斯塑造了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和典型的美国环境,使得现实主义在这块年轻的土地上大放异彩。他是20年代美国最出色的讽刺小说家。代表作有《大街》、《巴比特》、《艾罗史密斯》等。六、“迷惘的一代”。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因为一战后,美国进入了所谓的太平盛世的20年,幻灭和狂欢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代表作家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七、斯坦贝克、贝娄、塞林格、埃里森、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的艺术独创性。斯坦贝克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他创作最可贵之处是对穷苦人的深厚同情和对于美国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索尔·贝娄试图用小说来探索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深受现代主义影响,创作显示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代表作品有《雨王亨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等。贝娄的追求和探索不限于现象,而是深入到生存的本质,不是把责任推给社会和当权者,而是反省自己的内在状态,呼吁个人承担责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这两部小说都用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被社会忽略者的精神内核,突出了现代个人的重要价值。厄普代克的作品一般来说浅显外露,但他擅长写细腻的感觉,又以粗线条勾勒情节,作品给人泼辣生动之感,既有诗人的敏感心理,又有画家的犀利眼光,是美国文坛上比较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厄普代克的代表作是“兔子四部曲”,兔子型的人物总是不安分,渴望寻求新鲜。厄普代克笔下的人物求索历程不像贝娄的人物那样有深度,其小说首先是中产阶级的下层人物奋斗、发迹和破落的生活史,其次才是精神的发展史。八、德莱塞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蕴。德莱塞的思想较多的受到达尔文和斯宾塞等人的影响,残存的一点宗教情绪早就被社会进化论所取代:人成了生理机能、性欲冲动和化学元素的组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赤裸裸的优胜劣汰的法则支配。(《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他被人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他提出的一套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上。)九、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的时代特征和叙述艺术。时代特征:菲茨杰拉德敏感地写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奢华享乐和虚无狂放的时代特征。幻灭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最为典型的美国梦式的故事。小说叙述艺术:菲茨杰拉德师从康拉德学习叙述艺术,常常安排一个康拉德式的人物来叙述故事,一点点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梦幻,叙述得松弛有度,节制有序。这样的叙述方式也令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别有一种回头话沧桑的感觉。追忆,是菲茨杰拉德最为钟爱的叙述视角。(约瑟夫·康拉德是波兰裔英国作家,他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又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其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十、海明威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主要成就:写出了一种人生况味,独特的透视方式,提供了某种超越方式。语言朴实、直观而情感含蓄。主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艺术风格:①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他的思想内蕴是分不开的,看海明威的作品,最强烈的感受首先是作品中有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体验的强度如此深刻以至于你觉得自己也在目击生活和体验生活。②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所提出的“冰山原则”,他认为作家应该略去八分之七自己所知道的部分,只写出八分之一就够了。作家应该有能力要读者感受到所要写的部分,而不是直接写出来。这种清晰性的含混就使得海明威的作品带有某种象征意味。③电报体风格。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经过锤炼的文字,使读者眼前豁然开朗。

第二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从总体上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艺术家对于西方现代文明和理性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它深刻地表达了西方现代人的思想矛盾、生存困境、价值选择和审美追求。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所包含的各分支流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⑴后期象征主义(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⑵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⑶表现主义(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⑷超现实主义(路易·阿拉贡的诗集《欢乐之火》)、⑸意识流小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⑹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的小说《自由之路》、哲学名著《存在与虚无》)、⑺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剧《等待戈多》)、⑻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⑼新小说(克洛德·西蒙的小说《风》)、⑽黑色幽默(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⑾怪诞剧(路易吉·皮兰德娄的戏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等运动、思潮、风格和流派。其他:⑿非理性主义(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⒀达达主义(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诗歌集《醇酒集》、“立体诗”《图画诗》),达达主义是超现实主义的前驱。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①在思想上,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的总体特征。②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具有非人化的特征,人物发生了变形,成了虚幻。③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形式,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密不可分性。④总体上说,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是悲观主义的。⑤以上几个特征是密切关联、相互补充的。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和怪诞剧派的代表作家作品。未来主义:反叛一切传统,歌颂工业文明。意大利未来主义创始人菲利浦·托马佐·马里内蒂《他们来了》,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宗教滑稽剧》、《澡堂》。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和菲利普·苏波发表了第一部纯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法国戏剧家阿尔弗雷德·扎利《乌布王》,法国戏剧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蒂雷西亚的乳房》(该剧序言中第一次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让·科克托的主题剧《埃菲尔铁塔上的婚礼》(科克托继承了《乌布王》对人类的彻底否定和《蒂雷西亚的乳房》对艺术的整体嘲弄)。新小说派: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法国。罗伯-格里耶《窥视者》,米歇尔·布托尔《变》,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豪华旅馆》、《历史》、《法尔萨鲁斯之战》。黑色幽默: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编辑了12名作家的作品,取名为《黑色幽默》,这一流派因此得名。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库特·冯尼格《五号屠场》,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怪诞剧:得名于意大利戏剧家路易吉·齐亚瑞利的剧作《面具与面孔》的副标题“一部三幕怪诞剧”。路易吉·皮兰德娄《亨利四世》、“戏中戏三联剧”(标志着戏剧中艺术自觉意识的出现,包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各行其是》、《今晚我们即兴演出》)。四、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和怪诞剧派的内涵与特征。未来主义:1909年,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与宣言》,提出11条纲领。概括起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反叛一切传统,歌颂工业文明。未来主义文学抨击国家机器,要求社会变革,寄希望于未来王国,但其否定一切的思潮、虚无主义及无政府主义使其难有统一建树。它既有否定过去、开拓未来的一面,表现了革命的创新精神,又有反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的一面,弥漫着悲观情绪。特征:未来主义文学表现的主题通常非常相似,未来主义诗人们不厌其烦地歌颂船坞、工厂和劳动者,赞扬战争和军国主义。在语言上,未来主义者是最激进的语言解放者,主张消灭语法,甚至主张可以在诗歌中引入数学符号。未来主义文学流派始终贯穿着一条反传统、反理性、重直觉本能、重物质本质的理论路线,适应现代机械文明和现代时空意识的发展。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就是精神自动性的记录,因此它的思想与艺术特征都与精神自动性密切相关,而所谓精神自动性主要是指人不受理性控制的精神活动状态。在内容上,精神自动性主要表现为潜意识,包括梦幻、欲念、疯狂和想象;在形式上,精神自动性努力追求潜意识的结构,摆脱理性束缚,打破传统规则,做无常法,随心所欲;在创作中,超现实主义常常使用无意识写作和集体游戏这两种方法。特征:超现实主义戏剧反对物质对精神、社会对个人、现实对想象、理性对本能、传统对创新的压制,它企图通过超越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手法,即超现实主义艺术来获取自由。新小说派:新小说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探索,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小说创新,它要追求的是完全的主观性,它不遵循时间、空间顺序,也不关心人物身份,它不提出什么现成的意义,它本身就是意义。特征:在新小说中,人物迷失在无所不在的物质之中,只剩下对于物的肤浅感觉特别是视觉,失去了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整体把握。人物跟着感觉走,没有积极情感,没有深层意识,没有时空观念。新小说派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方法,如设立谜局、心灵对话、时空流动、循环结构等,成为针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反小说”。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重要文学派别,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本土的表达。黑色幽默把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和存在主义的悲观哲学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恶之花。特征:黑色幽默对于丑恶生活的批判不是通过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把丑恶生活加以夸张变形,把其不合理加以放大,从而使得人们得到某种警示。(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怪诞剧:怪诞剧派戏剧作品运用“戏中戏”的形式,平行地展开了两个主题,第一层面角色的故事是主要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为了讲述一个陈旧的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而是为了对造成角色悲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人本身的存在。对于戏剧本质的探讨是另一主题,一举澄清了舞台与真实、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路易吉·皮兰德娄发展了怪诞剧的辩证理性思维,探索人的真实身份问题。后期象征主义文学一、象征主义文学的定义和象征主义流派产生的标志。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象征主义流派的作家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象征主义思潮早在浪漫主义时期已经酝酿萌芽。象征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美国作家爱伦·坡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86年9月15日,一位原籍希腊、笔名让·莫利亚斯的年轻诗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名称去称呼早已出现的反传统的诗人们,同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基本原则。这篇宣言得到了广泛热烈的响应,文学史通常认为这一宣言标志了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二、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波德莱尔首次运用象征手法,被象征主义者奉为先驱。《恶之花》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奠定了象征主义的基本模式,即主张朦胧与神秘感,在色调的搭配、旋律的组合中达到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的美感效果。诗人在《恶之花》中主要以一个无所归依的心灵对于客观世界和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为线索,以城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病态为描写的素材,来创造一种奇特的美感。将城市生活引入诗歌园地,鲜明地展示了一个大城市灵魂的赤裸裸的图像,艺术地表达了一个颓废的社会与诗人“世纪病”的感受。三、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前期象征派三杰: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通灵者的信》、《醉舟》、《元音字母》;保罗·魏尔伦《今与昔》、《美好之歌》;斯特芳·马拉美《牧神的午后》、《希罗狄亚德》;以及诗人J.拉弗格《怨歌集》、M.雷尼耶《永远贫穷的诗歌》。后期象征主义:保尔·瓦莱里《海滨墓园》、《幻美集》;莱纳·里尔克《杜伊诺哀歌》、《安魂曲》;埃米勒·维尔哈伦《黄昏》、《瓦解》;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盲人》。威廉·叶芝《钟楼》、《驶向拜占庭》、《盘旋的楼梯》;T.S.艾略特《荒原》、《四个四重奏》、《诗集1909-1925》。四、后期象征主义文学对前期象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后期象征主义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期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但由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震撼,以及战后国际形势和思想哲学上的冲击,后期象征主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象征更为多层次和复杂。后期象征主义在体裁上越过了诗的疆界,同时也摆脱了前期象征派诗歌沉醉于“象牙之塔”中的嫌疑,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后期象征主义运动的参加者包括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和戏剧家,从欧洲范围来看,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是以相当分散的形势发展的。五、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主题:《四个四重奏》是由四首各自独立又紧密相关的长诗组成:《烧毁了的诺顿》、《东艾克》、《干燥的萨尔维奇斯》、《小吉丁》,这四个部分分别借用与诗人祖先及本人生活有关的地点,通过对历史事迹、个人经历的追忆,对往昔时光的无望的追怀,思索时间与永恒的关系,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深思来世和自己的诗歌对现代世界的作用。这些思想在四首诗篇中反复呈现、发展和深化。特色:各首长诗以所谓构成世界的四大要素气、土、水、火和四季之一为基调,各分为五个乐章,语言节奏性强,自然流畅,诗意浓厚,表达明澈。《四个四重奏》被认为是艾略特最完美的杰作。六、《荒原》的艺术独创性及其文学史地位。《荒原》在艺术上实现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显然,艾略特似乎将前人的许多作品进行了重新组合,许多直接引用使人议论纷纷,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诗歌创作。他的独创性表现在这种大胆的引用与组合中。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后期象征主义“非人格化”与理智的特征。这些引用还同时达到了思想知觉化和“客观对应物”的效果。另外,诗人大量地运用内心独白及戏剧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象征主义各种艺术技巧的集大成之作,也使得诗歌具有绘画和音乐的特征。自《荒原》后,西方诗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荒原》被认为是20世纪诗坛的里程碑。艾略特的创作成为象征主义诗歌一个不可企及的丰碑,也给象征主义一个完美的总结。七、《荒原》的结构和主题。结构:《荒原》是最初800多行的长诗,后删减为400多行,一共五章,依次是《死者的葬仪》、《对弈》、《火戒》、《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谈话者、场景、句法和韵律,但又组成一个整体。主题:“荒原”象征了现代文明崩溃的情景,概括了一次大战时代的普遍特征。诗人将以伦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视为荒原。在这个荒原上,信仰泯灭,理性崩溃,爱情堕落为兽欲,诗情画意荡然无存,人们虽生犹死。诗人暗示,现代人只有加强道德修炼,听从上帝,忏悔和祈祷,大地才会恢复生机。这个荒原的形象反映普遍的幻灭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八、艾略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在理论和批评方面,他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等著作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的所谓新古典主义理论,旨在反对浪漫主义。他提出了“非人格化”的主张,针对浪漫主义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现的观点,指出生活与艺术之间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诗人的感情只是素材,要进入作品首先要经过“非人格化”,将个人的情绪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情绪。针对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他提出了“思想知觉化”和“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他主张作者寻找并描写那些能唤起情感体验的一套事物、一串经验,以这些“客观对应物”的象征意义暗示和传达,从而避免直接的叙述和描写。他的主张对20世纪现代诗派影响巨大,诗人的作品不再用词语去表达情感,而是像绘画一样展示各种意象、典故、事件、情景等构成的“客观对应物”,不了解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便无从了解诗意,而是否理解诗意也不再是阅读的关键。表现主义文学一、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奥尼尔的创作成就;表现主义在小说和戏剧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两方面的代表分别是卡夫卡和奥尼尔。弗兰茨·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审判》、《城堡》、《美国》,短篇《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在流放地》、《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尤金·奥尼尔:《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琼斯皇》、《毛猿》、《冰人来兮》、《休矣》、《悲悼》、《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奇异的插曲》、《发电机》、《无尽期》。二、表现主义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①杰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沃伊采克》;②弗兰克·魏德金:《春醒》、《地灵》;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表现主义喜剧的奠基人):《到大马士革去》、《梦幻剧》、《鬼魂奏鸣曲》;④莱因哈特·约翰斯·佐尔格:《乞丐》;⑤瓦尔特·哈森克勒弗尔:《儿子》;⑥恩斯特·托勒:《转变》、《群众与人》、《机器捣毁者》;⑦盖奥尔格·凯泽:《加莱的市民》、《从午夜到清晨》、《珊瑚》、《煤气》上下部;⑧卡莱尔·恰佩克:《罗素姆万能机器人》;⑨埃尔默·莱斯:《加算机》。三、表现主义文学的定义和表现主义作品在内容和艺术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定义: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表现主义文学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映。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表现主义诗歌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怪诞、诡异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内容上:①表现主义作家们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把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机器看作是社会罪恶的根源;②表现主义作品的内容大多表现在喧嚣、混乱、罪恶的城市中人们的压抑、悲哀和忧郁。艺术上:①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②表现主义作家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感受抽象出来,用一个象征的形象来予以表现;③表现主义作品常常充满狂热的激情和极度的夸张。四、表现主义戏剧的主要特点。①表现主义戏剧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它们着重研究的是社会与政治动荡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创伤。表现主义戏剧中强烈的政治倾向,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②表现主义戏剧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它的人物的心理具有矛盾对立两面性的重大特征。③表现主义戏剧从结构上对理性主义宇宙观作了否定,它以心理世界流转易形、变幻莫测的存在形式取代了传统戏剧和谐统一、准确具体的时间空间。④表现主义为了把无形而连绵不断的心理长河呈现于人的面前,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戏剧体裁自身的意识流语言。⑤表现主义戏剧中的“意识流”,既有意识的内容,如描写、叙述、判断、回忆等,也有无意识的内容,如感觉、梦呓,甚至没有意义的字词、音节等。五、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主题分类及其代表作。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从主体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以及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卡夫卡的传记《判决》、非理性小说《乡村医生》。第二类,揭露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至“异化”的现象。《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象征着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所创造的金钱、机器等事物反过来操纵了人,最终把人变成了“非人”。第三类是描写现代西方社会里,小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小人物的生活总是充满烦恼。第四类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在流放地》,制造杀人机器的残酷军官为了修理机器,最终被机器所杀。六、卡夫卡《审判》的主题意蕴。《审判》被公认为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最能代表卡夫卡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讲述了银行职员K因不知名的罪名被起诉,K从控诉司法腐败到屈从于法庭,最终被判死刑并被处死的故事。《审判》批判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司法机构。从表面上看,《审判》是一部荒诞的非理性的小说,但它深刻地揭露了奥匈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腐败的司法制度。卡夫卡运用象征的、夸张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发展变化,别具匠心地达到了揭露法律机器残酷无情的目的。七、卡夫卡小说《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小说主人公K看得见城堡却始终进不去,也无法与城堡的管理者、统治者对话,这象征了小人物们在庞大的官僚体制下的处境。“城堡”既有封建专制制度的专横,也有现代西方社会那种庞大而严密的官僚机构。“城堡”对老百姓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他们的奴性,使他们认为自己卑贱。结果,人人害怕官方。但是,他们一方面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一方面又为能替城堡效劳而感到无比光荣。这是非常可怕的奴性。“城堡”是奥匈帝国反动的国家机器的象征,扩大一点看,也是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对立的权力的象征。八、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卡夫卡常常用抽象的、荒诞的手法表现他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本质;②卡夫卡的小说富有象征性;③卡夫卡的小说有一种冷漠的笔调,但正是在这种冷漠的笔调中包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九、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发展阶段。奥尼尔40年的创作道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现实主义:《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等作品领导美国戏剧走出了“市侩的埃及”,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中期表现主义:《琼斯皇》、《毛猿》等作品再接再厉,大胆创新,开创了美国戏剧的表现主义时期。

晚期独创而成熟的现实主义:《冰人来兮》、《休矣》创造了他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预示了美国戏剧向存在主义、荒诞派的转向。意识流文学一、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条件及其定义。意识流文学是在20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受到多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现代心理学的观念与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并在继承前代文学心理分析的优良传统与人本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自觉反叛传统观念,探索新的艺术技巧而取得的重大收获。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意识流文学的概念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二、意识流文学的开端之作和代表作家作品。①艾杜阿·杜夏丹:《月桂树被砍掉了》,首次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隐微的意识活动,被认为是意识流文学的真正开端;②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共七卷,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③多萝西·理查森:《人生历程》;④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墙上的斑点》,长篇“生命三部曲”《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⑤威廉·福克纳:描写康普生家族的《喧哗与骚动》,描写沙多里斯家族的《沙多里斯》、《不可征服的人们》,以塞德潘和麦卡斯林家族的盛衰兴替为表现对象的《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以及展现资产阶级暴发户兴起的、号称“斯诺普斯”三部曲的《村子》、《小镇》和《大宅》;⑥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三、意识流文学作品在内容上的基本特点。从内容上看,意识流文学强调对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的描摹,由此来表现在机械文明戕害人性、传统价值观失落、战争与暴力摧毁了人们对未来理想的信念的背景下,现代西方人精神上的惶惑、孤独、焦虑与恐惧,反映他们日趋严重的与社会、与文明之间的疏离感、异化感,从文学人物身上揭示出某些现代社会中最欠缺、最可贵的东西,即同情、谅解、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四、意识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首先,意识流文学推翻了传统文学中对时空关系的处理方式,根据再现人物心理真实的需要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其次,意识流小说频繁调整、转换叙述视角,使多位人物的意识杂然并呈,透过不同人物的眼光和思维的“滤镜”看待世界,突出被感受、被再现的图景中所包含的观察者的主观干预,同时也体现出每一主观角度的局限性。第三,与上述两方面的艺术特征相联系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作家们心目中真实的人性与真实的生活本质,作家们忠实于主观世界的描摹而淡化外部故事情节的叙述,因而使作品缺乏传统意义上完整的、遵从时间与空间上的逻辑顺序的故事与人物命运的交代。第四,意识流文学中人物的意识活动具有鲜明的流动性、非逻辑性与纷乱无序性。最后,意识流作家亦常常采取象征、暗示、比喻等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微妙的感受,以及由某一事件触发而产生的独特印象,并使作品产生浓郁的诗意。五、伍尔夫的《现代小说》的意义。1910年,伍尔夫发表《现代小说》一文,尖锐抨击了当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威尔斯、高尔斯华绥、贝内特等人,认为他们编织坚实可靠与酷似生活的故事的做法只是模拟了生活表象的真实,主张要表现人物心里的幽暗区域,从而达到对生命本质真实的把握。所以她崇尚乔伊斯等代表的“精神主义”而反对威尔斯等代表的“物质主义”。该文是伍尔夫创作的指导方针。六、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手法。作为伍尔夫直接展示人物心理流程的第一次尝试,首先,小说以一个外部世界的事物作为触发人物意识流动的媒介,人物自由回忆、联想与想象,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浓缩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其次,为了逼真呈现自然流动的“主观生活之流”,作家抛弃了人物理性思维活动的逻辑性,人物的思绪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极具随意性。第三,小说虽然体现了明显的淡化甚至取消情节的倾向,但依然有一个高潮,这一高潮往往反映了人物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瞬间的认识和领悟,也即顿悟。最后,小说家还通过“斑点”的无意义与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丰富性的对照,凸显了外部事实无意义,而人的内在体验具有无与伦比的首要价值的思想。七、《达罗卫夫人》的结构线索。作品分别以克拉丽莎与赛普蒂莫斯这两个从未谋面的人物的意识流作为结构的中心,构成了两条平行而又相互交叉的意识流线索。八、“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指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通过诸多长、中、短篇小说,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核心构建的文学模式。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作家虚构出来的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北部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人物活动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所以他的这些作品被总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西方评论家更将之誉为“福克纳的神话”。“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绕口的名字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河水慢慢流过平坦的土地”。这些小说围绕着约克纳帕塔法县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在美国独立战争直到二战后两个多世纪间的兴盛与衰败,讨论了美国南方人民的道德与信仰上的缺失与富足。九、《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意蕴。小说以凯蒂的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古老的庄园制经济的崩溃,既为没落的南方唱出了一曲忧伤的挽歌,又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实力原则的批判。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传统道德法规的破产;骄傲的昆丁在世事变迁面前毫无应变能力,班吉索性成为一个白痴,而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的杰生,则在贪婪的物欲面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十、《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①显示出意识流小说手法与多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结合。使读者在多重叙述视角的交迭中,进一步加深对整幅图景、整个故事的印象与理解。②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所用的另一种手法。神话模式的运用,使得福克纳笔下的故事突破了南方家庭日常琐事的局限,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的深刻寓言。十一、乔伊斯的主要作品及其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乔伊斯的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乔伊斯在他的短篇集《都柏林人》中,本着艺术模仿现实生活的宗旨,取材凡人小事,以微观表现宏观,同时又大胆地采用了回环、内心独白和“顿悟”等写作手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再现。在《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技巧来展示人物在生理与心理上的成熟过程,同时还运用了语体变化和独特的结尾方式使小说浑然一体。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不仅创造性地模仿了《荷马史诗》的框架结构,通过神话与现实的对照,以实现其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其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相结合的能力也是令人称道的。《尤利西斯》揭示的不仅仅是都柏林三个普通市民一天的感性生活,而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乔伊斯采用了一种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和极端异化的时代。十二、《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在结构和人物设置上的对应关系。乔伊斯精心采纳了古希腊神话英雄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模式来结构这部小说,在人物关系上也有意与神话人物互相对应。从结构关系上来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描写了奥德修斯在帮助希腊联军攻下特洛伊城后为返回故乡而漂泊海上10年的经历,尤其着重描写了最后40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历尽艰险化装成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终于跟忠贞不渝的妻子珀涅罗珀和勇敢的儿子特莱默克斯团圆。《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出场前3章描述斯蒂芬孤独、追求与执着思考的部分与特莱默克斯的寻父过程相呼应,最后3章描述布卢姆与斯蒂芬这一对精神上的父子团圆回家与《奥德修纪》结尾相呼应,中间12章描述布卢姆奔波游荡的过程与奥德修斯海上漂流的经历暗合。从人物关系上来看,《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的人物设置也是平行的,即斯蒂芬与奥德修斯之子特莱默克斯对应,布卢姆与奥德修斯对应,莫莉与珀涅罗珀对应,小说名“尤利西斯”则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十三、《尤利西斯》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尤利西斯》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从表面上看,作家严格按照物理时间的逻辑顺序,描写了1904年的这一天发生在三个人物身上的故事,但是,作家又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意识活动的表现,将漫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空间浓缩在18个小时的物理时间与方圆几十里的地域范围之内。作家充分调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对白与旁白等等技巧,以充分展示人物头脑中纷乱如麻的感觉、印象、回忆、想象、幻觉、梦境以及无数稍纵即逝、难以名状的灵感、直觉与顿悟。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莫莉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她的意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无拘无束地奔流,乔伊斯取消了标点符号的间隔,以强调其意识流动的连续性特征。存在主义文学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定义。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原是来自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基尔凯郭尔的一个哲学概念。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我们今天所说的存在主义主要就是指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物”。存在主义指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存在主义的出发点是对世界荒谬尤其是人生荒诞的认识。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二、存在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本质区别。传统文学基于传统哲学对于事物本质或者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追求,在小说戏剧中往往突出表现为故事情节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人物受到环境的制约和支配,性格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改变,成为某种典型等;而存在主义强调偶然、荒诞、世界的非理性,因此取消了传统文学所依赖的因果关系,并否认典型的存在。传统作家对生活进行直接描写并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判断,而存在主义作品都可以看成是哲理的、象征性的寓言。作者大量使用隐喻、象征、无逻辑的手法,语言力求简洁,叙述冷漠,与作品要表达的荒诞感相一致。存在主义文学常常把人的主观情绪作为表现的直接对象,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情绪作为题材,这在19世纪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存在主义将这种主题与现实割裂,而与非理性的心理意识和反传统的时间节奏相结合,因此迥然有别于传统的心理描写。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以及代表作家的不同创作视角。由于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特殊依存关系,哲学的命题同时就是文学的主题。存在主义哲学基本的前提是人生荒诞。存在主义哲学所涉及的荒诞、恐惧、孤独、失落感等基本命题本来都属于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情绪的范畴,具体的、生动的、混乱的心理情绪如果抽象化为哲理概念,就完全违背了存在主义的本意,所以这些命题最适宜的表达方式是直觉的文学的方式。萨特从政治哲学的立场出发,阿尔贝·加缪更多从文学家的角度,西蒙娜·波伏瓦则从女性觉醒的意识入手。三位作家形成鼎立之势,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存在主义文学世界。四、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主要创作和论著。萨特:小说《恶心》、《墙》、《自由之路》,剧本《苍蝇》、《巴里西纳》、《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与人类情感》、《辩证理性批判》;加缪:《局外人》、《西绪弗斯神话》、《鼠疫》、《戒严》、《正义者》、《反抗者》;波伏瓦:《女房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一代名流》、《第二性》,剧本《吃闲饭的嘴》,晚年四部自传体回忆录《少女时代》、《而立之年》、《势所必然》、《归根到底》。五、《局外人》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的结合。作品抛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莫尔索的故事是一个琐屑的、带有偶然因素的故事,他所做的一切之间没有任何必然因果关系;采用了刻板拘谨、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人物对世界的陌生感,人物的孤独感,而不是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六、小说《墙》的寓意性。萨特的小说《墙》是带有明显寓意的存在主义故事。标题本身就有象征意味。作者向人们揭示了荒诞的面目。作品中生死不过咫尺之间,墙里墙外,善与恶、英勇与背叛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切都是模糊虚假的。想活下去的人离开屋子就死了,想死的人信口胡说却活了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谬的,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拉蒙竟然会自己跑到墓地。这一切都如此莫名其妙,证明了世界无理性可言。伊皮叶达万念俱灰。书中三个人物还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观念,作品没有提供恒定的道德伦理可供参照,主人公自己在特殊的情境中完全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于选择的后果无从预料,也无从评判。七、萨特的“境遇剧”。萨特将自己的剧本称为“境遇剧”。境遇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萨特1947年曾经在《我们提倡境遇剧》中说:“如果说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这个境遇中并且通过这个境遇选择自己,那么就应该在戏剧中表现一些简单的……最能表达他的关注的境遇,并且把那个境遇向某些自由提出的问题介绍给公众。”萨特的核心思想是“人就是自由”,而主要是选择的自由。他认为自由在一些极限境遇中最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他的剧本常设置一些极限境遇,如生死关头、地狱之中等。八、萨特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色。①萨特的作品往往以人物情节图解哲学观点;②萨特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抽象的,没有明确的时空观念;③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博采众长,并不固执于任何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他作品的寓意性、象征性很强,更多地体现出一个哲学家的理想。荒诞派戏剧一、荒诞派戏剧的定义、形成的基础和诞生的标志。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涅斯库、阿达莫夫、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荒诞派剧作家拒绝像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的基础分别是超现实主义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的《荒诞派戏剧》一书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对这一戏剧潮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括,荒诞派戏剧这一名称正式诞生。二、荒诞派的代表作家作品。①尤金·尤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阿麦迪》、《新房客》、《犀牛》;②阿尔图尔·阿达莫夫:《滑稽模仿》、《侵犯》、《大小演习》、《塔拉纳教授》、《乒乓》、《波罗·波里》;③撒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最后一局》、《克拉普最后的磁带》、《美好日子》、《哑剧1号》、《呼吸》;④让·热奈:《死牢》、《女仆》、《阳台》、《黑人》;⑤哈罗德·品特:《房间》、《升降机》、《生日宴会》、《看管人》、《地下室》、《昔日时光》;⑥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美国之梦》、《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临终》、《海景》。三、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主义的不同悲剧类型。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古典主义的悲剧是英雄悲剧,浪漫主义的悲剧是情感悲剧,现实主义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现代主义的悲剧是心理悲剧,后现代主义的悲剧则是处境悲剧,它是西方当代人的悲剧。四、荒诞派戏剧的内容和结构特点。内容:一方面,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人可写的东西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荒诞派作家反掉了传统戏剧的各个方面,追求尤涅斯库所谓的“纯戏剧”,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纯到极致,也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这两方面是相关的,艺术的绝境只不过是生活的绝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结构上:由表现主义戏剧流转易形、扭曲不定的艺术时空,蜕变成为荒诞派戏剧破碎散乱、往复循环的宇宙图景。荒诞派戏剧就是把非人化的人物与破碎了的宇宙统一起来,呈现在舞台上。五、荒诞派戏剧对语言的关注和革新。荒诞派戏剧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有着超越艺术、表现问题的更深层的哲学意义。荒诞派以一种不破不立的方式来进行更彻底的语言革命,它改造逻辑化的语言,为语言注入“诗意”。荒诞派否定传统语言的革命,目的在于重建新的人本观念。荒诞派戏剧对语言的否定有两个方面:其一,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能力是有限的;其二,语言作为理性认识的工具,内涵是枯燥的,科学使语言变得抽象、死板,生活则把语言压榨得干瘪无力。六、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色。主题内涵:《等待戈多》表现了失去信仰、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信仰,企图重新找回信仰,并且意识到不可能重新找回信仰的人的状态。艺术特色:作品缺乏戏剧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端、发展、高潮、再现,但是作品富于剧场性,通过动作、语句、悬念、突转四个方面的实践,使得荒诞派的作品中那些似乎令人厌倦的生活内容变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观众通过荒诞戏剧看到了生活的本质,直观了整个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作家作品。第一,早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作家是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和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代表作品有阿斯图里亚斯的《危地马拉的传说》、《总统先生》(首开魔幻现实主义之先河)、《玉米人》,卡彭铁尔的《埃古·扬巴·奥》、《这个世界的王国》等。第二,中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有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品有鲁尔福的《佩德罗·帕拉莫》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三,晚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作品有卡彭铁尔的《方法的根源》,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智利女作家伊沙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总的来说,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三位作家是阿斯图里亚斯、胡安·鲁尔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魔幻现实主义是对拉丁美洲独特现实的深刻反映,尤其展现了按照拉丁美洲人的思维方式所认定的现实。其次,多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杜撰或为了魔幻而魔幻,而多是以冷静的态度和毫不辩解的口吻来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第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夸张、变形、象征、荒诞和漫画等手法来逼近某种奇特的现实,不是为了求奇求幻,而是为了把现实抽象成某种寓言,再借助读者的想象把寓言还原成某种现实。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成就。早期(五十年代):作品多为短篇小说,且刻意模仿福克纳和卡夫卡,195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伊莎贝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和《周末后的第一天》中开始出现恍惚迷离的魔幻意味,同年中篇《枯枝败叶》问世。中期(六七十年代):1961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自认为比《百年孤独》的艺术技巧更为高超。1962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7年《百年孤独》正式出版,1970年短篇小说精品《巨翅老人》发表,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75年《家长的没落》,是一部长篇反独裁小说。后期(八十年代以后):马尔克斯悲叹说现实比小说更为离奇和残酷。1981年《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1982年《番石榴飘香》,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9年《迷宫中的将军》,1994年《爱情和其他魔鬼》。1999年作家罹患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2014年4月去世。五、《百年孤独》的主题意蕴和叙事艺术。主题:《百年孤独》模仿《圣经》从旧约的“创世纪”之人类开始到新约的“启示录”之世界末日的写法,完整地影射了哥伦比亚、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暗喻人们如果依旧不能摆脱孤独走向团结,注定只能走向毁灭。(马尔克斯:“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叙事:《百年孤独》中迷人的魔幻部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深刻而又真实的力量却没有坠入生拉乱扯的泥潭,关键在于作品了不起的叙事艺术。这也是马尔克斯自觉意识到的,他采用外祖母叙述故事的方式,摆脱开一切理性主义的框框,冷静地、毫不怀疑地叙述下去,采用时空交错和家族绵延的方式把故事一再叙述下去。

第三编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文学一、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及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先后出现,一批不属于任何流派的诗人和作家则坚持独立的艺术探索,同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一个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坛新格局。这个时代后来被人们称为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以区别于19世纪文学中以普希金的名字为标志的“黄金时代”。二、俄国象征派、“阿克梅派”的代表作家与作品。俄国象征派代表作家作品:弗·索洛维约夫被尊为精神导师。①德·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②康·巴尔蒙特《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③勃留索夫的诗集《第三守备队》、《致城市与世界》;④费·索洛古勃的长篇小说《卑下的魔鬼》;⑤亚·勃洛克的长诗《报应》;⑥安·别雷的长篇《彼得堡》是俄国象征派的代表成果。阿克梅派是在象征派内部发生争论之后出现的。这一派诗人认为最高的自我价值在尘世,追求艺术表现的明朗化和清晰度,主张恢复词的原始意义,显示出与象征派艺术观的鲜明对立。①尼·古米廖夫是阿克梅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异国的天空》、《箭筒》、《篝火》等诗集;②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鸟群》;③奥·曼德尔什塔姆的诗集《岩石》。三、俄国未来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俄国未来主义流派分为“立体未来主义”和“自我未来主义”。前者的代表有大卫·布尔柳克等一批诗人联名的《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后者的代表有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集《我!》等。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米·阿尔志跋绥夫的长篇小说《萨宁》。四、现实主义作家群体及其代表作品。①库普林《决斗》、《亚玛》;②魏列萨耶夫《走投无路》、《在转弯处》;③伊凡·布宁《安东诺夫卡的苹果》、《乡村》、《从旧金山来的先生》;④列·安德列耶夫《红笑》、《背叛者犹大及其他》、《七个绞刑犯的故事》。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92-1907)创作包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作品,浪漫主义有《马卡尔·楚得拉》、《鹰之歌》、《伊泽吉尔老婆子》,现实主义有《切尔卡什》、《沦落的人们》、《福马·高尔杰耶夫》(高尔基首部长篇)、散文诗《海燕之歌》、著名长篇《母亲》。中期(1908-1924)创作在思想指向和艺术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高尔基完成了六大系列作品,即“奥库罗夫三部曲”、自传体三部曲、《罗斯记游》、《俄罗斯童话》、《日记片段》和《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晚期(1925-1936)创作主要是两部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的“奥库罗夫三部曲”:奥库罗夫三部曲是高尔基系统考察和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最初成果,包括中篇小说《奥库罗夫镇》、长篇小说《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和《崇高的爱》(未完成)。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五、安·别雷的长篇小说《彼得堡》的象征艺术。《彼得堡》中的人物不过是一种“想象的形式”,地点与时间不过是一种“象征”,全部作品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生活”的记录。首先,彼得堡就是一种象征,它是俄罗斯帝国的象征,东方和西方“两个敌对世界的交接点”的象征,它的历史也象征着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的历史。其次,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阿波罗·阿勃列乌霍夫象征着那种把东方的守旧和西方的虚伪结合在一起的官僚,乃至整个矛盾重重的俄罗斯国家机器。另外,小说中的许多场面、事件和细节,也同样具有象征意义,如最后的炸弹爆炸的巨响,象征着正在来临的世界性灾难和危机。这一切使得整部小说获得了一种宽泛的象征意义。除了象征性的描述之外,作品中还充满着人物直觉、下意识活动的呈现与自由联想,作者的叙述有时也具有非理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接近于意识流小说。六、高尔基创作的三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特色。高尔基的早期创作,风格多样,色彩绚丽,激情充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呈现出以力度与气势取胜的基本格调和刚健明快、激越高亢的总体美感特征,而其基本思想倾向则是社会批判,并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为旨归。高尔基中期作品,共同记录了作家在民族文化心态研究这一总体方向上艰难跋涉的足印。这是高尔基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清醒的现实主义笔法,纯熟洗练的描写艺术,行云流水般优美自如的叙述语调,体现着作家忧患意识的沉郁的风格,一起显示出作家新的美学追求与杰出的艺术才华。高尔基晚期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开阔的艺术视野结合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强烈的历史感伴随着缜密的心理分析,叙述风格上则显示出一种史诗般的宏阔与稳健。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作家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某些新鲜经验,如通过人物的梦境、幻觉、联想、潜意识,或以象征、隐喻、荒诞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分裂、精神危机和意识流程。七、《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艺术特色和萨姆金形象的意义。艺术特色:①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家广泛运用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心理描写、心理分析方面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人物的梦境、幻觉、联想、潜意识,或以象征、隐喻、荒诞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分裂、精神危机和意识流程。②善于运用对照的方法,在人物与人物的相互比照中显示形象的性格特征,是高尔基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萨姆金形象的意义:高尔基要表现主人公“灵魂的历史”,且要通过这一颗灵魂去观照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及其消长变化。早期苏联文学与侨民文学“第一浪潮”一、十月革命后俄罗斯文学的两大板块。两大板块:苏维埃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的主要部分)和俄罗斯侨民文学(国外俄罗斯文学)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