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根本的含义:(1)但凡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深化拓展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1)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根本的含义:其一,但凡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只有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主观作用于客观,才使客观事物的面貌发生变化。因此,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3)改造主观世界是一种意识活动,不属于实践的范畴。因此,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不正确的。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也不属于实践。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根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B.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原因:A.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B.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原因:A.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开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实践的类型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例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表达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创造、《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开展低碳经济的招商工程,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开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答案】〔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根底。“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实践的观点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特点、类型、实践是认识的根底等知识。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根底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不管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注意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那么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那么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开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开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认识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5.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根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开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那么。例题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开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开展③实践开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考点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最根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错误的。(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2.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开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4.启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我们要做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开展真理,改正错误。考点4.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那么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性(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

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例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防止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到达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根底而存在考点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的反复性(1)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才能完成。(2)原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1〕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根底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开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开展的,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1〕原理:认识运动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原因:实践是在不断开展的,真理也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开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深化拓展

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根底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2.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开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开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开展,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不断的指导。事物是变化开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开展的,因而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开展的。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有限性就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3.正确理解认识的开展过程在实践根底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上图示)。例题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开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开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开展、促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开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开展实践,适应新的开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答案】(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根底上。(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稳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开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效劳。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材料1: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升空。经历地月飞行、近月“刹车〞、成功环月和降轨拍摄等几大环节,“嫦娥二号〞成功传回分辨率优于1.5米的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顺利完成历史使命。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未来五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中国探月将完成绕、落、回三步曲中的第二步。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1月8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揭幕仪式在北京举行。材料2:2010年12月20日,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表讲话时指出,宇宙空间奥秘无限,航天事业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重要一步,但后续工作更为繁重、任务更具挑战、使命更加荣耀。工程领导小组要组织带着各有关方面再接再厉,推进后续工程任务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命题角度1:“嫦娥二号〞成功传回分辨率优于1.5米的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表达了哪些哲学道理?(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2)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4)实践是认识的根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开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6)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7)事物的开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命题角度2: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有关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