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世界古代史课件_第1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世界古代史课件_第2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世界古代史课件_第3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世界古代史课件_第4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世界古代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古代史〔上古局部〕前言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二章上古埃及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第四章上古印度第五章古代希腊第六章古代罗马前言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两局部,实际上包括人类社会开展史上最初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时间上来说,迄今人类历史不过300—400万年,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历史不过300多年,可见人类社会历史99.9%以上的时间属于古代历史的范围之内。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社会开展是极不平衡的,因而各个社会阶段之间的划分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时限。原始社会的解体、国家的产生,各国各地区也不一致,最早的如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代末、300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地中海克里特岛那么在公元前3000年代晚期。比较晚的在公元后几世纪〔如日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等〕、十几世纪〔如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等〕原始公社制才解体。封建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衰亡和解体,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从15、16世纪起,封建制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产生,中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到17、18世纪在欧洲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学习世界古代史,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而周密地研究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物质资料和文献资料。要注意这段历史史料的特殊性,必须注意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资料。返回

第一章原始社会参考书目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形成第二节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开展第三节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第四节原始文化作业1/31/2024参考书目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返回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形成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二、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一、从猿到人一、从猿到人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十九世纪以前,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主要有两种。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唯心与唯物之别,但它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都没有能做出科学的答复。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1871年,达尔文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奠定了人类起源科学的根底。1、攀树的猿群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据现已掌握的资料所知,攀树的猿群一般指三种猿:原上猿、埃及猿、森林古猿。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上述三种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1〕原上猿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3000万年前,它们有32颗牙齿,身长如猫,能在树丛间灵活跳跃。〔2〕埃及猿

约在2800-2600万年前,它们也有32颗牙齿,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类人猿及人的牙齿相似。〔3〕森林古猿

最早在1856年发现于法国,后来欧、亚、非各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前。同原上猿一样,它们也是林栖动物,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2、正在形成中的人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1〕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后在中国云南的禄丰、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希腊雅典附近的庇尔哥斯等地均有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1400—800万年前。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且与其它平列,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臼齿的宽度超过长度,面部短缩,颌骨后缩,牙拱呈V型而不是U型,脑容量约为300毫升。〔2〕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粗壮型是人类开展的旁系,约在60万年前灭绝,而纤细型开展为后来的人类。纤细型南方古猿和腊玛古猿更接近于人类,其脑容量为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对握。南方古猿纤细种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古猿到底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答复,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手学会使用、制造工具双脚用于走路身体构造的变化脊柱头大脑意识感觉器官语言二、完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够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后,其体质仍在开展。中国学者体质形态的开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1、早期猿人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层发现的。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380-360万年前之间。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编号为“KNM-ER1470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300-270万年前之间。1470号人的脑容量约为725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层35.5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经测定为261万年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认为,这是1470号人制造的。从1960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类,定名为“能人〞。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80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说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1470号人小〔估计约为560-680毫升之间〕。2、晚期猿人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80万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颌形态似猿,但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在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开展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40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局部的开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代人相近。但头骨保存更多的原始性质。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3、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亚、欧、非三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等。在非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1100-1600毫升之间,平均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人类用火遗迹4、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9.2万-1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现,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克罗马农洞穴壁画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返回第二节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开展一、生产力的开展1、旧石器时代2、中石器时代3、新石器时代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开展1、血缘家族2、母系氏族公社3、父系氏族公社4、国家的产生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至二、三十万年前;中期自约二、三十万年前至约五万年前;晚期自约五万年前至约一万五千年前。1、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石器的根本类型――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现,但是制作还很粗糙。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的制作已有较大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石片进行细致的修整。因而石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形状更加规整,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器。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使用不如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广泛,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和宋集的生活。尖状器刮削器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晚期,这时,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现了骨针、鱼钩、投矛器等工具。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装上木棒的矛和鱼叉等。这是生产技术中的又一重大进步。形状各异的骨器2、血缘家族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当时的社会严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血缘家族是一种实行内婚制的血缘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同辈人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在内,而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辈行划分的,因此又被称为辈行婚或班辈婚。血缘家族可能是通过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不同年龄〔不同辈行〕的两性的接触,再加上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的。

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家族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从考古资料来看,家族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当食物缺乏时,整个家族就得集体移居别处,甚至在有些地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常被遗弃或被杀死。3、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开展,生产力的开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的结合,并要求各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当时人们已经定居,这就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就成为必要了。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也被禁止了。当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巩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在母系氏族里,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世系从母方确定的缘故,也因为当时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当氏族人口增殖之后,一个氏族又分为两半,这两半又成为两个氏族,于是先前的氏族变成胞族〔大氏族〕,这说明氏族和部落是同时产生的,而胞族那么是后来才有的。二、新石器时代

1、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之后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考古学上通常又将其划归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5000年前,约终于距今七、八千年前。这一时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镶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上,形状比较细小,箭头也是细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学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称为细石器文化。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创造,弓箭与旧石器时代的投掷武器相比,有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率高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狩猎的效果。2、新石器继中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约始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结束的年代各地不一。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经过磨光加工的石器的流行,这是生产力开展的新的标志。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人们还学会了地石器上钻孔的技术。新石器时代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制陶术的创造,这一技术的创造大大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磨制石器3、原始农业、畜牧业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开展而来的,人们在采集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栽培了许多植物,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当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锄或石锄,这种用锄头来耕种的农业,称为锄耕在家农业。就目前的资料所知,世界上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东亚、西南亚和美洲。原始的畜牧业是由狩猎经济开展而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早于原始农业,在中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最初人们驯养出来的是绵羊和狗,到新石器时代,猪、山羊、牛、马、驴、骆驼等动物也都陆续被驯养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开展,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从而使人类转入了比较持久的定居生活,于是,有一定布局的村落开始出现。同时,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开展了。当时的家庭手工业有制革、制陶和纺织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要是妇女。4、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氏族的管理仍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它由氏族的全体成年男女组成,人人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氏族议事会可以讨论和决定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氏族的首领称为氏族长,大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氏族长领导氏族劳动生产,合理安排氏族的日常生活。平常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她〔他〕没有强制权,不称职的也被氏族会议随时撤换。在经济上,一切财产归氏族所有,大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死者的财产由其氏族继承,夫妻不能相互继承,子女也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可以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在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的开展,氏族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组织的不断分衍,两个氏族间的群婚实际上已很困难。于是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过渡到对偶婚。对偶婚家庭的主要特征是一男一女在一定时间内的婚姻。但这种婚姻很不牢固,离合比较自由,并且权在女方,对偶双方各属其氏族。对偶婚的开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望门居和从妇居。望门居时的婚姻生活采取男方走访女方的形式进行。从妇居时男子住在女子族中,但不属女方氏族的成员。对偶婚家庭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返回第三节原始公社的解体金属器社会大分工私有制阶级父系氏族公社个体家庭农村公社军事民主制国家1、金属器的出现与社会大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开始使用天然铜,后来学会了从铜矿石炼铜,但炼出来的是纯铜,质地柔软,不适于制造工具,所以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一、金属器时代真正的金属器时代是从使用青铜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它有熔点低、硬度大、易于锻铸等优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造各种用具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铜器的造价很高,硬度也没有超过石器,所以还不能排斥石器在这一时代的继续使用。铁器时代的出现比青铜器晚,它是金属器时代的最高阶段。它由于冶炼温度高、韧性高,实用性强,而且铁矿分布较广,造价低廉,所以铁器的出现最终排斥了石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是西亚的赫梯人。从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到铁器时代,是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由于各地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也不一致。随着金属器的使用,生产有较大的开展,原来的锄耕农业已被犁耕农业所代替,犁耕农业比锄耕农业工作效率要高,不仅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加,而且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于是在适宜经营农业的地区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部落。同样,畜牧业也开展起来了,在适宜经营畜牧业的地方了出现了一些大规模放牧畜群的游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农业仅仅起着辅助的作用。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开展,铁制工具已经在很多地区使用。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逐渐多样化和专门化,出现了铜器和铁器铸造、制革、制陶、纺织、榨油、酿酒以及木器制造等多种专门的生产活动。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别离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生产品大大超过了维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因此游牧部落需要用剩余产品——毛、皮、肉去交换农业部落的剩余产品。而农业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余产品——谷物去交换游牧部落的剩余产品。于是,交换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现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2、父系氏族公社确实立随着生产力的开展,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二是由私有观念引起的对继承制度的改革。

父系氏族也称家长制氏族,它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母权制时代的居妇家制现在改为居夫家制。原来不稳固的对偶婚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由假设干个家长制大家族,〔或称家族公社〕所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社会的根本经济单位,家长制大家族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经分配给各个大家族使用,没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场等等。一个家族公社就是一个自然经济集团,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生产和消费由选举产生的氏族长主持。3、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其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此外,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对私有制产生和开展也起了促进作用。阶级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因为只有当劳动者能够提供一定的剩余劳动时才有剥削他人的可能。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强度的提高,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减轻自己的劳动量,剥削他人也就成为必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死,而被作为奴隶用于生产。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私有制的产生,使部落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成为不可防止。个别家族,主要是氏族长、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隶、牲畜和土地,成为富有的氏族贵族,而一般公社成员的家庭那么日益贫困化。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异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异。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1、个体家庭和农村公社个体家庭又称一夫一妻制家庭或专偶制、单偶制家庭,这种家庭萌芽于对偶家庭之中,在父权制家庭酝酿成熟,最后从父权家庭里别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个体家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属器的使用使生产逐渐趋于个体化,从而使个体家庭独立地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二是随着金属器的使用,男子在生产中占据支配地位,大量财富掌握在手,并要把这些财产传给其子女。个体家庭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丈夫的支配权,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谓丈夫的支配权,是指丈夫对妻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逞凶肆虐,而妻子只能唯夫命是从,受其奴役。所谓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结成夫妻后,不再像对偶婚那样随便离异,但这只是对妻子而言,男子那么可以公开或变相地遗弃妻子。个体家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走向解体。

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