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地质实习报告1_第1页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1_第2页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1_第3页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1_第4页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报告第一章一—绪论第二章一地层第三章一V浆岩第四章一七质岩第五章一构造第八章—区域地质演化史第七章一—区域矿产及地质环境一•绪论任务来源,性质在完成了《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科目的学习,及进行了相应的几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后,为了加强我们的野外综合实践能力和地质思维的培养,在学校的支持下,由老师带队在黄石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质教学实习。在学习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熟悉野外工作方法,运用1:25000的地形图进行黄荆山独立填图以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及独创性。实习区的范围及地理概况实习区位于黄石市老东井到汪仁水库一带。具体填图区域是西界:红光七村-板岩;东界:红光十三村西-小响洞;南界:X坐标42线; 北界:X坐标44线,总面积约有4.69平方千米。在对填图区的路线进行布置前,首先对此地区进行遥感解译,遥感解译区:西界:Y坐标17线;东界:Y坐标22线;岩浆岩及矿床综合观察在大冶铁山进行。变质岩及韧性剪切现象在浠水马垅进行。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武九铁路纵贯南北;武黄高速公路及各种不同等级的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长江水运,黄石港市大港,国内闻名。实习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势南北较低,中间较高。长江从东北角流过。中部为黄荆山,近东南向延伸,一般海拔高程在200-400m,最高446.4m(板岩)。相对高差100-300m。南部为地势低洼盆地区,海拔30-50m。二地层前寒武系大别山群(Ar3Pt1D)分布于襄广断裂以北,麻城-团风断裂以东大别山区广泛出露的混合岩化中高级变质杂岩。其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母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片岩)磁铁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共划分为六个岩组。片麻岩变粒岩组:分布于新洲旧街-浠水-薪春狮子山一线。由黑云母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母二长变粒岩、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岩等。寒武系娄山关组灰-浅灰色薄层至块层状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 673米奥陶系南津关组(O1n)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灰岩,含三叶虫、腕足类,中部为含燧石灰岩和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三叶虫;上部为粗晶生物碎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为主。富含三叶虫、腕足,其底界以出现生物碎屑灰岩为标志。 397.9-36.8米红花园组(O1h)底部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中部浅灰带米黄色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块

层状灰岩,含燧石团块。章山地区中上部见假鲕状灰岩。153米大湾组(Old153米灰绿色-灰色泥质瘤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中部夹灰绿色页岩,底部以结晶灰岩为界 38米志留系高家边组(Slgj)第一段(Slgj1)硅质岩、碳质硅质页岩、黑色页岩 32-200米第二段(Slgj2)灰黄色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及薄层粉砂岩,顶部见有紫红色页岩;含笔石化石 820米第三段(Slgj3)黄带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 233米坟头组(S2fn)底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向上以薄层粉砂岩灰白色-黄绿色薄-中厚层细砂岩为主,顶部为灰绿-黄绿色泥质粉砂岩。 287.66米泥盆系云台观组(D2-3y)(五通组D3w)底部为底砾岩向上为含砾砂岩,灰白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区内可见平行不整合于坟头组之上 55米石炭系黄龙组(C21)下部灰色厚-巨厚层状细粒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含珊瑚、蜓等l23米船山组(C2c)灰色厚层状结晶核形石灰岩,产蜓 l8.6米二叠系栖霞组(Plq)深灰色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灰岩。产蜓、珊瑚、腕足等部分地区底部可见灰黑粉砂岩,碳质页岩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106米孤峰组 (Plg)TOC\o"1-5"\h\z白至黄褐色硅质岩、硅质页岩 91.6米龙潭组(P2l)龙潭组碳山湾段(P2l1)含碳质泥质粉砂岩夹碳质页岩,含煤线 27米龙潭组下窑段(P2l2)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生物碎屑灰岩。 6.5米大隆组(P2d)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含碳硅质页岩,薄板状含碳硅质页岩 19.48米三叠系大冶组泥岩段(Tldl)下部黄绿色页岩、灰色薄板状中-厚层状微晶砾屑灰岩 98米T1d2灰色薄层状微晶灰岩段Tld3灰黄色泥质条带状灰岩Tld4浅灰色灰岩段嘉陵江组(T2j1)灰色厚一巨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灰岩第四系实习区的大部分区域遭第四系覆盖,其中沟、谷、川等腹地为第四系的沉积区,第四系的沉积物主要有冲积物与片状坡积物,以及板岩山所见的崩塌物。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呈有规律的分布,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坡积物:基岩风化物被雨水携带沿斜坡运行,堆积在山坡和坡麓的一种运积母质, 呈片流状;崩塌物: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三•岩浆岩1,铁山岩体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各矿体均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连绵全长5km(图1)。矿体形态多呈透镜状,形态变化较大(图1、2、3)。6个矿体除龙洞矿体向南倾斜和尖林山矿体呈隐伏平卧状外,其他都向北北东倾斜。单个矿体长360-920m,倾斜延深100-550m不等。厚10-80m,局部可达180m。大冶铁山铁(铜)矿位于湖北黄石市西25km处,东南距大冶县城15km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皱带的大冶拗陷褶皱带内。图片2,主要岩石类型中细粒石英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中细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基质由斜长石、角闪石、钾长石、石英组成,另外还有副矿物:磁铁矿、榍石等。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岩石粒度较边缘相逐渐变粗,出现钾长石、斜长石斑晶,斑晶自形程度逐渐增高,可见到钾长石的卡式双晶,斜长石的聚片双晶。为岩体的过渡相。向岩体内部斑晶逐渐变大,变多。粗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以含粗大斑晶为特征,岩石呈浅灰色微带肉红色,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有斜长石、角闪石、钾长石,钾长石斑晶大小2-20mm。基质为石英、斜长石。3,岩相分带,侵入其次分析。熊家境岩体分为三个相带:边缘相、过渡相、中央相。岩体从外到内岩性一次为中细粒石英闪长岩、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粗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岩性表现出从细粒到粗粒的特征,长石自形程度逐渐增高,斑晶逐渐变大,数量变多。与岩浆的结晶分异规律一致。此外,在岩体中出现了接触交代蚀变带,以石榴子石、透灰石、透闪石出现为特征,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灰岩)接触带上,该带东边即为铁山矿体。熊家境岩体流面流线构造显著,可测产状;岩体中还分布有包体,以及正常岩脉穿插,岩脉结晶年龄晚于岩体形成年龄。四•变质岩一,区域变质岩分布区域分布于襄广断裂以北,麻城一团风断裂以东大别山地区主要岩石类型浅粒岩浅褐色,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浅色矿物由长石和石英组成,含量大于90%,其余暗色矿物均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角闪片麻岩灰黑色,鳞片柱状变晶结构,片麻构造,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其中斜长石与角闪石含量相当,含少量的黑云母,但大部分已绢云母化。混合岩肉红色,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由基体与脉体组成,基体主要由钾长石与石英组成,含量在50%左右,脉体由注入交代重熔而成,主要为角闪石,呈条带状。黑云斜长角山岩灰色,细粒纤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与角闪石组成,其中斜长石与角闪石含量相当,含有少量黑云母。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黑色,糜棱结构,流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斜长石为白色,角闪石为黑色,斜长石与角闪石含量相当,大约各占50%,该岩石发育于韧性剪切带内,发生糜棱岩化。二,接触交代变质岩1,分布区域铁山矿区矿体附近2,主要岩石类型(1) 热接触变质大理岩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主要产于岩浆与围岩的接触带,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经接触变质而形成。角岩黑灰色,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角闪石,云母等组成,还含有少量石榴子石,石榴子石为褐色,粒度大小1—2mm(2) 交代变质(东方山水库)石榴子石矽卡岩浅褐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钙铝榴石60%,斜长石10%,绿帘石25%,石英5%。岩石表,表面为不规则粒状的石榴子石,由中酸性石英闪长岩岩体与大理岩围岩发生接触交带作用形成。透辉石矽卡岩浅灰色,粒状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透辉石30%,方解石45%,角闪石7%,绿帘石10%,石英3%,由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三,动力变质岩分布区域分布在实习区断层附近主要岩石类型糜棱岩灰白色,糜棱结构,具有定向构造,主要矿物为长英质,由于发生强烈变形,矿物颗粒变细且拉长呈定向排列,在标本面上可见明显剪切面理。断层角砾岩灰白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玻璃光泽,主要由方解石,角砾,还有少量石英,长石构成,是由原岩被破碎成角状,并被碎屑充填胶结成有部分外来物质的岩石。五•构造构造类型•褶皱1)黄荆山向斜:位于黄荆山一带,总体呈南北向,全长约1.5km,核部地层被覆盖,南北地层都为T1d和T1d2。南翼向北倾斜,倾角21°~55°;北翼向南倾斜,倾角29°~45°,转折端呈直线状,即褶皱为东西走向,轴面较直立,转折端为开圆圆弧。2)曹家塆背形向斜:位于曹家塆云台观组一带,是一个小型的背形向斜,该向斜左翼正常,右翼倒转,并核部发育有窗棂构造及轴面劈理。3)柔流褶皱:位于铁山地质公园一带,是受热后发生的塑性变形,岩石中灰白的部分为灰岩变成的大理岩,而颜色深的飘带状的岩石为泥岩变成的角岩。•断裂1) 大王山逆断层:发育于大王山采石场,该处发育有三处断层,其位于中间的区域,可见擦痕和阶步,根据其相对位置及形状,可推测该断层为逆断层,同时根据该处的角砾岩成因及三个断层的相对位置,可推知,应为剪应力所致,左边断层上盘产状为345°Z45°,下盘为330°Z75°,右边断层上盘产状为70°Z78°,下盘为101°Z53°。断层依据:(1)断层清楚,产状明显;(2) 断层带附近有构造角砾岩出现;(3) 断层面上发育有阶步与擦痕;(4) 在地貌上反映为负地形2) 在填图区可见两处平移断层,均为南北走向,一处起于茶叶垱,止于幼2,全长为1.5km左右,跨越的地层很大,从S1g到T1d2,断层发育明显,地层发生明显错动;另一处起于孤儿脑,止于汪仁水库西,全长1.3km左右,跨越地层从S2f到T1d2,断层左右相同,地层的地质界线发生错动,两处断层均无地层缺失。•大型线理1)石香肠构造:位于孤儿闹南坡铁山地质公园一带,主要由能干性较强岩石在力的作用下不易发生变形,当力强度大于岩石的应变强度时,岩石便发生断裂。而位于铁山地质公园的石香肠构造是角砾岩与大理岩互层,当受到垂直层面挤压时,角岩趋于破裂,大理岩趋于流动,角岩层被拉发面形成的破裂空间被塑性流动的大理岩充填。2)缝合线构造:位于铁山公园一带,形成于不纯的灰岩中,在垂直裂面的压溶作用下,易溶组分流失,难溶组分则残存聚积,从而形成不平的锯齿状缝合面。3)窗棂构造:位于曹家塆公路旁,沿着强弱岩层相邻的强硬层的界面发育,能干性弱的岩层形成轴面劈理,能干性强的岩层为中厚层,呈背形突向软弱层。•任性剪切带位于浠水马垅地区,可观察到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剪切应变带,该处强应变带和弱应变带交替出现,在强应变带内可见大量长英质糜棱岩,岩石在韧性作用力发生了变质,具有增强的面理和线理,石英发生了明显塑性变形,被拉长,周围被绢云母和绿泥石包裹。构造单元•大地构造单元江北为襄广断裂青峰一襄樊一广济断裂,是湖北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长期以来,许多地学工作者一直认为“襄(樊)一广(济)”断裂构造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是扬子地块与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控制着自元古代以来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及构造作用的发展和演化。经过近几年来沿该断裂构造带所开展的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并证实,该断裂构造并不代表是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分界线。根据1:25万荆门市幅和随州市幅、麻城市幅区调研究表明:1)太古代时期,黄陵结晶基底物质组合特点与大别山太古代古老结晶基底物质组合一致,二者均为一套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和黑云片岩等TTG—LY组合;2)早元古代时期黄陵地区与大别山地区大体相当于稳定台地及边缘的演化,以表壳岩系沉积为特点,出露台地型沉积物组合。以含铁石英岩(苏必利尔型铁建造BIF)、孔兹岩建造及碎屑碳酸盐建造为主,火山作用十分微弱,仅在演化的晚期阶段碎屑一碳酸盐建造中夹少量双峰式火山一沉积建造,反映了早元古代晚期,两地均处于从稳定台地沉积逐渐向活动裂谷沉积转变特点;3)新元古代早期两地物质组成显示从前缘岛弧一弧后盆地一台缘沉积的组合特征。青白口纪黄陵地区的白竹坪组与秦岭一大别山地区的武当岩群同为一套安山一流纹质火山一沉积岩系,而神农架一大洪山一带处于构造剥蚀区,表现为造山后的山前垮塌堆积(磨拉石建造),即神农架凉风垭组、大洪山花山组,同为一套近源的砾岩、砂岩、泥质岩石组合。新元古生代末期随着造山作用的结束及弧后盆地的快速关闭,整个湖北地区转化为统一稳定的陆台环境,以出现陡山沱组的含磷、锰沉积和灯影组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为特征;4)早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大洪山地区上隆,竹溪一竹山一带上升为北盆缘和通山一阳新一线台升为南盆缘斜坡环境的软流滑塌沉积,志留纪时期向北逐渐过渡致镇坪一随南一带发展为陆内裂谷基性一碱性至基性一超基性岩建造。记录了扬子陆块北缘裂解时间与过程;5)沿该断裂带在房县温泉、玉堤店、谷城石化街、枣阳割耿集、随州三里岗、黄陂、黄梅、武穴四望等地扬子地块北缘沉积物质受其影响逆冲于白垩纪一古近纪红层之上,在形成“飞来峰”而且白垩纪一古近纪红层构成构造破碎带,表明该断裂构造主要形成于印支一燕山造山作用期之后。现今的襄广断裂主构造面应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江南的扬子燕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我国东部的一次强烈而重要的构造变动。燕山运动可分早、晚两期5幕,各幕强弱表现不同。早期I、II幕主要发生在大别山一带,以隆升与小规模岩浆侵入活动为主;晚期II幕以火山活动局部发育岩浆侵入活动为特征;n幕为断裂、岩浆活动发育,是重要的成矿期;v幕使盆地由断陷转入坳陷发育阶段,造成白垩系与三叠系之间普遍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分析认为,燕山期发生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及印度板块对中国的推挤,使中国东部始终处于一种以挤压为主局部拉伸的构造应力场中。•黄石黄荆山向斜该向斜西起老下陆,东止蔡家山,东西长约23km,南北宽在2-5km。该向斜南与汪仁背斜共翼,北为桐子堡倒转背斜,向斜核部为三叠纪大冶组灰岩和嘉陵江组白云岩,两翼对称出现二叠纪,南翼依次出露石炭-泥盆或更老地层,北翼多被覆盖。在南北向横剖面中看出,南翼产状北倾,倾角多在25°—40°;北翼产状南倾,倾角在20°—30。轴面南倾,倾角约80°,枢纽呈近东西向,并向两端扬起。转折端开阔平缓,岩层无明显变厚现象,具有平行等厚褶皱特点。章山一曹家湾逆冲推覆构造体系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挤压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大陆造山带与相邻沉积盆地的边界过渡带,主动大陆边缘弧前构造带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六.区域地质演化史•地质历史演化阶段划分该区地质演化主要分为两个演化阶段: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一)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主要形成以湘广断裂为界的两个造山带,在该实习区的表现为形成了黄荆山格局。(二) 、燕山运动燕山运动主要为造陆运动,在该实习区的表现为形成了黄荆山向斜体系和章山一曹家湾逆冲推覆体系。二、各阶段演化特征(一)、古生物1、印支运动时期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

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完全绝灭。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2、燕山运动时期在该时期,该区生物特征不明显(二) 、地层1、 印支运动时期该区在该时期主要出露三叠系和晚二叠系地层2、 燕山运动时期在该实习区不见出露该时期地层(三) 、岩相古地理1、 印支运动时期该区属扬子板块,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扬子板块整体情况相近。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该区发育一套似盖层沉积,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该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厚度巨大,但变质较浅。2、 燕山运动时期该区在该时期岩相古地理表现不详(四) 、构造运动及性质1、 印支运动在印支运动时期,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在这些板块拼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的山脉,而在该区的表现为形成了以湘广断裂为界的造山体系,即黄荆山格局。2、 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在燕山运动时期,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一系列绵旦的山脉。燕山运动使原先在印支运动中拼合的板块发生挤压变形和断裂,在该区的表现为形成了黄荆山向斜体系和章山一曹家湾逆冲推覆体系。七.区域矿产及地质环境•区域矿产实习既定范围内矿产丰富,有大冶铁矿、大冶鸡冠咀铜金矿等大型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铁铜生产基地。上述3个矿床铁、铜、金的储量均达到中大型,此外尚有银硒碲钻、镓、钼等半生有益成分可供综合回收。黄石市黄金山石灰岩矿(大型)是华新水泥厂的主要原材料基地。此外还有溶剂用石灰岩、饰面用花岗岩、大理石和生物型大理石矿和建筑石材。龙潭组的煤矿在区内分布广泛,但含煤性变化较大。实习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地区之一。民国时期(1912-1949)国内开始建立地质机构。新中国成立,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重点开展了鄂东铁铜矿的普查工作,通过十余年的鄂东地区铁、铜矿的勘察,保证了该地区钢铁和有色金属基地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矿产勘查(1979-1991),其中找到了鸡冠咀接触型大型铜金矿,鄂东地区是全国成矿预测和开展新一轮普查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随着快速高灵敏度的痕量金分析方法和新仪器的应用、新的成矿类型和成矿理论的应用,鄂东南地质大队评价了了大冶铜绿山铜矿重的半生金、银矿产和鸡冠咀接触型大型铜矿的共生金。溶剂用和水泥用石灰岩饰面用花岗岩、大理石和生物型大理石矿的勘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地质环境黄石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据黄石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板岩山危岩体是省级重点地质灾害危险检测点,位于西塞山区黄荆山脉板岩山主峰北坡,主峰高446米,相对高差420米左右,由四个危岩体、二个崩塌体、二个座滑体、一个滑坡体组成。四个危岩体总体积204.2万立方米,分布于板岩山北坡240米至320米标高的坡顶部位,一般高度为20米至40米,最高为65米。危岩由裂缝切割而成,势如累卵,一触即崩。二个崩塌体、二个座滑体、一个滑坡体位于危岩陡崖斜坡地带,二个崩塌体的体积分别为4.5万立方米和1.8万立方米;二个座滑体体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