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NEMA 2-202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THNEMA 2-202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THNEMA 2-202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THNEMA 2-202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THNEMA 2-202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CCSA.00HNEMA团 体 标 准T/HNEMA2—2023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fugitveemissionmonitoringofairpollutants2023-12-25发布 2023-12-25实施湖南省环境检测行业协会  发布T/HNEMA2T/HNEMA2—2023目 次前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监测流程 1监测方案制订 1监测准备 1监测日期和时间 2现场调查 3现场气象条件测定与判定 3点位设置 4采样频次 6样品采集 7原始记录 7安全防护 7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 8监测分析方法 8监测结果计算 8监测报告 8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8附录A(资料性)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计算示例 10参考文献 11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168-2020《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环境检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II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手工方法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测的活动。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Fugitiveemission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来源:GB16297,3.4]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Unorganizedemissionmonitoringconcentrationlimits监控点的浓度(或监控点与对照点的浓度差值)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来源:GB16297,3.6]周界Perimete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的法定边界。若无法定边界,则指实际边界。[来源:GB16297,3.8]监测流程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流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任务下达、监测方案制订、监测准备、监测方案制订监测准备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应满足HJ/T55的要求。尤其应对排污单位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包(如有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基本情况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基本情况调查应满足HJ/T55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55的要求。人员人员应具备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技术能力,经过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的技术培训和能力确认。监测现场人员的数量应满足现场监测和同步采样的需求,人数不得少于4人。现场负责人负责对持证不满1年的人员重点监督,重点关注现场监测和采样的规范性,记录填写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仪器设备现场测试仪器及辅件:风速风向仪、气压表、温湿度计、测距设备、GPS仪等。可采用具有同等或更先进功能的测试设备和辅件替代。仪器设备出库:按照监测方案准备相应仪器设备,性能检查、调试确认无误后做好出库登记。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根据现场情况需要,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戒线、安全防护栏等。原始记录表监测日期和时间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或者至少要处于正常生产和稳定排放状态。通常情况下,应选择无雨雪、风级小于3级、风速小于4.5m/s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现场调查现场气象条件测定与判定风向和风速的测定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中的风向、风速测定,仅用于对采样环境条件和采样点位的判定时,检验检测机构无需取得风向、风速检测项目的资质认定,但需对风向风速仪进行校准和核查。每隔1分钟读一个即时风向值(精确到5°)和风速值(精确到0.1m/s)并记录于表1,连续测定10分钟。计算10分钟风速和风向的平均值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偏差(±S°)。表1气象参数记录表测定地点及经纬度测定时间风向读数(°)平均风向(±S°)风速(m/s)(m/s)大气稳定度判定55的要求。监测适应度判定表2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分类适宜程度判定因素适宜程度分类a类(适宜)b类(较适宜)c类(较不适宜)d类(不适宜)风向变化大小(±S°)<15°15°~29°30°~45°>45°平均风速(m/s)静风~2.02.1~3.03.1~4.5>4.5大气稳定度等级F、EDCB、A3由9.3.1作出适宜程度分类,并非严格和绝对意义上的分类。现场监测人员应视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在本区域既实际可行,又具有比较适宜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d(不适宜),或者其中两项达到c类(较不适宜),均不适宜进行无组织监测。该次无组织监测应取消,监测结果无效。点位设置参照点的设置设置项目一般大气污染物(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外)的无组织排放监测,无需设置参照点。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需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置参照点。恶臭污染物臭气浓度的无组织监测参照点位设置,执行HJ905中有关规定。设置原则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参照点通常只设置1个。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并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设置范围参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1CDEF图1参照点的设置范围设置要求平均风速≥1/s平均风速˂1/s(包括静风)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存在局地环流情况时,应对局地流场进行测定和仔细分析,参照前述原则确定参照点的设置位置。监控点的设置一般大气污染物监控点设置4设置原则一般大气污染物(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外)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应设置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距地面高度1.5m处。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为捕捉到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点,监控点最少应设置3个,最多可设4个。设置方法图2一般大气污染物的监控点设置示意图单位周界有围墙的监控点设置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20~30cm。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应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高度1.5m处。周界外条件不允许设置监控点时(例如周界沿河、共用厂界等),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复杂情况下监控点设置。当存在局地流场、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监控点处于涡流区内等情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监控点设置设置原则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应设置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无组织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距地面高度1.5m处。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为捕捉到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点,监控点最少应设置3个,最多可设4个。设置方法5一般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与被测源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的范围。图3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的监控点设置示意图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时,监控点的设置应满足HJ/T55的要求。周界外条件不允许设置监控点时(例如周界沿河、共用厂界等),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复杂情况下监控点设置。当存在局地流场、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恶臭污染物监控点设置恶臭污染物的无组织监控点,应设置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轴线及风向变化标准差(±S°)范围内的单位周界处,或有臭气方位的单位周界处,距地面高度1.5m。当排放源紧靠围墙(单位周界),且风速小于1m/s时,应在周界外距围墙0.5m处,高出围墙20~30cm处增设监控点。被测周界无条件设置监测点位时(例如周界沿河、共用厂界等),可在周界内设置监测点位,原则上距离周界不超过10m。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无组织排放源的单位相毗邻时,应选择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于上风向时进行恶臭污染物浓度监测。当被测单位上风向存在可能影响无组织监测结果的污染源时。可考虑在被测单位上风向布设参照点,当参照点监测结果高于监控点或高于排放标准时,监控点的监测结果仅供参考。厂区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测时,在厂房门窗或通风口其他开口(孔)等排放口外1m,距离地面1.5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1.5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采样频次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监测,一般以连续1小时采样计平均值。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注:污染物浓度低于检测方法检出限的时候,不适用等时间间隔采样。在进行实际监测时,若污染物浓度偏低或污染物非连续排放,实际安排的采样时间可超过1小时。为了捕捉监控点浓度最高的时间分布,实际监测时可增加采样时间或频次。2h采样146样品采集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采样方法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对于缺少相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的污染物项目,可按照适用于环境空气的采样要求执行。采样点的采样高度地面1.5~15m范围内,距支撑物表面1m监测人员正确连接采样系统后,应在现场对采样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和流量校准,填写气密性和流量校准记录,检查和校准结果满足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采集样品。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流量,无组织排放的全部监测点位应同步进行采样(全部监测点位的采样起止时间偏离应控制在30min内),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应相同。采样过程中应使用温度计和气压表同步测量并记录环境温度和大气压力。若采样系统自带温度和每个监测点位的采样完成后,应在现场对采样设备的流量进行校验并填写记录,具体的校验要求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采样结束后,核对监测方案、现场记录与实际样品数,如有错误或遗漏,应立即重采或补采。如采样现场未按监测方案采集样品,应详细记录实际情况。有避光、低温、过滤等要求的项目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采样当天如遇阵雨/雪,需至少停雨/2小时后方可开始现场监测和采样工作,且样品采集的全过程中应保持无雨/雪。原始记录采样记录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信息:排污单位名称、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及排放状态、监测(采样平面示意图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被测污染物的排放源位置、排污单位周界、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参照点(如有)、监控点、指北针、风向示意等。气象参数记录表应满足9.1.3的要求。仪器设备校准记录表应满足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仪器设备名称、仪器编号、使用日期和时间、样(能溯源至样品编号(明确具体检测项目(使用/维护/校准前后、异常情况、使用人、使用环境(温湿度)等。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应在采样现场及时填写。可使用照相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保证现场监测或采样过程客观、真实和可追溯。每个点位的样品交接记录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交接样品日期和时间、样品编号、测定项目、保存方式、交样人员、接样人员等信息。13.1~13.7所要求的足够信息,以便在可能情况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使现场监测和采样工作在最接近原来条件下能够复现。安全防护7现场监测人员需识别现场安全风险,在现场监测和采样过程中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现场监测和采样时,若采样位置附近有腐蚀性、高温、有毒、挥发性、可燃性物质,须穿戴防护用具。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样品采集完成后,应尽快送实验室分析,并根据监测项目所采用分析方法的要求确定样品的保存方法,确保样品在规定的保存期限内分析测试。根据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和监测项目保存期限,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样品运输前应将样品容器密封保存。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等减震材料分隔固定,以防破损。除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温运输外,还应防止沾污。同一采样点位的样品应尽量装在同一样品箱内,运输前应核对现场采样记录上的所有样品是否齐全,应有专人负责样品运输。现场监测人员与实验室接样人员进行样品交接时,应清点和检查样品,并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实验室接受样品时,应对样品的时效性、完整性和保存条件进行检查和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可以拒收。监测分析方法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对于缺少相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的污染物项目,可按照适用于环境空气监测的分析方法执行。监测结果计算一般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背景值其它特殊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其它特殊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监控浓度值,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监测报告监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报告,符合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并确保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的有效性。监测报告的保存期限应满足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的规定。监测报告的存档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监测任务合同(委托书/任务单)、合同评审记录、监测方案/采样计划、企业生产工艺和工况、原始记录、报告审核记录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场所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对现场监测或现场采样的场所环境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并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电力供应、安全防护设施、场地条件和环境条件等。8仪器设备凡属于需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计量法规定,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国家强制检定之外的计量器具,可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或自行校准、比对,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使用前后应按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现场测试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核查并记录,以确认设备状态能够满足监测工作要求。每月至少清洗1次采样设备的管路,每月至少使用经检定/校准合格的标准流量计对采样设备进行1/校准合格的标准流量计对采样设备进行1次全量程的流量校准核查。及时更换采样设备防尘滤膜和干燥剂,一般干燥器硅胶有1/2变色则需更换。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期间应重复测定1~2S°范围,此次监测数据无效,应移动监控点位后重新采样。空白样品的采集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如方法标准中无规定,每个监测项目在同一批次内至少采集1个现场空白样品。平行样品的采集应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如方法标准中无规定,每个监测项目在同一批次内至少采集1个现场平行样品。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测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应扣除低矮排气简所作的贡献值。原始记录采样设备应具有数据信息存储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采样日期、采样时间、采样流量、采样体积等。采样设备中以电子介质存储的数据信息应保存完整,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备份保存,保证可追溯和可读取,以防止记录丢失、失效或篡改。所有对记录的更改(包括采样系统的电子记录)应实现全程留痕。当输出数据打印在热敏纸或光敏纸等保存时间较短的介质上时,应同时保存记录的复印件或扫描件。其它要求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其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按照对应监测方法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9附 录 A(资料性)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计算示例一般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例1:对某排污单位开展厂界硫化氢的无组织排放监测,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设置4个监控点A、B、C1小时内等时间间隔采集4a1a2a3b2b3b4,Cc1c2c3c4,Dd1d2d3d4A点的平均测值为a=1/4*(a1+a2+a3+a4)B点的平均测值为b=1/4*(b1+b2+b3+b4)C点的平均测值为c=1/4*(c1+c2+c3+c4)D点的平均测值为d=1/4*(d1+d2+d3+d4)其中a>b>c>d,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以测定浓度最高点A点1小时内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的平均测值a作为监测结果报出。例2:对某排污单位开展厂界氨气的无组织排放监测,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设置4个监控点A´、B´、C´、D´,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测值分别为a´、b´、c´、d´,且a´>b´>c´>d´。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以测定浓度最高点A´点连续1小时采样的测值a´作为监测结果报出。具有显著本底值(背景值)的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例3:对某排污单位开展厂界二氧化硫的无组织排放监测,上风向设置1个监控点M,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