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二-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历程_第1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二-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历程_第2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二-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历程_第3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二-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历程_第4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二-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根本历程国资国企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上海是我国“地方国资最为集中,地方国企实力最强的城市”《上海,国资改革再上新征途——写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开展的意见》公布之际》,见《解放日报》2013年12月18日第3版。。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我国方案经济最为典型的城市,由于受到高度集权的方案经济体制影响,国有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力缺乏。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新时期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此后,上海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锐意进取,敢闯敢试,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纵观30多年的开展历程,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主要经历初步探索、制度创新、深化改革三个开展阶段。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轨迹是我国国资国企改革渐进性推进战略的缩影,全面梳理《上海,国资改革再上新征途——写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开展的意见》公布之际》,见《解放日报》2013年12月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一、1978~1992年: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前,上海实行高度集中的的方案经济管理体制,这对上海工业的开展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有企业迅速开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随着上海工业经济的不断开展,一切以方案方式配置资源的方案经济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严重束缚了国有经济的开展,突出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主管部门方案进行,使企业脱离市场;对企业的投入缺乏,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缺乏竞争,优劣不分,勤惰不分,奖惩不明。《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改革开放后,针对方案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包的太多、统得过死的问题,上海按照国家部署,着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不改变“国有国营”的框架内,初步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放权让利;推动企业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步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别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时期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积累了较为《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扩权试点。上海工业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开始的。1979年4月,国家经委、财政部、外贸部、国家劳动总局等6个部门在北京召开《全国企业管理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改革企业管理必须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5月,国家经委等6部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在京、津、沪选择8户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自此,上海国有企业拉开了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试点序幕。7月,国务院下达《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假设干规定》,指出“在完成国家方案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燃料、动力、原料、材料的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和市场的需要,制定补充方案。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充裕时,可以承当协作任务和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上海工业系统扩大试点范围,选择了第二批76家企业和自行车、缝纫机、拖拉机、汽车、玩具、标准件、线带6个工业公司所属的27家企业,共计103家企业进行试点。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1979年12月和1980年5月,上海又有第三批、第四批工业企业进行扩权试点。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明确试点企业在执行方案过程中,发现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有权进行调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10个单位联合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扩权文件,稳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方法》,进一步明确赋予企业12个方面的经营自主权,以缩小指令性方案,扩大指导性方案,逐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方法》的指导下,上海又先后有两批企业进行扩权试点,至此,全市扩权试点企业占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总户数的四分之三,产值、利润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五分之四左右。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6页。至1982年上半年,上海先后有6批共1839家国有工业企业参加试点行列。试点企业在扩权后有了初步的生产和销售自主权,并建立健全了工业经济责任制,开始改变过去用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状况,取得了初步的自主开展条件,取得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个人多得的经济效果。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全市扩权试点企业所实现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占91%,企业留利8%。在企业留成基金中,40%用于开展生产,29%用于职工集体福利,25%用于职工奖励。《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但扩权试点只是初步的改革,企业在其他方面仍缺乏自主权。从1984年开始,上海贯彻国务院要求,制定实施《关于本市改革试点企业贯彻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暂行规定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6页。《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试行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制度。上海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首先是在扩大企业的财权上取得突破的。1979年4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全国选择8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给予企业利润留成的扩权试点,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汽轮机厂和彭浦机器厂被列为扩权试点单位。同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假设干规定》等文件精神,上海实行试点的单位扩大到自行车、缝纫机等工业公司和企业。利润留成主要包括“基数留成和增长分成”,是指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把企业留成基金和利润按一定比例用于开展生产、职工福利和职工奖励。以利润留成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扩权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开展。据1979年统计,全市试点的工厂都取得了比拟明显的成效,工业总产值增长10.8%,利润增长14.7%,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这种局部的改革也有明显的缺乏,由于留成基金都以1978年为基数,而企业的情况却是各不相同,在实践中必然出现“鞭打快牛”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1979年底,上海冶金局和纺织局分别提出全行业实行利润留成的方法打破单个企业利润留成的方法,以行业〔局〕为单位实行全行业利润留成,留成利润由行业〔局〕内部进行调剂和使用。,并很快在其他行业推开。到1982年底,全市11个主要工业局全部实行利润留成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经济》编辑部编:《上海经济1949-198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同以前全额上交相比,企业开始有了机动财力。全市其他行业也都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实行不同形式的利润留成。但这种改革毕竟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政策调整,即使实行了全行业利润留成,也还是用行政调节来实现行业内的的统收统支、共负盈亏,这又违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初衷,一些企业从吃国家的“大锅饭”变成了吃行业“大锅饭”,企业积极性的调动不可能长久。况且上海当时既要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又面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建设局面,实际上很难有更多财力支持“放权让利”。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效应的减退,利润留成打破单个企业利润留成的方法,以行业〔局〕为单位实行全行业利润留成,留成利润由行业〔局〕内部进行调剂和使用。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经济》编辑部编:《上海经济1949-198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推行“两步利改税”改革。利润留成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财权,但由于多种因素,企业之间“苦乐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为了给企业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上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展利税制度改革。1980年,财政部在上海轻工业机械公司、上海柴油机厂和彭浦机器厂试行“独立核算、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利改税试点。徐建刚严爱云郭继著:《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即在不变开工商税的根底上,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的一局部改为以所得税、调节税和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向国家缴纳,使企业的留成比例进一步合理和科学。1983年,财政部颁发《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方法》〔草案〕,国营企业全面实行以税代利,税利并存。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上海从1983年2月开始,对占国有企业总数70%的127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方案。具体做法是:凡有盈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实有利润交纳55%的所得税,不再交纳固定资产占用费及流动资金占用费。税后利润一局部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局部上缴国家。对上缴国家的局部,按照不同情况,采取递增包干上缴、定额包干上缴、按固定比例包干上缴三种方法。实行第一步“利改税”,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对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步利改税,税种比拟单一,难以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税后利润的分配方法仍然比拟纷繁,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还没有定型;企业之间的留利差异悬殊。为解决第一步利改税存在的缺陷,把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国家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开展稳步增长,同时,使企业从新增利润中得到较多的收益,1984年9月,财政部又在国有企业推行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上海根据中央部署,制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财务处理补充规定》,对企业税制进一步改革作出了部署。从10月1日起,全市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第二步利改税,有1735家地方国有企业把上缴国家的利润,分别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调节税等11个税种向国家纳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徐建刚著:《上海经济体制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把“税利并存”改为“以税代利徐建刚严爱云郭继著:《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徐建刚著:《上海经济体制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1页。“两步利改税”改革,对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作用。通过利税制度改革,上海企业的财力有了比拟多的增长:1978年开始实行提取企业基金时,全市企业留成基金只有2亿元,实行利改税后,到1987年,全市工业企业的留利已达27亿元。徐建刚严爱云郭继著:《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但这一改革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同一税率对不同的企业有失公平,结果又不得不采取一户一率的调节税形式,结果徐建刚严爱云郭继著:《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多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实行利润留成到实行两步利改税的改革举措,虽然扩大了企业的财权,但企业在其他方面仍然缺乏自主权。为了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从1984年开始,上海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扩权十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配套改革,探索从多方面对企业简政放权。一是实行“小配套”扩权。1984年5月,国务院《扩权十条》颁发后,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改革试点企业贯彻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暂行规定的假设干实施意见》〔即“扩权十二条”〕,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产品自销范围、企业经营费用等12个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方法。并从6月开始,选择58家领导班子健全、企业管理根底较好、生产任务正常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扩权十条”,以及以“奖金发放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征收奖金税和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配套”改革试点。7月,又在上海机床厂、上棉十七厂、上无二厂、上海照相机总厂等试行“四配套”改革,即在“三配套”改革的根底上,加上工资总额包干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内容。此后,市政府各综合部门、主管工业局和公司陆续下放了一局部权力。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原来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逐步趋向于配套改革。1985年,上海又将“四配套”改革推向全市500多家大中型企业。通过配套改革,企业在奖励基金自主分配权、优秀职工工资晋级权、联营和参与组织权、干部任免权等方面有了比拟大的自主权,企业活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提出企业配套改革的同时,上海对企业领导体制也作了进一步改革,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1984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城市选择100家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在全市工业系统选择整顿验收合格的61个工厂和3家公司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5年扩大到500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1986年,中央正式公布企业领导制度改革的三个“条例”,以及认真贯彻执行这三个“条例”的补充通知,明确指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一厂之主,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从而肯定了厂长负责制作为企业的根本制度。根据中央精神,上海又在试点的根底上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1811户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占地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96.7%汪胜洋等著:《跨世纪崛起:上海改革开放30年回忆、总结和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推行厂长负责制是企业在逐步转变为独立经济主体中迈出比拟大的一步,初步调整、理顺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工作关系,企业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指挥系统明显加强,据1986年调查,实行厂长负责制后,效果较好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5%,一般的占25%贺镐圣主编:《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许多企业出现了“决策快、指挥灵、效率高”的新局面。三是探索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劳动制度是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1980年,上海工业企业开始在纺织工业局等6个局的21家企业的局部熟练工、普通工岗位试行劳动合同制,对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试点。1982年又扩大到工业、交通、财贸等20多个局的300多个单位试行。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页。1988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局《关于全市搞活固定工制度的意见》,从此,上海初步建立起通过平等协商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确定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使劳动力能够合理流动和合理使用。至1988年底,上海工业企业已有劳动合同工22万多人,打破了企业内长期存在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用工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劳动管理,优化劳动组合,促使企业生产逐步做到“满负荷运行”。四是改革行政性管理公司。为改变上海传统工业管理体制中“多层次、大跨度”的管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1985年底,上海首先在机电、医药两个工业局进行试点改革行政性管理公司,1986年7月全面铺开。到1987年,全市77个市级行政性工业公司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根本改革完毕。行政性工业公司的改革为进一步简政放权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上海组建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作了组织结构上的必要准备。与此同时,这种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撤销行政性管理公司,只是行政管理手段的一种政策性调整,还没有突破方案经济体制框架的束缚;已改变为企业性公司的单位,由于产权关系不清、不顺,很难真正转移到企业实体上来,不少企业公司呈现为“半政半企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汪胜洋等著:《跨世纪崛起:上海改革开放30年回忆、总结和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贺镐圣主编:《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页。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别离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改变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性质为起点,并以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结合为前提,使企业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承当对国家的责任,按照企业职工对社会奉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它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经历的重要一环,是两权别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别离〕的表达形式。这一改革,比拟多的借鉴了农村承包责任制形式,也是对企业扩大自主权的深化,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单纯的简政放权开展到以改革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企业可以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包经营责任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开的。从1984年开始,上海首先在国营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普遍推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底,已有40%的国营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先后实施不同形式的“经营、管理、效劳”三承包,其中有的是以“独立核算、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行分配”为内容的分级承包,有的那么采取店内“定岗、定分配”承包。1986年又在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开始尝试租赁经营责任制,实行以保上缴利润、所得税和调节税、保技术进步和保固定资产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承包。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假设干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后,上海又将承包经营扩大到工业企业。1987年4月,上海首先在第二纺织机械厂、彭浦机器厂、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七厂、上海照相机总厂等5家大中型骨干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6月,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局共同拟定了上海市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本市第一批119家利税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全民大中型企业与上级主管局、财政局签订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承包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交多得、欠交自补”的原那么。之后,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迅速扩大。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同之前实行的企业扩权,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进展:承包制既注意提高职工的收益,又把重点放到增强企业的后劲上,并作了相应的规定;承包经营的责、权、利有了相应的明确;企业的承包是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确认的,这就使企业同政府的关系由依附关系向契约关系前进了一步。企业承包制实施不到半年,就收到初步成效:据1987年统计,上海465户实行综合承包的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14%,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1.93%,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1.01%。按承包核定数,在上交的净增额2亿元中,中央财政得52.75%,上海财政得10.36%,企业得36.89%。到1987年末,上海1732家全民所有制工业全部实行了《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页。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和振兴上海经济的开展,同意上海的财政体制由总额分成改为基数包干,“上海实行财政包干后,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财力”,朱镕基:《接受香港<英文虎报>记者辛格莱采访时的谈话》,见《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为深化企业改革,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总结本市承包经营责任制经验的根底上,上海进一步加大企业承包责任制力度,在全市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全面推行综合承包,并对原来的方法作了改良:承包的范围是,对上交的所得税和调节税,采取“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交多得、欠交自补、一定五年〔1988—1992〕”,并强调落实企业自销权和产品定价权,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1988年底,全市地方国营大中型工商业中已有98.3%签订了承包合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了克服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上海还对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改革深化,试行择优选聘经营者和强化经营者的责任,1989年上海有68家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了招标优选,并在局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单位实行抵押承包等形式,以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此外,还在上海正泰橡胶厂等5家企业试行了“税贷包”配套改革,即把企业所得税从55%降至35%,取消调节税,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在税后与国家签订承包合同。这些改革措施,对完善企业承包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朱镕基:《接受香港<英文虎报>记者辛格莱采访时的谈话》,见《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产生和开展,是经济开展和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方案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承包经营责任制留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痕迹,但它是上海面对企业千差万别的情况采取的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的灵活方式,在不标准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个处理国家和企业关系的相对标准的方法。就合同的议定和执行而言,企业第一次获得了与主管部门平等的法律地位,由契约合同关系取代了隶属依附关系。企业在完成各项承包指标,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因此,推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深化企业改革举措,不仅成为上海决策层的战略选择,而且成为企业普遍的自发要求。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没有触及到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诸如如何标准政府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生产与经营、企业与职工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形成鼓励、竞争、制约、开展机制,因而无法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企业的短期行为,买盈不买亏、盲目投资等现象仍得不到制约,企业内部的管理也逐步弱化。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因此,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势必要完善这种模式,进而采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模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着力转换经营机制,努力搞活国有企业在认真总结放权让利的根底上,上海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开始探索一条立足于整体搞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实行国有企业“仿三资”政策,促进企业机制转换。改革开放后,上海通过引进,陆续建立了一批“三资”企业,给国有企业设立了一个新的体制〔机制〕模式,构建了新的改革参照体系,对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使上海形成了新的改革思路,就是在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在局部并未实施合资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享受“三资”企业的有关政策,从机制上实行国有企业同“三资”企业的嫁接,促进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以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1988年底,上海市批准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等18家企业,比照“三资”企业的方式,在投资决策、财务支配、劳动人事管理、内局部配、产品定价、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比其他内资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试点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中小型联营、合资工程以及技术改造、基建工程,可自主决定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方式,可打破工人和干部的界限,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等等。这一改革称之为“仿三资”。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页。1991年,在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时,市政府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转换机制放开经营”的“仿三资”改革,与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工业缝纫机厂、分析仪器厂签约,这些企业可以享受类似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旨在给国有企业以三资企业相似的政策环境,让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到1992年,全市共有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比照“三资”企业的政策,进行了转换机制,放开经营试点。这些企业都是上海国有企业中具有优势的企业,其技术力量比拟强,产品市场销路比拟好,但由于机制上存在的原因,企业活力缺乏。引进“三资”企业的机制,让一局部企业放开经营,从改革的深度上已经突破了原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放权让利”模式,在当时还未找到国有企业改革比拟稳定模式的情况下,对改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缺乏的状况,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使国有企业从管理体制到营销机制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企业通过机制转换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形成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页。改革外贸体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为了解决外贸行政管理产销脱节,经营统得过死的问题,上海根据中央关于“赋予地方和部门成立专业外贸公司或出口经营公司的权限”决定,于1980年成立了第一批玩具、仪表电子、机械设备等工贸公司,给一局部生产企业以外贸经营权,调动了生产企业的出口积极性。1984年,上海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开始试行进出口代理制。从1985年起,按照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上海对出口企业实行退税政策,并率先提出一套鼓励生产企业出口积极性的经济措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并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推广。1988年,上海开始试点授予工业企业外贸经营权。经授权的企业,可以经营本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以及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配件的进出口业务,对国家承当出口创汇的方案任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允许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实行外汇留成。同年,上海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国家允许企业将留成外汇到调剂中心按市场价格自由买卖。当年,上海纺织系统成立康达纺织服装联合公司、申达纺织服装联合公司、华申纺织印染联合公司等。这些企业在获得外贸经营权后,可以经营本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配件的进口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外贸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外贸自主权,增强了国有企业活力,促进了经营机制转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股份制是由多个投资主体,以等额股份入股或认购股份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按股权进行分配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上海的股份制试点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1980年9月,上棉十七厂为安排多余劳动力兴办三产而在厂内发行股金券30万元,其中一局部采取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形式,另一局部不定期限,不能抽回本金,只能按股分红或取股息。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4页。1984年7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对股份制进行了探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会同有关部门针对企业自发试行股份制的情况,研究制定了《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方法》。12月,依据《管理方法》,国营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扶办的第三产业—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股票,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家比拟标准的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而成立的股份,共募集股金50万元。《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1986年8月以后,上海开始探索在大中型企业中试行股份制,12月,经市体改办、市经委、市财政局批准,上海成立了以国家股为主体的上海电真空器件股份,该公司股金总额2亿元,国家股占71%,单位股占9%,个人股占20%。这家股份制公司的组建是上海将国有工业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87年,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正式组建,成为首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商业股份。到1990年末,上海工业系统共有5家上市的股份公司。从1991年开始,上海的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开展,到1992年底,全市股份制企业达780多家,涉及领域包括工业、商业等各个行业。股份制改制由于明晰了产权,按标准化要求推进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转换沈永浩、王耀鑫著:《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实录〔1978-1992〕〔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354页。《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改革对它实现从传统的方案管理下的生产单位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过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短期内起到了比拟好的效果。但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涉及面和难度都大大超过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受到认识和体制的局限,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仅是方案经济体制框架内的政策性调整,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明确认识,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并未获得根本性解决,企业责、权、利还未做到真正统一;加之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使得新旧工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更加显现,这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克服和解决。二、1992~2002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前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从大的背景来说,由于改革的最终目标尚未确立,国有企业定位未明确;从改革的措施来说,根本上以“放权让利”为思路,也就“政府放权,企业用权”,只强调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没有同时强调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以及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企业的“两权别离”思路,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并不明确。放权在开始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自主经营”的问题,但由于没有涉及到企业的产权制度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经营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触及方案经济体制本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要求,上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等一系列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从一系列表层措施进入到以制度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个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构建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立足于整体搞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框架,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3页。《决定》还概括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指明了企业改革方向。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公司法》,从而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用法律规定下来,1994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按《公司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单位,其中上海有6家。中央对上海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寄予厚望。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理论与实践上有突破性意义,“上海很有条件搞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并希望上海“在这方面多创造一些好的经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3页。黄菊著:《立足率先,抓紧启动,努力实现“新三年”改革的突破》,见《在探索中前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海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其作为上海深化改革的头等大事来抓,专门成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上海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4年下半年,上海按照国家体改委和经贸委的要求,设计了《上海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案》和《上海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启动方案》,对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指出,上海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目标模式是:经过3年努力,根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体制,其运行特征是:以产权清晰为运行根底,以产权流动为运行方式,以权责明确为运行制约,以政企分开为运行条件,以管理科学为运行质量。其结构特征为:主体多元的产权结构,大集团为主的组织结构,公司制为重点的法律责任结构,良性循环的资本结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以国企为重点的改革根本思路是:〔1〕政企分开,产权重组,确立国有投资主体;〔2〕存量转股,以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调整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3〕收购兼并,产权流动,实行资产的价值型管理;〔4〕培育集团,抓大放小,完善企业法人制度;〔5〕完善鼓励,强化约束,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6〕核实财产,债务重组,实行资本金制度;〔7〕培育开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再就业工程。方案提出的配套改革措施是:政府职能标准化,保障体系社会化,产权流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制度创新法制化。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142页。11月,上海召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目标。同时,选择上海仪表工业局、上海纺织工业局和上海电气联合公司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标志着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向“制度创新”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蒋以任主编:《上海现代化研究丛书.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142页。从1995年开始,上海选择第一批140家国有工业、商业和外贸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其中工业企业100家,占全市工业国有企业总资产的7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正式启动。首先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路子,建立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形成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调控体系,实现政资别离。从塑造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入手,推进“撤局强委”改革,即: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别离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那么,先后把工业、建设、商业、农业、交通系统的18个企业主管局改制为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理顺了企业产权关系。同时重点针对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过高的问题,提出了“六个一块”的增资减债思路,就是“主体多元吸一块、存量盘活调一块、债权转股换一块、兼并破产活一块、企业开展增一块、政府扶植补一块”《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第48页。,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1996年改革进一步深化,试点企业扩大到250家,几乎包括了上海工业、商业、外贸和建设系统的所有大中型关键企业,占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的80%,职工人数的30.8%。提出“抓大放小”的战略要求和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加快培育和组建企业集团,实施多种形式的国有小企业改组。同时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作一项社会系统工作,要求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立足全局,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做到“企业改革深化到哪里,配套改革要跟随到哪里”《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第48页。为使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上海还从社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素质同时入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和开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改革的联动促进作用和连锁扩散效应。1996年底,在上海理论务虚会议上,市委总结了上海现代企业试点工作的经验,并从为企业提供最根本的外部环境出发,提出了要形成“五个机制”:一是形成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开展;二是形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三是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根底性作用;四是形成经营者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机制,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气氛;五是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实现根本保险社会化,补充保险市场化和社会救助制度化。1997年,市委扩大会议从坚持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出发,提出要实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产品开发,形成产品升级换代的更新替换系列;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开展后劲;三是加强市场开拓,扩大企业开展的空间;四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黄菊著:《形成五个机制,表达五个加强,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框架》,见《在探索中前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7页。“五个机制”和“五个加强”既抓住了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明晰产权主体、实行政企分开、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企业经营者队伍等难题问题,又抓住了企业转制过程中资产负债率高、充裕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还抓住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开展中技术水平提高不快、开展后劲缺乏等重点问题,把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是上海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框架的重要内容。围绕“五个机制”和“五个加强”目标,1997年,上海结合“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总原那么,以调整政企关系为主线,把企业制度建设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推进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黄菊著:《形成五个机制,表达五个加强,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框架》,见《在探索中前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7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决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开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根据这一要求,上海国有企业进入改革攻坚阶段。1998年,上海通过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一批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1999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开展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上海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五个继续深化完善”目标,即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投融资机制、资产运作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分配鼓励机制、市场就业机制等五个方面的深化和完善工作。到2000年,上海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三年目标顺利实现。2002年,上海继续进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存量资源的盘活开始在根底性、公益性领域实施,组建了大盛、地产、盛融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区县根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进一步开展,改制后企业资产占全市大中型企业资产比重达9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徐建刚著:《上海经济体制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徐建刚著:《上海经济体制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坚持敢为人先,率先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现代企业的前提和保障。1993年7月,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市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统一管理,开始探索国有资产的管理新体制。这一改革始终围绕着产权清晰、职责明确这个核心而不断演进。特别是在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的根底上,以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为核心和切入口,通过国有资产专司管理和授权经营,塑造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对企业经营者试行了期股(权)鼓励机制,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上海国资改革启动之初,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提出了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有利于”,即: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搞好国有企业、搞活国有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明确“三个别离”、“三个转变”、“两个促进”的根本原那么以及“五位一体联动”的工作思路。“三个别离”是指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别离,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同国有资产的运行管理相别离,国有资产所有权同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别离。“三个转变”是指对国有资产管理从以实物形态管理为主向以价值形态管理为主转变,从静态的、凝固的管理向动态的、流动的管理转变,从行政权和所有权合一的条块分割式管理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分层次的专司管理转变。“两个促进”是指:促进存量盘活,增量优化,努力做到在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的产权流动,推动企业改组改制。“五位一体联动”的改革思路,主要内容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相结合。为使上海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更健康的开展,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实际资产与资产不符的情况,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上海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初,首先把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作为根底性工作。从199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等,摸清了家底,调整了企业的虚假账户,如实反映企业实收资本和资产损失的真实情况。清产核资为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改制转制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根底。经过几年的探索,到1997年,上海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已形成市和区县国有资产两级管理和两个运营体系,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国资运营机构出资形成的各类企业三个层次,根本完成了对全市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授权保值增值管理体系。上海市“三个层次,两级管理,三个体系”的国资管理体制框架根本完成。“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是国资委及派员组成国资委的市经委等归口管理部门,以及组织部、财政局等党政部门;第二个层次是39家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和集团公司;第三个层次那么是由第二层次控股和持股的1万余家企业。“两级管理”,那么是指市、区县两级政府〔含党的部门〕各自对市属和区县属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三个体系”,是指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运营体系。这个根本框架中,“三个层次”最为重要,是通过建立出资人制度在三个层次之间建立产权纽带。其中:第一个层次,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即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委、办、局领导任委员而组成的国资委。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那么,它是本市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总代表,依法拥有本市所属全部国有资产,并对其行使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等四项权能。国资委下设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是本市国资委的常设办事机构,对外又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贯彻执行市国资委的重大决策,并接受国家国资局的业务指导,实施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成为推进全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者。第二个层次,是由市国资委组建假设干市一级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授权给这些公司或假设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委托其行使所有权,上海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改制行业主管局,另一种是将多个企业集团控股公司按“产业链”、“产品链”合并组建而成。国资授权经营公司的组建明确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主体,并形成产权为纽带、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第三个层次,是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或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把不同份额的国有资产投入到各个经营型企业,从而形成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通过这三类公司依法自主经营,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经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市国有资产从1995年的154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5208亿元,连续7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全市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从74%下降到61%,全市第三产业经营性国资从54%上升到63%,竞争性行业国资从60%下降到53%。坚持“抓大放小”,探索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上海围绕“抓大放小”,相继制定了《关于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假设干政策意见》、《关于本市放活小企业的假设干政策意见》,着力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即通过资产要素的集中,组建大集团,使规模经济发挥优势;同时,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途径,搞活小企业。在“抓大”方面,立足一个“优”字,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是以支柱产业为龙头,联合相关的专业化协作企业组建大集团,如“上汽”集团将一些主要为同一龙头产品配套的企业进行合并,使存量资产优化组合,并以资产为纽带,使“上汽”集团形成了由投资决策中心、经营利润中心和生产本钱中心所组成的标准化的企业集团;二是以系列名牌产品、成套工程工程企业为龙头,集结相关企业组建大集团;三是通过“强强联合”组建大集团;四是以行业为龙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结构调整,组成以资产经营为主导的控股式大集团,如“上海电气”与上海机电两大集团实行资产联合重组,成立“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五是以收购兼并为手段,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开展成大集团。《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通过开展大型企业集团,帮助他们成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上海形成了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公司四十多家、商业企业集团三十多家。在“放小”方面,实施多种形式的国有小企业改组,把市属国有小企业分批下放到区、县,充分利用区、县综合配套能力强、盘旋余地大的优势,为小企业的开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抓大放小”改革的实施,使上海逐步扭转国企《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编写:《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系列丛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工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市场经营主体,除了从企业外部创造经营环境,从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外,还必须从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上进行调整,提升国有资产的数量、质量和能量“三位一体”的优势,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因此,上海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使国有资产在改革中不断实现优化和提高。上海经济开展过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分散、结构雷同、产品重复,优势企业“吃不饱、长不大”,劣势企业“关不掉、死不了”,这种“小而全”的局面,不仅影响上海一些企业保持优势,而且使上海企业的开展受到制约,因此,上海要实现经济的开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上海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就逐步开始了,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提高国有资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之后,上海的国有资产战略重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在方式、内容上,还是所涉及的范围、领域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拓展,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提高国有资产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使国有资产逐步向成为社会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靠拢。这一工作主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的要求,通过授权经营性公司,围绕着产权制度这个核心开开展。其类型主要有四种:〔1〕优势企业的扩张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包装上市,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如上海广电、医药、长江计算机集团的重组和上菱电气、太平洋电机的资产重组等。〔2〕劣势企业的退出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核销不良资产。〔3〕土地资产的盘活重组。〔4〕多元投资的企业重组。上海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除了依靠政府行政安排推动外,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战略重组,在具体操作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跨行业重组。鼓励企业打破行政界限,实现产业的集中优势。如1999年,上海广电(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由原来仪电控股公司一家控股变为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播送电影电视开展总公司、上海上实(集团)和仪电控股公司共同持股,由此完成了对广电(集团)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组织结构调整,成为上海支柱产业中第一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型大集团。集团公司凭借20.9亿元法人资本,控制和调动了85亿元社会资本。跨地区重组。上海的国有资产重组不局限于上海地域本身,还将资产重组扩展到全国和海外,如上海汽车工业是上海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扩大上海汽车优势,上汽集团按照“相关度、地域度和结合度”的原那么,与国内汽车行业的产业重组,1999年同江苏仪征汽车制造厂、2002年与广西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使上海汽车的产品和生产能力都得到加强,能级得到了大的提高。上汽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促进优质资产集中,图为上海群众累计生产第600万辆轿车下线。跨所有制重组。国有资产的重组,不能仅仅在国有资产内部进行,还必须实现跨所有制重组,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转而于集中优势行业。以2000年上海对强生集团的资产重组为例,强生集团整体国有资产经评估后,以8.63亿元的价格按比例分别转让给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群体和职工持股会等,通过重组,使国有资产实现了流动和变现,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新的上海根底设施。对不良资产的重组。实现劣势企业的淘汰,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机制,减轻国有资本的负担。如对上海广电股份的重组中,就对所属企业进行了出让、破产、回购等资产运作,剥离了近11亿元资产并别离了近万名人员,使国有资产负债率从80%下降到73%,为企业开展创造了条件。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推动上海国有资产的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显著提高,国有资本的质量有了明显性提高,资本分布趋于合理,活力大大增强,实现了以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一定的社会资本,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推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探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要求,上海在继续鼓励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开展的同时,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出发,通过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的嫁接,在实践中着力探索出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一是国有企业之间的结合。如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通过与上海轻工商社、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等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投资组建了新的工贸结合的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二是国有企业与内资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结合。内资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指集体、民营、私有等性质的国内企业。三是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结合。四是中央部属企业与地方企业的结合。如上海宝钢股份公司与上海冶金集团公司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五是各地企业之间的结合。如上海对外地企业投资合作,以实现“销地产”等。六是发起设立股份。其中既有定向募集型的,又有公开上市型的。此外还包括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会等多种实现形式。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改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实现了投资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募集了企业开展必需的资金,公司业绩稳步上升。通过第二阶段的改革,上海率先构建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等等。这些制度创新保证了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和国资保值增值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上海国有资产总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开始以来,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扩张。到2001年,上海国有资产总量已达5208亿元,有力地支撑上海GDP连续数年年均10%以上增长,从而使国资国企全面发挥出振兴上海和推动城市转型的主导作用。三、2002年至今: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六大以后,上海认真总结国有经济改革经验,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本布局调整,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新体制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二次全会和国务院有关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精神,2003年8月,上海成立了市国资委和国资党委,从履行出资人的角度,注重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契约管理,探索建立出资人监管体系。战略管理制定国有资产投资导向目录,更新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战略和企业开展战略。预算管理探索建立以出资人财务制度为支撑,以国资收益收缴为核心的国资经营预算体系。契约管理以研究制定市场接受、出资人认可的企业领导人员的任职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重点,创新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业绩考核和收入分配方式。2007年以来,为提高监管的协同性、有序性、有效性,上海建立“3+X”“3”,就是国资委层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企业土地管理监管、产权交易预警监测”3大监管系统;“X”,就是企业层面在“资金运行、财务管理、物资采购、资产处置、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实行网上监管。网络化国资监管系统,建立统计、会计、审计“三位一体“3”,就是国资委层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企业土地管理监管、产权交易预警监测”3大监管系统;“X”,就是企业层面在“资金运行、财务管理、物资采购、资产处置、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实行网上监管。加快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开展混合所有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要求,这一改革目标是搞好国有经济、稳固和开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推动其在产权多元化根底上,逐步建立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党的十六大以后,上海以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为依托,加大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动,大力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通过产权交易,推动3家民营企业分别出资共拥有该公司20%股权。上海电气集团、宝钢集团和申能〔集团〕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拥有该公司80%股份。2005年7月,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在引进社会资本、实行产权多元化后,正式改制成为混合投资的科技型,由经营管理层和科技骨干控股,其他社会投资者参股,探索要素参与分配新途径,为上海国有科研院所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在推动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中,上海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社会资本参股国有资本力度,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2005年4月,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在香港上市,全球出售的所得款项净额为42亿港元。6月,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引进招商局国际等战略投资者,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上港集箱,实现整体上市。2008年,上海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展的假设干意见》,推动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与开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开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5页。要求,上海进一步加大开展混合所有制力度。2013年12月,上海提出要“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开展的意见》,见《东方早报》2013年12月18日A3版。。同月,绿地控股集团引入平安、鼎晖等非公战略投资者,此后公布借壳上市预案,全面推进重组及资产证券化工作。2014年2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与PE巨头弘毅资本完成转让手续,弘毅以近18亿元受让城投控股10%的股权,助推公司从传统的房地产业为主向环保产业转型。5月,飞乐音响与国内LED高亮度绿色照明民企北京申安集团宣告开展混合所有制重组;交易双方还在股东层面形成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国企、民企各自长处,提高决策与治理水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半年考”》,见《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6月9日。。7月,上海正式印发《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假设干意见〔试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5页。《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开展的意见》,见《东方早报》2013年12月18日A3版。《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半年考”》,见《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6月9日。《上海探索国资透明有序流动》,见《解放日报》2014年7月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后,上海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现代企业制度核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资出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为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2005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方法》,并从9月起陆续由国资委向下属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主席或监事长,并初步探索了产权代表、党委书记和监事会主席的分类考核方法。为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决策权和执行权不分问题。2005年9月,上海制定《关于在局部出资监管单位开展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在产业类企业尤其是多元投资的国有企业开始试点建立公司董事会制度。截至2010年底,72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聘选独立董事245人次,独立董事在重大决策、高级管理人员提名与考核、内部审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新突破》,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跨越新开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页。2013年12月,上海市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开展的意见》,明确上海要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推动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规那么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标准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新突破》,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跨越新开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页。2010年3月25日,上海举行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第二批外部董事聘任仪式。推动国有资产布局进一步优化2003年,上海制定本市国有资产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规划纲要,明确了调整的思路、目标、途径和措施。针对国资量大面广、分布过宽过散的问题,上海提出了“三个收缩、三个集中”的原那么,即纵向收缩国资的投资级次、横向收缩国资的分布跨度、点上收缩国资的股权比重,促进国资在流动中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中,向大型、特大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中,向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板块集中,推动企业集团加快资源整合,形成了促进改革重组的18条政策意见。2004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三、二、一’产业开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开展”等战略决策,按照“新体制机制、新技术装备”要求,通过集中优质资产、优秀人才、优势企业产品和工程,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探索盘活社会事业资源的有效途径,聚合资源、聚焦政策,以内资对接外资,以存量对接增量,以国资对接民资,以有形对接无形,优先支持现代装备业和现代效劳业,同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放小放开搞活和关、停、并、转,使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日趋合理。2007年以来,上海按照主业突出、治理完善、指标领先、自主创新要求,加快推进国有资本从传统产业、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到2011年底,90%以上的新增投资聚焦主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超过50%的利润来自主营业务水平。国资布局收缩到64个行业,有效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的企业集团到达15家。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新突破》,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跨越新开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页。2013年,上海提出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那么、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开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推动国资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新突破》,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跨越新开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页。推动国有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强强”联合重组从2003年起,上海制定有关国企“强强”联合重组、产权多元化改制和上市做大做强做优的思路和方案。当年组建百联和锦江国际两大集团。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农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