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29-219-201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1页
DT-29-219-201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2页
DT-29-219-201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3页
DT-29-219-201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4页
DT-29-219-201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11月确认继续有效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T29-219-2013主编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文件建科[2013]580号市建设交通委关于颁布《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各有关单位:为保证内河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按照《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下达2012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2]865号)的文件要求,编制完成了《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经我委组织专家审定,现批准《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T29-219-2013)为我市地方各相关单位要认真执行本规程,实施过程中如有不明之处及修改意见请及时反馈给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本规程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管理。本规程由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由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负责征订和发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和复制。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本规范是根据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下达2012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与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规范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等项目为重要依托,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内外沉管法隧道工程建设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在沉管法隧道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有关设计、本规范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管理,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科技部(地址:天津市红桥区新红桥益福里,邮编:30013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广州打捞局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交大海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队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上海交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于立群张先锋张兴业贺维国林金雄冯希民刘旭锴沈永芳贺春宁张建新张宝林隋洪瑞邢永辉钟伟春韩利民王艳宁奚笑舟朱世柱朱世友杨海涛范成国袁有为青二春徐捷王玉国徐鸣周晓鹏孟庆祥周华贵江水德陈海军杨世东王怀东代敬辉王朝辉史庆春陈正杰仲晓梅杨宝珠刘晓宇刘宝昌高春雷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丰峻郭卫社史玉新殷怀连陈韶章任忠利 12术语和符号 2 2 4 6 6 6 7 73.5专项技术研究 74设计 9 94.2几何设计 94.3工程材料 4.4荷载分类及组合 4.5结构计算 4.6结构形式与构造要求 4.7管段防水 4.8管段基础垫层 4.9基槽开挖与回填 4.12护岸及接口段设计 5.4管段检漏 5.5基槽开挖 5.6管段浮运 5.7管段沉放对接 5.8管段基础垫层 5.9最终接头 6检测与监测 6.2基槽与航道 6.4管段寄放 6.6管段沉放对接 6.7最终接头 7工程质量验收 7.2基础工程质量验收 7.3主体质量验收 7.4管内质量验收 7.5回填工程质量验收 7.6防水工程质量验收 7.7护岸工程质量验收 7.8干坞施工质量验收 附录A管段定倾高度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 2 2 4 6 6 6 7 7 7 9 9 9 1.0.1为保证内河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质量,做到技术先进、1.0.2本规范适用于内河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本规范适用于内河沉管法隧道中与土建相关内容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其它道路、建筑、机电、消防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可参考相关现行规范执行。1.0.4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1.0.5内河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术语和符号将预制管段通过浮运、沉放、对接等方式建造的水下隧道。是组成沉管隧道的刚性单元,可进行一次浮运、沉放的隧道结采用工厂化方法预制沉管管段时,每次预制一段,称作节段,多个节段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管段。管段预制的场所。利用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管段预制的场所。保护堤岸的构筑物。安装于管段接头处,通过水力压接形成接头第一道防水的专用橡胶制品。安装于管段接头处,形成接头第二道防水的专用橡胶制品。管段顶面露出水面的高度。管段预制完成后,浮于水面,将其拖运到指定位置的过程。管段下沉至指定位置的过程。2管段与暗埋段或管段间进行水力压接的过程。管段沉放对接前先行完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管段沉放对接后完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管段沉放对接后,采用高压灌砂泵将砂料和水的混合物灌入管段底部,形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管段沉放对接后,采用灌浆设备将浆液注入到管段底部,形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管段端头用于GINA止水带和OMEGA止水带安装或对接的钢构件。设置于管段两端、实现管段临时密闭的墙体结构。管段浮运沉放所需的临时设备及构件安装作业。设于管段端头,在管段沉放对接时起导向支承作用的临时结用于连接最后一节沉放管段与相邻管段或暗埋段的连接结构。设于管段端头,限制相邻管段间水平、竖向位移的构件。修筑于最后一节管段上的止水围堰,它与岸上围护结构一起形成封闭的止水系统,将河水与岸上段基坑隔离。3B—管段结构宽度;w—水阻力系数;k—计算点处土的黏聚力;ak—计算点处由土体自重和地表面均布超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水流力标准值;Ff—管段浮力设计值;b—舾装、压舱及上覆土等有效压重标准值;k—管段自重标准值;h—干舷值;ha—固定干坞坞底标高;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H—管段结构高度;H1—防锚层调节高度;Ha—管段埋置深度;wd—定倾高度;4k—地表面均布超载标准值;γ0—重要性系数;γGj—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γw—水重度;R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K—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k—按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A—按偶然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V—管段排开水的体积;Ψ—Q1k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Ψ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ρ水密度;υ水流流速。53.1.1工程条件调查应根据沉管法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要求,针对隧道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精度。各阶段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遇到异常情况时应补充调查内容。3.1.2编制调查计划应在已搜集的隧道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及工3.1.3隧道勘察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可进行补充勘察。2隧址水域段的水文条件、防洪标准、水下地形、水下障碍物、料;3隧址陆域沿线相关范围内建(构)筑物结构及基础的类型、地下障碍物及管线资料、隧道施工条件;4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是不良地质的资资料;6隧址区域地震历史、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资料;7隧址区域的道路交通、城市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岸线、港61测绘的范围取隧道轴线两侧500m,有特殊要求时,应扩大测绘范围;2河床测深应根据工程需要布置主测深线和垂直于主测深线的纵向测深线,主测深线间距可取5m~10m,水深测量的误差不宜1可行性研究勘察主要以搜集、分析既有资料和现场踏勘为主,勘探点平面布置孔距宜为400m~500m,且对沿线每一地貌单元及2初步勘察勘探孔间距宜为100m~200m,隧道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隧道底板以下1倍隧道宽度,且不宜小于河床下40m;3详细勘察勘探孔可沿隧道轴线和边线在成槽浚挖范围内呈梅花状排列布设,孔距宜为35m~50m,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隧道底以下0.6倍隧道宽度,且不小于河床下30m;控制性孔不宜小于隧道底以下1倍隧道宽度,且不小于河床下40m。当采用桩基础时,勘探孔平面间距及深度应按桩基勘察要求进行;4当河底存在淤泥时应实测淤泥深度及浮泥重度。3.5.1应进行专门的水文泥砂特征分析,包括含砂量和单宽输砂3.5.2应开展相关的物模、数模研究进行河势演变分析,并对沉管段埋深进行技术评估。3.5.3应进行航运条件分析评价,并对整个工程及附近水域航行安全进行技术评估。73.5.4应开展工程的防洪安全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等工作。84.1.2设计应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考虑城市、航道等规划引起周边环境改变对结构的影响。4.1.3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结构类型、使用条件等要求。4.1.5宜对沉管法隧道的关键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4.1.6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计算和验算。结构计算和验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进行各种工况下结构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并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力验算;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4.1.7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结合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综合确定。4.2.1隧道平、纵断面设计线位宜避开水域中深槽以及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当必须穿越时应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94.2.2隧道越江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和航运条件,有利于隧道施工和环境保护,避免对驳岸、码头等既有构筑物的不良影4.2.3隧道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隧道中心线与航道中心线、堤岸治导线法线的斜交角度不宜过大。4.2.4隧道路线纵断面线形可根据地形、地貌等工程建设条件,按“V”或“W”形考虑。隧道应埋设在规划航道及水域预测最深冲刷线下,当管段顶局部高出河床时,应经航道、水利、航运等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并有相应的技术措施。4.2.5隧道纵坡设计应根据隧道使用功能确定。4.2.6隧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建筑限界、设备布置、结构形式、施工要求等确定,并应与隧道的平面、纵断面设计相协调。4.3.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因素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主要受力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有特殊需要时可采用金属材料。4.3.2应根据混凝土级配、性能及耐久性要求选择合适水泥、砂、石及胶凝材料。4.3.3应根据主体结构功能要求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压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4.3.4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宜采用HPB300级和HRB400级钢筋,预应力筋宜采用无粘结钢绞线。4.4荷载分类及组合表4.4.1隧道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分类荷载分类荷载名称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地层压力静水压力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效应预加应力设备重量边载影响可变荷载基本可变荷载隧道内部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水压力变化温度作用其他可变荷载施工荷载偶然荷载地震荷载注:1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2静水压力按设计常水位计算;3爆炸荷载指隧道内单孔车辆爆炸产生的荷载;4表中所列荷载本节未加说明者,可按有关现行规范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4.4.2永久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结构自重可按结构设计断面尺寸及材料重度标准值计算;2隧道竖向地层压力应按管段顶以上全部覆土压力考虑;3施工阶段黏性土水平地层压力按水土合算,可采用经验系数计算;砂性土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土压力公式计算。朗肯土压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4.4.2-1)2(4.4.2-2)式中eak———计算点处由土体自重和地表面均布超载产生的主γ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取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按水土分算时取浮重度,按水土合算时取饱和重度;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m);k—地表面均布超载标准值(kPa);k—计算点处土的黏聚力(kPa)。4使用阶段水平地层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采用水土分算。4.4.3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准永久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2地面超载可按20kPa考虑,对于岸边段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区域、施工堆场等情况,地面超载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取用;3水压力变化分别对应设计常水位与设计最高水位差、设计常水位与设计最低水位差;4温度应力可按常年气象统计资料确定的气温变化数据计算;5管段水流力可根据管段迎水面面积及水流速按下式估算;k—水流力标准值(kN);ρ水密度(t/m3);υ水流流速(m/s);6施工荷载包括: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施工机具及施工堆4.4.4偶然荷载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和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的规定计算确定;2沉船、爆炸、锚击等灾害性荷载应根据工程建设条件分析后确定。1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施工、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采用下式进行计算:γ0Sd≤Rd(4.4.5-1)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3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按下式进行计算:式中:γG—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35,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取1.0;jk—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j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Qik—按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Q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m—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数;4荷载偶然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可按下式进行计算:jkA—按偶然荷载标准值Ad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Q1k—诸可变荷载标准值Qik中起控制作用的荷载效应值;ψf—Q1k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ψq—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5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关规定采用。6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标准组合、荷载频遇组合和荷载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1)荷载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jkiψCi2)荷载频遇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jk3)荷载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jk4.5.1沉管法隧道应根据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计算,各阶段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阶段应进行管段浮力、管段浮运及系泊稳定性、管段沉放纵向内力及横向稳定性、舾装构件内力等计算分析;2使用阶段应进行隧道整体抗浮、横向及纵向内力、整体及接头不均匀沉降、接头张开量、接头剪力及抗震等计算分析。4.5.2管段横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段结构横向内力宜按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地基反力可采用支撑弹簧模拟(图4.5.2);图4.5.2管段横向内力计算简图2管段浮运、系泊阶段在漂浮状态的定倾高度不宜小于30cm,当倾角小于10°时可按附录A计算定倾高度。当管段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因牵引、锚拉、横向水流、风压或其它原因而产生不小于10°倾角时,应按船舶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验算;3管段沉放阶段应验算管段沉放对接完成后锁定回填前在横向水流力作用下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性。4.5.3纵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浮运、系泊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应根据管段重量分布、结2沉放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应根据管段重量分布、断面形3使用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可采用考虑接头刚度的弹性地基梁法计算,管段接头内的水平、垂直剪切键与预应力钢索等构件宜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4.5.4浮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段干舷计算应综合考虑管段外形尺寸、混凝土重度、结构含钢量、水重度、施工荷载、管段制作误差等因素。舾装及防锚层施工完成后的浮运干舷高度宜控制在10~20cm,标准矩形管段干舷高度可按下式估算:-(4.5.4-1)H—管段结构高度(m);H1—防锚层厚度(m);k—管段自重标准值(kN);a—管段舾装及临时构件重量标准值(kN);B—管段结构宽度(m);L—端封墙之间外包长度(m);γω—水重度(kN/m3)。2管段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可采用下列公式进行抗浮验算:(4.5.4-2)Ff=γbγwV(4.5.4-3)式中Gb—舾装、压舱及上覆土等有效压重标准值(kN);Ff—管段浮力设计值(kN);V—管段排开水的体积(m3);γs—自重与有效压重抗浮分项系数,各阶段取值为:3)压舱混凝土施工完成后不小于1.10,特殊情况下可专项论证。支承系统等临时构件,应进行局部内力分析及必要的稳定性计算。局部内力分析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4.5.6沉降计算应包括基础垫层沉降量及地基沉降量两部分内容,计算时应考虑基槽开挖施工误差及地基刚度变异的影响,同时应重点计算管段接头处的差异沉降。4.6结构形式与构造要求1管段的横断面布置应满足隧道功能要求,宜采用左右对称的矩形断面;2管段长度和分段数应综合考虑制作、浮运、沉放及隧道纵坡等要求,并结合航道规划、地质条件、河床形态等因素确定,管段长度不宜大于130m;3管段接头宜采用柔性接头,接头由GINA橡胶止水带和O-MEGA橡胶止水带构成两道止水措施,并设置限制接头变位的构造措施;4最终接头的位置和构造形式可根据建设条件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4.6.2管段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段宜分段浇筑,分段长度宜取15m~20m,根据施工工艺与方法,可采用跳段或依次浇筑;2钢端壳的安装误差和端面平整度应根据管段对接控制精度、轴线偏差等因素综合考虑,钢端壳端面平整度宜满足下列要求:1)面不平整度小于3.0mm,每延米内面不平整度小于1.0mm;2)横向垂直度小于0.02%;3)竖向倾斜度小于0.02%。3垂直剪切键所承受的垂直剪力宜根据相邻管段荷载、基础差异最不利工况计算确定,水平剪切键所承受的总水平剪力宜根据地震工况下产生的水平剪力确定;4管段端封墙可选用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形式,端封墙上宜5管段内压舱水箱宜根据管段重心靠外侧墙对称分舱设置,容积应能为施工阶段提供足够的负浮力;6管段顶部人孔井应按每节管段1~2处设置,人孔井可与管段顶部测量塔合建;7管段顶部舾装设施的布置应能满足管段拖运、沉放、对接施工工艺的要求;尺寸允差净宽净高管段管段高度管段长度顶底板侧墙-5~+5布筋和构造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5mm。表4.6.2-2受力主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位置保护层厚度外侧外侧外侧4.7.2管段防水设计应根据隧道的使用功能、使用要求、构造特2管段混凝土自防水;3管段接头防水;4管段混凝土外包防水层;5管段混凝土施工缝防水;6管段最终接头防水。表4.7.3管段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抗渗等级4.7.4管段接头应采用GINA橡胶止水带和OMEGA橡胶止水带形成双道防水线。4.7.5管段接头的GINA橡胶止水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管段接头所承受的水压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形量,确定2GINA橡胶止水带的材质宜为天然橡胶或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的混炼胶。GINA橡胶止水带胶料物理性能指标宜符合表4.7.5的规定;表4.7.5GINA橡胶止水带橡胶材料物理性能指标项目指标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的混练胶天然橡胶硬度(邵尔A,度)65±564±5拉伸强度(MPa)扯断伸长率(%)压缩永久变形(70℃×24h)(%)热空气老化拉伸强度变化率(%)扯断伸长率变化率(%)≥-25≥-20注:根据管段接头承受的水压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形量,GINA橡胶止水带的硬度及其它指标可做相应调整。4.7.6管段接头的OMGEA橡胶止水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段接头所承受的水压、三向位移的估算值、抗老化等要求确定OMEGA橡胶止水带的断面尺寸;2OMEGA橡胶止水带的材质宜为丁苯橡胶。OMEGA橡胶止水带橡胶材料物理性能指标宜符合表4.7.6的规定。项目指标硬度(邵尔A,度)65±5拉伸强度(MPa)扯断伸长率(%)压缩永久变形(70℃×24h)(%)≤20热空气老化拉伸强度变化率(%)扯断伸长率变化率(%)≥-25橡胶与纤维层粘结力(N/mm)≥54.7.7GINA橡胶止水带、OMEGA橡胶止水带应采用与止水带断面尺寸相配套的压件系统固定。GINA橡胶止水带的固定宜采用卡箍方式或穿孔方式。管段沉放后,应仔细测量GINA橡胶止水带的实际压缩量,并与供货商提供的压力与压缩变形曲线对应的压缩量相比较;如差异过大,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压缩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4.7.9管段混凝土宜设置全包外防水层,全包外防水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底板可采用钢板等材料,并沿侧墙上翻至适当的高度;2侧墙与顶板可采用喷涂型聚脲、聚氨酯、渗透环氧、聚合物水泥等涂料以及自粘性防水卷材,特殊部位应采用加强层处理。此外,除应设置满足耐撞击与擦损要求的防水层保护层外,还应有施工保护措施;3采用钢板作为外防水层时,应根据腐蚀介质和腐蚀速率,确定钢板的材质、厚度,并选择防腐蚀涂层或牺牲阳极法等保护措施;4钢板外防腐涂层宜结合采用金属喷涂涂层与无溶剂环氧涂层,涂层厚度应根据防腐蚀年限的要求确定;5在中等以上腐蚀环境中,钢端壳宜增设牺牲阳极块,牺牲阳极块宜采用焊接方式固定于钢端壳外表面,焊缝处应采取防腐蚀加强措施。管段沉放过程中,牺牲阳极块应予以保护,不得损伤;6管段采用钢板防水层时,钢板防水层与钢端壳可连为一体,采用外加电流法作为防腐措施;7顶板、侧墙、底板不同材质防水层的搭接应有专门的防水处理要求。4.7.10管段混凝土施工缝防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防水等级、最大水压,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的结构形2混凝土施工缝应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水平施工缝接缝面应增加水泥砂浆接浆措施;3混凝土横向施工缝宜设置预埋式注浆管或遇水膨胀止水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形成双道防水措施(图4.7.10-1)。混凝土水平施工缝宜在钢板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式注浆管中选择两种材料组合的方式形成双道防水措施(图4.74钢端壳与混凝土施工缝中宜设置止水钢片、遇水膨胀止水材料、预埋式注浆管形成多道防水线(图4.7.10-3)。钢端壳所设防水材料应与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防水材料形成搭接。4.7.11管段最终接头采用刚性连接时,宜设置预埋式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胶于接缝处,施工缝面涂布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图4.7.11)。管段最终接头与岸边段结构为柔性连接时,宜设置中埋式止水带与OMEGA橡胶止水带。图4.7.11管段最终接头与岸边段刚性连接防水构造图4.7.12管段沉放结束后,应实测管段与岸边段底板高差,必要时可加焊适当厚度的钢构件,以便OMEGA橡胶止水带的安装。4.7.13各类防水材料的性能指标与施工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及相关的国家材料标准与施工技术规程执行。4.8.1管段基础垫层处理方法应根据管段结构型式、地质、水文、通航、施工工艺等条件综合确定。法、喷砂法、注浆法等对于后铺法,宜通过专项试验研究,以确定工艺和参数。表4.8.3最小基础垫层厚度基础垫层类型最小基础厚度灌砂基础垫层注浆基础垫层碎石垫层+砂浆混合垫层1.0m碎石基础垫层4.8.4采用后铺法的管段基础垫层在地震情况下不应发生液化。4.8.5后铺法管段临时支撑垫块或支撑桩沉降值应满足支撑千斤顶行程要求,安装精度应满足下列规定:4.9基槽开挖与回填4.9.1根据隧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隧道断面和埋深等条件,确定合理的基槽断面形式及基槽开挖方式。4.9.2基槽底部宜比管段底部单侧宽1.5m~3m;基槽底部程应根据隧道底板标高并结合基础处理形式确定。4.9.3基槽的边坡宜通过稳定性验算或成槽试验确定,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各类地层的设计水下边坡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疏浚4.9.4基槽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开挖设备选择合理的超挖值,超4.9.5管段沉放后基槽应及时回填覆盖,回填应分层分段对称进行,回填选用级配良好、透水性强、不液化、对隧道耐久性无危害的材料。4.9.6管段沉放对接完成后,应根据基础形式及时进行锁定回填。4.9.7管顶保护层应满足使用年限内最大冲刷要求。4.10.1管段浮运前应完成一次舾装,一次舾装设备应包括:端封4.10.2管段浮运前应在干坞内进行检漏作业,检漏过程中管段不得起浮。和气象等因素综合选定。4.10.4管段浮运需合理选择浮运航道和浮运水位,有条件时应利用高水位,浮运过程中管段底面距浮运航道底面的安全距离不应小4.10.5管段浮运航道宽度及曲线半径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内河4.10.6管段浮运、系泊时应进行稳定性及系缆系统受力计算。4.10.7管段沉放方式应根据河道环境、管段结构、施工设备等因素综合确定。4.10.8管段沉放前应完成二次舾装,二次舾装设备应包括:测量4.10.9管段沉放对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压载稳定、基础处理和基槽回填等作业。4.10.10管段沉放过程中,相邻管段端面横向相对偏差≤20mm,相邻管段端面竖向相对偏差≤25mm;管段沉放完成后,测量中误差:4.11.1沉管法隧道的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4.11.2沉管法隧道抗震设防标准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4.11.3沉管法隧道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与抗震设防烈度相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4.11.4沉管法隧道结构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4.11.5结构抗震设计的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国家和地区地震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评价或经专门研究审定的文件确定。4.11.6管段结构横向内力和变形分析应按弹性工作状态下的平面应变进行,分析时可采用等代荷载法或反应位移法计算横断面上的水平地震响应,计算结果应叠加上按相关规定所得的静力荷载计算结果。4.11.7沉管隧道整体抗震分析可采用等效质量-弹簧模型或三维有限元模拟,应重点分析地震作用造成的管段变形,尤其是接头部位的变形和应力。物、堤防等因素综合确定,宜与堤岸恢复工程结合设计。4.12.2护岸结构应根据基槽开挖边坡变化情况以及功能要求分段设计。4.12.3护岸结构临水侧设计水位应采用低水位。4.12.4护岸结构防洪、防渗及变形标准不应低于既有堤岸等级要求,同时应满足隧道功能要求。4.12.5管段与岸上段对接范围内护岸结构侧壁应考虑管段水下4.12.6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拆除性,拆除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堤岸的防洪、防渗要求,且拆除过程中应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4.13.1干坞设计时宜考虑重复利用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4.13.3干坞位置、规模及形式应结合周边环境、地质和航道条4.13.4固定干坞坞底尺寸除满足管段制作空间外,尚应满足材料式中:H—管段结构高度(m);h—管段干舷值(m);4.13.6固定干坞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及控制标准可按现行行业标4.13.7固定干坞支护除应满足施工期间稳定要求外,尚应考虑干4.13.8固定干坞管段底部基础应满足管段预制承载力及管段起浮要求。4.13.9固定干坞的坞顶、坡面及坞底防排水体系应保证排水畅4.13.10固定干坞可根据坞门开启次数确定采用一次性坞门或浮箱式坞门。4.13.11移动干坞选择的驳船应满足以下条件:1驳船的有效使用面积满足管段预制场地要求;2驳船的载重量满足管段重量要求;3驳船的强度和刚度满足管段预制精度需要;4驳船应具有下潜功能,下潜深度应满足管段与驳船分离要求;5驳船在管段预制、拖航、下潜等全过程中应有足够的稳定性。4.13.12移动干坞选择的停靠码头港池应满足驳船满载时的最大吃水深度要求。4.13.13移动干坞应建立独立的测量系统,施工过程中对测量系统基准点应及时修正。4.13.14移动干坞应在驳船甲板面设置地模以满足场地平整度及管段起浮要求。4.13.15移动干坞下潜港池应满足管段浮离驳船所需的平面操作空间及水深要求。4.13.16移动干坞应在下潜港池内进行管段检漏,在高水位时管段浮离驳船。4.13.17工厂化干坞分深坞区4.13.18工厂化干坞深坞区底标高确定可按本规范第4.13.5条执行。4.13.19工厂化干坞深坞区宜采用浮箱式坞门,浅坞区与预制区之间宜采用推拉式闸门。4.14.1沉管法隧道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耐久性设计。4.14.2采用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构造,以满足结构使用过程中检查维护的要求。4.14.3除特殊要求外,沉管法隧道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不应低于4.14.4沉管法隧道所处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可采用现行国家标4.14.5管段混凝土结构除应满足下列要求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1一般环境,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5;氯化物环境或腐2一般环境,混凝土材料的最大水胶比不得大于0.5,对于道路行车隧道混凝土材料的最大水胶比不得大于0.45;氯化物环境或腐蚀性环境,混凝土材料的最大水胶比不得超过0.4;3一般环境,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00kg/m3,胶凝材料最大用量400kg/m3;氯化物环境或腐蚀性环境,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40kg/m3,胶凝材料最大用量450kg/m3;50mm;氯化物环境或腐蚀性环境,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5混凝土材料的氯离子扩散系数≤2.0×10-12m2/s,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6混凝土中总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0.1%。胶止水带和OMEGA橡胶止水带的金属紧固件等应选用满足耐腐蚀的材质或涂刷耐腐蚀性涂层。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现行标准规定。5.1.2管段预制应分段施工,分段长度应根据管段的几何尺筑方式、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5.1.3管段预制施工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以确定其强度、5.1.4基槽开挖前,应复核开挖区域水下工程地质、附近管合适的施工装配、设备和机具,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5.1.6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基础垫层施工前,应进行相关施性试验。5.1.7压舱混凝土应结合水箱布置分块对称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满足管段的抗浮要求。5.2.1干坞可采用固定干坞或移动干坞两种形式,施工质量应满足设计及现行国家规范要求。工厂化干坞的施工质量参照固定干坞及有关规定执行。5.2.2固定干坞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调查核对开挖范围内的各种管线、地下障碍物、周2开挖方法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等确定,并符合现行行业标3坞底结构层应满足承载力、平整度、管段起浮等性能要求,5.2.3移动干坞应符合下列规定:1移动干坞设备应根据管段结构尺寸与重量、管段起浮、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预制平台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2移动干坞上应建立独立的测量系统,并定期复核修正。5.2.4干坞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开挖阶段临时排水、管段预制阶段坞顶排水、坡面排水、坞底排水等系统,施工期间应保证排水系统的1进入现场的钢筋应附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并按国家现行相关规定进行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等检验,检验结果必须符合相关标准;2钢筋宜在专用场地集中加工,成型后运至现场安装。钢筋3钢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钢筋采用焊接时,应符4钢筋绑扎前应清点数量、类型、型号、直径,清理结构内杂物,调直施工缝部位的钢筋,检查结构位置、高程和模板支立情况,满足控制要求后方可进行绑扎;5钢筋绑扎必须牢固稳定,不得变形松散和开焊,施工缝处主筋和分布筋不得触及止水带;6上层钢筋网架应设置撑脚,钢筋保护层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5.3.2模板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符合下列规定:1)模板设计应满足管段结构几何尺寸要求;2)宜选用定型钢模板,支撑体系应根据管段几何尺寸与干坞形式等因素确定;3)模板和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施工的各项荷载要求,模板安装精度应满足管段预制要求;4)管段侧墙的内外侧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应设计为相对独立的支模系统,外墙模板不宜采用通长对拉螺栓。2模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板及支撑的材料及结构必须符合施工技术方案和模板设计的要求。模板及支撑安装必须稳固、牢靠;2)管段管廊模板体系应根据管廊的结构形式确定,可采用满堂支架模板,其施工应满足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3)管段外模宜采用整体钢模,其施工应满足设计及现行国家标3模板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1)管段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及现行相关规定;2)有利于管段结构养护及温差控制的前提下,管段预制的支3)管段预制的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结构棱角不损坏时方可拆除,且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不得低于2.5MPa,承重底模板拆除时应根据混凝土强度,以及结构受力,按顺序进行拆除;4)模板拆除后应及时清理、维修,按编号分类保管,模板面层涂刷隔离剂。5.3.3混凝土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段结构均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其施工除符合本节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4.14节的规定;2管段预制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不同水泥用量,时间等性能指标,确定其最佳配合比,为编制结构混凝土施工方案提供技术参数;3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宜选用水化热较小的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通过混凝土性能试验,进行合理选择。水泥进场后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出厂日期进行检查,并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性能进行复检,其质量须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定要求;2)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3)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子≤0.02%,含泥量≤0.7%,吸水率≤1%,针片状含量≤8%;5)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4管段预制施工前应进行现场浇筑试验,对混凝土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检测,形成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养护方法的作业指导书;5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预埋件、止水带等进行检查,清除模板内杂物,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2)应对称、分层、连续浇筑。顶、底板与墙体交界处,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上一层混凝土浇筑;3)管段墙体混凝土浇筑时下料高度不宜大于2m,超过时应采取混凝土导管、溜槽等防离析措施;4)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振捣密实,同时减小对结构预埋件扰动,以保证预埋件埋设精度。6混凝土重度偏差值宜控制在-0.2kN/m3~+0.2kN/m3;7根据管段结构尺寸和环境温度,管段侧墙可采用埋设循环降温水管的方法进行温度控制;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9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管段施工缝位置、防水构造形式及浇筑规定等;10混凝土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不应超过30℃;2)养护过程中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应大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不应大于20℃,混凝土中心温度降温梯度不应大于3℃/d。1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冬期施工宜采用综合蓄热法、暖棚法等养护方法,并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混凝土早期脱水;2)夏季施工,宜采用蓄水养护、覆盖浇水等养护方法。管段底板、顶板宜采用蓄水养护或覆盖浇水保湿养护。管段侧墙,宜采用埋设冷却水管,以及表面覆盖浇水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应≥14d;3)养护过程中,应注意管段两侧端头覆盖封闭,防止穿膛风。12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5.3.4钢结构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材及焊接填充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现行国家标准《钢2钢结构宜在工厂内加工制作,运输至现场安装,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变形措施;3钢结构涂装工程应符合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5.3.5钢端壳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端壳面板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面不平整度小于3.0mm,每延米内面不平整度小于1.0mm;2)横向垂直度小于0.02%;3)竖向倾斜度小于0.02%。2钢端壳型钢应采取可靠的支撑体系。钢端壳面板宜分块安装,安装前应对已安装的型钢进行测量复核与放样定位,作为面板精确安装的依据;3钢端壳面板与翼板的焊接宜采用剖口焊,焊缝等级为Ⅰ级,每道焊缝应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焊缝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GB50205的相关规定。面板安装焊接时可采用跳焊法、刚性固定法等措施。焊接时出现变形、起鼓现象应及时纠正;4钢端壳连接部位的焊缝应打磨平整,面板及翼缘板不得留有突起物或残边;5钢端壳空腔内注浆应采用无收缩、易流动的细石混凝土材6涂装施工不得损坏预留孔洞、GINA止水带及外包防水层。5.3.6端封墙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封墙面板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形式,施工质量应满足受力、变形、止水及现行国家标准要求;2端封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结构端封墙面板可根据施工工艺分块吊装、焊接。分块位置宜设置在型钢翼板中心位置,不得设置在相邻两根型钢之间的跨中位置。面板与背后型钢焊接牢固,焊缝质量等级符合设计要求;2)钢筋混凝土结构端封墙面板应加强顶部施工缝的防水处理;3)水密门安装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前应进行水密性试3端封墙背后型钢立柱与支承牛腿应连接牢固,型钢与支承牛腿及枕梁应紧密贴合。5.3.7主要附属构件除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载水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载水箱安装应牢固可靠,并进行水密性和实际蓄水量检2)压载水箱的进排水系统应进行试压检验;3)压载水箱拆除时间及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浇筑压载混凝土。2垂直千斤顶预埋件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安装误差不大于20mm,中心线与设计倾角误差不大于6‰;2)预埋件构件之间的焊缝质量等级符合设计要求;3)推杆的有效行程不小于500mm,安装前应进行推杆与套筒同心度及水密性试验。3鼻托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向装置安装前,应对其预埋件的轴线及高程进行测量复核,安装精度应满足:轴线偏差-5mm~+5mm,高程偏差0mm~-5mm;2)管段基础完成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鼻托,拆除时不得损坏垂直剪切键。4剪切键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段基础垫层、压舱混凝土以及覆盖回填施工完成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垂直剪切键,接头预应力拉索完成后方可施工水平剪切键;2)垂直剪切键施工完成后,应检测相邻剪切键的间距后再安装橡胶支座,安装精度应满足:平面偏差不大于2mm,高程偏差不大于5.3.8预留预埋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以中心线及实测标高进行控制,各种预埋件、预留孔洞应分类、编号、标识,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2各类预埋件的防腐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成品保护。2GINA止水带的搬运、摆放及安装过程中应做好保护措施,3GINA止水带宜采用整体吊装方式,吊点数量及分布根据GINA止水带的尺寸及重量确定,并采取保护措施;4GINA止水带安装轴线偏差不大于5mm,无翘曲、松脱。压件连接螺栓应达到设计要求扭力,压件应均匀压紧GINA止水带翼缘;5GINA止水带安装就位后,应及时安装保护罩。1施工缝防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缝止水带和防水材料的尺寸、规格、性能指标、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及时浇筑混凝土;3)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检查止水带是否完好,均匀涂刷混凝土界面剂,并及时浇筑混凝土;4)中埋式止水带、单组份聚氨酯膨胀密封胶、遇水膨胀条等安装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有关规定。2外包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包防水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应符合现行2)管段底板采用防水钢板时,其厚度及焊缝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钢板变形的措施,允许变形量不大于3)管段结构与钢端壳、端封墙、防水底钢板、管段顶板人孔、垂直千斤顶等交界部位的防水应做加强处理;4)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成品保护措施,不得损坏防水层。5.4.1管段起浮前,应对主体结构混凝土、端封墙、压载水箱等部位进行水密性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5.4.2对管段底板、侧墙、顶板的检漏宜分阶段进行,最终水位应1应办理相关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手续;2基槽开挖前,应进行河床地形复测;3应进行开挖试验,掌握实际地质情况、回淤量、边坡稳定性等参数;4选择合适的卸泥区。5.5.2软弱地层基槽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槽开挖前应根据现场的工程地质、河道和水文条件、开挖水深和工期等要求,选择合适的浚挖船舶装备和开挖作业方法;2基槽开挖分为初挖和精挖两个阶段,距离设计基槽底标高2m以内为精挖范围,以上部分为初挖范围。基槽精挖宜在管段沉放3基槽开挖应分条、分段、分层施工,开挖施工应符合现行行4基槽边坡应符合设计要求,成槽后边坡稳定;5基槽槽底高程控制标准:0cm~-50cm,不得存在浅点。开挖断面宽度不小于设计要求。5.5.3岩层基槽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水下钻孔爆破法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符合2采用水下钻孔爆破浚挖基槽施工作业应充分考虑爆破过程中对隧址轴线干坞、护岸和邻近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水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经安全影响评估后,确定合适的爆破装药量,并在施工期间加强监测;3基槽开挖边坡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现行4设计底边线以内基槽底不得存在浅点,开挖断面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开挖断面。5管段水下基槽成槽情况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基槽断面尺寸、槽底高程、有无浅点和回淤情况,基槽检测结果必须满足管段沉放安装的要求。5.5.4接口段端头围护结构破除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头围护结构破除设备应根据其结构型式、破除深度确定,并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2端头围护结构破除应考虑接口段结构、护岸、基槽的稳定性,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3破除完成后应及时对接口段进行清渣,不得存在残留物或浅点。5.6.1施工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监测方案,并进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5.6.2施工前应核对航道沿线的地质资料和水文资料,必要时开展相应的施工勘察工作,查明隧道两岸及水下管线、构筑物分布。施工迁改方案或保护方案应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5.6.3管段出坞、浮运等施工根据沉管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水下地形、气象条件、航道条件、管段结构设计和环境保护要求,合理选择施工船机和作业设备。根据天气预报、水文、风5.6.4管段出坞前应进行舾装件的安装,舾装件可根据预制工艺、系泊条件、浮运和沉放要求等分批施工,舾装件与预埋件的安装精度和紧固力应符合设计要求。5.6.5管段浮运前应向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拖运许可。浮运期间应在施工区域设置浮标记号,并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疏导工作。5.6.6管段浮运前应在干坞内进行试浮,测量管段的干舷值,并应根据管段顶部舾装设备重量及二次舾装后干舷值要求制定防锚层浇筑的厚度,防锚层浇筑应分块对称施工。5.6.7管段浮运前应对浮运路线进行检查,清除所有浮运路线上可能损害管段的障碍物,浮运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管段的定倾高度。5.6.8管段临时系泊避风区域应符合下列要求:2应布置可靠的系泊系统。5.6.9采用拖轮拖运管段的方法时,应额外配备至少一艘应急拖5.6.10管段需远程拖运时,应符合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工程船舶水上调遣拖航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置临时航标并进行航道管制。5.7.2管段沉放前应对基槽或基础垫层回淤情况、临时支承位置偏差等进行全面检查。5.7.3异型管段沉放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异型管段的平衡。5.7.4管段沉放锚碇的布设应在测量指导下进行安装,并进行拉力测试。5.7.6管段沉放作业应在水文、气象条件良好时进行,水流宜小于1.0m/s,风速宜小于5m/s,平均浪高宜小于0.5m,能见度宜大于5.7.8压舱水箱内水位应根据基槽底部水体的重度适当调整,沉放期间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1;5.7.9管段沉放就位后应进行下列工作:2管段接头检查;3管段轴线、里程和高程测量,监测其在基槽内沉降及纵向位移的情况。5.7.10管段沉放对接过程的潜水作业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5.7.11管段基础垫层处理及锁定回填完成后方可拆除管段对接面的端封墙,端封墙拆除时不得损伤管段永久构件。5.7.12OMEGA止水带应在剪切键及PC预应力OMEGA止水带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OMEGA止水带最终封闭接头应在现场采用厂家专用设备硫化连接;2OMEGA止水带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注水检漏,注水压力不得小于最大设计水压值;3OMEGA止水带安装完毕后宜在底板及路面以下侧墙范围设置不锈钢板保护罩。5.8.1施工前宜在注浆、砂流法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配合比和施工工艺试验,取得相关技术参数,指导施工和控制施工质量。槽底回淤沉积物重度大于11.0kN/m3,且厚度大于0.3m时需清淤。5.8.3灌砂、注浆前,管段必须进行稳定压载,其抗浮系数不得小于1.04;灌浆基础垫层施工前应完成阻浆袋的安装、充水和管段两侧的锁定回填,并在锁定回填的适当位置预留排气、排淤通道。进行监测,采取措施防止管段上抬。5.8.5碎石垫层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垫层所用的材料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2碎石垫层的施工可采用整平船铺设整平,铺设时可根据管段长度、隧道坡度分段进行;3碎石垫层的铺设整平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8.5规定;表5.8.5碎石垫层的铺设整平允许偏差高程允许偏差(mm)整平宽度±40不得小于设计要求4每段碎石垫层铺设整平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管段沉放对接施工。1桩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沉桩应在基槽开挖完成并稳定后进行;3应根据具体施工条件选用合适的打桩船、桩锤及相配套的送桩器具,正式沉桩前应进行沉桩试验;4贯入度及桩尖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沉桩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8.6沉桩允许偏差桩顶高程偏差(mm)桩顶平面位置偏差(mm)桩身垂直度+05沉桩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组织管段沉放对接施工。5.8.7砂流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用材料规格和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2管段沉放前必须逐个打开灌砂管法兰盘,检查是否堵塞,发现堵塞必须及时疏通,并对灌砂孔进行标识;3同一节管段的灌砂应连续作业。灌砂宜从管段首端依次向尾端推进,同一排孔应先中孔后边孔,管尾最后一排孔可在下一节管段对接后进行,必要时可先灌垂直千斤顶附近的一排孔;4灌砂过程中,管内应连续监测管段姿态,当观测到管段上下5应通过实际与理论灌砂量的比较、灌砂压力及其变化、管内垂直千斤顶压力、管侧潜水员探摸结果、管内监测数据以及面波仪或地震雷达监测数据等综合分析判断单个灌砂孔是否停止灌砂;6灌砂过程中应如实填写记录,内容应包括管段号、孔号、灌7每节管段基础灌砂完成后,应及时用水泥砂浆灌填砂盘冲击坑及封闭灌砂孔。灌砂孔封闭应采用压力灌浆方式,浆料为无收缩水泥砂浆,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设计规定。5.8.8注浆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2根据水深、注浆压力、以及流量等性能指标合理选择注浆设备;注浆设备应配有可调节压力与流量的装置;注浆口的压力表应选用砂浆专用的防堵隔膜式压力表,量程宜选择0MPa~0.5MPa,显示精度5kPa;注浆输送管可选用125型的混凝土泵管及其配套软3注浆开始前应检查注浆管路是否通畅和漏水,注浆结束后应及时清洗;4同一节管段的注浆应连续作业,注浆宜由低往高依次推进,先中孔后边孔;5注浆过程中,管内应连续监测管段姿态,当观测到管段上下6应通过实际与理论注浆量的比较、注浆压力及其变化、管内垂直千斤顶压力、管内监测数据以及面波仪或地震雷达监测数据等综合分析判断单个注浆孔是否停止注浆;7注浆过程中应如实填写记录,应包括管段号、孔号、注浆起8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下一节管段锁定回填前,应将阻浆袋的水放空。1最终接头两侧的管段沉放后应水下测量两管段的轴线及高程偏差,作为最终接头封板的设计改装与施工依据;2应对底封板基础进行整平并在最后一节管段沉放安装前放置好底封板;3最终接头的外模系统与两侧的管段应保持水密性;4最终接头应安装支撑顶梁,支撑顶梁的两端应灌注无收缩浆料;5最终接头的空腔抽水前,应由潜水员对所有封板的位置和橡胶止水带的压缩情况进行检查;6最终接头抽水后应检查接头封板的水密性;7最终接头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管段的灌砂、注浆预留8最终接头所用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应高于管段主体混凝9最终接头混凝土浇筑宜分层进行,先浇筑底板和部分侧墙,再浇筑剩余侧墙和顶板,剩余侧墙和顶板的混凝土应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其和易性和塌落度应满足泵送设备的性能要求。5.9.2岸上最终接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止推结构应安全可靠;2二次围堰施工时应加强与管段结构、两侧围护结构之间接缝的止水处理;3管段底部与基坑底止水墙之间的止水、止浆条应安装牢固、封闭,并宜在管段底板处预埋注浆管;4最终接头抽水前后应分别检查管段与各接触面的止水情5.10.1回填材料的规格、物理力学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违反相关部门对河流倾倒物的有关规定。5.10.2回填前应检查基槽是否有回淤,必要时应进行清理。5.10.3应根据回填料和回填部位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5.10.4锁定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灌砂基础的锁定回填宜在灌砂工序完成后进行,其他类型基础的锁定回填应在沉放对接工序结束后开始,灌浆开始前完成;2管尾8m~10m范围应在下一节管段对接完成后一起进行锁定回填;3宜采用运料船配合料斗导管、长臂挖掘机或抓斗的抛填工4应对称均衡地进行锁定回填,两侧的回填高差不应大于500mm,锁定回填最终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0.4规定。表5.10.4锁定回填最终允许偏差高程允许偏差(mm)抛填范围±300不得小于设计要求5.10.5一般材料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2应与下一节管段锁定回填区域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不同的回填料混杂;3可采用皮带运输船直卸回填工艺,当回填高度超过管段三分之二高度后,也可采用小容量开底驳直卸回填工艺;表5.10.5一般材料回填允许偏差项目高程允许偏差(mm)抛填范围顶面标高±300不得小于设计要求范围5.10.6管顶保护层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一般材料回填验收合格后进行;2宜采用人工抛填工艺,也可采用运石船配合抓斗或长臂挖掘机抛填工艺;3应分条、分格、定量控制抛填。管顶保护层回填允许偏差应表5.10.6管顶保护层回填允许偏差项目高程允许偏差(mm)抛填范围航道范围顶面高程+0不得小于设计要求其它相关部门规定6检测与监测6.1.1本章规范适用于沉管法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下检测与监测;岸上护岸结构、基坑等监测,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6.1.2沉管法隧道应实施水下检测与监测。6.1.3沉管法隧道工程施工,应由建设单位委托独立第三方实施现场检测与监测;检测与监测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并得到建设单位的认可。6.1.4检测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实施。6.1.5检测与监测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2制定实施方案;3监测点设置与验收,设备、仪器校4现场检测与监测;6提交阶段性检测与监测结果和报告;7现场检测与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检测与监测资料。6.1.6检测与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数据,并将分析结价及时向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做信息反馈。6.1.7检测与监测对象应包括下列内容:2管段浮运;5管段沉放对接;6最终接头;9隧道健康监测;10其它应检测与监测的对象。表6.1.8检测与监测方法及要求方法仪器设备精度要求提交资料水下声纳扫测GPS测量误差不大于2cm,声纳测量误差不大于5cm水下录像水平分辨率不小于600线,水压力传感量程不小于10bar,水压力传感精度为±1%水下录像报告和录像资料水下探摸—水下探摸报告水下倾斜度检测水下倾斜度检测报告水下淤泥检测重度检测精度不低于0.01kN/m3水下淤泥检测报告水重度检测水重度检测报告6.1.9现场检测与监测完成后,检测与监测单位应提供以下资料:1检测与监测实施日志;2阶段性检测与监测报告;3检测与监测总结报告。6.2.1基槽与航道检测与监测内容及要求宜符合表6.2.1规表6.2.1基槽与航道检测与监测内容及要求时间段频次方法合格标准原始河床面地形设计开挖线以外不少于为岸线除外)基槽开挖前水下声纳扫测—试挖基槽坡设计开挖线以外不少于试挖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水下声纳扫泥检测—临时航道地形设计开挖线以外不少开挖完成后每个临时水下声纳扫测土石分界面地形设计开挖线以外不少于每段挖除泥破前每段一次水下声纳扫测—精挖基槽地形及回淤设计浚挖线以外不少每段精挖完运前或基槽碎石基础垫天内每段一次水下声纳扫检测-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