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贸易基本规则_第1页
货物贸易基本规则_第2页
货物贸易基本规则_第3页
货物贸易基本规则_第4页
货物贸易基本规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货物贸易基本规则(下)2024/3/281第五章货物贸易基本规则(下)第一节反倾销协议第二节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三节

保障措施协议2024/3/282第一节反倾销协议一、产生背景二、关于反倾销的实体性规定三、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程序2024/3/283一、产生背景倾销一般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行为。产品倾销在国际贸易中由来已久,可追溯到20世纪初。倾销行为一出现,就被—些国家认为是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并通过立法采取反倾销措施予以抵制,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加拿大1904年《海关关税法》,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规定了反倾销措施。为推动缔约方普遍接受反倾销规则,促进反倾销措施公正实施,避免反倾销措施被滥用来对国内产业实行长期保护。“乌拉圭回合”达成《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即《反倾销协议》,对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适用。2024/3/284二、关于反倾销的实体性规定(一)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要件(二)反倾销措施2024/3/285(一)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要件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件是:1.倾销的确定2.损害的确定3.倾销与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2024/3/2861.倾销的确定

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其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1)正常价值的确定(2)出口价格的确定(3)倾销幅度的确定2024/3/2872.损害的确定《反倾销协议》中的损害分三种情况:一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损害;二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威胁;三是:进口方建立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阻碍;四是:存在累积性损害。2024/3/288(1)实质损害

实质损害指对进口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实质性的重大损害。对实质损害的确定应依据肯定性证据,并应审查以下内容:

第一,进口产品倾销的数量情况。包括调查期内被控产品的进口绝对数量,或相对于进口方国内生产或消费的相对数量,是否较此前有大量增长。

第二,进口产品的倾销对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包括调查期内是否使进口方同类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价格的上涨,或本应该发生的价格增长。

第三,进口产品的倾销对国内同类产品、产业产生的影响。应考虑和评估所有影响产业状况的有关经济因素和指标,包括销售、利润、产量、市场份额、生产率、投资收益或设备利用率的实际和潜在的下降;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倾销幅度的大小;对流动资金、库存、就业、工资、增长率、筹措资本或投资能力的实际和潜在的消极影响等。2024/3/289(2)实质损害威胁

实质损害威胁指进口方的有关产业虽尚未受到实质损害,但可以明显预见倾销将对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且这种情形非常迫近。对实质损害威胁的确定应依据事实,而不是依据指控、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2024/3/2810(3)产业建立受阻

产业建立受阻指进口产品的倾销阻碍了新产业的实际建立过程,而不是阻碍建立一个新产业的设想或计划。

产业建立受阻的确定必须有充分的证据。2024/3/2811(4)损害的累积评估

《反倾销协议》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进口方可以累积评估从不同来源进口的倾销产品对本国产业的影响。这些条件是:

第一,来自每个国家的产品的倾销幅度超过了2%,即超过了“最低倾销幅度”。

第二,来自每个国家的倾销产品的进口量并非可忽略不计,一般来讲是指高于进口方对该类倾销产品进口总量的3%;或者几个出口国各自所占份额虽低于3%,但他们的总和超过进口方进口该倾销产品总量的7%。

第三,根据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及进口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对进口产品所作的累积评估是适当的。2024/3/28123.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

《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审查除进口倾销产品以外的、其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害的已知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1)未以倾销价格出售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及数量。

(2)需求萎缩或消费模式的改变。

(3)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与限制性贸易做法。

(4)技术发展、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及生产率等。

进口方主管机构审查的已知因素不限于上述因素。进口方主管机构应调查、审议其他方面的因素,并分析其对产业损害的影响,并且不应把这些因素造成的产业损害归咎于进口产品倾销。2024/3/2813(二)反倾销措施1.临时反倾销措施2.最终反倾销措施3.价格承诺2024/3/28141.临时反倾销措施

临时反倾销措施是指,进口方主管机构经过调查,初步认定被指控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同类产业造成损害,据此可以在全部调查结束之前,采取临时性的反倾销措施,以防止在调查期间国内产业继续受到损害。

临时反倾销措施有两种形式:一是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二是要求进口商自裁决之日起,提供与临时反倾销税数额相等的现金保证金或保函。

进口方主管机构应自反倾销案件正式立案调查之日起60天后,才能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时间应尽可能短,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4个月,特定情况下可以延长到6个月至9个月。2024/3/28152.最终反倾销措施

在全部调查结束后,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调查的产品存在倾销,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损害,且倾销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则进口方主管机构可以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

最终反倾销措施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形式。2024/3/2816

反倾销税是指在正常海关税费之外,进口方主管机构对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反倾销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初裁时的反倾销税率与终裁的税率不同时,其不足部分不再补交,而多交部分则应退还。

除非进口方主管机构以复审方式决定继续维持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的征收应自决定征收之日起不超过5年。2024/3/28173.价格承诺

价格承诺是指,被控倾销产品的生产商和出口商与进口方主管机构达成协议,出口商提高价格以消除产业损害,进口方相应地中止或终止案件调查。从实际效果讲,价格承诺也属于反倾销措施的一种形式。2024/3/2818《反倾销协议》对缔结价格承诺协议的规定

1.缔结协议应在进口方主管机构已经作了肯定性的倾销和损害的初步裁决后。

2.如进口方主管机构认为其接受出口商的价格承诺实际上不可行,如实际或潜在的出口商数量过大,或者其他原因,则可以不接受出口商的价格承诺要求。

3.价格承诺可由进口方主管机构提出,但不得强迫出口商接受。

4.价格承诺被接受后,应出口商的请求或进口方主管机构决定,可以继续完成倾销和损害的调查。如果关于倾销和损害的调查结论是否定的,则价格承诺自动失效;如结论是肯定的,价格承诺应按照规定继续有效。

5.如果出口商违反了价格承诺协议,则进口方主管机构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迅速采取行动,包括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立即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并可立即追溯征收反倾销税。2024/3/2819三、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程序(一)申请人申请(二)进口方主管机构审查立案(三)反倾销调查(四)行政复审和司法审议2024/3/2820(一)申请人申请

一般情况下,反倾销调查应基于申请人的申请而开始。为保证申请人的产业代表性,《反倾销协议》除了规定对国内产业的一般理解外,还规定了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对产业的代表性进行审核。《反倾销协议》进一步规定,在表明支持或反对立案申请的企业中,若支持者的集体产量占支持者和反对者总产量的50%以上,且支持者的集体产量不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25%,这些支持者应被认为可代表该产业提出申请。

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内容应包括倾销、损害及因果关系的有关材料,缺乏证据的简单判断不能满足立案的要求。2024/3/2821(二)进口方主管机构审查立案

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审查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的准确性和充分性,以及申请企业的代表性,以便判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立案调查是适当的,并就立案问题作出决定。2024/3/2822(三)反倾销调查

进口方在正式决定立案调查后,应立即发布立案公告。公告应载明出口国的名称、涉及的产品、开始调查的日期、申请书声称倾销的依据和损害存在的概要说明。一般情况下,反倾销调查应在1年内结束,最长不得超过从调查开始之后的18个月。2024/3/2823相关规定1.在调查开始后,如存在下列情况,反倾销调查应尽快终止。(1)无充分证据证明存在倾销或产业损害,或者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2)倾销幅度,或倾销产品的进口数量,或产业损害,是可忽略不计的。2.调查的参与。公告发布后,被控产品的出口商、生产商或其他利害关系方,有权要求参与反倾销调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3.听证会及其他申辩机会。初裁之后,进口方主管机构将会利用各种机会,进一步核实涉诉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包括举行听证会,听取评论意见及实地核查。4.快速审议。对于反倾销调查期间未出口被控产品的厂商,如其在反倾销征税命令有效期间出口相同或相似产品,进口方应采取“快速审议”的办法来确定这些厂商的单独的反倾销税率。5.追溯征税。指对那些在临时措施适用之前90天内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追溯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追溯征税的条件是:(1)被控产品存在造成损害的倾销的历史记录,或者进口商知道或理应知道出口商在实施倾销,并且该倾销会造成损害。(2)损害是由于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倾销产品的大量进入造成的。2024/3/2824(四)行政复审和司法审议1.行政复审

行政复审主要是就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以及论证损害是否会因取消或变更反倾销税而重新发生。如经论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或按照原税率征收反倾销税是不合理的,则应终止或减少征收反倾销税。2.司法审议

为保证各成员方公正实施反倾销措施,《反倾销协议》规定,各成员在其国内的反倾销法律中应包含司法审议机构及程序。对最终裁决和行政复审决定等行政行为,利害关系方可以要求通过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按照程序迅速进行审议。这类法庭、仲裁、行政法庭及程序,应完全独立于作出裁决或复审决定的行政主管机构,保持其独立性。2024/3/2825第二节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一、产生背景二、概念界定及分类三、补贴的分类四、补贴的争端解决和反补贴措施2024/3/2826一、产生背景

补贴作为公共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广泛采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并不否定补贴的作用,但补贴措施如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对进口方或第三方的相关产业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扭曲贸易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乌拉圭回合”长达8年的谈判过程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一直是难点和焦点议题。最终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一揽子协议的组成部分,适用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2024/3/2827二、概念界定及分类(一)补贴概念(二)管辖范围:专向性补贴(三)补贴分类2024/3/2828(一)补贴概念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从主体、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对补贴进行了界定,即补贴只有在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才成立:

第一,补贴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

第二,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

第三,补贴使产业或企业得到了利益。包括:

1.财政资助

2.收入或价格支持

3.产业或企业得到利益2024/3/2829(二)专向性补贴

专向性是指补贴只给予一部分特定的产业、企业、地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只约束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并规定了4种类型的专向性补贴:

(1)企业专向性补贴,即政府对部分特定企业进行补贴;

(2)产业专向性补贴,即政府对部分特定产业进行补贴;

(3)地区专向性补贴,即政府对其领土内的部分特定地区的某些企业进行补贴;

(4)禁止性补贴,即与出口实绩或使用进口替代相联系的补贴。2024/3/2830相关规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条,还明确了认定非专向性补贴的一些标准和条件。

第一,给予补贴及确定补贴金额的标准或条件必须是客观和中性的,不得使某些特定企业享受的利益优于其他企业。标准或条件应属经济性质,并横向适用,如按照员工人数或企业规模等授予补贴。

第二,这些标准或条件必须在法律、法规或其他官方文件中明确规定,并能够被核查。

第三,这些标准或条件必须是自动的,即只要企业或产业达到规定的条件就应得到补贴,授予补贴的机构不得行使自由裁量权。2024/3/2831三、补贴的分类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将专向性补贴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2024/3/2832(一)禁止性补贴1.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指法律上或事实上以出口实绩为条件而给予的补贴。如果法律上明确规定以出口实绩作为给予补贴的惟一条件或条件之一,该种补贴则属于出口补贴;如果法律上虽没有明确规定以出口实绩作为补贴条件,但补贴的给予事实上与实际出口或预期出口(或出口收入)联系在一起,则该补贴也属于出口补贴。但并不是出口企业得到的补贴都是出口补贴,因为出口企业也完全可以享受非专向性补贴。

出口补贴的影响在于,它会刺激出口的增长,使其他未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并可能对进口方或第三方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列举了12种可归于出口补贴的典型情况。2024/3/28332.进口替代补贴

进口替代补贴指以使用国产货物为条件而给予的补贴。与出口补贴给予出口产品的生产者或出口商不同,进口替代补贴给予的对象是国产品的生产者、使用者或消费者。这种补贴的影响在于:它会使进口产品在与受补贴的国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抑制相关产品的进口。鉴于进口替代补贴对进口贸易的抑制和扭曲作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同样将它纳入了禁止范畴。

进口替代补贴可以是给予进口替代产业优惠贷款,或为此类企业提供比其他企业更优惠的货物或服务,或在外汇使用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或减免此类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或通过允许加速折旧等方式减小所得税税基,等等。2024/3/2834(二)可诉补贴

可诉补贴又称“黄灯补贴”,指那些不是一律被禁止,但又不能自动免于质疑的补贴。对这类补贴,往往要根据其客观效果才能判定是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5条,对可诉补贴规定了总体原则,即成员方不得通过使用该协议第1条所规定的专向性补贴,而对其他成员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指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对另一成员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二是使其他成员丧失或减损根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获得利益

三是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2024/3/2835(三)不可诉补贴

不可诉补贴又称“绿灯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四部分规定了两大类不可诉补贴,一类是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另一类是符合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

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可普遍获得,不针对特定企业、特定产业和特定地区。符合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包括研究和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

研究和开发补贴是指,对公司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援助,或对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公司签约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援助。

贫困地区补贴是指,按照一项总体地区发展规划给予贫困地区的援助。

环保补贴是指,为促进现有设施适应法律、法规规定的新的环保要求而提供的援助。2024/3/2836四、补贴的争端解决和反补贴措施(一)补贴的争端解决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成员方之间有关补贴问题的争端,提供了更为迅捷的多边解决程序,以体现对补贴行为的严格规范。(二)反补贴措施

反补贴措施指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国内相关产业的申请,对受补贴的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征收反补贴税或价格承诺等方式,抵消进口产品所享受的补贴,恢复公平竞争,保护受到损害的国内产业。2024/3/2837第三节保障措施协议☆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和程序☆保障措施的具体实施♂保障措施实施的形式♂保障措施实施中与相关时间的问题♂保障措施的非歧视性♂补偿与报复☆其他问题: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禁止“灰色区域”措施2024/3/2838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根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世贸组织成员方实施保障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第二,进口激增是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第三,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第四,进口激增与国内产业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存在因果关系。2024/3/2839进口激增《保障措施协议》规定的进口激增,是指产品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包括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两种情况。☆绝对增长是产品实际进口数量的增长。☆相对增长是相对进口方国内生产而言,进口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上升。进口产品出现相对增长的情况时,实际进口量并不一定发生改变。例如,某—产品的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000,而国内同类产品的产量由原来的4000下降为2000,进口所占市场份额则从20%上升至33.3%,这种情况属于相对增长。进口激增的后果: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2024/3/2840

☆不可预见:指在关税减让时不能合理预见的情况。案例:♂案件起因: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诉美国的皮帽案中,美国认为鉴于捷克斯洛伐克皮帽的款式有很大变化,如帽子外表采用绒面并加绒毛;皮帽款式的改变使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进口急剧增加,占有美国95%的市场;而这种款式的改变在美国同意给予优惠关税时是不能预见的。鉴于此,美国引用GATT1947采取保障措施。♂问题难点:该案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不可预见的发展”♂捷克斯洛伐克观点:商品款式的随时改变是经商的基本常识,因此美国政府在谈判时应该意识到进口皮帽的款式可能改变。工作小组同意该观点。♂工作小组观点:虽然款式随时改变为正常商业习惯,但是,款式改变的程度对竞争形势的影响则是美国政府在1947年谈判时无法合理预见的。因此,这一点符合GATT规定的“不可预见的发展”2024/3/2841

《保障措施协定》规定,采取保障措施必须证明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严重损害”应理解为对某一成员国内产业总体上造成重大损害;♂“严重损害威胁”则是指严重损害时“明显迫近的”,确定严重损害威胁必须基于事实,不能基于断言、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如何判断“损害”:♂保障措施协定》在第4条第2款(a)中规定主管机构应评估的因素:主管机构应评估影响该产业状况的客观和可量化的所有相关因素,特别是有关产品进口量的绝对或相对增加的比例和数量、增加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以及国内产业的销售水平、总产量、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利润与亏损、就业等方面的变化。♂除此以外主管机构可以调查认为必要的“其他因素”。2024/3/2842♂进口大量增加与国内产业损害有着因果关系♂并不是指需要证明进口增加是唯一导致损害的原因。而应理解为在诸多导致产业损害的因素中进口大量增加是导致产业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重要性不应比其他因素低。2024/3/2843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1.调查调查是采取保障措施的必经步骤。有关调查应根据成员方事先制定的程序进行,并且应按《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0条规定予以公开。世贸组织成员方主管机构在采取保障措施前,应向所有利害关系方作出适当的公告、举行公开听证会,或给进口商、出口商及其他利害关系方提供适当的机会,以陈述证据和看法,对其他相关方的陈述作出答复。调查结束后,主管机构应公布调查报告,列明对一切相关事实和法律问题的调查结果,以及作出的合理结论。2.通知世贸组织成员方应事项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3.磋商由于采取保障措施会影响到有关成员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所享有的权利,《保障措施协议》规定,采取或延长保障措施的成员方应与各利害关系方进行磋商,交换意见,并达成谅解。磋商结果应及时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2024/3/2844保障措施实施的形式保障措施实施,可以采用提高关税、数量限制和关税配额等形式。但保障措施必须限定在防止或补救严重损害和提供产业调整所必须的程度内。要求:《保障措施协定》第5条明确规定,如果使用数量限制为保障措施,则不应将进口数量降低到近期的水平(过去3年内进口的平均水平),除非进口方有正当理由表明有必要采取与此不同的进口水平。在实施配额限制时,如果数量配额是在各供应成员方之间分配,拟采取保障措施的成员营救配额中的份额配置问题与所有供应有关产品的成员方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如果此办法不可行,该成员可根据各供应成员方在前一个代表使其在有关进口产品总量或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2024/3/2845保障措施实施中与相关时间的问题☆期限:♂临时性保障措施:200天♂一般期限期限:4年♂最长期限:8年,在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当局决定,可以延长,但是最长只能延至第8年,延长期间的保障措施不得比最初期限结束时的保障措施更为严格。☆时间间隔原则:所谓时间间隔原则是指,对同一产品实施两次保障措施之间应有一段不适用的间隔期。

一般情况下,间隔期应不短于第一次保障措施的实施期,无论如何,间隔期不得少于2年。如果对于某一进口产品采取的保障措施期少于或等于180天,并且在该措施实施之日前的5年内,未采取两次以上的保障措施,则自该保障措施实施之日起1年后,可对同种进口产品再次实施保障措施,实施期不得超过180天。☆逐步放宽原则。为帮助受影响产业适应在保障措施取消后出现的激烈竞争,《保障措施协定》要求如果预计保障措施会超过1年,进口方在适用期内应按固定的时间间隔逐步放宽限制;若实施期超过3年,进口方主管机构须在中期进行评审,并根据审议结果撤销或加快放宽该措施。2024/3/2846保障措施的非歧视性《保障措施协定》第2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一种产品的保障措施,应不论其进口来源,加以实施”采取保障措施应该对该产品的所有出口方一视同仁,不能有选择地针对其中一两个国家,换言之,保障措施针对的对象应是产品而非特定的出口方。除非(根据协定的第5条第2款(b)):进口方通过保障措施委员会主持下的磋商,证实从某成员方的进口额在代表性时期内与该产品进口总额的增长百分比例不相称,在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实施歧视性保障措施的条件对所有供货方都是公平的情况下,可以对于造成国内工业严重损害的改出口方重点进行限制。2024/3/2847补偿与报复☆当一成员方因其他成员采取的保障措施遭受利益损失时,有权要求得到补偿。得不到补偿时可以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报复。♂补偿:由于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产品进口,其实施必然影响出口方的正当利益。有关世贸组织成员方可就保障措施对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协商贸易补偿的适当方式。♂报复:如果在30天内未达成协议,受影响的世贸组织出口方可以对世贸组织进口方对等地中止义务,即实施对等报复。但是:如果世贸组织进口方采取保障措施是因为进口的绝对增长,并且该措施符合《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则世贸组织出口方自保障措施实施之日起的3年内不得进行对等报复。2024/3/2848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

♂如果源自发展中成员方的产品,在进口方该产品进口总量中所占比例不超过3%,且所有占该进口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成员进口总额合计不超过进口方相关产品进口总额的9%,则不得针对该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发展中成员实施保障措施最长可至10年。在保障措施的再度适用方面,实施间间隔期为前一措实施期的一半,但仍应至少间隔2年。2024/3/2849禁止“灰色区域”措施灰色区域措施指有关国家根据双边达成的非正式协议,实施的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符的进口限制措施。因这些协议透明度很低,故被形象地称为灰色区域措施。其主要特征是:(1)名义上是出口国自愿承担的单方面行动,实际上是在进口方的压力下作出的。(2)规避了取消数量限制和非歧视性原则。(3)有关协议的内容一般包括提高产品价格、限制进口数量及进口监督等。灰色区域措施种类很多。包括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出口节制,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调控机制,出口或进口监督,强制的进口卡特尔,任意性出口或进口许可制度等。2024/3/2850案例: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请参阅背景知识介绍,你认为美国在决定是否采取保障措施之前需要进行哪些调查与分析?2024/3/2851案例: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以镀锡产品为例)美国主管机构采取的分析步骤如下:

☆进口激增分析

☆产业受损分析

☆因果关系分析

☆不可预见情况分析2024/3/2852进口激增分析☆数据:在调查期间,镀锡产品进口的绝对数量及相对于国内产量均有所增加。

绝对数量方面:进口量从1996年的444684短吨增长到1999年的最高峰——698543短吨,2000年则下降为580196短吨,五年期间共增长30.5%。2001年上半年的进口为263096短吨,比2000年同期低11.1%。

相对数量: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比率从12%上升到2000年17.4%。在此期间,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20.1%。☆结论:ITC认定,镀锡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加符合美国法律规定的进口产品数量增加的标准。2024/3/2853严重损害与严重损害威胁分析2024/3/2854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确定严重损害时,ITC考虑所有相关的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1、国内产业生产设备的重大闲置;2、大量公司不能在合理的利润水平上经营;3、国内产业存在重大的失业或待业。☆在确定严重损害威胁时,ITC考虑所有有关的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1、销售或市场分额下降,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库存量的增加,产量、盈利、工资、生产率、雇用状况下降;2、公司不能投入适当的资本使其工厂和设备现代化,以及不能保持研发费用的现有水平。3、第三国市场采取进出口限制的产品转移到美国市场。但这些对确定进口增长是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外,ITC必须考虑国内产业所处的经济周期。2024/3/2855确定严重损害分析:结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为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国内产业受到重大全面的损害。生产设备利用状况:有证据表明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的生产设备有重大闲置。美国国内镀锡产品量1997年比1996年有少量增长,随后一直下降,2000年降至330万短吨,比1996年减少了10.3%。类似地,美国国内的生产能力1996年比1999年有小幅度上升,而到2000年降至460万短吨,比1996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2001年上半年又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9.3%。设备使用率从1996年的78.3%下降至2000年的72.9%,2001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为71.7%。美国国内生产商尽管缩减生产能力,仍不能维持设备的使用率。2024/3/2856市场份额状况:美国国内对镀锡产品的消费量持续波动,但2000年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4.9%,2001年上半年与2000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10.2%。美国国内消费的镀锡产品中,美国国内镀锡产品生产商所占份额从1996年的88.7%降至2000年84.5%。2024/3/2857存货状况:美国国内生产商的库存商品发货量的比率从1996年的9.7%上升至2000年9.9%。此外,美国生产商的末期库存量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下降了7.2%,并且2001年上半年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9.1%。2024/3/2858利润状况:除了美国国内生产设备的重大闲置之外,整个镀锡产品产业不能在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上运转,许多美国公司在整个调查期间内亏损。经营亏损与销售额的比率从1996年的3.9%上升到2000年的6.1%,到2001年上半年上升到7.4%。整个美国国内产业的经营亏损从1996年的8860万美元扩大到1999年1亿4070万美元,2000年为1亿1940万美元。1996年到2000年,经营亏损上升了34.8%。美国国内生产的镀锡产品单位产品平均价值在1996年到2000年间下降了4.5%。2024/3/2859投资下降:产业的资本投入在1996年至2000年间下降了9.4%,2001年上半年更是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46.8%。研发费用从1996年的530万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390万美元,下降了35%。大量失业:此外,在调查期间美国国内产业的失业和待业情况严重。工资报酬的支付在调查期间下降。生产镀锡产品的雇用工人1996年为7536人,2000年下降到5733人,2001年中期为5584人。综上所述,美国国内产业在整个调查期间处于极差的处境。有证据表明美国国内产业自调查期间之初就遭到“重大全面损害”。例如,美国国内镀锡产品生产商1996年至1999年一直亏损,2000年情况稍有好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国内产业在整个调查期间均未能盈利。2024/3/2860因果关系分析:做出肯定决定的三个要件中的第三个要件是正在增加的进口是否为严重损害或者威胁的实质性原因。实质性原因指“该原因如此重要且不比其他原因次要”。因此,进口增长必须是严重损害或其威胁的一个与其它原因相比同样重要或更大的原因。在确定实质性原因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应考虑所有的有关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进口实际或相对于美国国内生产增长,美国国内生产商市场份额下降。还要考虑美国国内产业所处的经济周期,但要求该委员会不能同时将需求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作为一个原因考虑。此外,委员会还应审查进口之外的其他因素。没有法律或立法历史对比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根据立法历史,该做法的目的应是“确保所有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因素都被发现”2024/3/2861镀锡产品受损的各种原因: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美国国产镀锡产品与进口镀锡产品在美国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比如对镀锡产品的需求的下降趋势;其他替代包装材料使用量的增加;低水平的设备利用率以及购买商之间的联合。需求下降:对镀锡产品的需求依赖于对容器的需求,主要是食品罐和液化气喷雾剂罐。调查期间内,美国队镀锡产品需求的下降与使用替代包装物的趋势和生产下游产品的方法的改变有关。例如,食品和饮料容器生产商更快地用塑料容器代替钢制容器。有证据表明这种改变可能是永久性的。此外,镀锡产品的购买者还更多地使用更轻规格的镀锡产品。所有生产下游产品的方法的改变都导致镀锡产品使用的减少。设备利用率低:美国国内镀锡产业的设备利用率也很低,从1996年的78.3%到2000年的72.9%,再到2001年上半年的71.7%。生产能力的缩减的结论由2001年11月公布的美国钢铁产业规划得出。购买商之间联合:另一个竞争条件恶化的原因是购买商之间的合并。大的镀锡产品购买商的数量从1996年的49家减少到2000年的26家。三分之二的罐生产商的消费量占美国总消费量的75%到80%。除了购并,几个罐生产商还组成了采购团,以增强他们在谈判中的实力。2024/3/2862分析与结论:分析:在进口下降的年份损害依然存在:美国镀锡产品1996年的进口量为444684段吨,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698543短吨,2000年下降到580196短吨,2001年上半年比2000年同期下降11.1%。在进口量下降的年份里,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受到的损害依然严重,整个国内产业不能保持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需求下降才是受损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美国的镀锡产品消费量的减少是该产业受到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罐生产商对镀锡产品需求量减少,转而使用铝或塑料等替代产品。但美国1998年期间将生产能力提高到了20万吨结论:鉴于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在进口产品大量增长的1999年以前就已遭受严重损害,加之其他因素,如镀锡产品需求量的下降、统一的市场以及许多进口产品不能在美国国内买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增长的进口不比其他原因更为重要或与其他原因同等重要性。因此确定,增长的进口不是美国镀锡产品遭受严重损害的实质性原因。2024/3/2863损害威胁分析:分析:首先,美国镀锡产品的进口在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是下降的。进口产品数量与美国国内产量的比率从1999年的20.1%下降到2000年的17.4%。2001年下半年进口的下降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近期进口产品不会给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其次,美国外镀锡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是一个迫近的威胁,美国外镀锡产品的生产能力在1996年至2000年间有小幅度波动,上升了5.8%,2001年上半年比2000年同期上升了1.4%。美国外的生产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过剩,但在调查期间该过剩保持稳定,并且美国外设备利用率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001年和2002年保持同样的态势。第三,进口对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的可能性也由于2000年对日本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而大大降低。该反倾销税在2005年的复审之前一直有效。第四,美国镀锡产品的存货并不是急速增长。美国国内镀锡产品的库存量与装运量的比率2000年为9.9%,在整个调查期间都保持相同的水平。第五,证据表明美国队镀锡产品需求的下降仍是所有导致损害的原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进口的增长不是美国国内镀锡产品产业面临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2024/3/2864美国关于“未能预见的情况”的解释他国经济衰退、货币贬值:

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及谈判后的一段时间,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实质性地增长,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但从1997年泰铢贬值开始,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各国对于钢铁的消费量需求减少。美国经济扩张,币值坚挺:在其他国家1997年后遭受巨大的动荡和紧缩时,美国经济处于扩张期,美国有较大需求。由于许多货币相对于美元遭受了两位数的贬值,从而美元的坚挺使得把其他国家将纷纷将钢铁销售到美国,从而造成了美国进口量的激增。而这一切是“未能预见的情况”2024/3/2865案例:墨西哥诉危地马拉对进口波特兰水泥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基本事实:该案涉及危地马拉经济部(反倾销调查当局)对墨西哥一生产波特兰水泥的厂商(CruzAzul)征收反倾销税。调查申请由危地马拉唯一的水泥生产商CementosProgreso于1995年9月21日提起。1996年1月11日,危地马拉经济部公告发起反倾销调查。1月22日,经济部将此事通告墨西哥政府。1月26日,经济部向双方当事人发出调查问卷,应CruzAzul要求,经济部将回收问卷期延长至1996年5月17日。8月16日,经济部决定对来自墨西哥的波特兰水泥征收38.72%的临时反倾销税,该临时措施于12月28日终止。该案调查期间最初为1995年6月1日-11月30日,1996年10月4日,经济部将调查期延长至1996年5月31日,并就延长期间的情况向双方当事人发出调查问卷。1997年1月17日,危地马拉决定对上述产品征收89.54%的最终反倾销税。2024/3/2866墨西哥认为危地马拉在以下几个方面违反ADA:一、关于调查的发起与公告二、调查程序2024/3/2867关于调查的发起与通知1、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墨西哥指出危地马拉经济部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决定发起调查,违反ADA第5条第3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