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_第1页
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_第2页
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_第3页
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_第4页
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摘要在刑法理论研究中,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一直是共同犯罪中一个特殊的犯罪类型,关于它的研究在共同犯罪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就是被教唆人在接受教唆后,由于心理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导致其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教唆人犯意之外的受刑法规制的危害行为,这种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唆犯刑事责任认定和承担的犯罪形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唆犯罪的案件细节变得愈加复杂,在司法实践中,教唆犯罪中存在实行过限情节屡见不鲜,因此,如何认定实行犯的犯罪行为是否能够在刑法上认定为过限,这对于教唆犯如何定罪量刑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现有立法技术的局限,纵观我国的刑法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教唆犯罪行为过限如何认定作出明确且详细的规定,并且我国现有研究共同犯罪的学者著作中对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研究还不够成熟,体系混乱,观点迥异,这就导致没有统一的学术观点为司法实践中处理该类案件提供思路。因此,建立统一的有关教唆犯罪实行过限问题的认定标准对解决该类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系笔者根据大学四年中对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学习和研究,对该问题的认定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希望能够对该类犯罪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关键词:教唆犯实行犯实行过限研究司法认定ABSTRACTInthetheoreticalresearchofcriminallaw,theimplementationofabettorcrimehasbeenaspecialtypeofjointcrime,andtheresearchon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researchofjointcrime.Theimplementationoverlimitofabettorcrimeisthatafterbeingabetted,duetothechangeofpsychologyandreality,theabettorintentionallyornegligentlycarriesouttheharmfulbehaviorregulatedbycriminallaw,whichwilldirectlyaffectthecriminalresponsibilityidentificationandthecriminalformoftheabettor.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ety,thedetailsofabettorcrimebecomemoreandmorecomplex.Injudicialpractice,itiscommonthattherearecasesofoverlimitinabettorcrime.Therefore,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abettorhowtodeterminewhetherthecriminalactoftheperpetratorcanbeidentifiedasoverlimitincriminallaw.However,duetothelimitationsoftheexistinglegislationtechnology,throughoutthecriminallawlegislationandrelevantjudicialinterpretationinChina,thereisnoclearanddetailedprovisionsonhowtoidentifytheexcessiveactsofabettor,andtheexistingresearchontheexcessiveactsofabettorintheworksofscholarsstudyingjointcrimeinChinaisnotmatureenough,thesystemischaotic,andtheviewsaredifferent,whichleadstonounifiedlearningTechnicalpointofviewprovidesideasfordealingwithsuchcasesinjudicialpractice.Therefor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establishaunifiedstandardfordeterminingtheproblemofabettorcrimeoverlimit.Thispaperisbasedonthestudyandresearchoftheinstigationcrimeinthepastfouryears,andputsforwardsomesolutionstothisproblem,hopingtoplayacertainroleinsolvingthiskindofcrime.Keyword:AbettorPerpetratorOverlimitResearchJudicialdeterminationPAGEPAGE3目录TOC\o"1-3"\h\u一、引言 1二、教唆犯罪实行过限问题概述 1(一)教唆犯及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概念 1(二)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特征 2(三)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分类 2三、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之构成要件 5(一)主观要件 5(二)客观要件 5四、关于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之认定 6(一)明确性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 6(二)选择性教唆犯中实行过罪限的认定 6(三)概然性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 7五、关于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刑事责任之认定 7六、结语 9致谢 12PAGEPAGE12 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研究一、引言教唆犯罪是共同犯罪的其中一个犯罪类型,从刑事立法的历史上看,因为教唆犯罪的总体特征与共同犯罪相似之处,故将教唆犯罪的内容规定在共同犯罪的范围内,丰富了共同犯罪的内容并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不仅在共同犯罪甚至在整个刑法理论研究中都是值得关注、且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教唆犯罪案件的增加和案情的复杂化,针对被教唆人如何定罪量刑不存在太大争议,针对教唆犯如何定罪量刑则争议较大,由于我国刑法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针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亦不够完善,各方观点存在或多或少的对立和差异,且这些理论观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均不能有效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实行过限的案例。因此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依据来作为参照,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类似案件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对于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问题研究,不仅在刑法学术界值得深入探讨,在司法实践中也应当深入研究,其对教唆犯的定罪量刑和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具体研究,能够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对该问题作出的相应规定和解释,以减少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官对该问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影响对该类案件的判决统一性的情况之发生。二、教唆犯罪实行过限问题概述(一)教唆犯及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概念教唆犯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原本没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教唆、鼓励、怂恿、利诱、劝说、收买、引导等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他人,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且付诸行动的一类犯罪。简而言之,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充当着指挥官的角色,教唆他人代替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但自己并不一定参与实施的人就是教唆犯。教唆犯和实行犯构成共犯关系,因此真正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如果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教唆人与实行人之间就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教唆犯利用他人法律意识淡薄,将他人当做犯罪的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因此教唆犯的存在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是指实行犯在实行受教唆的犯罪行为时,由于自身心理和现实状况的变化,实施了超出教唆犯犯意的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厘清教唆犯和实行犯的刑事责任范围就非常重要,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刑罚过重的情形。(二)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特征教唆犯罪本就归属在共同犯罪的范畴内,准确把握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特点,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案件过程作出定性,更好地贯彻刑法“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目的,根据发生的各类案例,总结出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依附性。过限行为不能离开基础行为而单独存在,基础行为是过限行为的前提条件。过限行为是实行犯在实施基础犯罪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状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实施了教唆犯计划外的行为。只有将实行行为放在教唆犯教唆的基础行为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较为准确地判定某行为是否超出了教唆犯的教唆故意。我们可以包容评价的思维来判定某行为是否属于行为过限,若某行为不能够被教唆犯的犯意包容评价,则该行为属于实行过限。独立性。过限行为因为超出教唆犯的故意范围,该部分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独立性、主观过错具有独立性、犯罪性质具有独立性、犯罪情节具有独立性、行为手段具有独立性、犯罪客体具有独立性,由于过限行为具有众多的独立性,过限行为已经不能被基础行为所容纳,不属于教唆犯与实行犯共同故意范围,因此应当单独定罪。再者,该部分的刑事责任,如果仍粗暴地强加在教唆犯承担的范围内,将不符合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利于保障人权。(三)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分类目前在理论上,多数学者认为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主要有三种:确定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选择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和概然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确定性教唆犯罪与其他两种教唆犯罪相比,比较简单,确定性教唆犯罪就是教唆犯将整个的犯罪框架都给出明确的指示,例如犯罪对象、手段等,如果实行犯实施了这个犯罪框架外的其他行为,就认定为是确定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在认定确定性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唆内容进行分析,如果教唆犯在教唆他人犯罪时,对犯罪类型、犯罪目的和犯罪对象都有比较明确的指示,因此比较容易分清被教唆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实行过限。第二,实行犯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其行为性质出现转化,是否属于实行过限。例如:张三教唆李四入户盗窃,在盗窃过程中因动作太大被户主王五发现,李四为脱身将王五打成重伤。按照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李四的行为属于转化的抢劫,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但是问题来了,张三的原本的犯罪意图是让李四盗窃,但是李四却在盗窃的过程中将他人打成重伤,李四伤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实行过限呢?张三是否需要与李四共同认定为抢劫罪呢?这个问题在刑法界有比较统一的意见,判断李四的行为是否属于实行过限,依据的是教唆犯对实行犯转化后行为是否具有预见能力。如果教唆犯能够预见实行犯转化后的行为,我们认为实行犯的行为就没有超出教唆犯的故意范围,实行犯转化后的行为不属于实行过限,教唆犯与实行犯共同认定为转化后的罪名。第三,如果某种犯罪结果是在实施被教唆行为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这种结果该不该认为是实行过限造成的,我们可以从犯罪性质的角度来加以判断。举个例子:甲教唆乙去绑架丙,乙在绑架过程中丙为了压制丙的反抗,用胶带将其嘴巴缠住,用板砖将丙拍晕,后丙因失血过多死亡。绑架罪侵犯的客体并不是单一的,其包括他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和他人的人身自由、生命健康。行为人在实施绑架时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暴力手段来达到犯罪目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唆犯应当对实行犯在绑架过程中造成他人重伤或死亡的后果具有预见能力。本案中,丙因失血过多死亡属于绑架罪附随发生的结果,因为实施绑架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一些暴力手段,每个人能够承受的伤害程度又各不相同,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因此我们认为甲对丙的死亡结果具有预见能力,乙的行为不属于实行过限,对于丙死亡的结果,由甲乙共同承担。选择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是指实行犯在接受教唆后,实行犯实施了不在教唆犯提供的几种犯罪方式的范围之内的的行为。例如:甲为报复仇人丙,教唆乙将丙骗至郊区的废工厂内,恐吓、殴打、拘禁丙48小时,但乙为了寻求刺激,在拘禁时,用绳子勒住丙的脖子,让丙体验濒临死亡的感觉,不料,乙用力过猛,将丙勒死。在这种情形下,分析乙勒死丙的行为是否在教唆人的教唆故意范围内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乙的行为不能被教唆人的犯意包容评价,就构成实行过限,教唆人无需对实行人转化后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在本案中,甲的犯罪目的是伤害丙,并提供三种犯罪方式供乙选择,乙勒丙的脖子本意也是为恐吓丙,但因失手将丙杀死,而乙提供的范围也存在恐吓,我们认为,此时乙实施的犯罪在甲的教唆故意范围内,能够被甲的犯意包容评价,因此甲应当与乙共同承担刑事责任。概然性教唆犯罪实行过限,所谓概然性教唆犯罪就是教唆犯在教唆他人犯罪时,对犯罪采取何种手段、应达到何种目的没有具体的要求。举个例子:甲教唆乙想办法搞到一笔钱,至于乙要采取哪种方式弄到钱,甲没有明确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乙采用何种方式弄到钱,都没有超过甲的犯罪故意,甲的行为就认定为概然性教唆。概然性教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第一,教唆犯给出具体的犯罪对象,其他要素没有明确指示,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比如教唆他人去“帮我教训一下某人”、“给某人吃点苦头”、“给某人点颜色瞧瞧”等就属于概然性教唆的情形。某天,甲教唆乙去教训丙,但没有要求具体要采取什么手段。于是乙带了一把砍刀伺机行动,乙看准时机挥刀砍向丙的背部,丙反应过来后与乙争抢砍刀,乙慌张之下捅伤丙的腹部,落荒而逃,丙后因失血过多死亡。在本案中,甲只要求乙伤害丙,但没有告诉乙要将丙伤害到何种程度,因此,只要乙的行为对象没有超出甲的授意范围,至于乙采取何种手段以及达到何种犯罪结果都没有超出甲的故意范围,甲都要对乙造成的所有结果承担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斩”,还要根据教唆犯的真实犯罪动机加以考量,才能更好地判断实行犯的行为是否属于实行过限,才能更加准确地给教唆犯定罪量刑。第二,在法条竞合场合,实行犯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但在刑法上却触犯了两个罪名,我们将这类问题就称为法条竞合,法条竞合在教唆犯罪中也能够出现,举个例子:甲教唆乙诈骗他人财产,乙认为反正都是诈骗,不如“干一票大的”,于是乙注册了一个“皮包公司”,与不知情的丙签订合同,乙从中获得违法所得6500万,本案中,乙的行为不但触犯了诈骗罪,还触犯了合同诈骗罪,在法律适用方面,我们应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所以应以合同诈骗罪对乙进行处罚,然而甲和乙只在一般法的范围内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乙的行为构成实行过限,合同诈骗部分由乙单独承担,甲仅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即可。除想象竞合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竞合方式,那就是想象竞合,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在于,当一个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法律没有规定应以哪个罪名定罪的情况下,以刑罚较重的那个罪名定罪处罚,这种定罪方式就称为想象竞合。在教唆犯罪中也同样存在想象竞合。举个例子:甲教唆乙毁坏丙的财产,乙趁夜将丙的房子点燃,大火难以控制迅速蔓延,将丙周围邻居的房子也烧了,乙的行为就构成想象竞合。乙采用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来达到教唆犯的犯罪目的,乙放火烧屋的行为属于实行过限,同时触犯放火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由于放过罪的刑罚终于故意毁坏财物罪,就以放火罪对乙定罪处罚。甲在故意毁坏财务的范围内具有犯罪故意,只需要在故意毁坏财务的范围定罪处罚,放火部分的刑事责任由乙自己承担。三、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之构成要件(一)主观要件被教唆人如果要构成行为过限,其主观方面必须存在罪过,这个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基础行为和过限行为。在一个案件中,在教唆犯教唆故意范围内的行为称为基础行为,实行犯实施的行为如果没有超出这个故意范围,都不属于实行过限,教唆犯和实行犯都应当对这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案件中某个犯罪行为是被教唆人在其他犯意支配下实施的不在原教唆人所预见能力之内的新的犯罪行为,并且这种犯罪行为不在基础行为的范围内,这种行为是过限行为,刑事责任由被教唆人自己承担。实行犯造成过限行为的主观心态不仅有故意,还有过失,那么就以过失造成的行为过限为例,比如:甲教唆乙去丙家盗窃,乙在盗窃的过程中将烟头随手扔到沙发上造成火灾,大火将丙的房子烧毁,给丙造成20万元的经济损失,乙丢弃烟头的行为超过甲和丙的共同故意范围,这一危害结果是由于乙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不属于共同犯罪的部分,该部分后果由乙自行承担。(二)客观要件实行犯在实行基础行为和过限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致性或延续性,换句话说,就是实行犯的过限行为可能和教唆者所授意的基础行为同时发生或在该行为发生后紧随其后发生,也就是说,被教唆人的过限行为,有可能和教唆者所授意的基础行为发生在同一时间空间的内,也有可能在基础行为后延续实施其他犯意的犯罪行为。举个例子:甲教唆乙伤害丙,甲明确告知丙不能伤及丙的性命,乙在实行过程中,丙奋力反抗,乙恼羞成怒将其杀害,乙杀害丙的行为在时空上就与伤害丙的行为存在一致性或紧随其后的延续性,因此乙的行为属于过限行为。现在将这一案例稍微变通一下:如果乙伤害丙的过程中,丙看准时机逃跑并扬言要报警,乙回家后担心丙真的会报警,半夜溜进丙的住处将其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乙的杀人行为与伤害行为没有时空上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乙的行为就是一个单独的犯罪行为,不属于过限行为。四、关于教唆犯罪实行过限之认定(一)明确性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明确性教唆犯罪是三种教唆犯罪中最容易认定是否属于实行过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犯实施的犯罪结果与教唆犯的犯罪意图之间应当保持一致性,如果实行犯实施的行为与教唆犯的犯罪意图不符或超过他们约定的范围,并且该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犯罪构成,该行为可认定为过限行为,教唆犯对该过限行为造成危害结果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举个例子:张三听说王五家非常有钱,起了贼心,教唆李四在上学途中绑架王五的孩子。李四按照张三的指示实行,但发现王小五警惕性很高,不好操作。某天,李四得知王五去外地出差,无人在家,于是将王五家洗劫一空。以上案例中李四入户盗窃的行为明显与张三的犯罪意图不符,并且触犯了刑法中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其行为应属于实行过限,李四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而张三只需要对绑架罪(未遂)负责。然而,明确性教唆也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教唆犯完全有可能在犯罪过程中将新的犯罪意图或对原有的教唆内容进行修改,传授给实行犯。在认定明确性教唆是应当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案情,以实行犯的实行行为为指针,以发生变化后稳定的教唆犯意为罗盘来认定实行过限。(二)选择性教唆犯中实行过罪限的认定选择性教唆犯罪中大约会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实行犯没有受到教唆犯的教唆,或实行犯在接受教唆后因为主观心理变化和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实施任何犯罪。第二种情形,实行犯施了可供选择的犯罪行为之外的行为。第三种情形,实行犯仅实施了可供选择的犯罪行为之中的其中一种或全部行为。第四种情形,实行犯选择其中某种或数中犯罪行为外还实施了其他犯罪。这四种情形中,只有第四种属于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其他三种要么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要么属于纯粹的教唆犯罪,均不属于本文论述的对象,故不对之进行分析。选择性教唆与明确性教唆除在犯罪故意有所扩大外,其本质是相同的,因此认定选择性教唆中的实行过限可参照明确性教唆。(三)概然性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法院在处理概然性教唆犯罪中通常运用正面要求规则与反面禁止规则的原则来对教唆故意范围作出认定。正面要求规则是指,教唆犯对实行犯采用何种犯罪手段来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对实现何种程度的犯罪结果有较为明确的要求,例如事先要求用枪击打受害人的大腿。反面禁止规则是指,教唆犯罪中明确表示不能采用何种犯罪手段来实施犯罪行为,不得造成何种犯罪结果有明确的要求。如甲教唆乙盗窃丙,但不得对丙实施暴力,甲教唆乙故意伤害丙,但不得伤及丙的性命等。只要教唆犯对实行犯的犯罪行为作出正面或反面限制,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属于概然教唆犯罪。除此之外,认定教唆犯罪的共同故意范围时还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教唆犯或实行犯是否有犯罪前科、教唆犯和实行犯的社会关系等。从犯罪行为的性质上大致可以推断出教唆犯事前欲侵犯的法益,不同的犯罪性质侵犯的法益不同,从中可以分析哪种行为构成实行过限。举个例子:甲教唆乙的犯罪内容是“你帮我到小学生那弄点钱来”,这种行为侵犯的法益是他人的合法财产,属于财产型犯罪,乙可以通过盗窃、抢夺、抢劫、诈骗来达到甲的目的,乙通过以上四种方法的任何一种获得不法财产,甲都要承担相对应的刑事责任。如果乙在实施以上四种犯罪的过程中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的的犯罪,就能够认定为概括性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简言之,如果实行犯的犯罪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均包含于教唆故意范围中,教唆犯的罪责范围就应当包括被教唆人在不确定的故意范围内所造成的一切危害结果。五、关于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刑事责任之认定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刑事责任认定与一般的共同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不同,它的特殊点在于教唆犯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而是由被教唆人代替教唆人完成犯罪行为。此时要确定教唆人的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就要从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入手,分析教唆人犯罪背景和动机、犯罪目的等要素,再依据刑法第二十九条关于教唆犯罪的规定,来最终确定教唆人的刑事责任。在认定教唆人的刑事责任时,首先要考虑教唆人的犯罪动机和背景,在大部分犯罪中,罪犯的主观恶意都是来源于犯罪动机和背景,犯罪动机和背景是指导一个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并且因为犯罪动机属于主观因素,往往都是不可直观的,司法机关如何准确把握教唆人的犯罪动机和背景对刑事责任认定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出现实行过限的情境下认定教唆人的刑事责任时,可以从教唆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教唆人的犯罪动机和背景,才能准确剖析教唆人的主观犯意。其次,应考虑教唆人的教唆情节,教唆人的教唆强度、教唆次数、教唆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如果教唆人教唆他人犯罪时态度的是强硬的,此时,可以判定教唆人的主观恶性较大,对产生危害结果有较强烈的期盼,实行犯在实行犯罪时由于畏惧心理,会尽可能地达到教唆人的犯罪目的,实行犯的犯罪手段会更加暴力,在此基础上造成的实行过限,教唆人起到的作用就较大。最后,还要考虑超出教唆人主观犯意的比例,如果实完全超出教唆人的犯罪故意,刑事责任则由实行犯自行承担,但是,如果行犯造成的犯罪结果能够被教唆人希望造成的犯罪结果所包含,则教唆犯应当对实行犯造成的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我们以抢夺罪和抢劫罪为例。被告人张某因赌博欠债两万多元,没有固定收入的他萌生了犯罪念头。2015年10月20日至25日,被告人张某数次来到王某的住处,教唆王某在上海市南京路抢落单女士的钱包,张某告诉王某:“我们只要钱,不要伤到人。”2015年10月27日晚上7时许,王某携带工具来到南京路寻找合适作案,时机,王某随后注意到身背黑色挎包独自一人的李某,王某尾随李某行至人烟较少的公园,头戴肉色面具趁李某不备冲至被害人李某身边欲夺下被害人的随身挎包,被害人李某受惊紧紧抓着单肩包带并大声呼救,王某见状用力拉扯包带并将李某拽倒在地,李某摔倒在地后仍紧抓包带不放,王某用力拽住包带并将李某往前拖行近10米。王某抢到包后立即乘车逃跑,经医生检查,李某头部、手部、腿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擦伤,头顶左侧皮下软组织挫伤、左小腿外侧擦伤、手部受伤尤为严重,须住院治疗。被抢的包内有一部平板电脑、一部苹果手机、一些现金和生活用品,王某逃跑后回到张某家中,之后两人将抢到的赃物进行分赃,被告人张某分到一部平板电脑和现金1200元。随后被告人张某将抢来的平板电脑以2000元的价格销售给他人,所得财务均用于归还赌债。经鉴定,被害人李某的损伤程度为轻微伤乙级,本案被抢平板电脑价值人民币4180元。被告人归案后,已赔偿被害人遭受的损失。在本案中,本案被告人张某属于上文论述的概然性教唆犯罪,应当认定为抢劫罪。张某因自身经济原因是造成本案的犯罪背景,其动机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资金来归还自己的赌债,并且从主观上看,教唆人张某与被教唆人王某系共同犯罪,张某具有教唆他人犯罪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概括性故意,虽然被教唆人王某对张某交代的作案手段没有充分的认识,但在事实上确实达到了张某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犯罪目的,王某的行为并未完全超出张某的概括性故意,张某明知自己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可能造成第三人身受到伤害,没有及时止损,依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其行为构成故意犯罪。事实上,张某多次去到王某的住处教唆其犯罪,这种教唆频率,足以证明张某希望张某能够接受自己的教唆,代替自己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由此可以断定,张某对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具有较为强烈的期盼,主观恶性较大。虽然张某在王某实施犯罪前告知王某不要伤人,但是并未商议具体如何实施抢包,遇到被害人反抗的情形该如何应对,并且很明确的是教唆人张某和被教唆人王某都是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目的。所以教唆人张某在被教唆人王某实施抢包行为中具体实施的行为应当是一种明知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故意,抢劫本案被害人的包应当涵盖在被告人刘某的主观概括故意范围之内。本案从犯罪背景和动机、教唆强度以及过限比例方面考虑,认定教唆人张某具有抢劫罪的主观目的,符合我国刑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立法精神,有利于打击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行为。六、结语教唆犯罪是共同犯罪里比较特殊的一种犯罪类型,教唆犯罪与一般共同犯罪不同的是,教唆人往往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他的犯罪目的是通过被教唆人来实现的,因此教唆人的主观犯意和被教唆人造成的犯罪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这是认定教唆人刑事责任的关键。由于教唆犯罪现象与日俱增且变得更加复杂,在司法实践中,教唆犯罪中存在实行过限情节屡见不鲜,如何认定实行犯的犯罪行为是否能够在刑法上认定为过限,这与教唆犯刑事责任的承担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理论研究水平限制,我国刑法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对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未有明确的规定,再加上我国刑法学术界对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的针对该部分的研究不够完善,各方观点存在或多或少的对立和差异,正是因为有这些对立和差异,我们在处理教唆犯罪实行过限的案件时需要更加谨慎小心,深入分析教唆人与被教唆人的犯罪背景和动机、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对法益的侵害程度,才能更好地划定教唆人和被教唆人的刑事责任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唆犯罪项下又有三种不同的犯罪,这三种不同的教唆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又有着不同的认定方式,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实现过限的普遍规律,又要坚持个案正义,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我国刑法中,为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规定了“罪刑法定”、“罪行则相适应”、“存疑时有利被告”的原则,在认定犯罪的宏观层面,我们要遵守刑法的立法原则,在此基础上来认定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才能更贴近事实真相。因目前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仍有不足,以上观点可能存在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