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_第1页
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_第2页
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_第3页
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_第4页
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一、引言民事执行程序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去实现当事人在审判、仲裁等程序当中所确定的权利的程序,其强制性相较于其他民事程序更为鲜明。在执行过程中,基于我国的财产登记制度较为多样,社会经济活动较为复杂,难免出现部分执行标的物的真实权利主体和权利外观主体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护当事人、案外人在执行阶段的权利,民事诉讼法设置了多种救济制度。执行异议之诉作为其中一种救济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15年之前学者们对此研究甚少,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执行异议之诉”词条共计论文为370篇。而在2015年执行异议之诉在相关规定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次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指出,要在两到三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2015年至2018年之内中国知网中检索出论文数量为627篇,研究数量突增。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法条内容的详实,学者们研究范围变大,另外一方面由于要高效率解决“执行难”问题,部分执行机构未依法办事、对执行标的的审查过于粗糙等情况,导致造成的侵害案外人或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案件逐年上升,据中国裁判网统计,人民法院在2009年至2015年以“执行异议之诉”为事由的案件共收案为14741件,在2015年至2019年共处理178527件,数量在几年之间增涨12倍余。随着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在实务当中数量激增,其因法治实践经验不足等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制度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厘清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完善其制度不足,对建构完整、系统的救济制度非常具有研讨价值。二、执行异议之诉概述(一)执行异议之诉的起源及其法律规定的演变执行异议之诉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案外第三人异议制度,但在该制度当中,帮助案外第三人实现救济的人员是执行员,此时执行员在程序当中同时享有执行权与审判权,使得其职权过于膨胀,并不利于案外第三人有效的救济,此外法律也并未针对驳回案外第三人提出的异议的后续救济方式作出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外第三人对实体权利保护[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在司法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深入探索,2007年,在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和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出现,随后分别在2008年、2012年、2015年对执行异议之诉的定位、管辖法院、起诉条件、证明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确定。2015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的第512条确定了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纵观执行异议之诉的发展历程,该程序正努力从可操作性模糊到不断细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发展当中不断协调案外人、申请执行债权人以及被申请执行债务人三方主体的利益关系,但是以案外人异议为前置程序、且与案外人再审之诉一并规定的立法结构模式并未作出改变,其立法构造缺陷在司法适用中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例如,证明责任的认定过于笼统,对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审查制度并未详细说明,债务人在此处的救济相较于案外人、债权人较为模糊等问题,同时随着大量更加复杂的案件的出现,现行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很难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某些程序细节问题的不明确,难以确保该诉切实发挥保障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案外人权益的作用,因此,亟待立法的完善和司法解释的进一步细化。(二)执行异议之诉的立法目的与价值执行程序中要求执行机构以合法且正当的行为去维护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并且追求高效率,但是公正与效率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为了解决冲突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保障执行程序的正当性,就必须设置相应的程序,执行异议之诉便应势而生。立法者希望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救济程序,一方面能够保障执行程序仍然可以高效进行,另外一方面也能做到程序和实体的正当性。但是由于执行异议之诉不仅可能导致根据生效判决进行的执行行为受到否认,也会让案外人、被执行债务人和执行债权人之间对执行标的产生权利冲突,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体系化、完善的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全方位实现保障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三)执行异议之诉与其他程序的区分当事人就民事权利义务产生争议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其他权利义务人由于在法律上缺乏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无法及时知晓诉讼信息,直至审判结果出来之后,亦可能无法得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为了保护其他权利义务人的合法权益,立法者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分别设置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案外人申请再审以及执行异议之诉等程序。如何正确理解并合理适用不同的救济程序,同时协调好程序与程序之间的关系,让制度可以实现其立法目的,是立法、司法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点[2]。1、执行异议之诉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对比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由于存在客观原因(不能将责任归属于自己的理由),导致第三人不能够以有独立请求权或者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身份参与到原诉讼当中,同时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原发生效力的裁判文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权益受损具有因果关系向法院提出的撤销或改变原生效裁判的诉讼。设置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为了遏制他人恶意利用诉讼、调解等程序,在第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损害第三人权益。第三人撤销之诉要求第三人能在法定期限内,就已得知诉讼的存在,并且具备诉讼地位,能够参与到诉讼当中。该种程序救济不具有通常性,其实质上冲击了原案裁判的既判力。而执行异议之诉与其区别在于:执行异议之诉只发生在执行阶段,其实质上是推翻人民法院就执行异议所作出的裁定并不针对原生效裁判,而且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比“第三人”更为宽泛。2、执行异议之诉与执行异议的对比执行异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希望法院撤销或者是更改执行行为;另外一种是案外人向人民法院请求对执行标的作出中止执行的裁定。执行异议本质上仍然属于执行程序,以形式审查为主,实现效率;而执行异议之诉可以由申请执行人、案外人、被执行人提起,属于普通审判程序,需要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实质性的审查,确定案外人的实体权利是否能够排除执行的强制力。3、执行异议之诉与审判监督程序(执行阶段)的对比在执行阶段的审判监督程序指的是当事人或者是案外人在执行阶段向人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后,对于法院所作出的执行标的异议的结果不服的,同时认为在原裁判部分或者全部存在错误的,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在此阶段当事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诉讼的方式纠正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并及时阻止中止执行行为,避免浪费司法资源。而在执行当中执行异议之诉跟再审程序一样都是以执行异议为前置程序,不过执行异议之诉是以原判决、裁定无误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为了阻碍或者是恢复执行[3]。4、四种程序的综合对比程序内容原告审理法院适用程序执行异议之诉当事人、案外人执行法院普通程序执行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案外人执行法院——第三人撤销之诉未参加原审的案外人第三人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法院普通程序申请再审(执行阶段)认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损害其民事权益的案外人、当事人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法院审判监督程序三、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设计(一)前置程序条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案外人和申请执行人的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规定是指案外人认为法院的执行行为所指向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财产所有权或者是用益物权归属于自己,而法院的行为侵害自身合法权益,故而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当法院对异议进行审查后并作出裁定,当事人、案外人对异议结果不服时,以原判决或裁定的结果是否有误作为区分标准选择两种不同的救济程序:当事人、案外人认为原裁判结果侵犯了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再审程序;若当事人、案外人认为原裁判结果没有错误,但执行标的有权利归属争议的,选择在十五日内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可见,当事人、案外人想要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需要先经过执行异议程序后,才能通过分流的方式到达执行异议之诉,形成一个“先分后总”的程序安排。执行异议制度属于强制执行救济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能够让当事人、案外人因为执行机构或执行人员的不当行为、违法行为所造成程序上或者是实体上的权益受损,法律能够提供相应的救济渠道。作为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设置执行异议制度目的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不同,及时将案件分流出去,避免案件堆积过多,法官处理案件压力过大,防止案件多次进入审判阶段,也体现了在执行程序的高效性[4]。而对于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则是执行法院根据债权人、被执行人针对分配方案持以反对意见后对分配方案进行修正,对修正的方案,其他债权人仍然存在持有反对意见的,此时才展开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5]。(二)当事人的起诉条件执行异议之诉虽然是民事救济程序当中比较特别的程序,但是仍然适用普通程序,即想要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须满足《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起诉条件。(1)主体条件。执行异议之诉的当事人一共有三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因提起诉讼的原告不同而略有差异:如果案外人提起诉讼的,申请执行人是被告;如果是申请执行人提起诉讼的,以案外人为被告,申请执行人如果反对原告的主张,就列为共同被告,如不反对原告主张的,可以就列他为第三人,即在原告起诉的时候,还需要明确被执行人的意见,才能明确其在诉讼中的地位[6]。如果异议人提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应当以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2)原告起诉具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如果是案外人提起诉讼的,就要求对执行标的有明确的阻碍执行的诉讼请求,同时还要求诉讼请求不会否定原生效裁判的内容;申请执行人提起诉讼的,要求对执行标的具有明确的能够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债权人、被执行人提起诉讼的,要求法院变更被告债权人的分配份额。(3)执行异议之诉的管辖法院是执行法院。此外还需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和《民诉法解释》第305条、306条的规定,需在执行阶段并在法定期限内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三)当事人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在法律程序当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提出相关证据的责任,证明责任目的在于针对客观存在且对案件的裁判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的真实性无法被认定的时候,通过证明责任的分配,指明法官在裁判中针对“不能被证明的事件”将不利结果归属于对该事件具有证明责任的人,在执行异议之诉当中,也有对应的证明责任[7]。无论案外人还是被执行人提起诉讼,案外人都需证明自己存在并具备强有力的民事权益去对执行标的进行充分的排除。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有效的法律文书、相关的买卖、转让、抵押等民事合同的订立文本以及对应的履行情况和能够证明自身与执行标的具有排除效果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证据等。如果是申请执行人提起许可异议之诉,则要求申请执行人基于自己的主张提供初步的证据。包括由法院、仲裁委等机关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以及公证处、房管所等开具的证明能够证明执行财产的所有权属于被执行人等证据。在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当中原告可以就自己主张变更分配方案当中的份额占比,顺序先后的实体权利进行举证[8]。此外,执行异议之诉程序中,不能适用自认规则。原因有二:一是执行异议之诉有三方主体,不只是通过意思自治就可以解决问题;二是无论是谁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都需要充分的事实依据,如果允许自认,可能会造成起诉权的滥用、恶意诉讼等情况。故而即使被执行人承认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主张的,也不能免除该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四)诉讼费用的收取目前我国对于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费用收取情况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但在2014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对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如何收取案件受理费的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给予了答复,认为在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当中,当事人的请求涉及到的财产权益属于民事诉讼法当中规定的财产案件,所以需要按照财产案件的标准计算收取执行异议之诉案件的受理费。也就是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案件受理费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收费。但在实践当中,各地的法院并未统一收费标准。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实务研究】关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调研报告》指出该院处理执行异议之诉的案件一般是以70元作为收费标准,而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份也在相关审理指南或通知提到对执行异议之诉的案件受理,需要统一收费标准。四、执行异议之诉程序设计之缺陷(一)程序性规范缺失许可异议之诉和案外人异议之诉的设立缺陷设置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在法定程序之内尽可能地将争议纠纷在执行阶段予以解决,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执行程序的效率价值。在执行阶段执行法院通过当事人或者案外人所提出诉讼请求的不同将执行异议程序一分为二,若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在执行标的异议当中,以“原判决、裁定是否有错”作为区分标准又出现一个分流节点,分别流向执行异议之诉或者是审判监督程序。执行异议程序的设置通过向三种不同的程序形成分流,以便及时解决当事人、案外人在执行阶段的实体或程序争议问题,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种前置程序的设置在民事司法实践当中具有开创性、独特性,展现了程序与程序之间的紧密衔接与协调。但该前置程序在司法实践当中的实际运转,并未切实达到立法目的的要求,与设置该前置程序之初衷略有偏差。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前置异议审查程序的设置实质上和民事诉讼程序所贯穿的原则“审执分离”背离。根据审执分离原则,若当事人、案外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争议涉及到实体权利的事项,必须要通过诉的方式进行救济,而在前置程序当中,执行法院拥有了审判权利。第二,执行异议程序目的是为了解决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法律并无明确规定,若是对实体权利的救济,法院审查时间仅15天,难以充分审理案件。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设立缺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虽然在《民诉法解释》当中有所规定,但是规定的内容较为简略,未指明在执行方案分配异议之诉当中原被告的举证责任、法院审查的程序与期限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导致被执行人与债权人恶意勾结,使得分配方案难以实施。债务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设立缺陷。根据我国民诉法第227条和民诉法解释304条规定,债务人可以提起执行异议之诉,但是相较于案外人或者是债权人提出的执行异议之诉等诉讼程序,其起诉标准、举证责任以及管辖等问题并未进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等所规范的内容较为简略,在实际操作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阻力,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提供全面完备的程序设置,及时有效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二)案外人滥用救济权利我国设立执行异议之诉的初衷是方便案外人在执行阶段维权以及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值得肯定的是,该制度为案外人实体权利救济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协调了申请执行债权人和案外人利益救济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也为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实践中仍然存在案外人与被申请执行债务人恶意串通,通过虚构对执行标的已经转移占有、交付的履行事实以及恶意对执行标的设立其它权利来进行虚假诉讼,以达到阻碍执行或者延长执行期限等现象。此外,由于案外人提起虚假诉讼,使得法院对原本正确合法的案件不得不再次进行诉讼审判,这无疑是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若案件因案外人与被申请执行债务人串通伪造看似合法的证据被法院采纳而被改判,这样不仅会损害申请执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影响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和司法秩序[8]。五、重构执行异议之诉程序的建议(一)强化异议制度前置程序的价值在执行阶段,为了能对当事人、案外人的权利进行救济,同时贯彻执行的效率功能,设置执行异议这一前置程序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实现执行异议制度的筛选作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立法层面上进行更为全面明确合理的规定,还需强化执行部门对审查工作的观念,要求认真依法对异议事由进行审查,及时将不必要的争议进行排除,保证执行的效率,同时还要遏制案外人、债务人滥用诉讼权利,发挥好执行异议自身的实质作用。(二)原告的诉讼请求用语规范化在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当中,要求原告的诉讼请求应是请求法院按照修正后的执行分配方案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分配。在许可执行异议之诉当中,要求申请执行人的诉讼请求仅是请求法院继续进行强制执行,在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当中,原告的诉讼请求较为多样,可能要求法院对自身对执行标的的权利进行确认,可能提出对强制执行进行排除的请求,也可能一并提出。基于此,笔者建议:首先,允许案外人在执行异议之诉程序中一并提出排除强制执行的请求和确权之诉;其次,如果案外人在执行异议之诉以外,另行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确权之诉,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纵观目前司法现状,如果存在具有关联性的两个案件在两个法院分别进行诉讼,一方面由于申请执行人不是该诉的当事人,会导致申请执行人难以进入到该诉讼当中,行使自己的抗辩权,极大可能出现案外人和被执行人恶意串通,利用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来对抗执行的情况。此外,从保护案外人的权利而言,一方面,多个诉讼活动同时进行,会让案外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另外一方面,一同向执行法院提起排除强制执行的诉讼请求和确权的诉讼请求,并未剥夺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也没有造成诉累。(三)规范诉讼过程中的收费范围当事人在法院进行诉讼活动时,需要缴纳费用,同时相关法律也设立了针对不同案件的缴纳标准,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避免民事主体滥用诉讼权利,鼓励他们产生纠纷后,选择多种救济机制,二是提醒教育违法者要主动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针对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费用的收取,如果直接按照财产案件的标准计算收取费用或者是法院自行制定收取标准,可能会出现损害当事人权利的情况。同时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执行异议之诉是为了继续强制执行,但其原审裁判并未错误,其权利经过诉讼后,本应得以实现,因案外人的原因导致需要再次进行诉讼,重新缴纳一笔诉讼费用,对申请执行人而言,过于苛刻。同时在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当中,当事人的诉讼标的并不明确,直接一概而论,过于草率。此外部分地区收费标准过低,也会导致激励诉讼,极易让案外人滥用诉权。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需明确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费用收取,设置不同的梯度,以满足司法实践当中的应用。(四)严格法院审查力度,打击虚假诉讼在执行异议之诉当中,由于案外人和被执行人存在基于债权、物权或者共有等其他特殊关系,容易在诉讼过程中,意见主张基本一致,出现证明材料不足、诉讼目的缺乏正当性等情况,所以法院应加大审查力度,对案外人想要通过虚假诉讼等方式妨碍执行的,要及时地对诉讼当事人进行虚假、恶意诉讼的警示,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或者追究其他法律责任。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打击恶意诉讼,并非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进行强制限制,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能随意推定当事人权利的行使存在恶意[9]。六、总结执行异议之诉的目的是在执行程序当中,为当事人和案外人提供法定的救济方式,解决两方或三方主体之间的实体权利纠纷,保障执行程序的公正性。执行异议之诉的设立,完善了我国民事救济程序中在执行阶段的权利救济,其设立不仅展示了权利之间的制约关系,同时对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项新制度的落地,不仅需要学者们、立法者们不断研究程序的构造,探索构造的合理性、可行性,还需要在实践当中能够得以应用,符合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