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颐和山庄二期项目六地块勘察报告_第1页
莱州颐和山庄二期项目六地块勘察报告_第2页
莱州颐和山庄二期项目六地块勘察报告_第3页
莱州颐和山庄二期项目六地块勘察报告_第4页
莱州颐和山庄二期项目六地块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烟台万科大疃项目示范区及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YK2010-15烟台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阶段:详勘工程编号: 批准:审定:审核:项目负责:校核:工程负责: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七日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PAGE16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言-报告总说明1受河北沧州东塑房地产开发公司莱州分公司的委托,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和附件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为:第=1\*ROMANI部分报告正文,全面介绍勘察工作的目的、依据、过程以及成果。第Ⅱ部分附图,包括图例、建筑物和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第Ⅲ部分附表,包括勘探点一览表、场地地层厚度埋深及层底标高统计表、标贯分层统计表、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分层土工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表、岩石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第Ⅳ部分附件,包括易溶盐分析报告、点荷载试验成果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成果表。3定义本报告书中:“建设单位”指“河北沧州东塑房地产开发公司莱州分公司”;“我公司”指“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工程”指“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主要符号说明w天然含水率%γ天然重度kN/m3e0天然孔隙比wL液限含水率%wp塑限含水率%IP塑性指数IL液性指数a1-2压缩系数MPa-1Es压缩模量MPaN,′修正后标准贯入测试锤击数击n频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m平均值σ标准差δ变异系数γS统计修正系数φk标准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qsia桩侧阻力特征值kPaqpa桩端阻力特征值kPaqsik单桩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qpk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Pa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总目录第=1\*ROMANI部分报告正文1工程概况2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3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区域地质条件4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5场地地基条件评价6基坑围护方案及设计参数7结论与建议第=2\*ROMANII部分附图序号附图名称图号张数1综合图例1-112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2-113工程地质剖面图3-1~3-664钻孔柱状图4-1~4-33第=3\*ROMANIII部分附表序号附表名称表号张数1勘探点一览表112场地地层厚度埋深及层底标高统计表1-113标贯分层统计表2-1~2-224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415分层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5-116物理力学指标分层统计表617岩石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71第=4\*ROMANIV部分附件序号附件名称页数1易溶盐分析报告21点荷载试验成果表11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成果表1第=1\*ROMANI部分报告正文目录1工程概况 12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2.1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 12.1.1国家标准 12.1.2行业标准 12.1.3其它 22.2勘察目的 22.3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方法 22.3.1勘察孔布置原则 22.3.3勘探方法及工作量 32.4勘察工作完成的工作量 42.5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43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区域地质条件 53.1气侯条件 53.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53.3历史地震 64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84.1地形地貌 84.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特性 84.3拟建场区的水文地质及腐蚀性评价 104.3.1地下水埋藏条件、类型及水位 104.3.2场区土的腐蚀性分析 104.4场区地震效应 114.4.1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114.4.2特征周期和设计地震分组 124.5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125场地地基条件评价 125.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25.2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25.3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参数 135.4场地地基均匀性分析 135.5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评价 136基坑围护方案及设计参数 136.1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及安全等级 146.2基坑支护方案建议 157结论与建议 15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工程概况拟建莱州颐和山庄二期工程六地块位于莱州市颐和生态园内,西侧邻近颐和路,交通便利。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该场区进行详细勘察。本工程包括2栋住宅楼,其中1栋住宅楼层数为地上4层,另外一栋住宅楼层数为地上5层。拟建建筑物主要情况见下表:拟建建筑物情况一览表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地上层数建筑物平面尺寸(m)室内外地坪设计标高(m)地下层数基础砌置深度(m)基底标高(m)基底荷重(kpa)H-1#楼剪力墙428.6X16.1163.5/16315158130H-2#楼剪力墙520.6X17.4163.5/16315158150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规定,H-1#楼、H-2#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根据第3.1.2条确定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根据第3.1.3条确定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别。2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1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2.1.1国家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20218-2014)。2.1.2行业标准(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1.3其它(1)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建筑物平面图;(2)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2.2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目的是通过地质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查明拟建工程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包括岩土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等,按建筑场地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为本工程施工图阶段设计提供依据。1、查明场区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满足建筑物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计算的要求;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判别饱和砂(粉)土的液化可能性,并评价场区液化等级;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变化规律,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7、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以及有关地基基础方案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8、提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2.3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方法2.3.1勘察孔布置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具体要求,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场地与地基条件、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沿建筑物的角点、边线共布置钻孔11个,以满足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控制性钻孔(兼作取土、标贯测试孔)5个,一般性孔6个;进行取土与标贯测试孔的数量为11个,取土孔的数量为9个。2.3.2钻孔间距与孔深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5条,中等复杂地基详勘勘探点间距为15~30米,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基坑外围孔勘探点间距为35~40米,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8条,结合场地基岩埋深较浅的情况,钻孔深度按穿透填土层并进入基础底标高以下不小于5m进行控制,实际孔深8.0~11.0m。2.3.3勘探方法及工作量(1)场地调查:调查场地及其周边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及地下管线的分布,进一步收集场地内及其周边相关资料。(2)测量: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布置图和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坐标系统:对本工程勘探点位置和高程分别进行了测放和引测,采用设备为GPS。(3)钻探根据勘探孔孔深要求,本次采用3台XY-130型钻机,钻进时采用泥浆护壁回转的方法进行钻进。勘察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进行。根据场地土性质及状态选用适宜的取样方式,可塑、硬塑粘性土采用单动三重管回转取土器取土,扰动土试样自标准贯入器及岩芯管中留取;对岩石试样自岩芯管中留取。(4)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装置,锤重63.5kg,落距76cm,贯入器至预定深度后,先预打15cm后,再记录30cm中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经统计后其30cm击数为标贯击数。(5)室内岩、土试验室内土工试验按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实施,对采取的粉质粘土原状样进行测试和换算土的含水量、土粒比重、天然重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对强风化花岗岩(上)进行颗粒分析,对采取的强风化花岗岩(下)进行点荷载试验,对采取的中风化花岗岩进行饱和单轴抗压试验。为评价场地土的腐蚀性,进行土的腐蚀性试验。2.4勘察工作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为2015年11月23日~2015年11月27日,施工期间因下雪停工1.5天,共历时5天,投入XY-130型钻机3台套,测量设备1台套。本次勘察工作所完成的钻探工作内容、工作量见下表。钻探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单位数量钻孔总进尺m/孔105.0/11原位测试标贯试验次19取样原动样/扰动样/岩样件6/6/12室内试验土常规试验件6筛分试验件6易溶盐件2点荷载件6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件6测量放样点112.5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勘探点测放是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总平面图,使用GPS测定平面位置和进行高程测量。坐标系为西安80坐标系,孔口高程采用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地控制点BM1点(X=4112825.888m,Y=40502194.734m,H=148.039m)及BM2点(X=4113022.395m,Y=40501925.631m,H=145.385m)引测,由我院测量技术人员潘德亮施测。各勘探点的位置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2),勘探点坐标及高程见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3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区域地质条件3.1气侯条件莱州地处中纬度山东半岛中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春季(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9~11月)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莱州市平均年日照时数2664.8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为125.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2.9℃。境内极端最高气温达38.9℃,极端最低气温-17℃。≥0℃的活动积温是4300~4500℃,≥10℃的活动积温3800~4100℃,能够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制的需要。境内霜日常年平均为69天左右,初、终间日数165天左右,无霜期常年19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58厘米,冻土多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莱州市年内季节和各月份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为579.1毫米,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71年降雨量最大,为845.3mm,最小的1981年只有304.9mm,是最大值的36%;年内降雨量不均,汛期6~9月占年平均降雨量72%,尤其7~8两个月降雨量为296.0mm,占全年降雨量的52.6%。暴雨强度较大,据饮马池雨量站测定,24小时最大降雨为217mm,(发生在1997年8月20日),最大3小时降雨115mm(发生在1998年7月25日)。以春旱、秋旱为主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境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943.7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和晚秋以西北风为主,其余季节以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2米/s,4月份最大,平均为4.1米/s,9月份最小,平均为2.3米/s。3.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场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从大区域来看,其构造应力场受华北近EW向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场区处于胶北隆起西缘,沂沭断裂带东侧,栖霞复背斜北翼。区内主要构造形式是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并以断裂为主。可分为EW向构造、早新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EW向构造是在太古、元古代生成发育并基本定型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老基底上的褶皱断裂带。栖霞复式褶皱是EW向构造的主体,与褶皱伴生的断裂多被后期的新华夏系断裂复合、牵引和改造,与其对应时期的构造主压应力为SN方向。早新华夏系断裂是产生于侏罗纪的NE向构造,区内代表性断裂有3条,自西向东分别为三山岛断裂,黄-掖断裂和招-平断裂,均属压扭性质。整个构造是在NW-SE向侧压力作用下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是场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生成于白垩纪以来的NNE向断裂(10°~15°),常叠加于早新华夏系断裂之上,属同一应力下不同时期主应力轴转换至华夏系断裂之上,为同一应力下不同时期主应力轴转换所形成的产物,最大主应力进一步向EW向偏转。拟建场地拟建场地图3-1区域地质构造图3.3历史地震根据历史记载及有关地震台观测结果表明,区域上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深度一般不超过20km,即康氏面附近。区域上历史记载的中强地震情况。明正德元年(1506),自九月至十二月,地震45次,各有声如雷,昼见金星。正德二年(1507)闰正月十七日地震,有声如雷。逾五日复震2次,九月二十八日,地震有声。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地震有声。天启二年(1622),七月初四日,地震,有声如狮吼,自西北向东南,屋瓦皆动。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十一日,连夜空中响雷,如万马奔腾。清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荡如漂舟,声如雷,城郭屋宇崩坠倒塌,月色为昏,又地裂涌黑沙,城西一带坼裂50余里,初涌出黑水如墨,数日渐干,变成白盐。康熙十一年(1672)五月二十二日,地屡震。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八日地大震,声如雷。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初四,初五日,皆丑时地震有声。道光九年(1829)十月二十日,地大震。道光十六年(1836)十二月,地数震,一日或数次,来年四月方息。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十一日,地大震,北城楼毁。宣统三年(1911)春,地震数次。1923年3月3日下午5时,地微震,并伴有清晰的轰隆声,在几分钟间隔内发生两次地震,第二次较强。1969年7月18日下午1时24分,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波及莱州全境,发出沉雷般声音,地动房摇,持续2分钟,全县倒塌房屋346间,伤41人,21日又余震四次。图3-2烟台市历史有感地震分布图上述地震说明胶东半岛地震特点是频率高、强度小、震源浅、有感面广,主要断裂沿北部沿海的烟台~蓬莱北断裂带分布。半岛内陆由于地壳相对稳定,断裂规模不大,活动不甚强烈,地震能量不易集中,多以群震、小震和有感地震释放,据地震记载,半岛内陆至今无一次6级以上地震,自1970年胶东建立地震网以来,半岛内陆至今没发生5级以上地震。综合地质构造和地震资料,场地内没有全新活动断裂通过,场地是相对稳定的。4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4.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单元为剥蚀残余丘陵地貌。场地西北侧为已建别墅及景观园区,场地南侧临近水库,地面标高最大值163.76m,最小值157.44m,地表相对高差6.31m。场地地形起伏相对较大。4.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特性经钻探揭露,依次为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花岗岩(上)、强风化花岗岩(下)及中风化花岗岩,现根据揭露顺序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层素填土(Q4ml)主要分布在106#、108#-110#、112#-113#、J21#、J23#孔,黄褐色,松散,湿,该层为近年来人工填筑形成,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砂粒,局部含碎石及块石,偶夹植物根茎,土质很不均匀,欠固结,回填时间约5年,局部为砂填土。厚度:0.50~6.10m,平均2.60m;层底标高:151.34~163.06m,平均157.77m;层底埋深:0.50~6.10m,平均2.60m。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项目指标最小值φmin最大值φmax平均值φm数据个数n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γsφk建议值N(击)8.010.09.170.90.100.938.58.0N′(击)7.710.09.071.00.110.928.37.7(2)层粉质粘土(Q3el+pl)主要分布在108#-109#、113#孔,褐黄色,可塑~硬塑,含有石英颗粒及角砾,含量约12%,土质均匀性一般,切面较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中等压缩性。厚度:1.50~2.90m,平均2.43m;层底标高:155.15~161.56m,平均157.61m;层底埋深:2.20~3.60m,平均3.07m。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项目指标最小值φmin最大值φmax平均值φm数据个数n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γsφk建议值N(击)8.025.015.8165.30.330.8513.513.5N′(击)7.424.015.1164.90.330.8613.013.0(3)层强风化花岗岩(上)(γ23)主要分布在107#、109#、111#-113#、J22#孔,褐黄~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等组成,岩芯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经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砂土状,岩芯采取率约60%,该层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厚度:0.70~2.70m,平均1.58m;层底标高:154.45~160.01m,平均156.64m;层底埋深:1.50~4.40m,平均2.88m。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项目指标最小值φmin最大值φmax平均值φm数据个数n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γsφk建议值N(击)52.062.057.263.60.060.9554.354.3N′(击)52.062.057.263.60.060.9554.354.3(4)层强风化花岗岩(下)(γ23)场区普遍分布,褐黄~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等组成,节理裂隙很发育,风化不均匀,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岩芯采取率约80%,该层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厚度:2.10~5.70m,平均4.10m;层底标高:149.24~156.86m,平均152.83m;层底埋深:6.40~8.30m,平均7.52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项目地层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数据个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建议值(4)层强风化花岗岩(下)16.3017.9516.9660.660.040.9916.4216.42(5)层中风化花岗岩(γ23)场区普遍分布,褐黄~灰白色,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等组成,节理裂隙很发育,风化不均匀,岩芯呈短柱状,锤击不易碎,采取率介于60%~90%,RQD值约处于50~70之间,该层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3.0米。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项目地层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数据个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建议值(5)层中风化花岗岩19.8823.6221.1861.590.070.9919.8719.94.3拟建场区的水文地质及腐蚀性评价4.3.1地下水埋藏条件、类型及水位场区范围内无地下水。4.3.2场区土的腐蚀性分析本次勘察在106#和109#钻孔共取易溶盐土样2件,根据易溶盐分析报告,主要指标见下表。易溶盐分析结果一览表项目1#样本(106#孔)2#样本(109#孔)mmol/Kgmg/Kgmmol/Kgmg/KgPH7.897.09Ca2+0.5020.040.3012.02Mg2+0.102.430.7017.01Cl-1.2042.541.0035.45SO42-0.2019.200.2221.13HCO3-3.50213.572.00122.04CO32-0000NH4+0.213.790.213.79OH-0000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节《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按Ⅱ类环境类型,场地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评价结果如下:土腐蚀性评价汇总表项目样本对砼结构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腐蚀性按环境类型按地层渗透性106#孔土样微微微109#孔土样微微微评价结果表明,场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建议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对建筑材料进行相应防腐蚀设计。4.4场区地震效应4.4.1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第3款,根据岩土名称及性状,估算110#、113#孔的剪切波速见下表:110#、113#孔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及土的类型表岩土名称层厚度(m)预估剪切波速(m/s)土的类型110#孔113#孔(1)层素填土6.10.5120软弱土(2)层粉质粘土--2.9280中硬土(3)强风化花岗岩(上)--0.7>500软质岩石(4)强风化花岗岩(下)2.14.2>500软质岩石计算深度d0(m)6.13.4场区覆盖层厚度介于3m至15m之间,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等效剪切波速Vse(m/s)120234.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判别,该场地类别为Ⅱ类。该场地属于抗震一般地段。4.4.2特征周期和设计地震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13,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的特征周期为0.45s。4.5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收集相关的资料综合判定:本工程拟建场地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构造,且不存在影响拟建场地稳定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强风化花岗岩(上)及强风化花岗岩(下)。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成份不均匀,结构松散,在基槽开挖时应挖除。强风化花岗岩(上)及强风化花岗岩(下)强度较高,较为稳定。5场地地基条件评价5.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和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区上部主要第四系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场地内无全新活动断裂构造,场地周围无影响工程安全的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域稳定性较好,适宜进行工程建设。5.2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1)层素填土,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工程性质较差,厚度不均匀,不应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2)层粉质粘土,厚度不均匀,但工程性质相对较好,可做为天然地基持力层;(3)层强风化花岗岩(上),分布不连续,工程性质较好,可做为优良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4)层强风化花岗岩(下),连续分布,工程性质好,可做为优良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5)层中风化花岗岩,工程性质较好,可做为优良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5.3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参数根据野外钻探资料、标准贯入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确定各层岩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ak(kPa)和压缩模量ES(MPa)如下表:各层岩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压缩模量Es表层号土层名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土工试验经验值(1)素填土应挖除(2)粉质粘土2406.34(3)强风化花岗岩(上)500--40(E0)(4)强风化花岗岩(下)800--65(E0)(5)中风化花岗岩1900(fa)--不可压缩注:①建议在基坑开挖后对地基持力层进行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上表给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当基础宽度大于3米时或埋置深度大于0.5米时,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4条有关规定进行修正,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该规范第5.2.6条有关规定进行修正。5.4场地地基均匀性分析各拟建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情况及均匀性评价见下表:各拟建建筑物地基均匀性评价表建筑物名称基础底标高(m)按基底标高计算基础位于地层情况基础持力层均匀性评价H-1#楼158.0位于(1)层素填土、(2)层粉质粘土、(3)层强风化花岗岩(上)(2)层和(3)层不均匀地基H-2#楼158.0位于(1)层素填土、(3)层强风化花岗岩(上)、(4)层强风化花岗岩(下)(3)层和(4)层不均匀地基5.5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评价根据拟建建筑物的设计参数以及勘察结果,H-1#、H-2#楼基础底局部位于素填土中,由于填土层结构较松散,土质不均匀,性质不稳定,不应做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应采用地基处理方案。各拟建建筑物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及基础形式见下表。各拟建建筑物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及基础形式表建筑物名称地上层数(F)基础底标高下填土层厚度(m)基底标高(m)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建议基础形式H-1#楼4(0-0.8)158换填垫层法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H-2#楼5(0-6.6)158换填垫层法或强夯法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根据拟建建筑物的设计参数以及勘察结果,H-1#楼基础底局部位于素填土中,建议挖除后,用级配良好的毛石混凝土换填至设计标高,采用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H-2#楼基底下110#孔附件,基底下填土厚度较厚,可采用独立基础,适当降低基底标高,同时对单独的几个基础之间,可以采用分层夯实的砂土处理。对于H-2#楼,也可采取基坑开挖施工前,先用强夯法处理拟建建筑物范围内(1)层素填土较厚的区域,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土性能,消除隐患。由于场地西北侧为已建别墅小区,且强夯施工噪音较大,强夯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隔震措施,并尽量降低施工噪音的影响。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测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H-2##楼地基下卧基岩面为单向倾斜,岩面坡度大于10%,基底下土层厚度大于1.5m,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6.2节,该地基属于土岩组合地基,设计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由于建筑物基础位于不同土层上,且土层与基岩压缩模量差异较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应根据相应的设计参数进行沉降验算,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均匀沉降的影响。6基坑围护方案及设计参数6.1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及安全等级场地周围环境较好,无影响施工的建筑物、道路和管线等。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第3.1.3条规定,H-1#楼、H-2#楼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基坑安全等级判断表拟建建筑主要依据安全等级H-1#楼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不严重三H-2#楼支护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