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3014-2014 棉维混纺本色布_第1页
FZ∕T 13014-2014 棉维混纺本色布_第2页
FZ∕T 13014-2014 棉维混纺本色布_第3页
FZ∕T 13014-2014 棉维混纺本色布_第4页
FZ∕T 13014-2014 棉维混纺本色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2014-10-14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l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取消三等品品等;幅宽、密度、断裂强力名称调整为幅宽偏差率、密度偏差布面疵点总评分由分/m改为分/m²,取消幅宽分类;横档疵点不分明显与不明显;调整原附录C范围,增加棉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断裂强力计算公式;删除原附录D,1本标准规定了棉维混纺木色布(棉含量在50%及以上)的产品分类、要求、布面疵点的评分、试验方本标准适用于机织生产的棉维混纺本色布。本标准不适用于大提花类、割绒类织物。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木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木文件。GB/T2910.1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GB/T3923.1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GB/T4666纺织品织物长度和幅宽的测定GB/T4668机织物密度的测定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FZ/T10004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木色布检验规则FZ/T10006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木色布棉结杂质疵点格率检验FZ/T10009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布标志与包装棉维混纺本色布的产品品种、规格分类根据用户需要,按附录A制定。棉维混纺本色布要求分为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而,内在质量包括织物组织、幅宽偏差率、纤4.2.2棉维混纺本色布的评等以匹为单位,织物组织、幅宽偏差率、布面疵点按密度偏差率、断裂强力偏差率、棉结杂质疵点格率按批评等,以其中最低一项品等为该匹布的品等。4.2.3棉维混纺木色布的分等规定见表1、表2、表3。2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按设计规定经向纬向经纬向注:幅宽、经纬向密度应保证成包后符合表中规当幅宽偏差率超过1.0%时,经密偏差率允许为-2.0%。表2棉结杂质疵点格率评等规定%%优等品一等品中粗织物70以下70~80以下70以下70~80以下注1:棉结杂质疵点格率超过表2规定降到…等为止。注2:棉维混纺本色布经、纬纱平均线密度一(经纱线密度十纬纱线密度)÷2。特细织物:10tex以下(60²以上);细织物:10tex~20tex(60*~29*);中粗织物:21tex~29tex(28*~20*);优等品3评4分为降等品,每百米内不允许有超过3个难以修织的评4分的疵点。每匹布允许总评分按式(1)计A每匹允许总评分,a每平方米允许评分数,单位为分每平方米(分/m²);4.2.5成包后棉维混纺本色布的长度按双方协议规定执行。5布面疵点的评分5.1布面疵点的检验5.1.1检验时,布面上的光照度为400lx±100lx。5.1.2布面疵点评分以布的正面为准,平纹织物和山形斜纹织物以交班印一面为正面,斜纹织物巾纱织物以左斜(()为正面,线织物以右斜(7)为正面,也可按客户要求确认织物正面。5.1.3检验时,应将布平放在工作台上,检验人员站在工作台前,以能清楚看出的为明显疵点5.2布面疵点评分规定布面疵点评分规定见表4。表4布面疵点评分规定234经向明显疵点纬向明显疵点半幅及以下严重疵点4根及以|:注2:严重疵点在根数和长度评分矛盾时,从严评分。注3:不影响后道质量的横档疵点评分,由供需双方协1m中累计评分最多评4分。5.4布面疵点的量计5.4.1疵点长度以经向或纬向最大长度量计。5.4.2经向明显疵点及严重疵点,长度超过1m的,其超过部分按表4再行评分。45.4.4共断或并列(包括正反面)是包括隔5.5.1.3布面拖纱长1cm以上每根评5.5.4.3假开剪和拼件合计不允许超过20%,其中拼件率不得超过10%。56.3棉、维纶混纺含量测定按附录E执行,纤维含量结果以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同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6.4密度测定按GB/T4668执行。6.5断裂强力测定按GB/T3923.1执行。6.6棉结杂质疵点检验按FZ/T10006执行。7检验规则8.1标志和包装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包装破损,产品受潮。产品应贮存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确保产品不发生霉变等变质现象。9其他用户对产品有特殊要求者,可由供需双方另订协议。6(规范性附录)技术条件制定规定A.1棉维混纺木色布的技术条件的制定,除下列规定外,均按GB/T4062008附录A执行。A.2棉维混纺术色布的原料代号为:棉为C、维纶为V。棉维混纺比的写法规定为:棉含量/维纶含量。A.3棉纱线的公定回潮率为8.5%,维纶纱线的公定回潮率5.0%。A.4棉维混纺木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可按棉维干燥质量百分率计算,也可按棉维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按式(A.1)和式(A.2)计算,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棉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公英制线密度按式(A.3)换算,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W棉维混纺本色纱线的公定同潮率,%;棉、维纶的公定回潮率,%;棉、维纶的干燥质量百分比例,%;棉、维纶的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N₄棉维混纺本色纱、线的英制支数,单位为支()。A.5棉维混纺纱线的直径系数可按棉纱直径系数0.037计算。A.6棉维混纺木色布织物的断裂强力以5cm×20cm布条的断裂强力表示.织物的断裂强力按式(A.4)Q棉维混纺本色布的断裂强力,单位为牛顿(N);P₈单根纱线一等品断裂强度,单位为厘牛每特克斯(cN/tcx);N织物中纱线标准密度,单位为根每10厘米(根/10cm);K织物中纱线强力的利用系数,按棉本色布相应品种的K值加7(规范性附录)各类布面疵点的具体内容B.1经向明显疵点B.2纬向明显疵点B.4严重疵点破洞、豁边、跳花、稀弄、经缩浪纹(三楞起算)、并列3根吊经、松经(包括隔开1根~2根好纱)、不幅中满10个结头或边撑疵。B.5.1经向疵点及纬向疵点中,有些疵点是这两类共同性的,如竹节、跳纱等。在分类中只列入经向疵B.5.2如布面上出现上述未包括的疵点,按相似疵点评分。8(规范性附录)疵点名称的说明C.2粗经:直径偏粗长5cm及以上的经纱织入布内。C.3错线密度:线密度用错工艺标准。C.4综穿错: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综,而造成布面组织错乱。C.5筘路:织物经向呈现条状稀密不匀。C.6筘穿错: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筘,造成布而上经纱排列不匀。C.8双经:单纱(线)织物中有2根经纱并列织人。C.9并线松紧:单纱加捻为股线时张力不匀。C.10松经:指部分经纱张力松弛织入布内。C.12吊经:部分经纱在织物中张力过大。C.13经缩波纹: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而呈波纹状起伏不平。C.15断疵:经纱断头纱尾织入布内。C.17星跳:1根经纱或纬纱跳过2根~4根形成星点状的。C.18跳纱:1根~2根经纱或纬纱跳过5根及以上的。C.19棉球:纱线上的纤维呈球状。C.20结头:影响后工序质量的结头。C.21边撑疵:边撑或刺毛辊使织物中纱线起毛或轧断。C.22拖纱:拖在布面或布边上未剪去的纱头。C.25油渍:织物沾油后留下的痕迹。C.26油经:经纱沾油后留下的痕迹。C.27锈经:被锈渍沾污的经纱痕迹。C.28锈渍:织物沾锈后留下的痕迹。C.29不褪色色经: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有色经纱。C.30不褪色色渍: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污渍。C.31水渍:织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迹。C.32污渍:织物沾污后留下的痕迹。C.33浆斑:浆块附着布面影响织物组织:C.34布开花:异纤维或色纤维混入纱线中织入布内C.35油花纱:在纺纱过程中沾污油渍的纤维附入纱线.C.36猫耳朵:凸出布边0.5cm及以上:9车痕迹C.64稀纬:经向1cm内少2根纬纱(横贡缎织物稀纬少2根作1根计)。C.65密路:经向0.5cm内纬密多25%以上(纬纱紧度40%以下多20%及以上的)。C.66破洞: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纬纱(包括隔开1根~2根好纱的),C.67豁边:边组织内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纱(包括隔开1根~2根好纱)。双边纱2根作一根计,3根及以上的有1根算1根。(资料性附录)用于快速测定织物断裂强力的修正D.1在常规试验及工厂内部质量控制检验时,可用在普通大气条件下进行快速试验,然后按标准温度和同潮率的办法进行换算修正,但检验地点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D.2断裂强力修正公式见式(D.1),按GB/T8170修约为整数。P₀=K×P…………………(D.1)式中:P棉维混纺本色布的修正断裂强力,单位为牛顿(N);K棉维混纺木色布断裂强力的修正系数,棉维(50/50)本色布按FZ/T10013.2执行;P在非标准大气条件下测得的棉维混纺木色布断裂强力,单位为牛顿(N)。(规范性附录)棉与维纶混纺的纤维含量试验方法E.1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采用盐酸法测定除去非纤维物质后的维纶与棉的二组分混纺物中维纶含量的方法。E.2原理用20%盐酸把维纶从已知干燥质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量;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维纶的百分含量。E.3试剂E.3.1使用GB/T2910.1和木方法(E.3.2和E.3.3)规定的试剂。E.3.220%盐酸:取浓盐酸1000mL(20℃,体积质量1.19g/mL)徐徐加入800mL一级水中,待冷却到室温时,再加三级水,修正其体积质量到1.095g/mL~1.100g/mL,浓度控制在19.5%~20.5%。E.3.3稀氨水溶液:将80ml浓氨水(体积质量0.880g/mL)加水稀释至1L。E.4.1使用GB/T2910.1规定的设备。E.4.2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不少于500mL。E.4.3恒温振荡器:25℃±2℃,振荡频率60次/min±10次/min,振荡时间:30min±2min.E.5试验步骤E.5.1按照GB/T2910.1规定的通用程序进行。E.5.2将准备好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100mL,20%盐酸(E.3.2),寨上玻璃塞,摇动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后,放入恒温振荡器(E.1.3)中,保持25℃±2℃,振荡频率60次/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