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2050-2015 针织用点子纱_第1页
FZT 12050-2015 针织用点子纱_第2页
FZT 12050-2015 针织用点子纱_第3页
FZT 12050-2015 针织用点子纱_第4页
FZT 12050-2015 针织用点子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inckebockeryarnforknitting2015-07-14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1本标准适用于环锭纺、棉纯纺、棉涤混纺、化纤纯纺及混纺(含粘胶纤维、腈纶等)本色纱或有色纱为基纱的(点子含量≤3.0%)针织用点子纱。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5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2910(所有部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392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GB/T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GB/T392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GB/T4743—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29862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FZ/T10021—2013色纺纱线检验规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针织用点子纱kinckebockeryarnforknitting在纺纱过程中,掺入由纤维搓成点子状的原料,制成用于针织生产加工的纱。4.1针织用点子纱以不同成分及线密度分类,分为针织用全棉点子纱、针织用棉涤点子纱、针织用化纤混纺(含粘胶、腈纶等)点子纱。4.2针织用点子纱的原料代号:棉为C,涤纶为T,粘胶为R,腈纶为A,针织用纱代号为K。24.3针织用点子纱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的颜色代号(或色卡号)、原料代号及其混纺比,并在线密度后标明针织纱代号。示例1:麻灰精梳全棉点子纱线密度18.5tex,应写为:麻灰JC18.5texK(点子纱)。示例2:彩色精梳涤棉混纺点子纱线密度18.5tex,应写为:彩色T/C65/3518.5texK(点子纱)。5要求单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5.2分等规定5.2.1同一规格、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5.2.3针织用点子纱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按其结果评定针织用点子纱的品等。5.3技术要求5.3.1针织用点子纱的技术要求针织用点子纱技术要求按表1、表2和表3规定。表1针织用全棉点子纱技术要求公称线密度/tex等级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cN/tex)≥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色棉含量优一二士2.0士3.5优一二士3.5优一二士2.5优一二士2.53表2针织用棉涤点子纱技术要求公称线密度/tex等级线密度偏差率%八八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涤纶含量涤纶含量优一二士2.0士3.5优一二土2.0士2.5优一二士2.0士3.5优一二士2.0表3针织用化纤纯纺及混纺点子纱公称线密度/tex等级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优一二士3.5优一二士2.0优一二士2.045.3.2针织用点子纱其他技术要求5.3.2.1针织用点子纱色牢度要求按表4规定。单位为级表4针织用点子纱色牢度的技术要求单位为级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耐皂洗色牢度≥变色43沾色33耐汗渍色牢度≥变色43沾色33耐摩擦色牢度≥干摩43湿摩3(深色2-3)2-3(深色2)2-3(深色2)注:色别按GB/T4841.3—2006分档,>1/12标准深度为深色。5.3.2.2纤维含量允许偏差按GB/T29862规定执行。5.3.2.3针织用点子纱批与批色差不低于4级。5.3.2.4点子纱的外观风格,采用供需双方实物样确认的方式,使用30cm×30cm实物布样,查看点子的分布情况、大小、颜色与确认样是否一致。5.3.2.5产品安全性能应符合GB18401的要求。6试验方法6.1试验条件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6.2取样规定从检验批次中随机抽取20个筒子,各项目所需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按表5规定,若检验批中的筒子数小于20个,则全部抽取作为样品。表5针织用点子纱各项目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的规定筒子数/个每筒试验次数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1断裂强度、断裂强力变异系数5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1色牢度11纤维含量偏差31注: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可进行在线产品取样,具体取样规定见附录A,但用户对产品质量有异议时,则以成品质量检验为准。6.3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试验摇取绞纱长度应按GB/T4743—2009规定执行,其中线密度变异系数采用程序1,线密度采用程序3。100m纱线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按附录B计算,线密度偏差率应将烘干后的绞纱折算至100m质5FZ/T12050—2015量,并按式(1)计算:D——线密度偏差率;m——“100m”试样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m₄——“100m”试样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6.4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6.5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试验按GB/T3292.1执行。6.6纤维含量试验按GB/T2910(所有部分)规定执行,纤维含量以公定质量比表示。6.7色牢度试验6.7.1耐皂洗色牢度试验按GB/T3921—2008规定执行,采用单纤维贴衬,试验条件粘胶纤维纯纺及混纺为A(1),其余为C(3)。6.7.2耐汗渍色牢度按GB/T3922执行。6.7.3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按GB/T3920执行。6.8色差试验按GB/T250执行。6.9纱线成包净重按FZ/T10021—2013中附录B执行。6.10试验结果的表示一批纱的各种试验结果是由该种试验的全部试验值的计算结果表示,各种试验结果的计算精准度,除已规定者外,按表6规定。表6计算值的数值修约位数规定保留小数位数单纱断裂强度/(cN/tex)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线密度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百米质量(每批平均)/(g/100m)平均线密度/tex纤维含量偏差/%折算重量用回潮率/%113267检验规则按FZ/T10021—2013规定执行。按FZ/T10008规定执行,同时供货方应在所供产品上标明该产品的颜色代号(或色卡号)。9其他用户对本标准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资料性附录)在线产品取样及试验A.1在线产品取样周期及卷装形式A.1.1一般两天取样试验一次,但周期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十万米纱疵试验周期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两周。A.1.2取样的卷装形式为管纱。A.2在线产品取样数及试验次数A.2.1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如生产需要,可以在接近车间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但试验地点的温湿度应稳定,并不得故意偏离标准条件。A.2.2在线产品取样数见表A.1。表A.1在线产品取样数生产同一品种的开台数12345678~930及以上每机台上采取管纱数654~5321总管纱数注:取样时不得均在车头或车尾取样,不得取同一锭带上的4个管纱。A.2.3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每份试样30个管纱,每管摇取1缕,总数为30次(开台数在5台及以下的产品,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可相应减少拔管数,拔取15个管纱,每管摇取2缕)。A.2.4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单纱每份试样30个管纱,每管测试2次,总数为60次(开台数在5台及以下者,可每份试样15个管纱,每管测试4次)。采用全自动纱线强力试验仪的取样数为每份试样20个管纱,每管测5次,总数为100次。A.2.5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需在各机台随机抽取10个管纱,试验总数为10次。FZ/T(规范性附录)针织用点子纱百米质量的计算B.1针织用全棉点子纱的公定回潮率为8.5%,针织用棉涤、化纤混纺点子纱的公定回潮率可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也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见式(B.1)和式(B.2),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其中棉公定回潮率8.5%,涤纶公定回潮率0.4%。粘胶纤维公定回潮率13%,腈纶公定回潮率2.0%。a)以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b)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B.2)式中:W——公定回潮率,%;Wc、W₁——棉、涤纶(腈纶、粘胶纤维)公定回潮率,%;Ac、A₁——棉、涤纶(腈纶、粘胶纤维)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Bc、B₁——棉、涤纶(腈纶、粘胶纤维)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B.2100m纱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g)按式(B.3)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