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_第1页
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_第2页
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_第3页
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_第4页
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分析报告版权所有文档更新记录日期更新人版本备注目录TOC\o"2-3"\h\z\t"标题1,1,图片说明,1"1引言11.1编写目的11.2预期读者11.3参考资料11.4缩写术语22智能电网简介32.1智能电网建设背景32.2智能电网定义52.3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和技术52.4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62.5小结123电力通信及信息化现状分析133.1国家电网133.2南方电网163.3小结204电力通信及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14.1国家电网224.2南方电网254.3小结285电力行业市场经济规模分析295.1南方电网建设绿色智能电网295.2国家电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315.4用电信息采集规模专项预估405.5小结426我司电力市场前景分析及建议436.1业务应用领域分析446.2商业模式分析546.3实施策略建议596.4小结627未来开展趋势展望64引言编写目的针对电网企业现状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司通信和信息化技术自身优势,为我司开拓电力战略性市场,实现长期经济效益,提供分析和建议。预期读者从事通信和电力信息化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施人员、市场人员。参考资料《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国家电网公司SG-ERP企业架构设计》《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智能化规划》《南方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IT现状调研和需求分析》《南方电网公司“十二五”科技开展规划》《环球表计》2011年第一期《电力信息化》2009年第九期《智能电网配电导那么》《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标准》缩写术语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名称AGC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自动发电控制AMI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高级计量体系AMRAutomaticmeterreading自动计量读数AVCAutomaticVoltageControl自动电压控制PMUPrecisionMeasurementUnit精密相量测量DSMDemandResponse)需求侧管理ADOadvanceddistributionoperation高级配电运行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方案EMSEnergyManagementSystem能量管理系统DER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分布式发电技术PLCPowerlineCommunication电力载波通讯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效劳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TD-LTETimeDivisionLongTerm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OPGWOpticalFiberCompositeOverheadGroundWire光纤复合架空地线ADSSAll-dielectricSelf-supportingOpticalCable全介质自承式光缆OPPCOpticalPhaseConductor光纤复合相线ASONAutomaticSwitchedOpticalNetwork自动交换光网络PCMPulse-code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SG186StateGrid186国家电网186工程SG-ERPStateGrid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国家电网企业资源方案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PRCPrincipalReferenceClock主参考时钟LPRLocalPrimaryReference区域基准时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MDMMasterDataManagement主数据管理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智能控制终端/信息通信技术FTUFeederterminalunit馈线自动化测控终端DTUDataTransferunit数据传输单元TTUdistributionTransformersupervisoryTerminalUnit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RTURemoteTerminalUnit远程终端装置RFIDRadiofrequenceIdentify射频识别技术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PDHPlesio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MSTP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密集型光波复用PABXPrivateAutomaticBrancheXchange自动用户小交换机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效劳的体系架构WAMSWideAreaMeasurementSystem广域向量测量系统智能电网简介智能电网建设背景智能电网〔smartpowergrids〕是当今国际最前沿的新能源产业之一,已成为许多兴旺国家争相研发的热点。美国最早提出智能电网概念,为吸取2003年美加大停电事故的教训,根据电力市场、国家平安、环保等方面对电网的要求,提出基于高温超导体、新材料、信息、电力电子、分布式能源等新技术和架构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随后欧盟、日本、我国都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方案。其中欧盟在智能电网方面的关注重点是电网资产管理、电网运行、需求侧管理、电源“即插即用”和更加友好灵活的接入方式以及与用户的互动。日本的输、配网已经非常先进,可靠性很高,日本智能电网倡导“能源信息化概念”,高度重视家庭与社区的高效用电问题和能源利用的信息。智能电网开展的重大事件如下:2003年美国电科院首先提出《智能电网研究框架》,能源部随即发布2030智能电网方案〔Grid2030方案-Itelligrid〕。2006年,欧盟智能电网论坛推出了《欧洲智能电网技术框架》-Smartgrid。2008年,华东电网公司和华北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远景和实施方案。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全面启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工程,全世界随之掀起了一股智能电网热潮。200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首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拉开中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序幕。2009年4月17日美国白宫公布首批40多亿智能电网资助方案。2009年4月下旬,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三个智能电网考察团赴美国和欧洲考察,回国后开始组织编写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2009年5月中旬,中国电科院建立智能电网研究中心。2009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能源部聚集业界主要机构与公司,讨论并通过第一批16个智能电网行业标准,美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9年5月21日,国网公司提出“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开展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2009年6月,国家电网科技部组织智能配电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研讨。下旬,国家电网总部成立“智能电网部”。2009年7月,总投资25亿元的全国首家智能电网产业园工程在扬州正式启动,下旬,国家电网正式确认在上海世博园区建立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电网定义智能电网是以现有电网为根底的电网智能化开展,它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根底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平安、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平安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电网自愈、鼓励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和技术主要特征1〕自愈和自适应。实时掌控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快速诊断和消除故障隐患;在尽量少的人工干预下,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防止大面积停电的发生。2〕平安可靠。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做出辨识与反响。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平安。3〕经济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传输容量和利用率;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给缺口;支持电力市场竞争的要求,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4〕兼容。既能适应大电源的集中接入,也支持分布式发电方式友好接入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满足电力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开展的要求。5〕与用户友好互动。实现与客户的智能互动,以最正确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系统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市场交易更好地鼓励电力市场主体参与电网平安管理,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平安运行水平。主要技术先进的相量测量〔PMU〕和广域测量技术〔WAMS〕先进的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高级计量〔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AMI〕-无线、自动计量读数(Automaticmeterreading-AMR);需求响应(DemandResponse);(需求侧管理DSM)先进的配电自动化–高级配电运行(ADO)功能使“自愈”(SelfHealing)成为可能;分布式发电技术(DistributedGenerationor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DGorDER)及电力储能技术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中国电力企业格局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公司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两大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五家发电集团;中国电力工程参谋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参谋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四家辅业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开展,电力投资经营主体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发电企业已形成四大梯队:五大电力集团组成的国家队、“四小豪门”〔华润电力、国华电力、国投电力、中广核〕组成的独立发电梯队、43家地方发电企业组成的地方梯队以及民营外资梯队。南方电网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葛洲坝水利水电水电工程电力力工程国家电网中电投华能集团原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公司发电集团辅业公司厂网分开图表SEQ图表\*ARABIC1中国电力企业格局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覆盖面积〔含蒙西、西藏、新疆〕8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8%,供电效劳人口超过10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国家电网公司下属27家子公司,30家直属单位。南方电网覆盖五省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供电总人口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8%公司。图表SEQ图表\*ARABIC2电力企业供电区域图电力企业组织职责办公室:负责协助企业领导协调各部门开展日常工作。财务部:负责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运作。生技部:负责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处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行可靠性。安监部:负责制定和监督企业平安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政工部:负责企业党团和审计监察工作。营销部:负责企业电力营销和10KV及以下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工作。输电部:负责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变电部:负责各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调度中心:负责本企业的电力调度和运行方式确实定,继保整定和通讯设备运行维护工作。检修工区:负责各变电站内部检修工作。我国智能电网特点我国电网格局与欧美不同,决定了我国智能电网的重点开展领域应有自身特点。美国、欧洲等兴旺国家电网格局已根本稳定,负荷增长很小,智能电网的研究及应用重点放在配电和用电领域;我国电网格局还将快速开展,负荷增长很快,输电网建设也在快速开展,因此,在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应围绕输电网的平安运行、可靠经济、自愈性等要求开展智能化技术研究,在目前阶段应将重点放在输电网智能化领域。可再生能源分布的不同,也使得系统的接入方式有所不同。欧洲天然气管网兴旺,风能资源便利,大力开展了分布式发电,作为智能电网中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方式;我国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集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电网的遥远地区,因此,不能完全采用国外的开展模式,而应开展大容量、远距离可再生能源输电,综合考虑水火、水风、水光结合等输电方式,同时应加强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国电公司对“中国式智能电网”作出清晰界定:立足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开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坚强智能电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多年来,以数字化、自动化为特征的各类应用覆盖了中国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调度和维护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深入到电网生产运行、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2005年以来,我国重点组织开展了新型能源接入、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数字化变电站与数字化电网、灵活交直流输电及储能、电网防灾减灾与城乡电网平安可靠供电、电网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研究,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技术、电网频率质量控制技术、稳态/暂态/动态三位一体平安防御技术和自动电压控制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高压电网建设、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力通信建设,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根底。在2009年举行的特高压国际输电技术会议上,国际大电网会议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均表示,将把中国的特高压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特高压延伸的是一个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路线图。比方说,来自甘肃风电三峡的风能,无论是甘肃电网,还是西北电网,都缺乏足够的消纳能力,必须注入华北-华中-华东电网。我国未来形成的“三华”同步电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交直流混联同步电网,其特点是地域跨度大,电压等级多,电网运行方式、动态行为复杂多变,技术创新空间很大,成为智能输电领域的引领者的可能性也更大。智能电网编织起来的,是世界新能源的未来。而新能源所带动的技术、装备、就业,以及对环境、国际竞争力的奉献,那么是一连串的惊喜和无限的想象空间。“逆向分布”,这是专家们对中国一次能源与负荷中心分布格局的根本判断。在中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由于其有规模大、分布集中的特点,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大范围消纳的开展道路。同时,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征,水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客观上要求电网大幅提高平安稳定水平,适应各类电源接入和送出的需要。“坚强智能电网”是解决能源外送问题的必经之路。根据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振兴规划,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可能超过3万亿元。在世界经济开展史上,大国经济的崛起无不伴随着能源产业及相关科技的重大变革。美国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除了提振信心、刺激经济,试图抢占下一波经济开展的制高点无疑是更为深远的目的。中国智能电网将特高压电网自主创新方面引领潮流,而我国潜能巨大的新能源资源,将借助智能电网飞速开展。中国智能电网自动化涵盖以下领域及相关技术:发电领域:主要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等电源的接入和协调运行技术。输电领域:主要包括大电网规划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技术、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调度领域:主要包括大电网平安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经济运行技术、综合预警和辅助决策技术、平安防御技术。变电领域:主要包括变电站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实时监测与状态诊断技术、自适应保护技术、广域保护技术、智能电力设备技术。配电领域:主要包括配电网平安经济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智能配电设备研究、大规模储能、电动汽车变电站等技术。用电领域:主要包括高级量测技术、双向互动营销技术、用户储能技术、用户仿真技术。智能电网理想的构建形式:以数字化电力设备为根底,由数字化电力设备构成的网络节点,既控制能量流,同时也控制信息流,是强弱电技术相互融合的结合。数字化电力设备涉及的关键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智能诊断技术、智能操作操作、专用集成电路开发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网络化信息交互技术。总之,中国智能化电网将到达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及信息互动化。小结智能电网是近年刚起步的新兴领域,在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在我国,电网企业已经开展了电力输变电一次设备、继保计量二次设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研究;输、变、配、用电等关键技术研究;电力通信和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来支撑以平安、可靠、经济、绿色、友好等为目标的智能电网运行。如何让智能电网变“聪明”智能起来,就需要各设备、各环节的“沟通”,因此智能电网建设对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通信技术是电网巨人的神经网络,是信息数据的传输介质和通道,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融合的坚强承载,因此通信网络的高效传输、平安稳定、全面覆盖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智能化的电力设备是智能电网的根底,对智能化电力设备进行控制和分析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是让电网变得“聪明”起来的关键。电力通信及信息化现状分析国家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现状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了先进可靠的电力通信网络,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分层分级自愈环网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建成了调度交换网、行政网、会议电视网、数据通信网等多个业务网络,为电网生产和企业管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截至2008年底,公司系统通信光缆总长度到达37.1万公里,微波电路6.6万公里,主干网络已100%数字化,传输媒介光纤化,业务承载网络化,运行监视和管理正在逐步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和资源数量的增长,电力通信网络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其应用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配电、用电领域,综合利用电力线通信〔PLC〕、GPRS、230MHz专用频率等多种方式开展配网通信系统的建设,实现自动抄表、配网管理、用户双向通信等功能,拓展了信息自动采集的范围和内容。国家电网公司持续支持通信技术的科技进步,“十一五”期间开展了电力特有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优化和管理技术以及通信新技术研究,研制了一些关键通信设备和系统。重点开展了特高压电网超长站距光通信系统研究;研制了电力通信网集中监控平台和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研制了基于SDH光传输网的时间统一系统;研制了PLC-075系列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和我国第一套卡接式电感耦合设备;研制开发了高可靠性的可穿越变压器的工频通信装置。建设了公司总部应急通信系统及应急管理应用系统等。其中,国网共有18个网省利用230MHz无线专网进行用电信息采集,在重庆、辽宁、江苏电力公司应用数量较多、运行效果较好。该技术覆盖终端24.96万台,其中主要是专变终端,数量为24.69万台,约占总覆盖量的98.82%。230MHz无线专网信道采集效果优于GPRS公网,有序用电管理的执行全部采用230MHz无线专网信道。存在缺乏:亟需补充制定通信业务系统、骨干传输网、一体化信息模型、电力系统平安防护等级要求等标准。目前通信信息支撑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化开展不平衡,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电力通信信息资源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任体系不健全,无线平安体系有待建立、主动防御能力还不强,数据标准、平台技术标准欠缺;配电侧和面向用户侧的通信网络资源缺乏,电力通信传输网络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骨干传输网络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综合数据网建设严重滞后,新业务接入能力有待提高;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能力有待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水平需要继续提高,实时决策分析能力需要增强;局部区段光缆资源紧张,受外力破坏严重等。电力信息化现状“十一五”期间,公司用前四年时间建成SG186工程,提前完成五年规划目标,建立了覆盖公司总部、网省〔直属单位〕和地市〔县〕的纵向贯穿、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完成了涵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工程、设备、方案等紧耦合业务应用的ERP系统建设,完成了营销管理、平安生产、协同办公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建设;建立健全了平安防护、标准标准、管理调控、评价考核、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六个保障体系。图表SEQ图表\*ARABIC3国网信息化系统总体架构SG186工程总共完成3849个信息化工程,建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功能覆盖率较2006年初增长超过80%;SG186工程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在信息化核心技术攻坚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公司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申请专利8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表彰140项,连年被评为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A级企业,“电网信息平安等级保护纵深防御示范工程”等多个工程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和央企信息化示范工程。南方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现状南方电网电力通信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在网络建设、标准管理、运行维护、客户效劳、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和全面开展,为南方电网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本建成覆盖全网的四级分层模式的数据通信网络,综合业务数据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南方电网电力通信网以开展光通信为主,在此根底上开展数据网、语音交换网、时钟同步网、视频会议系统和电力系统独有的电力载波等作为电网的主要通信手段,并采用卫星通信、公网通信作为应急通信或辅助通信手段。南方电网在通信技术体制、网络规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光纤数据网络等宽带通信技术开展迅速,成为主流,微波、载波等窄带通信技术逐步萎缩。目前,继电保护、平安自动装置、自动化已普遍使用光通信技术,通道的可靠性极大的提高,挣脱了带宽、时延、可靠性等原有通信条件的束缚,跨区域的控制成为可能,跨系统的监视、分析成为现实。电流差动保护、新EMS系统等新的电网控制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电力通信与电网生产更加紧密,更加融合。目前传输网、数据网、程控交换网、视频会议等系统已经实现了网、省、地三级互联,局部地区已经延伸到县级单位。通信资源得以共享,有效缓解了同一变电站重复建设三四套甚至更多的通信系统,大大节约了建设本钱。同时也极大扩展了各应用系统的控制范围,目前南方电网公司本部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系统可以采集所有500KV及以上厂站的信息,南方电网公司本部的视频会议信号可实时传送到省、地,甚至县,远远超出了直调系统和骨干网的范畴。公网通信在南方电网的应用主要在应急通信、农网信息化、配网自动化及营销自动化以及日常办公。在应急通信中通过租用光纤、电路资源作为电网实时控制业务的备用通道;通过租用电路资源实现农网信息化;通过租用公网GPRS/CDMA无线通信资源解决配变监测、大客户负控、低压集抄等通信问题;以及实现办公互联网接入、办公外线、、移动等。然而,由于公网通信主要面向社会群众,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电力企业工业化控制和信息平安需要的技术效劳,目前使用中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需求及故障处理滞后等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通信光缆达13000km以上,比“十一五”初期增长约233%;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光缆成环率77.6%,110kV以上厂站光通信网络覆盖率95.52%;光传输网、省两级均为双平面结构。电网生产实时控制业务A、B双传输网分担,继电保护业务的双网双通道配置,EMS远动信息业务光传输网、数据网共同承载,大大提高了电网业务的可靠性。其中广东省电力公司电力通信网络现以光纤通信为主,光缆总长41694公里,传输网络设备4282台,数据网络设备4705台;生产实时控制业务通信通道5216条;综合业务数据网络覆盖率到达100%,调度数据网络已覆盖220kV及以上变电站和省调直调电厂;建成了传输网、数据网、语音交换网以及各种业务网络,满足了电网生产管理业务传输各种需求。开展了电力特种光缆技术、光传输技术、数据网技术以及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试点工作,取得了理论和应用成果。电网信息化现状“十一五”期间,公司信息化水平由C级跃升至B+,跻身央企中上游;重点建设“4+1”工程〔平安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系统、人力资源四个管理系统和企业级数据中心〕,实现了对业务主要流程的支撑;信息化平安保障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未发生一起I级信息平安事件。2010年全网完成信息化资金投入21.4亿元,年底自评到达B+登高目标,信息化T3开展战略和“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编制出台,公司网站绩效考评到达央企A级,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提供信息化支持。其中广东省电力公司截至2009年底,信息系统各类效劳器2752台,终端设备63022台,主营业务信息支持度到达92%。21个地市供电局的IDC数据中心机房全面建设完成,建设了全省PKI/CA数字证书系统平安根底平台。初步建成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配营一体化、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驾驶舱等信息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一体化的集成平台,省、地两级信息门户系统投入运行,信息系统集成度大幅度提升。开展了一批先进的信息系统应用研究工作,完成首个按照TC57SIM制定的全省统一的生产系统信息模型以及数据分类和编码标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了含县级子公司客户在内的全省2900多万客户,实现了全省供电企业营销统一化、标准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21个供电局电能量采集装置的覆盖率厂站到达100%,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全省100%的供电量和74%以上售电量抄表自动化。至2009年底,负荷管理系统在21个地区供电局安装24万台GPRS、CDMA负荷管理终端,大客户专变负荷管理覆盖率〔含县级子公司〕到达89%。在电力负荷监控、计量自动化方面到达了国内领先水平;在营配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应用取得重要技术进展。开展了适应于广东电网电源结构的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研究。小结虽然近些年电力通信技术蓬勃开展,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成熟的通信架构和技术能完全满足智能电网对于通信的新需求,仍然并将继续会是多种通信方式并存。通信网络建设方面:无论是国家电网还是南方电网,目前电力通信网建设十分重视,电力通信网是实现智能电网的根底,现在已经成为建设智能电网的短板。电网都是以开展光纤通道为主,多种通讯方式并存,其中无线通讯主要以租赁公网为主,来实现配变、专变用户采集控制。电力企业努力开展高带宽、高可靠、高平安、经济的通信网络,来满足电网在配用电侧无法覆盖的区域业务要求。目前TD-LTE〔230M/1.8G/1.4G〕已在电网企业开始试水。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在信息化程度上比南方电网领先,国家电网在十一五SG186工程期间,前四年时间建成SG186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建立了覆盖公司总部、网省〔直属单位〕和地市〔县〕的纵向贯穿、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完成了涵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工程、设备、方案等紧耦合业务应用的ERP系统建设,完成了营销管理、平安生产、协同办公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建设;建立健全了平安防护、标准标准、管理调控、评价考核、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六个保障体系。南方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下属5家电网公司现在的主要业务系统并不像国网公司都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5家电网公司的信息系统还是独立建设,功能和版本差异化较大,有的网省公司局部系统实现了全省覆盖,比方广东省实现了全省供电企业营销统一化、标准化;贵州省十一五期间实施了“383”规划信息化登高方案,但营销、生产等主营业务系统仍然不是全省集中模式。南方电网各分、子公司业务系统数据主要分为全省大集中〔云南电网、海南电网〕和省市两级部署两种方式,局部单位已经建立了数据中心,其余单位也在规划建设中。目前南网公司总部以及各分、子公司信息化建设未统一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其信息技术架构模型。ERP套装软件建设模式、“专业开发+应用集成/信息门户”建设模式、面向效劳〔SOA〕建设模式各种应用系统建设模式及其信息技术架构模型都在使用。这种多元化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其信息技术架构模型,对南网公司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开展和信息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开展。电力通信及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智能电网方面已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国家电网开展了287项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建设;2011年,国家电网在天津滨海建成了目前世界功能最为齐全的智能电网工程——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截至2011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安装应用智能电能表5162万只,实现7645万户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累计投运充换电站243座、交流充电桩1.3万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并通过投资和技术辐射带动能源、交通、制造、材料、信息、传感、控制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开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自2009年开始至2020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将分为三个阶段开展,从初期的规划试点阶段到“十二五”期间的全面建设阶段,“十三五”时期的引领提升阶段,智能电网建设总投资规模约4万亿元。2011—2015年为规划的全面建设阶段,此阶段投资约2万亿元,2016—2020年智能电网根本建成阶段的投资约1.7万亿元。同时,南方电网也对智能电网进行了相关规划布局。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将深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实现数据采集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业务处理互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战略决策科学化。促进各级通信网协调开展,提高对各级通信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对各类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的抵御能力,建立符合坚强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平台。在SG186工程根底上,建设信息高度共享、业务深度互动、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平安性更好、国际领先的国家电网资源方案系统〔SG-ERP〕,扩展和完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实现生产与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营销与市场交易三大领域的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集成和共享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等全部企业信息,支撑公司业务分析,辅助公司战略管理。传输网实现110/66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光纤覆盖率到达100%,新建35千伏变电站光纤覆盖率到达100%,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对公司直管的现有35kV变电站进行光纤化改造,“三华”区域光纤覆盖率到达100%,东北和西北区域平均覆盖率到达95%。业务网实现地市公司、直供直管及控股县级公司、110/66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数据通信网覆盖率到达100%;35kV变电站数据网覆盖率与光纤覆盖率保持同步,直供直管及控股县公司会议电视网覆盖率到达100%。10千伏通信接入网实现配电自动化站点、用电信息采集远程通道通信覆盖率到达100%,电动汽车充电站、营业站点光纤覆盖率分别到达100%、90%,满足电力光纤到户上联需求。建成低压通信接入网,对已有用户采用低压PLC和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通信覆盖,满足公司营销自动化业务需要;实现公司直供直管及控股区域内新增城区居民用户100%电力光纤覆盖,效劳公司营销自动化业务,支撑三网融合。 建成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集团企业资源方案系统〔SG-ERP〕,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增强一体化信息平台承载能力,深化业务应用建设与集成,全面提升分析决策水平。实现信息网络100%覆盖、业务应用100%覆盖、信息系统应用率到达100%的目标。公司全面建成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到达国际领先。第一阶段:2011-2012年〔1〕完成信息网络扩容,承载容灾备份流量。〔2〕完成网省第二会聚点建设,提供备用或负载均衡通道。〔3〕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延伸信息网络至配用电侧信息采集点。〔4〕部署新型信息平安网络隔离装置,统一管理信息外网出口。〔5〕开展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研究,制定国家电网公司物联网建设标准。第二阶段:2013-2015年〔1〕完成三地容灾中心间信息网络建设。〔2〕全面建设三级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3〕进行IPv6示范网络建设,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网络向IPv6全面过渡奠定根底。〔4〕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建成一体化集团企业资源方案系统〔SG-ERP〕,继承SG186工程八大业务应用、一体化平台、集成模式、分析和保障体系,完善和开展建设新一代十大业务应用,推进多业务集成,建设智能决策支撑体系,建设互动性更强、可视化更优的信息展现效劳,实现柔性的业务应用集成效劳,提升数据中心的业务连续性保障与数据资源全面管理与利用能力,提升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与承载能力,构建集约化的根底设施效劳,强化信息管控,构建扁平高效的运行维护体系。图表SEQ图表\*ARABIC4国家电网十二五SG-ERP总体架构南方电网南方电网“十二五”电力通信规划全面落实公司中长期开展战略,网、省、地通信规划上下承接,强化110kV及以上主网通信,开展中低压配网通信,满足南方电网智能化和信息化开展的需求。1〕光传输网络规划将加强光通信网络等根底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光缆成环成网率,纤芯数量充分预留,调度机构、重要厂站保证3条及以上光路由,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光缆全覆盖,35kV、10kV配网开展光通信。光纤传输网采用分层建设的原那么,网、省、地三层网络均至少建成双平面,实现两点及以上互连。推动新型光缆应用,根据需要选用OPGW、ADSS、OPPC、管道光缆等,增强灾害应对能力;推动ASON、波分复用、保护专用2M光接口、统一通信系统等技术应用,逐步减少PCM应用。2〕调度数据网规划调度数据网采用分级建设的原那么,按网、省、地三级规划建设。调度数据网双平面覆盖各级调度机构、110kV及以上厂站,不同数据网平面分别承载于不同传输网平面,35kV电压等级厂站调度数据网覆盖率100%。各级调度数据网络带宽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各链路带宽冗余度大于50%。3〕综合数据网规划综合数据网采用分级建设的原那么,按网、省、地三级规划建设,覆盖公司总部、分子公司本部、地/县供电局、各容灾中心、各乡镇供电所〔营业所〕、35kV及以上厂站。各级综合数据网应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带宽规划,预留充足冗余,满足信息化管理、营业所及变电站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系统、统一通信等各类信息业务需求。4〕调度语音交换网规划调度交换网以南网总调、备调为中心,采用三级汇接、四级交换的网络结构,采用程控交换技术组建,全网统一使用Q.SIG/DSS1信令,覆盖各级调度机构和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厂站,各级调度机构、500kV及以上厂站采用2Mbit/s数字中继互联并满足N-1要求,其220kV及以下厂站采用PCM小号、远端模块、VoIP小号等多种方式覆盖,220kV及以上厂站应不少于两级调度小号延伸。5〕行政交换网规划行政交换网采取网省两级或网省地三级结构进行建设,采用程控交换与软交换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覆盖网、省、地、县、供电所/营业点、各分公司及其所属的二级单位,原那么上新建系统优先采用软交换技术,原有程控交换机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实现全网逐步过渡到软交换网络。各级行政交换网应与电信运营商语音交换网络互连,作为行政交换的备用手段。6〕视频会议系统规划“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视频会议系统应开展1080P高清视频会议技术,兼容现有视频会议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分网、省、地三级部署,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的原那么建设。网、省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备用MCU支持会商型会议功能,开展桌面视频应用,与统一通信系统互联互通,满足大型会议、会商会议、技术交流、应急指挥、可视化调度的需求。7〕同步网络规划同步网采用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一体化方式建设,同时提供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应用。采用混合同步方式组网,各分子公司分属不同的同步区,同步区内采用主从同步,同步区之间采用准同步;时间同步网宜采用准同步方式组网,各节点均跟踪本站的主用时钟源。公司总部设立全网基准钟〔PRC〕,各省公司设置一级区域基准时钟〔LPR〕,GPS、北斗混合应用,提高平安性。“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南网信息部的成立,南网开始在全网范围内推行6+1系统,建立集成效劳〔TBI〕和数据资源管理〔MDM〕两大平台,在顶端建立基于南方电网一个数据中心的企业分析决策系统。图表SEQ图表\*ARABIC5南方电网公司十二五信息化总体架构小结电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为建设智能电网在电力通信专网建设上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技术研究和网络建设。其中包括了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也指出了电力通信110KV及以上变电站实现光纤通道的全覆盖,并逐步向35KV、10KV延伸,网络覆盖不到的以开展多种通信方式为主。通信覆盖也是以配用电侧的信息采集和自动化控制、应急通信、物联网数据传输为主要应用。信息系统建设都是在现有的系统之上,以继承、完善、开展为主要基调,融合多种新兴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覆盖和支撑智能电网对信息化的需求。电力行业市场经济规模分析智能电网开展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在能源资源不平衡分布、可再生能源快速开展、环保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的背景下,建设智能电网,承载着降低能耗、科学开展和有效利用能源、推动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使命。2010~2012年,开展智能电网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我国能源开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政策引导,市场经济规模前景可期。南方电网建设绿色智能电网南方电网确立“十二五”电网开展的思路,将从两个方面实现转型:一是优化主网结构,强化受端系统,提高供电可靠率;二是将从技术和管理上提高信息化水平,研究增强与客户的互动性,使电网更加智能化。预计新增电力供给6000万千瓦;2015年西电东送总规模将到达4300万千瓦。在确保主网架平安高效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配网建设,切实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南方电网将大力推动西南水电开发利用,积极支持广东、广西、海南核电建设,支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加快解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问题,重点推动海上风电的开发利用,建设绿色电网。“十二五”期末,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将到达48.4%,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南方电网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统筹主网与配网开展,注重各级电压等级的协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乡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抓好农电开展,切实做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搭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电力开展平台。方案投资1116亿元进行农网建设改造和升级,占电网总投资的27.9%,建设变电容量415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309271千米,全面实现区域内无电人口通电,为农村经济社会开展和农民生活用电提供平安可靠的电力保障。南方电网制定了开展智能电网的战略规划,确定了22个技术领域、320个标准的体系框架。在电网核心技术方面,南方电网将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到达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南方电网的技术品牌。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大规模新能源与常规能源发电联合优化节能调度技术、特高压直流、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等重点工程将被研发和应用;城市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5小时;全网综合线损率力争降至6.12%,比“十一五”下降0.16个百分点,全面消除综合线损率超过12%的县级供电企业。南方电网在全节能减排方面在国率先开展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并率先全面启动全网节能发电调度运行,累计节约标煤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3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3.5万吨;为企业开展节能诊断2.8万次,累计节约电量46.4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将建设多元化的节能效劳队伍,大力开展客户节能效劳,至“十二五”期末,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比例将到达70%。完成国家“节电量不低于售电营业区上年售电量的0.3%、最大用电负荷的0.3%”的目标。2015年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力争降至0.151吨标煤/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较2010年下降0.004吨标煤/万元。国家电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结合,同时涵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智能用电设备的开展,其涉及产业相当广泛,市场潜力巨大。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2020年之前智能电网将是中国电网开展的主要方向,按照目前年均2500-3000亿元的投资额来计算,未来12年的总投资为3-3.6万亿。国家电网公司发布《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要完成电网投资超过3000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已有26个省市开展了29类共287个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建设,已建成投产25类试点工程中的238项。这些工程,包括发电、输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10多项试点工程建设,包括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楼宇试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以及智能电表推广等。而江苏、浙江、山东、重庆等省市也都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布局。以下为电网智能化投入规模: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发电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网厂协调关键技术应用〔1〕非公司资产的常规电源开展网厂协调参数实测。100%完成涉网机组励磁、调速的参数实测,优化机组控制。〔2〕公司所属常规电源开展网厂协调参数实测,AGC和AVC控制,开展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建设以及并网监控平台建设。1.61.61.61.61.67.8张北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一期:风电100兆瓦、光伏40兆瓦、储能20兆瓦。2011年完成续建局部;

二期:风电200兆瓦,太阳能发电10兆瓦,储能可扩建20兆瓦;

实现风电单独、光伏单独、风电+储能、光伏+储能、风+光+储联合送出多种组态运行方式友好并网。15.015.00.00.00.030.0大容量储能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应用〔1〕2011年提出大容量储能设备与间歇性电源协调配合原那么,2015年完成兆瓦级储能装置等工程应用。

〔2〕在福建、河南、湖北等地开展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调度运行控制的推广应用。0.10.10.12.10.12.3其它网省公司依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规划的相关工程,潮汐能发电接入、控制技术的应用、并网机组涉网技术在线检测系统建设等。0.10.10.10.10.00.4合计16.716.71.73.71.640.5“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输电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建成覆盖全网范围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十二五”期间,统一开发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整合现有输电、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适应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需要。12.415.215.215.615.373.6输电线路智能巡检在试点根底上,结合各地电网实际,开展直升机、无人机、机器人巡线等多种智能巡检技术应用;实现特高压线路、跨区长距离输电线路、网内主干线路以及人工巡检较为困难地区的智能巡视。2.92.83.03.02.714.5输电线路状态评估与状态检修系统在各网省公司开展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故障诊断和状态检修系统的推广应用。1.00.60.40.20.22.4其它网省公司依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规划的相关工程,高压电缆内置式传感器局放检测系统、应用于750kV输电线路的智能重合闸试点等0.10.00.00.00.00.1合计16.418.618.518.818.290.6“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变电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新建智能变电站〔智能化局部〕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高级应用互动化。2011年起新设计110〔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采用智能变电站建设标准,到2015年新建110〔66〕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超过5100座。75.9114.2118.5112.0117.1537.6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局部〕开展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作,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高级应用互动化。“十二五”期间,改造64座500千伏、18座330千伏、320座220千伏、630座110〔66〕千伏变电站。12.115.819.623.323.093.8智能变电站集控中心开展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各网省公司逐步建设省级、地市级集控中心。19.312.33.04.63.642.8合计107.4142.3141.0139.9143.7674.3“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配电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配电自动化与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优先在4个直辖市,21个省会城市、4个方案单列市、唐山、苏州共31个重点城市的核心区电网开展配电自动化与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十二五”中后期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地级市核心区电网逐步推广应用。55.055.087.032.032.0261.0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的接入与协调控制在配电自动化系统成熟地区扩大微电网应用试点。2011-2013年,重点完成河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电网试点应用,2013年之后选取典型建设模式扩大示范应用规模和范围。2.23.65.78.613.934.0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示范工程〔续建〕中新天津生态城总投资规模为3.63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2.90亿元,“十二五”期间还需投资0.73亿元。到2012年,完成一期11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初具规模。光伏发电接入系统到达6505千瓦,实现生态城有机垃圾沼气发电1万千瓦并网;在生态城05片区建设2兆瓦储能系统。0.70.00.00.00.00.7其它0.20.30.20.20.21.1合计58.258.892.940.846.1296.9“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用电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面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11年底覆盖率到达35%,2012年底到达65%,2013年底到达90%,2014年底到达100%的覆盖率,实现对公司直供直管区域内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94.6125.2124.8124.862.4532.0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公司自主建设904座充换电站和23.3万个充电桩〔口〕;到“十二五”末,公司自主建设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口〕分别到达1000座和24万个,根本形成覆盖公司经营区域的充电效劳网络,满足50万辆电动汽车开展的需要。6.822.844.263.280.1217.1省级集中95598供电效劳中心建设完成所有省级集中95598供电效劳中心〔含门户网站〕建设。8.710.87.60.00.027.1智能园区2011-2012年,建设江苏、浙江、河北、辽宁、河南、甘肃6个智能园区示范工程;2013-2015年,在试点根底上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建设20个智能园区。0.50.50.70.70.62.9营业厅互动化建设2011-2012年,建设天津、安徽、福建、浙江、甘肃、重庆6个营业厅互动化工程;2013-2015年,在试点根底上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开展江苏、上海、河南、湖北、黑龙江、山西、江西、陕西8个营业厅互动化工程建设。0.30.30.30.30.21.2智能小区/楼宇建设2011-2012年,在已有6个智能小区试点根底上,将试点范围拓展到所有网省公司,再建设24个智能小区/楼宇,覆盖12000用户。2012年之后,利用电力光纤到户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支撑智能小区/楼宇推广。0.30.40.00.00.00.7其它00.20.20.20.20.21.1合计111.3160.2177.8189.2143.6782.1“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调度环节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2011年,国调、华北、华东、华中、江苏、四川6家省级及以上调度系统建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后续年份逐渐全面推广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至2015年,省级以上调度、70%地调、40%的县调建成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30%的地调进行功能扩充,全面支撑“调控合一”工作;县级调度全部具备自动化支撑手段,并根据需要具备支持“调控合一”功能。24.422.423.620.921.9113.3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和平安防护体系建设2011年前完成网、省调接入网建设,覆盖全部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厂站,实现与骨干网的接入,满足接入网间的备份要求。初步实现电力二次系统纵深平安防护体系;2015年前完成各级调度数据网接入网建设和现有调度数据网的改造,实现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建设,满足接入网间的备份要求。全面实现电力二次系统纵深平安防护体系,保障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平安稳定运行。9.010.69.68.28.546.0国家电网备用调度体系建设2011年,甘肃、青海、新疆、湖南、西藏5个单位采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备用调度功能;2015年前,“三华”电网的华北、华东、华中网调与国调采用主调间异地互备模式实现备用〔1+3模式〕,建成互为备用的一体化“三华”电网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为进一步加强“三华”特高压互联大电网调度创造条件。2.31.11.30.80.96.4其它0.20.20.10.10.00.6合计35.934.434.729.931.3166.3“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通信信息平台重点工程投资表重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描述投资流〔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骨干及中压通信网建成由核心通信网和中、低压通信接入网组成的电力通信网络;核心通信网实现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通信100%光纤化;中压通信网建设光纤通信点120万个、中压PLC通信点130万个和公网通信点194万个,通信点覆盖率到达94%。123.7111.999.487.880.9503.6电力光纤到户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新增城区用户100%的电力光纤覆盖,在满足公司营销自动化业务需要的同时,效劳“三网融合”业务;对其他用户采用低压PLC和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通信覆盖,满足公司营销自动化业务需要。4.430.632.927.421.6116.9SG-ERP系统建设〔1〕2011-2012年为试点建设阶段,重点提升一体化平台承载能力,完成应用级容灾中心建设,开展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业务应用建设,进行“五大”体系业务应用、多业务集成和智能决策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主动防御体系和信息调度运行体系建设工作;

〔2〕2013-2015年为推广建设阶段,其中2013与2014年开展容灾中心向数据中心过渡的技术攻关和试点,2015年开展三地数据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2013年开展“五大”体系业务应用全面推广,后续两年开展深化应用和完善提升工作,深化建设主动防御体系和调度运行体系。44.344.634.333.932.9190.0合计172.4187.0166.5149.1135.4投资分析:六个环节和通信信息平台的智能化投资如表所示。其中,用电环节占智能化投资的比重最高,其次是通信信息平台。单位:亿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十二五合计百分比发电16.716.71.73.71.640.51.4%输电16.418.618.518.818.290.63.2%变电107.4142.3141.0139.9143.7674.323.6%配电58.258.892.940.846.1296.910.4%用电111.3160.2177.8189.2143.6782.127.3%调度35.934.434.729.931.3166.35.8%通信信息172.4187.0166.5149.1135.4810.528.3%合计518.3618.2633.3571.4520.02861.1100.0%分环节智能化投资图表SEQ图表\*ARABIC6“十二五”电网智能化各环节投资情况用电环节的智能化投资所占比例最大,超过“十二五”电网智能化投资总数的30%,主要是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根底设施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大量普及推广,通信信息平台投资位居第二,主要是通信网建设和SG-ERP工程建设规模较大。用电信息采集规模专项预估在“十二五”期间,国网公司将投资1.7万亿元,初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其中在用电环节投资规模为最大,将到达33.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大营销”体系建设重点系统,需要实现“全采集、全覆盖、全预付费”,是我国执行阶梯电价主要支撑系统,是国网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也提出了着重抓好八大战略要点的开展规划,其中也涉及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同时,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十二五”期间,两大电网公司都将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这项工程将让530万无电农村人口用上电,让所有农村人口用好电。预计国网和南方电网公司将有超过5000亿元投入新型农村电网的建设,新型农村电网的建设将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开展前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方案安排,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根底。从规划开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面建设阶段的第一年,到2015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智能电表将全面覆盖,双向互动,智能家电走入家庭。而2016年后正是目前进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设备的下一个轮换周期的开始(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8年),将带动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入新一轮开展阶段。由此可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市场容量十分巨大。低压集抄系统市场容量分析低压集抄系统是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子系统,采集对象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占比最大,到达99%以上(根据国网公司2008年9月底《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报告建设现状与需求分析》数据统计,2008年9月底国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共有电力用户17,353万户,其中大中小型专变用户合计155.9万户,占国网公司系统营业户数的0.89%、居民及低压一般三相单相工商业用户合计17,197.1万户,占国网公司系统营业户数的99.11%),主要采集对象包括三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因此,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资金投入相对占比最高,建设周期最长,系统产品及其效劳的市场容量最大。集中抄表系统市场容量主要包括国网公司即将实施的户数、在规划期间新增的户数以及终端设备使用寿命到期后需要轮换的户数。2010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营业户数增长到2.58亿户,除去已经覆盖的17.67%,还剩未覆盖用户2.12亿户,其中99%为低压用户,因此截至2010年末未覆盖低压用户数为2.1亿户,其中还不包括每年新增用户(每年约1,000万户)以及终端设备使用寿命到期后需要轮换的用户。未来低压集抄系统市场空间广阔。专变采集终端市场容量专变用户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营业户数占比为0.89%,(国网公司2008年9月底经营区域内共有电力用户17,353万户,其中大中小型专变用户合计155.9万户,占国网公司系统营业户数的0.89%)。根据营业总户数和占比情况计算,未采集覆盖专变用户户数为25,800万户*(1-17.67%)*0.89%=189.05万户;按5%的自然递增速度计算,每年新增户数将到达10万户以上,2011-2015年期间新增户数将有50万户以上;专变用户市场容量将到达239.05万户。配变计量终端市场容量截至2008年9月,国网公司公用配变计量考核点142.1万个,按每年5%的增长计算,2010年年底约156万个,按照17.67%的覆盖率计算,未实行采集的还有约128.43万个。手持抄表终端市场容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手持抄表终端抄表功能将会逐渐弱化,但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调试、运行维护的需求将会加大,因此,市场时机依然存在。上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需求量尚未考虑产品使用年限,按产品使用周期5-8年计算,2016年后正是目前进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终端设备的下一个轮换周期的开始,将带动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入新一轮开展阶段。考虑增加南方电网和农网、地方电网需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市场容量巨大。小结智能电网建设涉及到各行各业,可带动地方经济,形成新型产业链,创造就业条件,是国家战略开展方向,是各地方政府争相投入的领域,电网已成为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开展的根底和重要组成局部。同时,电网也在不断吸纳工业化、信息化成果,使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商业智能等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得到集成应用,极大提升了电网系统功能。电网的规划投入涉及到方方面面,电网智能化在信息化和通信软硬件方面在五年内投入超过千亿元,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就超过500亿规模,2.12亿户采用无线通信假设为20%约4240万户〔实际当中大局部都是通过电力数传电台和GPRS等公网方式〕,每30户用一个集中器约141万个,每个集中器内无线模块仅售200元,仅无线通讯模块就有2.8亿的市场空间。专变、配变终端根本都是一块终端就有一个通讯模块,且绝大局部都是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共有367.48万个专、配变终端,按无线通讯模块200元,此市场有约4.8亿元的空间。以上仅是对无线通讯模块的预估,不包括基站、核心网等,以及终端每5-10年就要轮换一次,和后期的运行维护费用。因此可见,智能电网行业经济规模潜力巨大,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小视的市场,应大力开拓。我司电力市场前景分析及建议我司电力市场拓展应以通信和信息化为主要方向,电网的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专业性较强,初期进入这个领域较为困难,因此初期应以我司在通信和信息化以及传感设备的优势做为翻开电力市场的敲门砖,采取与有实力或背景的厂商或单位合作,逐步进行市场拓展,寻找信息化工程时机,在逐步寻求电力器件市场时机。根据电网大力开展智能电网局势分析,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领域都有一定时机,而近期重点应放在配电和用电领域,而配电领域专业性较强,用电领域规模庞大,直接面对用电客户。业务应用领域分析智能电网最终表达在配电自动化和用电营销方面,人们会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它带来的许多益处,二者的紧密结合将极大地改良客户效劳。智能电网在配电环节强调电网的自愈性,实现配电自动化,最终与调度实现一体化;智能电网在用电侧强调电力公司和电力客户之间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家里的电力智能控制终端〔ICT〕随时了解电网的供电情况,及时调整家用电器的设定参数,及时主动响应电力需求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当地供电公司网站,方便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电网供、停电情况和事故处理信息等。根据我司优势进行智能电网典型应用的梳理,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高清视频监控〔无人值守〕、移动作业、能效管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急指挥、线路巡检、呼叫中心等业务应用系统和电器元件寻找时机。图表SEQ图表\*ARABIC7TD-LTE电力无线专网典型应用1〕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电网提出全采集、全覆盖、全预付费的要求,这也是实施智能电网建设双向互动根底,是推进阶梯电价的关键支撑系统,但由于通信网络的覆盖程度、网络带宽限制,系统建设的瓶颈就是电力通信网无法到达用户终端,目前采用的通信方式主要是GPRS+RS485的方式,其中主站到集中器采用GPRS,集中器到计量表计采用RS485,但由于公网运行主要缺点是费用高、速率慢、平安性低,仅能满足智能电网对用电信息采集的根本功能。传统电表每年可以收集12个数据点,即便是最简单的高级计量设备系统每年每只电表也可收集约365个数据点。更精密的系统可以每五分钟收集一次读数,每年每电表可收集多达105,192个数据点。具有高级应用功能的电表每隔15分钟通信一次所产生的整体网络流量可到达每年137Mb—479Mb。其中,用于识别传输过程中某一特定信息始末的标记也包含在该流量里。电力公司需要管理由成百上千甚至百万级的电表叠加产生的海量数据,这将远远超出它们原有的管理能力。对用电侧的用户日冻结成功率,用电侧线损、台区线损实时分析,用户侧计量表计在线检定、故障召测分析、在线排除,防违约窃电,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异常事件实时预警,图形曲线可视化展现,远程电表参数设置,费率控制,海量历史数据挖掘等高端功能提出了挑战。通过更好的网络管理、更简化的结算过程、更少的窃电损失、优化的电网规划等方式,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提高投资收益率。反之,如假设未能成功利用好这些数据,那么意味着价值方面造成损失、投资收益率方面出现大幅下降。2〕负荷管理电网对大用户终端的负荷管理是电力需求侧电网负荷的有效调节手段,是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必要管理方式,但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矛盾的缓解,负荷控制已经由单向负荷控制逐渐向双向负荷控制转变,客户由被动的需求侧响应向主动响应转变,同时由于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对企业在错峰用电电费费率都给予相应优惠政策,企业也更加积极主动与电力公司签约,参与有序用电管理。随着用户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提高,客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电力设备厂商升级电力装备满足智能电网要求,和电力客户的需求,负控终端采集信息量也越来越多,如对用户的电能质量〔三相电流、三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素、谐波、次谐波、失相时间〕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因此对原有采用GPRS的传输网络提出了挑战,此外,电力负荷终端多部署在室内,需要较好的室内无线覆盖。3〕配电自动化坚强智能电网要求配电网的自愈性,可以实现在尽量少的人工干预下,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防止大面积停电的发生;同时能够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作出辨识和反响,在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等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平安。配电通信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配电主站到配电子站〔配电汇接站〕通信网络,配电子站〔配电汇接站〕到配电终端设备的通信网络。其中,配电主站和配电子站〔汇接站〕的通信一般利用现有骨干光纤通信网;配电子站〔汇接站〕到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一般采用光纤、载波、无线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配电通信系统目前采用多种通信技术组合,包括光纤专网、无线专网、无线公网、中压配电线载波等。我国目前在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是由于配电网架比拟薄弱,一次设备存在缺陷,配电自动化应用根底不牢固;简单地将馈线自动化等同于配电自动化,只关注于局部区域的馈线自动化试点而没有立足对整个配电网实现科学管理,导致投入产出比很不明显;配电终端的稳定性、可控性、可维护性不够,尤其是抗恶劣环境和装置电源的性能有待提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针对配电的通信技术不够成熟,通信手段和方式应用不恰当,造成这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覆盖程度、传输稳定性、可靠性的电力通信网。配电自动化所涉及的要求往往比高级计量设施所涉及的相关要求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