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基础实验报告_第1页
机器人学基础实验报告_第2页
机器人学基础实验报告_第3页
机器人学基础实验报告_第4页
机器人学基础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报告——机器人运动学实验一、根本理论本实验以SCARA四自由度机械臂为例研究机器人的运动学问题.机器人运动学问题包括运动学方程的表示,运动学方程的正解、反解等,这些是研究机器人动力学和机器人控制的重要根底,也是开放式机器人系统轨迹规划的重要根底。机械臂杆件链的最末端是机器人工作的末端执行器(或者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是机器人运动学研究的目标,对于位姿的描述常有两种方法:关节坐标空间法和直角坐标空间法。关节坐标空间:末端执行器的位姿直接由各个关节的坐标来确定,所有关节变量构成一个关节矢量,关节矢量构成的空间称为关节坐标空间。图1-1是GRB400机械臂的关节坐标空间的定义。因为关节坐标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直接可以操纵的,因此这种描述对于运动控制是非常直接的。图1-1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空间图1-1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空间图1-2机器人的直角坐标空间法直角坐标空间:机器人末端的位置和方位也可用所在的直角坐标空间的坐标及方位角来描述,当描述机器人的操作任务时,对于使用者来讲采用直角坐标更为直观和方便〔如图1-2〕。当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关节坐标给定时,求解其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就是正向运动学求解〔运动学正解〕问题;反之,当末端执行器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给定时求出对应的关节坐标就是机器人运动学逆解〔运动学反解〕问题。运动学反解问题相对难度较大,但在机器人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问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解法三个问题。存在性:至少存在一组关节变量来产生期望的末端执行器位姿,如果给定末端执行器位置在工作空间外,那么解不存在。唯一性:对于给定的位姿,仅有一组关节变量来产生希望的机器人位姿。机器人运动学逆解的数目决定于关节数目、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的活动范围。通常按照最短行程的准那么来选择最优解,尽量使每个关节的移动量最小。解法:逆运动学的解法有封闭解法和数值解法两种。在末端位姿的情况下,封闭解法可以给出每个关节变量的数学函数表达式;数值解法那么使用递推算法给出关节变量的具体数值,速度快、效率高,便于实时控制。下面介绍D-H变化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建立坐标系如下列图所示连杆坐标系{i}相对于{i−1}的变换矩阵可以按照下式计算出,其中连杆坐标系D-H参数为由表1-1给出。齐坐标变换矩阵为:其中描述连杆i本身的特征;和描述连杆i−1与i之间的联系。对于旋转关节,仅是关节变量,其它三个参数固定不变;对于移动关节,仅是关节变量,其它三个参数不变。表1-1连杆参数表其中连杆长l1=200mm,l2=200mm,机器人基坐标系为O-X0Y0Z0。根据上面的坐标变换公式,运动学正解:各连杆变换矩阵相乘,可得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方程〔正运动学模型〕为:其中:z轴为手指接近物体的方向,称接近矢量a〔approach〕;y轴为两手指的连线方向,称方位矢量o〔orientation〕;x轴称法向矢量n〔normal〕,由右手法那么确定,n=o*a。p为手爪坐标系原点在基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运动学逆解:通常可用未知的连杆逆变换右乘上式:令两式对应元素分别相等即可解出。注意:关节运动范围:θ1:0~180°θ2:0~100°d3:±40mmθ4:±170°二、实验目的了解四自由度机械臂的开链结构;掌握机械臂运动关节之间的坐标变换原理;学会机器人运动方程的正反解方法。三、实验系统构成实验系统的主要构成为:四自由度机械臂本体,伺服驱动系统,运动控制卡,计算机。PCI运动控制卡安装在计算机内,通过伺服驱动系统对机械臂的四个关节的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控制,实现所需的关节运动。各局部的逻辑关系如图1-5所示。图1-5实验系统构成的逻辑关系四、实验步骤步骤1.检查实验系统各局部的信号连接线、电源是否插好,完成后翻开伺服驱动系统的电源开关。步骤2.运行GRBserver程序,出现以下程序界面。图1-6机器人示教程序界面步骤3.按下“翻开控制器”按钮,按下“伺服上电”按钮。步骤4.清理周围环境,防止机械臂运动时打到周围的人或物。检查末端执行器上的电线连接,防止第四个关节运动时电线缠绕而被拉断。步骤5.按下“自动回零”按钮,机械臂自动回零。步骤6.选择“关节空间”或“直角坐标空间”,选择“运动步长”,选择“运动速度倍率”为适宜值。一般刚开始时尽量选择较小的值,以使运动速度不致太快。步骤7.在“示教操作”区按下相应关节按钮,观察机械臂的运动情况。此时可以按下“记录”按钮,以便以后重复该次运动。步骤8.重复步骤7,演示各种运动及功能。五、实验报告1.正解实验程序:变量初始化程序:%变量初始化文件int.mclearallsymst1t2t3t4;symsalp1alp2alp3alp4;symsa1a2a3a4;symsd1d2d3d4;各矩阵初始化矩阵:%T01初始化T01_int.mT01=[ cos(t1)-sin(t1)*cos(alp1) sin(t1)*sin(alp1) a1*cos(t1);sin(t1)cos(t1)*cos(alp1) -cos(t1)*sin(alp1) a1*sin(t1); 0sin(alp1) cos(alp1) 0; 0 0 0 1];%T12初始化T12_int.mT12=[cos(t2)-sin(t2)*cos(alp2)sin(t2)*sin(alp2)a2*cos(t2);sin(t2)cos(t2)*cos(alp2)-cos(t2)*sin(alp2)a2*sin(t2);0sin(alp2) cos(alp2) 0;0 0 0 1];%T23初始化T23_int.mT23=[cos(t3)-sin(t3)*cos(alp3)sin(t3)*sin(alp3) 0;sin(t3)cos(t3)*cos(alp3)-cos(t3)*sin(alp3) 0;0sin(alp3) cos(alp3) -d3;0 0 0 1];%T34初始化T34_int.mT34=[cos(t4)-sin(t4)*cos(alp4)sin(t4)*sin(alp4) 0;sin(t4)cos(t4)*cos(alp4)-cos(t4)*sin(alp4) 0;0sin(alp4) cos(alp4) 0;0 0 0 1];各参数赋值程序:%各参数赋值value.malp1=0;alp2=0;alp3=0;alp4=0;a1=200;a2=200;a3=0;a4=0;d1=0;d2=0;d4=0;t3=0;t1=30*pi/180;%变量1,θ1角t2=40*pi/180;%变量2,θ2角d3=30;%变量3,d3长度t4=135*pi/180;%变量4,θ4角正解计算主程序:%正解计算T04_cal.mT01_int;T12_int;T23_int;T34_int;T04=T01*T12*T23*T342.正解实验结果:LINKExcel.Sheet.12"D:\\Works\\机器人学根底\\机器人实验.xlsx""正解报告!R1C1:R55C5"\a\f4\h第一组:θ1(deg)θ2(deg)d3(mm)θ4(deg)参数值:30301045结果:正解理论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273.2051273.2051-10.000045.0000正解实验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273.2000273.2000-10.000045.0000偏差值0.0019%0.0019%0.0000%0.0000%第二组:θ1(deg)θ2(deg)d3(mm)θ4(deg)参数值:45452090结果:正解理论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41.4214341.4214-20.000090.0000正解实验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41.4214341.4214-20.000090.0000偏差值0.0000%0.0000%0.0000%0.0000%第三组:θ1(deg)θ2(deg)d3(mm)θ4(deg)参数值:90452090结果:正解理论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41.4214341.4214-20.000090.0000正解实验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41.4214341.4214-20.000090.0000偏差值0.0000%0.0000%0.0000%0.0000%第四组:θ1(deg)θ2(deg)d3(mm)θ4(deg)参数值:178029-100结果:正解理论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66.8871256.9836-29.0000-100.0000正解实验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166.8874256.9833-28.9997-99.9999偏差值0.0002%0.0001%0.0009%0.0001%第五组:θ1(deg)θ2(deg)d3(mm)θ4(deg)参数值:1709035150结果:正解理论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231.6912-162.2319-35.0000150.0000正解实验值直角坐标X直角坐标Y直角坐标Z手抓姿态-231.6914-162.2316-34.9999149.9999偏差值0.0001%0.0002%0.0003%0.0001%3.反解实验程序:变量初始化程序:%变量初始化文件int.mclearallsymst1t2t3t4;symsalp1alp2alp3alp4;symsa1a2a3a4;symsd1d2d3d4;反解赋值程序:%反解赋值rev_value.m%T_value=[-sqrt(2)/2sqrt(2)/20-141.4214;%-sqrt(2)/2-sqrt(2)/20341.4214;%001-20;%0001;]T_value(1,4)=150;%PX的值T_value(2,4)=280;%PY的值T_value(3,4)=-25;%PZ的值T04计算程序:%正解计算T04_cal.mT01_int;T12_int;T23_int;T34_int;T04=T01*T12*T23*T34反解计算主程序:%反解计算主程序rev_solve_1.msymsnxnynzoxoyozaxayazpxpypz;T00=[nxoxaxpx;nyoyaypy;nzozazpz;0001];nx=T_value(1,1);ny=T_value(2,1);nz=T_value(3,1);ox=T_value(1,2);oy=T_value(2,2);oz=T_value(3,2);ax=T_value(1,3);ay=T_value(2,3);az=T_value(3,3);px=T_value(1,4);py=T_value(2,4);pz=T_value(3,4);T02_1=simplify(T01*T12);T02_2=simplify(T00*inv(T34)*inv(T23));[t1,t2]=solve('200*cos(t1+t2)+200*cos(t1)=px','200*sin(t1+t2)+200*sin(t1)=py','t1','t2');t1=subs(t1);t1=t1.*180/pi;t2=subs(t2);t2=t2.*180/pi;t2=vpa(t2,4);d3=-pz;d3=subs(d3);%t4=-t2+asin(ny*cos(t1)-nx*sin(t1));%t4=vpa(subs(t4),4);t1t2d3%t44.反解实验结果:LINKExcel.Sheet.12"D:\\Works\\机器人学根底\\机器人实验.xlsx""反解报告!R1C1:R34C5"\a\f4\h第一组参数:直角坐标X(PX)直角坐标Y(PY)直角坐标Z(PZ)141.4214341.4214-20.0000变量:θ1(deg)θ2(deg)d3(mm)理论结果:45.000045.000020.0000实验结果:45.000044.999620.0000偏差值:0.0000%0.0008%0.0000%第二组参数:直角坐标X(PX)直角坐标Y(PY)直角坐标Z(PZ)-141.4214341.4214-20.0000变量:θ1(deg)θ2(deg)d3(mm)理论结果:90.000045.000020.0000实验结果:90.000044.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