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_第1页
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_第2页
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_第3页
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_第4页
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形成条件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一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什么是多年冻土?所谓多年冻土(permafrost),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一个典型的多年冻土见图1:地表有一些覆盖物(土壤或一些植被),这一层一般会季节性的消融和冰冻,温度变化较为剧烈,所以叫活动层(图1,2)。在其之下是多年冰封的岩石或土壤(图1白灰色部分),即多年冻土,他们的温度较为稳定,维持在0摄氏度以下。所以一般人站在地上是看不到多年冻土层的。有多年冻土的区域大概占北半球陆地的24%,其不止是在极地区域,也分布在高山等海拔较高的区域(比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图1.(左侧)一个典型的极地区域的多年冻土层(自挪威),图自JeffVanuga/Getty。(右侧)冬季和夏季时冻土层和活动层的垂向温度。冻土是指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温度在0℃以下不含冰的岩土和土壤称作寒土或冷土。按土的冻结状态保持时刻的长短,冻上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及多年冻土三种类型。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多年冻土形成与存在。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多年冻上和高海拔多年冻土两种。多年冻土的形成是由纬度和海拔高度所决定的。冻土层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例如,北极的多年冻土厚达百米到千米(图2)。永冻层的顶面接近地面。逐渐向南,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永冻层的顶面埋藏变深。大致北纬48°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冻土厚度仅1〜2m。超过这一界限,就从连续冻土带过渡到不连续冻土带(图2)。后者由许多分散的冻土块体组成,这种分散的冻土块体称为岛状冻土块(图2)。图2.多年冻土层从高纬度(左)向低纬度(右)的变化示意图。全球变化下的多年冻土多年冻土近年来受到非常多的关注和警惕,首先是因为地表温度在北极和北半球高纬度陆地地区上升非常剧烈,这个现象一般被称作“北极放大”现象。从全球地表温度长期趋势图中(图3)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全球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在北极地区和北半球陆地。平均而言北极气温变化趋势是全球平均趋势的2倍!为什么会发生“北极放大”现象依然是一个前沿的研究话题。但陆地变暖速率比海洋上变暖剧烈很好理解: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在同样的太阳能量照射下,陆地升温更为剧烈。图3.1970-2018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全球地表温度上升最快的区域正是多年冻土主要分布的区域!受全球变暖驱动,冻土层也在不断变暖!图4为过去十年北极地区连续性冻土层、高山冻土层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到仅仅10年时间,北极冻土层温度上升了约0.4摄氏度;高山冻土层温度上升了约0.2摄氏度。相比而言,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过去10年只上升了约0.15摄氏度。图4.过去十年北极地区连续性冻土层(上)以及高山冻土层(下)的温度变化。图自Biskabornetal.2019。多年冻土: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多年冻土以及冰盖冰川等相当于地球的“冰箱”:就像家里的冰箱温度低所以食物等有机物质的储存时间较长,所以大量生物包括动物遗体、植物、微生物等被“冰封”到多年冻土里面。两极冰盖封存的东西反而少,因为很少有生物可以在极地生存,南北极地区域大部分区域都是无人、无生物区。可以想象,如果冻土融化,其中封存的东西将被释放出来!那么,这将打开一个“百宝箱”,还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呢??很不幸,大概率是后者:1、释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很多多年冻土中富含有机物(长久以来上层动植物死亡后被埋在地底),冰冻可以减缓永冻层内的有机物分解(参照冰箱里的蔬菜和肉坏的慢)。2、破坏土地稳定性,破坏上层建筑和设施。在接近极地和中低纬度高山区域,很多设施比如公路、房屋等都建设在多年冻土之上。据估计,全球大约350万人生活在多年冻土或邻近区域。一旦多年冻土开始部分消融,上层土地开始变得非常不稳定,滑坡等地质灾害必然会加快,破坏建造在其上的设施。图5.多年冻土融化破坏其上的道路(加拿大)(图自Yellowknife.RyersonClark/iStock)。3、释放出封存在其内的各种污染物、微生物。一最近发表在GRL的一个研究表明:北半球的多年冻土储存了超过150万加仑的汞:这个量是大气、海洋、其余土壤中全部汞含量的两倍(Schusteretal.2018)!多年冻土的消融将导致这些汞的释放,威胁全球生物和人类,而过去几十年已经观测到了全球多年冻土在释放汞。(成里京)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的高原铁路,从青海省会西宁到西藏首府拉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1142公里。青藏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着三大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冻土问题。冻土是一种低于零度含有冰的岩石和土壤层,对于季节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受热会融化下沉,遇冷则会冻结膨胀,这会造成地基的不稳定。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专家就开始研究高原冻土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解决冻土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采用片石通风路基,在路基的底部铺设一米五左右的块石层,冬天冷风从石块间带走热量,夏天石块为路基遮挡太阳辐射,同时利用高原原有的低温和强风降低冻土温度。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热棒,青藏铁路沿线,路基两旁有两排碗口粗细,高约两米的铁棒,整个棒体是中控的,内部灌有液氨,当土壤温度较高时,液态氨受热气化上升到顶部遇冷液化释放出热量,然后又流回到底部,如此循环往复,降低冻土温度。第三种方法是以桥代路,面对地质情况更加恶劣的冻土、河流、沼泽等,选择以桥代路的方式,将桥梁桩基深入地下的永冻层,以保持线路稳定。青藏铁路到现在已经安全运行了10年,其背后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奉献。今天,在高原铁轨的沿线,仍然有无数的铁路人在默默地为这条神奇的天路保驾护航。【真题链接】1.(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解析】试题分析:(1)海拔高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和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冬季获太阳辐射量多,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地表温度高,冻土层融化。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观察图中甲地与五道梁地区的温度和纬度差异。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甲地冻土层厚度变化大,永久冻土厚度较小,地基土频繁的冻融不稳。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容易频繁的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中期稳定性。(3)工作季节为冬季。冬季高原面上气温低,冷凝段温度低于路基温度,蒸发段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气态物质在此段冷凝转化成液态流回蒸发段。冬季气温低于低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倾斜设置可增加热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对地层温度的调节作用更强。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难点中心】该题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包括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该题难度大,是本套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点难点突破】【知识链节】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技能方法】高考要求学生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对物理知识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和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方向。热棒的工作原理:在可可西里地区,在铁路和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很多竖立的“铁棒”,有关技术人员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做“热棒”。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危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据了解,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高效热导装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热棒的结构大致为一个密闭空心长棒,内装有一些液氨,液氨沸点较低,在冬季土中热量使该液体蒸发,到顶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冷却后又液化回到下部,保持冻土冷冻状态不松软。在夏季,液体全部变成气体,气体对流很小,热量向底部传导很慢。快速获取和运用材料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材料信息获取包括文字材料信息、分布示意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和景观示意图的判读三个方面。.分布示意图判读技巧:结合图例,明确图例子在图中分布特点,图例与设问对应关系,图例之间的关系。.景观图判读技巧:关注图名,明确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关注图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设问联系归纳相关信息。.材料信息提取技巧:提取有针对性,先分析问题,带着问题找信息,关注对象要明确,注意特征词、方位词、数量词、修饰限定词等,做好设问与有用材料信息对应。【拓展训练】人类工程建设一般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在青藏铁路路基建设中,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通风管路基主要由路基主体、道渣和通风管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冷空气密度较大,在自重和风的作用下将管中的热空气带出,并不断将周围土体中的热量带走,同时也可以自动关闭入口阻隔热空气进入。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5〜6个月。下图为通风管路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通风管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路基的影响,其主要工作是A.防止热量散失B.防止路基积水C.防止路基冻融D.保护生物通道.通风管通风的工作的主要季节是A.春节B.夏季C.秋季D.冬季.通风管挡板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C.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D.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答案】2.C3.D4.D【解析】.冷空气密度较大,在自重和风的作用下将管中的热空气带出,并不断将周围土体中的热量带走,同时也可以自动关闭入口阻隔热空气进入;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有多年冻土,所以通风管可以防止冻土融化,保障铁路安全;对防止热量散失、积水及动物通道无关。选C正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即夏季外界气候高,通风管会关闭;冬季外界气候低,通风管会打开,通风管打开才会进入工作状态;春秋两季在青藏高原时间短,影响小。选D正确。.青藏高原是高原气候,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即使是正温期时,夜间温度可能在0℃以下,通风管也会打开工作,夜间通风管打开冷空气进入,利于降低土层温度,保障铁路安全,A错、D正确;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通风管会打开工作,B错;夏季白天外界温度高于0℃,通风管多会关闭,C错。选D正确。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图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通风管挡板()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C.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D.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一年中,通风管挡板口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该地()A.日出方位更偏南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C.昼长逐渐变短D.太阳高度日变化逐渐减小【答案】5.D6.C7.B【解析】.根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的原理,结合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经常气温低于0℃,夜间多打开。负温期也会有可能高于0℃,正温期也可能低于0℃,不会是一直开或关的。故选D。.青藏高原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度,气温高,夜晚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于平原。故选C。.一年中,通风管挡板日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时,多为冬末春初。此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开始变长,中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变大。公转速度也越来越慢。故选B。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冬季D.秋季.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提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B.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D.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答案】8.C9.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和图可知,片石层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之间有较大的孔隙,孔隙充满空气。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冬季,外界气温低于路基温度,路基外比重较大的冷空气下沉,进入片石通风路基的孔隙中,置换比重较小的热空气,形成热对流,从而促进片石通风路基的热散失,使冻土保持较低温度。故而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南坡是阳坡温度较北坡高,南坡厚度大目的是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B正确。【考点定位】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热力环流专题训练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天含冰冻结、夏天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读图(北半球)回答2、3题。.根据图中信息所示,季节冻土的分布特点是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口.随着海拔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降低.我国东北地区季节冻土冻结和融化的规律是A.季节冻结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B.季节融化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C.季节冻结层每年9月达最大厚度D.季节融化层每年9月达最大厚度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根据下图回答4题。.下列有关冻土的说法,不确的是()A.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面积和厚度减少B.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下界逐渐埋深C,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分布着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和短时性冻土D.冻土分布还具有垂直地带性规律。越往海拔高的地方冻土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下图为北半球冻土分布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下列关于冻土叙述的不正确的是( )A.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B,中纬度的多年冻土随纬度增高而增厚C.纬度较低的青藏高原也有冻土层D.季节冻土水平分布的范围小.铁路通过季节冻土层地段,下列措施最经济有效的()A.设计冷冻系统,全年处于冻结状态B.打穿冻土层,将承重分散到基岩C.设计遮盖系统,使路基避免阳光照射D,利用冻土层,固结铁路桩基右图为加拿大东北部某地出现的房屋倾斜下沉照片,请回答7、8题。.图中的森林是A.亚寒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造成房屋倾斜下沉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导致C.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D.位居飓风侵袭路径左图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城位置示意图,它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右图是2014年暑假苏南某中学师生赴该岛科学考察时拍摄到的照片。读图回答9、10题。朗伊尔城所在的岛屿南、北端的纬度相差近4°,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约为0.25°/天,下列极昼天数与朗伊尔城最接近的是150天左右100天左右50天左右20天左右.考察队员发现岛上的房屋都建在木桩上,原因是A,减少占用耕地B.保护野生动物C.通风防潮D.减轻冻土融化危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俄石油运输管道一一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6分)(2)简述b图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6分)(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6分)(4)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机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热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气温一般低于地温,是我国主要的冻土分布区,冻土层可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土层两部分。其中,活动层靠近地表,随着外界气温变化或冻或融;多年冻土则常年处于冰冻状态。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使冻土的体积发生膨胀和收缩,会危及铁路路基,为此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低架旱桥、热棒技术、抛石路基等措施。其中抛石路基即用碎块石填筑路基,利用其通风透气性,隔阻热空气下移,同时吸入冷量,起到保护冻土的作用。下图是青藏铁路分布图,右上图是抛石路基结构示意图,右下图为片石护坡景观图。(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于地温的原因。(2)冻土活动层冬夏季的反复冻融,会对列车运行的安全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请简述其过程。(3)根据抛石路基的设计原理,判断其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4)专家建议,部分东西走向的路段的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且南侧厚度要大于北侧,试分析其可能原因。参考答案:DDDBDBACBD.(1)6米。(2分)多年冻土活动层冻土夏季融化,冬季冻结,(1分)6米以下的多年冻土层全年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1分)(2)该地地势低洼,(1分)夏季有沼泽分布,(1分)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1分)土壤含水量大;(1分)冬季过湿土壤冻结,(1分)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1分)(3)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1分)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1分)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2分)(4)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一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一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较多;白天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面的较多,地面吸收后增温;但空气稀薄云量较少,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加之高原地区多大风天气,大部分热量散失掉,气温较低。(2)冬季的时候,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顶起;到了夏季,冻土消融,体积收缩,路基和钢轨随之降下去;反复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铁轨出现严重弯曲、高低不平,影响列车行车安全。(3)冬季。冬季气温较低,冻土易冻结,抛石路基利用其通风透气性,起到类似于通风管储冷的作用,加快路基的散热,减小因路基升温对冻土冻结产生的影响。(4)南侧为阳坡,增温较北侧快,增加片石护坡厚度可减缓外部温度的变化对冻土的影响,从而达到与北侧相近的温度,保持路基两侧降温的一致性。(2018•安徽省池州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多年冻土作为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它的存在与变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和指示作用。位于多年冻土之上的活动层是多年冻土与大气的接触面,多年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首先通过活动层与大气间的能水交换来实现。冻土的形成与地表面的辐射热量交换有关,辐射热量平衡的结构对冻土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有决定作用。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山区地表辐射收支年内变化和活动层土壤温度变化图。(1)描述该山地地表能量收支的年内变化特征。(2)判断在季节发生转换时土壤热通量与其它各因子数值变化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说明该山地活动层土壤的冻融过程并简述其成因。(4)推测活动层融化厚度的年内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答案:(1)季节变化明显;各收支项年内变化特点相似;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在6月〜7月最大,在11月〜12月最小(土壤热通量的年内变化较小)。(2)差异:土壤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远小于其它各因子,且收、支转换明显。依据:随着地表能量的季节转换,土壤热通量有明显的正负交替。(3)冻融过程:大致4月〜10月为融化期,11月〜次年3月为冻结期。原因:11月〜次年3月活动层土壤温度在0℃以下,活动层土壤处于冻结期;土壤温度由4月中下旬开始升至0℃以上,土壤开始融化。(4)特点:4月中下旬开始融化,到9月底10月初达到最大融化深度,10月开始减少乃至消失。原因:在融化期间,从4月中下旬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增多,融化厚度逐渐增大,至9月底10月初融化厚度达到最大值;10月初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减少,融化厚度逐渐减小,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解析:从本题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相应的有效信息可得:.多年冻土作为下垫面,其存在和变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和指示作用。.活动层是多年冻土和大气的接触面。.多年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从活动层与大气之间的能水交换开始。.辐射热量结构对冻土的形成和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1)本题属于识图题,要求考生描述该山地地表能量收支的年内变化特征。描述类问题,特别是描述特征类的试题,通常可以归结为共性与个性的问题,由于题目要求描述该山地地表能量收支的年内变化特征,“该山地”在此处作为一个整体,因此考生只需分析表格中五条曲线的共性即可。观察曲线变化情况可知,五条曲线的季节变化明显,且年内变化趋势和特点是相似的,由此可以推出答案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五条曲线中,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地面热源强度均在6月7月达到最大值,在11月12月达到最小值,由此考生可以得到答案的第三点。(2)本题属于识图题和依据题的结合,考查考生是否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进行初步判断,季节转换的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此时对比土壤热通量对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