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_第1页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_第2页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引言:中国文学史上,对于文艺创作的伦理意义及审美取向的论辩不断出现。其中,“诗言志”与“文以载道”便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对于这两种理论的对立与碰撞,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争论。本文将围绕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对“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历史审度进行探讨,以此探究周作人对于这两种理论的态度与贡献。一、“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概念和表述1.“诗言志”的起源与内涵“诗言志”一词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诗》一篇中。刘勰认为,诗歌应当通过表达作者的心志和情思,能够抒发出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意志,这样的诗歌才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所以,他提倡诗言志,“言”就是要表达出作者的真实心声和意志。2.“文以载道”的起源与内涵“文以载道”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朱熹认为,文艺创作应当以传道、载道为宗旨,通过艺术形式传达道德思想和真理,引导社会风尚。他认为,文学创作要注重审美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的导向,以文载道,将道德教育融入文学之中。二、“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历史对立与辩驳1.唐宋兴起的“诗言志”潮流在唐宋时期,诗人们纷纷响应刘勰的“诗言志”提倡,力求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诗人们追求自我表现和真实写照,将自己的心声和理念写入诗中,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感慨。他们以作品来呼吁社会正义、风尚澄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命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2.宋代理学与“文以载道”的崛起到了宋代,朱熹的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强调把道德传统和精神领导力贯穿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把传统礼教和道德观念注入到文学作品中。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宋代文艺创作更加靠近人民生活,以教化和舒缓社会矛盾为主旨。3.“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碰撞与融合然而,“诗言志”与“文以载道”在历史久远的过程中,并非是简单的对立与碰撞。实际上,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这两种理论往往以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相互结合。从古到今,有很多既强调情感体验,又示范道德观念的作品。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表达对逝去爱情的感慨,同时也对妇女的境遇提出了呼吁,既表达了个人的心声,又融入了社会关怀。三、周作人对“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批评研究1.周作人在文艺评论中的观点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散文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散文理论和鉴赏》中,对于“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研究。他认为,文学作品既有情感抒发的需要,也有教化启迪的责任。他主张文学创作既要表达个人情感,又要有一定的思想层面,通过作品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2.周作人对散文的发展与创新的贡献周作人在其散文创作中,尝试了很多新的写作形式和表达方式,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高尚情感的作品。他的散文作品非常注重人性的表达和思考,处处充满着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思辨。同时,他也注重以散文为工具,通过文字表述对社会和时代的批判和启示。四、结论综上所述,周作人是对“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进行了系统批评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于这两种理论的探讨与回应,不仅扩展了这些理论的内涵和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