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进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_第1页
朱跃进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_第2页
朱跃进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_第3页
朱跃进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_第4页
朱跃进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单位电子电气工程系教学单位电子电气工程系学生学号201195094069编号69LTE移动通信实习报告实习内容LTE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名称2011级通信工程学生姓名朱岳见实习单位大唐移动-博纳通信技术2014年8月20日前言

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3G、4G,移动通信技术开展极为迅速,目前,全球用户已超60亿,移动互联网流量已达互联网总流量的10%,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开展,正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在过去的二十年,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我国主导的TD-SCDMA成为三个国际主流3G标准之一,2012年我国主导的TD-LTE-Advanced技术成为国际上二个4G主流标准之一,我国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开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动通信领域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我国的移动通信企业,已经形成了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产业链,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位居世界最前列,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System〕。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缺乏之处,比方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与之对应的是全球主要有GSM和CDMA两种体制。GSM技术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它是根据欧洲标准而确定的频率范围在900~1800MHz之间的数字移动系统,频率为1800MHz的系统也被美国采纳。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GSM数字网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不过它能提供的数据传输率仅为9.6kbit/s,值得一提的是QUALCOMM的2GCDMA技术的美国和亚洲也取得了成功。中国联通CDMA网络用的就是这种技术。CDMA的意思就是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这种通信系统的容量大,通信质量高,抗干扰,但是技术上稍微复杂些。CDMA就是说,系统给每个用户分配了一个“Code〔代码〕”,系统根据不同的代码来识别不同的用户,而所有的用户共用相同的频率。CDMA系统的容量理论上是无限的,但是由于物理硬件及系统实现上的限制等,系统的容量总是有限的,但是一般来说,是TDMA容量的6倍以上。2.5G移动通信:针对GSM通信出现的缺陷,人们在2000年又推出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GPRS,该技术是在GSM的根底上的一种过渡技术。GPRS的推出标志着人们在GSM的开展史上迈出了意义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动用户和数据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IP和X.25分组数据接入效劳。在这之后,通信运营商们又推出EDGE技术,这种通信技术是一种介于2G和3G之间的过渡技术,因此也有人称它为“2.5G”技术,它有效提高了GPRS信道编码效率的高速移动数据标准,它允许高达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全球有三大标准,分别是欧洲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3G根本是以CDMA为技术核心,开始是只有美国和欧洲两大阵营的较量。美国的3G标准〔CDMA2000〕就是在QUALCOMM的2GCDMA〔IS95〕根底上开展而来的,欧洲的3G标准是在其GSM网络的根底上结合宽带CDMA〔WCDMA〕技术而形成。后来,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西门子和中国的大唐搞出了个中国的标准TD-SCDMA〔时分-同步CDMA〕。与之前的1G和2G相比,3G拥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效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一个主要特点。3G的开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3G的早期阶段,语音传输在原有的以“电路交换”为根底的网络上继续运行,而数据传输在新部署的以“IP分组交换”为核心网上传输。而真正的3G网络或者说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Network-NGN〕阶段应该完全基于IP分组交换。这样一来,电路交换网络可以完全淘汰,而基于IP的语音传输可以完全实现免费,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自数据业务的效劳,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收入主要来自语音效劳。不管技术标准如何竞争,市场如何开展,根本的开展方向是“无线”+“IP”+“高速”+“无缝漫游”。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到达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效劳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效劳。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较的优越性。目前4G的主要标准有WiMax和LTE。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主要简单介绍3G,LTE原理及关键技术以及网络优化根本操作流程。目录TOC\o"1-2"\h\z\u第一章LTE概述11.1移动通信开展状况-----------------------------------------------------------------11.2我国移动通信开展历程51.3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及系统构成5第二章移动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开展与应用72.14G技术的无线接入72.2光通信技术82.3物联网技术8第三章LTE关键技术93.1无线信道的特点103.2MIMO与OFDM系统地根本原理123.3分布式天线系统143.4多用户分集技术143.5分层覆盖网络结构-------------------------------------------------------------------------------15第四章网络优化根本流程154.1网络优化方法154.2优化根本流程17实习心得----------------------------------------------------------------------------------------19第一章LTE的概述1.1移动通信开展状况LTE与现有3GPP的R6、R7系统结构上有很大不同,E-UTRAN在整个体系上趋于扁平化,减少了中间节点数量。这种系统结构和体系的改变使得LTE较现有UTRAN结构接口减少同时降低了本钱,并且更易于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在性能上便于减少数据传输延迟的实现。LTE主要实现的目的是提供用户:更高的数据速率、更高的小区容量、更低的延迟时间、降低用户以及运营商的本钱。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模拟调制技术和FDMA接入方式,在使用中暴露出了很多缺点,例如设备体积大本钱高,频谱利用率低,保密性差,只能提供低速语音业务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数字调制技术以及TDMA或CDMA接入方式,具有频谱利用率较高、保密性好、系统容量大、接口标准明确等优点。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语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数字通信系统,其设计目标是实现144Kbps的车载通信速率、384Kbps的步行通信速率和2Mbps的室内通信速率;在业务上更加重视移动多媒体业务,能提供多种类型的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语音业务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并与固定网络相互兼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由3GPP和3GPP2两个标准化组织来推动和实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为WCDMA和CDMA2000以及TD-SCDMA1.2我国移动通信开展历程1.3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及系统构成▲与固定通信相比,移动通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移动通信是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中的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束缚,但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在一些情况下很差。一方面,电波传播的环境十分复杂,会遭受到各种衰落的影响,电波不仅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发生传播损耗,并且会受到地形、地物的遮蔽而发生阴影衰落,而且电波在传播时会存在反射、绕射、衍射等,将从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这种多径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都不一样,它们相互叠加会产生多径衰落;另一方面,移动用户的快速移动会使其接受信号中含有附加频率的变化,产生随机调频,即发生了所谓的多普勒效应,从而影响通信质量。2通信环境存在十分复杂的干扰在移动通信系统工作于一个多频率、多电台同时工作的开放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这些干扰中有常见的外部干扰,如天线干扰、工业干扰、信道噪声等,也有来自系统本身的内部干扰,如邻频道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等。因此,抗干扰措施在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3.可利用的频率资源有限在移动通信中,随着移动用户数的不断增加,可利用的频率资源将十分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开发新的频段,另一方面要采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措施,缩小频道间隔、提高频率复用等,以提高频率谱利用率。▲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以及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许多信息传输通道的传输系统。系统中主要包括无限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等。第二章移动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开展与应用纵观目前的移动通信状况,在未来移动通信至少在此三个领域有很大的开展与广阔的应用。即4G技术的无线接入、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2.1.4G技术的无线接入4G的定义就目前来说没有确切定义,但比较认同的解释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和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互操作的播送网络和卫星系统等。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将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简单而言,4G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样,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上实现搞速率和大容量,需要频谱效率极高的技术。基于IPv6的核心网基于IPv6的核心网多媒体接入系统效劳于应用3G的无线空中接口XDSL互操作的管波网络WLAN2G的无线空中接口2.4G的网络体系结构3.4G的关键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4G)系统的无线接入网如果沿用传统蜂窝结构,很难满足设计要求,以后可能用于4G系统的改良蜂窝结构,如光纤无线电(RoF)、分布式接收站、多跳无线接入蜂窝、簇-蜂窝,以及全新设计的非蜂窝结构,如Adhoc和分布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普遍认为采用分布式处理/控制和多跳技术的无线接入网比传统蜂窝接入网更符合4G系统的要求。2.2光通信技术1.光通信的特点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取决于对载波调制的频带宽度,载波频率越高,频带宽度越宽。通信技术开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载波频率,增加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的历史。电缆通信和微波通信的载波是电波,光纤通信的载波是光波。虽然光波和点播都是电磁波,但是频率差异很大。在电磁波谱中,传输的介质有毫米波、微波波导、金属导线及无线电波的大气,且使用的频率数量级范围为:109~1011。而现在的光纤使用的频率数量级范围为:1014~1015.综上所述,光纤与传统的金属同轴电缆相比具有不可比较的优越性:巨大的传输容量这是光纤通信优于其它通信的最显著的特点,光纤使用的频率数量级范围是常用微波的104~105.极低的传输损耗光纤的传输损耗比电缆的低得多,因此光纤传输比电缆传输的中继距离长得多.抗电磁干扰光纤是由电绝缘的石英材料制成的,它不怕电磁干扰,也不受外界光的影响.在核辐射的环境中,光纤通信也能正常进行.信道串扰小,保密性好光纤的结构保证了光在传输中很少向外泄露,因而在光线中传输的信号之间不会产生串扰,更不易被窃听,保密性由于传统的电通信方式.尺寸小、重量轻,平安、易敷设寿命长由于光缆具有更强烈的适应环境变化和抗腐蚀的能力,光纤通信系统远比金属设施的使用寿命长。2.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通俗点来说,物联网是“实物互联网”的简称。实物互联网可进一步诠释为利用互联网根底设施构架物联网体系,实现对入网物品的感知、传输与应用。物联网有3种应用架构模型一是基于RFID的应用架构,电子标签可能是3类技术体系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改变成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二是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一般主要是指无线传感网络(WSN),此外还有视觉传感网(VSN)、人体传感网(BSN)等其他传感网三是基于M2M应用架构,业界认同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应该是最广泛的,包含了EPCGlobal和WSN的局部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M2M也覆盖和拓展了工业信息化(两化融合)中传统的SCADA系统。在物联网整个框架中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统的5大技术组成,分别是EPC(电子产品码)标签、RFID标签阅读器、ALE中间件实现信息的过滤和采集、EPCIS信息效劳系统、信息发现效劳(包括ONS和PML);其他技术还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网络技术(WSN)、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专用集成电路与嵌入式软件技术(SOC)等。第三章LTE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的开展是庞大的,它需要多项高新技术的支持,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可能主要有信道建模理论、调制编码技术、分集接收技术、信道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切换技术、无线网络技术、高速分组接入技术等。在其中最主要的知识点有:无线信道特点MIMO系统的根本原理OFDM系统地根本原理分布式天线系统多用户分集技术分层覆盖网络结构3.1无线信道的特点移动信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信道,取决于用户所在地点环境条件,其信道参数是时变的。利用这类复杂的移动信道进行通信,首先必须分析和掌握信道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然后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对症下药给出相应技术解决方案,任何一种通信系统都是围绕着如何完成通信的三项根本指标——有效性,可靠性和平安性进行不断的优化。1.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三个特点1)传播的开放性〔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2)接收地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3)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2.三类不同层次的损耗1)路径传播损耗2)慢衰落损耗空间选择性快衰落3)快衰落频率选择性快衰落时间选择性快衰落3.移动通信四种主要效应1)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2)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方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那么不予考虑3)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假设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4)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4.三类多径干扰第一类多径干扰:是由于快速移动用户附近的物体的反射而形成的干扰信号,其特点是由于用户的快速移动因此在信号的频域上产生了多普勒(Doppler)频移扩散,而引起信号在时域上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二类多径干扰:用户信号由于远处的高大建筑物与山丘的反射而形成的干扰信号。其特点是传送的信号在空间与时间上产生了扩散。空域上波束角度的扩散将引起接收点信号产生空间选择性衰落,时域上的扩散将引起接收点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3)第三类多径干扰:它是由于接收信号受基站附近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反射而引起的干扰。其特点是严重影响到达天线的信号入射角分布,从而引起信号在空间的选择性衰落。三类多径干扰的示意图3.2MIMO与OFDM系统地根本原理MIMO全称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即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就是在无线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个天线或者天线阵列,利用多天线进行多点传输,来抑制信道衰落和信号干扰。1.MIMO的技术原理假设在无线发射端和接收端都安装了三根无线天线,那么通过MIMO技术的多入多出原理,在发送端,传输的信息流经过MIMO信号处理〔比方空时编码,这样可以降低信道误码率〕之后形成三个信息子流,这三个子流由三根发送天线发射出去;在接收端,由三根接收天线接收。在发射端的三个子流同时发送到信道,各发射信号占用同一频带,并未增加带宽。天线的数量越多,信道容量也将随之增大,这样在不增加带宽和无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将成倍提高。2.MIMO的优势归纳起来,MIMO主要有三大技术优势:高速无线传输:采用MIMO技术的Wi-Fi网络传输速度是IEEE802.11b标准的20倍,是IEEE802.11a/g的4倍。在下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n中将采用MIMO技术,传输速率高达320Mbps,净传输速率为108Mbps。强抗干扰能力:MIMO技术是通过空间分集技术来克服无线传输中的信道衰落,该空间分集又分为接收分集〔SIMO系统〕和发射分集〔MISO系统〕。高频谱利用率:通过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和无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提高频谱利用率,比方在室内环境下的频谱利用率可以到达20~40bps/Hz;而传统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蜂窝中的频谱利用率为1~5bps/HZ。3.OFDM的根本原理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多路并行的低速数据流,在多个载波上同时进行传输。对于低速并行的子载波而言,由于符号周期展宽,多径效应造成的时延扩展相对变小。当每个OFDM符号中插入一定的保护时间后,码间干扰几乎就可以忽略OFDM的优点抗衰落能力强频率利用率高适合高速数据传输抗码间干扰能力强MIMO系统可以抗多径衰落,但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仍是无能为力,现在一般采用均衡技术来解决MIMO系统中的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4G需要高的频谱利用率的技术,但OFDM提高频谱利用率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结合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率。OFDM技术的开展及应用OFDM源于多载波调制(MCM)技术,其应用主要有:数字音频播送(DAB),数字用户环路(xDSL),陆地数字视频播送系统(DVB),无线局域网(WLAN)——IEEE802.11,802.163.3分布式天线系统1.分布式天线结构2.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扩大了覆盖面积,有利于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适合于未来移动通信较高工作频点的要求,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3.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类型支持用户漫游是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之一,蜂窝结构提高系统的业务容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切换管理的任务。为确保连接的连续性,当移动台穿越小区边界时,需要将链接从当前效劳基站切换到新的目标基站。切换是任何移动通信系统都不可或缺的功能,也是无线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局部,对系统资源的优化和管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4多用户分集技术多用户分集技术在仅需反应子信道信噪比的条件下,最大化系统的总比特率。即在发射端利用随机波束成形矩阵对发射信号进行波束成形,并根据‘灌水原理’对不同天线的发射信号进行功率分配;接受端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应的线性处理后,估计出子信道的有效信噪比并将其反应回发射端。发射端根据反应的信噪比,采用比例调度算法选出期望用户。最后,在满足一定误码率的条件下,对期望用户的子信道进行自适应调制。仿真结果说明,当小区内的用户数足够多时,所提出的方案获得的系统吞吐量将收敛于在发射端使用特征波束成形矩阵的吞吐量3.5分层覆盖网络结构通信中很多区域无法覆盖但是卫星波束那么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覆盖,众所周知三颗静止轨道〔GEO:GeostationaryEarthOrbit〕卫星即可根本实现全球范围内无线信号的收发,且几乎不需要切换,但是GEO卫星通信超长的传输距离导致了较大的传输延时。低轨道〔LEO:LowEarthOrbit〕卫星通信系统能够较好的保证对延时敏感的业务的效劳质量,同时由于对地面用户而言,LEO卫星可见时间一般仅为几分钟,故需要星际切换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事实上对于规定轨道的卫星,星际切换控制并不复杂。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为任何移动用户提供高速的数据效劳,而不必考虑其移动速度的大小。第四章网络优化方法及根本流程4.1网路优化方法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迅猛增长,终端用户对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运营商也都大规模开展了以提高用户感知度为目标的网络优化工作,并提出了对各项主要指标的考核标准。GSM无线网络优化的常规方法,在网络优化的初期,常通过对OMC-R数据的分析和路测的结果,制定网络调整的方案。通常会结合用户投诉和CQT测试方法来发现问题,结合信令跟踪分析法、话务统计分析法及路测分析法,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在实际优化中,尤其以分析OMC-R话务统计报告,并辅以七号信令仪表进行A接口或Abis接口跟踪分析,作为网络优化最常用的手段。网络优化最重要的一步是如何发现问题,下面就是几种常用的方法:话务统计OMC话务统计是了解网络性能指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反映了无线网络的实际运行状态。通过对采集到的参数分类处理,形成便于分析网络质量的报告。通过话务统计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呼叫成功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每时隙话务量、无线信道可用率、话音信道阻塞率和信令信道的可用率、掉话率及阻塞率等),可以了解到无线基站的话务分布及变化情况,从而发现异常,并结合其它手段,可分析出网络逻辑或物理参数设置的不合理、网络结构的不合理、话务量不均、频率干扰及硬件故障等问题。使系统各小区的各项指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网的系统指标。DT在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的过程中,借助测试仪表、测试,对车内信号强度是否满足正常通话要求,是否存在拥塞、干扰、掉话等现象进行测试。通常在DT中根据需要设定每次呼叫的时长,分为长呼〔时长不限,直到掉话为止〕和短呼〔一般取60秒左右,根据平均用户呼叫时长定〕两种〔可视情况调节时长〕,为保证测试的真实性,一般车速不应超过40公里/小时。路测分析法主要是分析空中接口的数据及测量覆盖,通过DT测试,可以了解:基站分布、覆盖情况,是否存在盲区;切换关系、切换次数、切换电平是否正常;下行链路是否有同频、邻频干扰;是否有孤岛效应;扇区是否错位;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及天线高度是否合理;分析呼叫接通情况,找出呼叫不通及掉话的原因,为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和实施网络优化提供依据。CQT〔呼叫质量测试或定点网络质量测试〕:在效劳区中选取多个测试点,进行一定数量的拨打呼叫,以用户的角度反映网络质量。测试点一般选择在通信比较集中的场合,如酒店、机场、车站、重要部门、写字楼、集会场所等。它是DT测试的重要补充手段。通常还可完成DT所无法测试的深度室内覆盖及高楼等无线信号较复杂地区的测试,是场强测试方法的一种简单形式。用户投诉通过用户投诉了解网络质量。尤其在网络优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通过路测或数据分析已较难发现网络中的个别问题,此时通过可能无处不在的用户通话所发现的问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网络效劳状况。结合场强测试或简单的CQT测试,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该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信令分析法信令分析主要是对有疑问的站点的A接口、Abis接口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A接口采集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切换局数据不全(遗漏切换关系)、信令负荷、硬件故障(找出有问题的中继或时隙)及话务量不均(局部数据定义错误、链路不畅等原因)等问题。通过对Abis接口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主要是对测量仪表记录的LAY3信令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信号质量分布图、频率干扰检测图、接收电平分布图,结合对信令信道或话音信道占用时长等的分析,可以找出上、下行链路路径损耗过大的问题,还可以发现小区覆盖情况、一些无线干扰及隐性硬件故障等问题。自动路测系统分析采用安装于移动车辆上的自动路测终端,可以全程监测道路覆盖及通信质量。由于该终端能够将大量的信令消息和测量报告自动传回监控中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出现问题的地点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4.2优化根本流程优化内容网络优化的工作流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系统性能收集、数据分析及处理、制定网络优化方案、系统调整、重新制定网络优化目标。在网络优化时首先要通过OMC-R采集系统信息,还可通过用户申告、日常CQT测试和DT测试等信息完善问题的采集,了解用户对网络的意见及当前网络存在的缺陷,并对网络进行测试,收集网络运行的数据;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根据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并对网络进行系统调整。调整后再对系统进行信息收集,确定新的优化目标,周而复始直到问题解决,使网络进一步完善。原因分析通过前述的几种系统性收集的方法,一般均能发现问题的表象及大局部问题产生的原因。数据分析与处理是指对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处理,主要对电测结果结合小区设计数据库资料,包括基站设计资料、天线资料、频率规划表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影响运行质量的问题。如频率干扰、软硬件故障、天线方向角和俯仰角存在问题、小区参数设置不合理、无线覆盖不好、环境干扰、系统忙等。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网络运行的质量和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因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可以看出,它与第一步相辅相成,难以严格区分界限。实施方案制定网络优化方案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善网络运行质量的具体实施方案。系统调整即实施网络优化,其根本内容包括设备的硬件调整〔如天线的方位、俯仰调整,旁路合路器等〕、小区参数调整、相邻小区切换参数调整、频率规划调整、话务量调整、天馈线参数调整、覆盖调整等或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更先进的功率控制算法、跳频技术、天线分集、更换电调或特型天线、新增微蜂窝、采用双层网结构、增加塔放等)。测试网络调整后的结果。主要包括场强覆盖测试、干扰测试、呼叫测试和话务统计。根据测试结果,重新制定网络优化目标。在网络运行质量已处于稳定、良好的阶段,需进一步提高指标,改善网络质量的深层次优化中出现的问题(用户投诉的处理,解决局部地区话音质量差的问题,具体事件的优化等等)或因新一轮建设所引发的问题。一、网络优化过程网络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行网络优化的前提是做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数据采集包括话统数据采集和路测数据采集两局部。优化中评判网络性能的主要指标项包括网络接入性能数据、信道可用率、掉话率、接通率、拥塞率、话务量和切换成功率以及话统报告图表等,这些也是话统数据采集的重点。路测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路测设备,定性、定量、定位地测出网络无线下行的覆盖切换、质量现状等,通过对无线资源的地理化普查,确认网络现状与规划的差异,找出网络干扰、盲区地段,掉话和切换失败地段。然后,对路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测试路线的地理位置信息、测试路线区域内各个基站的位置及基站间的距离等、各频点的场强分布、覆盖情况、接收信号电平和质量、6个邻小区状况、切换情况及Layer3消息的解码数据等,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解决方案。网络优化的关键是进行网络分析与问题定位,网络问题主要从干扰、掉话、话务均衡和切换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干扰分析:GSM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干扰会使误码率增加,降低话音质量甚至发生掉话。一般规定误码率在3%左右,当误码率达8%~10%时话音质量就比较差了,如果误码率超出10%那么话音质量不可容忍,无法听清。因此,通常对载波干扰设置了一定的门限,规定同频道载干比C/I≥9dB,邻频道载干比C/A≥-9dB〔工程中另加3dB的余量〕。通话干扰的定位手段包括话统数据、话音质量差引起的掉话率、干扰带分布、用户反映、路测(RxQual)及CQ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掉话分析:掉话问题的定位主要通过话统数据、用户反映、路测、无线场强测试、CQ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等方法,然后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