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和设计举要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认为,在所有的学科老师当中,当一名语文老师是最有情趣、最幸福、最浪漫、最有诗意的一件事。虽然是梦常醒,人未眠,但我们却是在侍苗圃,种心莲。在我们把学生引向语文天地的时候,自己始终在欣赏语文天地的四季风景,且歌且行,且行且乐。一、单元主题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这些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因而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寓言,丰富的文学样式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画卷,但又各有侧重:《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文学的重要性《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会观察大自然,从生活中学语文《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初识诗歌、学习诗歌语言《安恩和奶牛》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表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主题——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古代寓言二则》以短小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学丰富的内涵,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性。——领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基于单元主题,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2、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4、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5、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三、教学设想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引路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五篇课文以亲近文学这一条主线贯穿,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组织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3、为啥写?(立意)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文学的重要性4、咋样写?(组材)紧紧抓住“门”的本义和比喻义,生动形象地来诠释文学的功能和作用,5、写咋样?(评价)散文佳作。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课文第四自然段2、品好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为你打开一扇门》应紧紧抓住“门”的本义和比喻义,带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师生共同补充大量的文学例子,生动形象地来诠释文学的功能和作用,如: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就“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这句话谈谈你的认识。再如:“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你有过这样的读书体验吗?请举例说明。这样容易让学生进入文章中去,从感性上拨动热爱语文的心弦。《繁星》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3、为啥写?(立意)表达感情4、咋样写?(组材)按时间顺序的写法,运用联想、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手法。5、写咋样?(评价)散文佳作。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第四自然段2、品好句:“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其一:教学时注重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设计学生谈观星的感受;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借助日常生活的经验,抓住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以课文3、4小节为例通过模仿作者由实到虚、运用想像与联想的写作手法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写作经验。其二:注重朗读教学,通过设计朗读比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加深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其三:学生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作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冰心诗四首》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诗歌2、写了啥?(选材)母爱、青年的成长3、为啥写?(立意)培养亲情、感悟成长4、咋样写?(组材)细节描写、联想和想象、构思和意境。5、写咋样?(评价)诗歌佳作。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精讲《纸船》2、品好句:几处诗眼字词。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冰心诗四首》可以从比喻、拟人等修辞入手,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学生在品味句子的同时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教学中可以安排学写现代诗的环节,不要小看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在尝试中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安恩和奶牛》一、略读:的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甚至,她还可以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可见她虽然生活艰辛,但对生活依然有自己的理解,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就连她的衣着打扮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衣服旧,“可是很干净”;一双后跟已经磨平的旧木屐,“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穿着虽然“旧”,但是干干净净;他年纪老迈,然不让自己闲着。可以看出,这是个认真、勤劳的人,过得有尊严。长年累月地寄居乡村,终日与奶牛为伴,她何尝不需要与人交流,何尝不需要“出来散散心”?面对买者的文明或文明的询问,安恩的回答只是这样几个短语:“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不”,“这头牲口是不卖的”。最后,安恩面对卖主们的诘难,只好说出实情,表示“对不起,我很抱歉”,而此时,“它”,“这头牲口”,也变成了“我们”。好一个我们!难道,这不是安恩和奶牛“同病相怜”“相濡以沫”的真实写照吗?生活中,“我们”是一个互为支撑的整体,密不可分。孤独者是美丽的。在安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高贵的坚持与静静的孤独。以上三种观点并不是需要我们全部灌输给学生,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精神引领者,他必须也应该高于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核,以便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既然一篇文章有如此多的精神内涵,这就势必影响到课文的教学设计,到底如何取舍,如何剪裁,好比一块璞玉,高级的匠师总是善于根据玉石本身的质地、形状来构思、打造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所谓因势象形,各具形态。五、教学设计下面就说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因为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关于阅读小说的方法指导,不适合提太高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动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文章读懂读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引发学生的一些深层思考,一步步触摸作品的灵魂,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其亲近文学之情。导入新课紧扣单元主题一、情景设置:

同学们,我记得赵丽宏先生在他的《致文学》中有这么两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探访一个让人无比回想的温馨故事。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内容解析:在常规的熟读了文章,扫清了文字障碍这些环节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不妨通过师生互动把文中的故事用问答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让五个学生分别扮成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提问:同学1——牛贩子:作为奶牛事件的旁观者,你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请你概括地介绍一下它的全部经过。

(提问理由:让学生学会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角度概括介绍。)同学2——第一位买牛人:您是一个买牛行家,请谈谈您中意的那头奶牛的特点。(提问理由:让学生从奶牛的毛色、体格、品种、年纪、乳房等方面了解这头牛。)同学3——最后一位买牛人:您特别希望能买到那头出色的奶牛,以至于出到奇高的价格。在遭到一再的拒绝后,您和安恩有一段关于奶牛的对话,请谈谈您当时问话的想法和心情。(提问理由:从买牛人的问话情境中探讨安恩的性格)“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揣测:牛或许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质问: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

“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怀疑:你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气恼: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耍我们吗?不可思议!同学4——小镇居民: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提问理由:让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设计。)

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最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很有点欧亨利式的结尾。同学5——集市巡查员:事情发生在你管理的集市上。在你眼中,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提问理由: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中和有关细节描写中,挖掘安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目的就是让它到集市上散心,亲近同类。至此,前面所有的“不”都有了答案。这朴素之极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奶牛的慈爱之心,也尽显她的淳朴和善良。她那窘迫下真诚的歉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淳朴善良。

小结:研读课文之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还真切地感受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1、情节:本文作者巧妙设计了悬念:安恩为什么不卖那头漂亮的奶牛?她最后道出的原委让人称奇却又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于情节的波澜中体会小说特有的魅力,也很好地表现了安恩这一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借助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塑造了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乡村老妇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她淳朴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仁爱之心不只让人感动,也让人敬重。主题探讨留有一定空白三、探究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1、一幕集市上引人瞩目的奶牛风波结束了。引发了无数人好奇心的谜底竟是如此简单——安恩带着奶牛来到集市仅仅是为了让奶牛和同类相聚、散心。透过我们对安恩和奶牛故事的解读,请你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2、设计朗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深情诵读课文最后一段,以表达出对安恩情感世界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点朗读指导:

例如把握情感基调——这段话是安恩向诚心要买奶牛的人解释不卖奶牛的原因,希望买牛人能理解她的苦衷,要读得缓慢庄重、真挚诚恳又有点惶恐不安,表现出她对奶牛的真情和淳朴仁爱的性情,也表现出她对这种结果的始料不及和真诚的歉意。

例如把握具体语句——“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整句要读得轻柔一些,表现安恩对奶牛的理解和爱怜,其中“太”“孤单”重读,突出奶牛的可怜处境。

例如把握重点词语——三个“我们”要重读。“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安恩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要读出她和奶牛是一体的感觉来。(如果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它呢?这里自然涉及到了课文的第三种主题理解)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四、拓展延伸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总结: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二、单元教学目标: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三、单元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2、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熟悉故事的情节。3、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4、能根据作品反映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四、单元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语段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2、了解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细致观察与想象奇特的结果。3、学会关心生活,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往事依依》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3、为啥写?(立意)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读书做人的道理。4、咋样写?(组材)(1)、有感而发,由事入理,抒发感悟的写作思路。(2)、引用诗句。5、写咋样?(评价)事、景、情、理相融的佳作。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2、4、5自然段。2、品好句: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如何从文本中获取阅读的信息,应该成为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注意文本教学,如“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在文中,作者看画时都会受益匪浅,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设计,从文本出发,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看画、读诗时,她不仅仅是在享受,而是她耐心观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多种感官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作者推及文中的诗人,诗人们之所以能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也源于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学语文,不仅是学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养成善读书,会读书的习惯。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孩子们的生活成长。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3、能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有感而发,由事入理,抒发感悟的写作思路。2、引用诗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引用诗句的含义并熟读成诵。教学难点:1、深刻领会读书做人的道理。2、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三、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哪些往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语言要力求精炼、准确。(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2、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四、课后学习: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五、检查学生整理诗句的情况,小组交流。六、品味语言。1、正是因为其中一个或几个佳词丽句,一些诗歌才得以流传;一篇文章,或因为其情感的注入,或因为其用词精妙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本文也是如此,请同学们从文找出一些这样的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也就是说,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七、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八、课后学习:小组出一期“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板书设计第六课往事依依于漪一、总——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看《水浒传》(古典小说)二、分——诵《千家诗》(古典诗歌);听《南乡子》(宋词);赏《南归》(现代诗歌)三、总——青春激情、不断奋进幼时记趣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描写了儿童时代运用想象,将蚊子烟雾比作浮云野鹤,将昆虫当作野兽,将从草当作森林,将蛤蟆当作拔山倒树的巨兽,并且看得津津有味的趣事。3、为啥写?(立意)体现作者爱观察爱生活有丰富的想像力有天真的好奇心。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有丰富的审美情趣。4、咋样写?(组材)围绕“物外之趣”,总分结构。5、写咋样?(评价)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语言简洁典雅。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句: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以问题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反复诵读。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教师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体味,在其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教学目标:1、能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言文。2、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子,注意语调和语气。教学难点: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的活用及省略句式、固定句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思考问题:(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给予充分肯定。)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板书设计第七课《幼时记趣》沈复一、观蚊如鹤总(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分(童真童趣)三、鞭打蛤蟆十三岁的际遇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3、为啥写?(立意)表达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4、咋样写?(组材)。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5、写咋样?(评价)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第4、9、10、11、12、15自然段。2、品好句:尽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自觉预习,主动查资料,提前进入学习的环节。在预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田晓菲的文笔确实不同凡响。也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能力有限,读来有一定的文字障碍。通过反复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不放过教学的基本点,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入自主学习的阶段前,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理解。在此基础上自读,赏读,疑读;再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完成对田晓菲的理想壮志及饱含对北大深情的理解。延伸教学是很关键的一环。既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写作特点的教学,在初一的上学期还有必要引导,不做重点,一笔带过。但要揉进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3、积累一定的词汇。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识记,积累丰富词汇。2、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和热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语段加以体味,深入思考。《十三岁的际遇》多元教学设计设计(一)第一部分: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通过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并对青少年怎样成才形成正确认识。

第二部分:教学简说第一个学习环节——自读预习假设你是一位记者,报社准备近期刊登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一文,要求你写一篇关于田晓菲情况的介绍文章附录于文后。请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并写短文一篇。

第二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

《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在你们的报纸上刊登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因此,报社准备再刊登一些田晓菲的其他作品,想先请你写一篇有关《十三岁的际遇》一文的导读文章。为很好地完成该任务,请你仔细读文,完成以下工作:1、读课前提示及课文,文下注释,解决字词。2、

读课文一遍,将文中提到的田晓菲与北京大学的“尘缘际遇”列个简表。7岁

第一次从照片上结识北大

10岁

第一次乘车经过北大13岁

被北大破格录取为外文系学生16岁

写作本文3、为本文分段并思考:①本文5、6节和12、13小节之间为什么留下了比较多的空白?②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三个学习环节——研读课文假设你在读文(准备写作导读文章)时对本文有一些疑问,现在,报社允许你去采访田晓菲,请你列出一个提问的清单,就本文的理解提出你的看法或进行质疑。1、每位同学将自己感到不理解的内容在课文中标出或列在笔记本上。2、同座同学互相扮演访问、被访问双方,讨论、交流彼此的见解。3、在全班范围内将仍存的疑问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个学习环节——延伸学习

1、在你的导读文章刊登的同时,报社还请你选择几篇田晓菲的诗歌、文章,或是介绍田晓菲诗文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请你列出一个清单。

2、同时,请你结合《十三岁的际遇》一文,针对目前的“少年作家热”以及青少年应怎样成才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可发言或写成短文)。

第五个学习环节——课外阅读请在课外阅读一些少年作家的成名作品,了解一些少年作家的成名经历。

附录:一、田晓菲诗集——《绿叶上的小诗》(诗集)

天津新蕾出版社《快乐的小星》(诗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爱之歌》(诗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个少女成才的足迹》(散文集)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介绍田晓菲人和诗的文章——《致一位少年诗人》

冯骥才《大学生·小诗人——田晓菲的成才之路》

徐明寿

(南京市第四中学

华晓隽)

设计(二)[思路综述]这是一篇赞颂北大、倾吐衷情的散文。它旨在抒写一种情绪,因而主观性强,结构显得松散而随意。但作者表达的对北大的感情并不难理解;文章丰富而灵动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建议在感知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2号、3号“田晓菲”,其他同学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评选出你认为的“最佳田晓菲”。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调节课堂气氛。[教学过程概述]一、导入设计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二、感知、研读课文:1、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白驹jū过隙

蓦mò然

恍huǎng悟

茫然若失

积攒zǎn小心翼翼

涉足

絮语摒bìng弃

怪癖

骤zhòu然

谈笑风生

耳目一新

安恬tián撷xié取

惆chóu怅chàng2、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解说: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不难理解,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作者表达了对北大的赞颂之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的无限深情,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3、文章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他们各自的大意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是描写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赞颂北大特有的风采。第三部分强调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流露对北大的无限深情。4、再读文章,思考:从学校方面说,北大有哪些优胜之处使作者深为骄傲?从作者方面说,她有哪些非智力因素使自己出类拔萃?(解说:这两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北大的特有的感情,并从作者身上获得心灵及人格的启迪。学生只要意思大致对即可,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5、组织讨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图书馆作为重点内容来描述?(解说:这一问重在激起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宏伟抱负。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作者上北大,为的就是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在图书馆中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洋溢着北大特有精神魅力。)6、感受美点,品味语言。用笔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字句:⑴把握这一段的意思,想想看要是你会怎么写,作者又是怎么写的。⑵说说作者写的语句“美”在何处。三、

活动延伸: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自愿分别扮演成1号田晓菲、2号田晓菲、3号田晓菲,到讲台前召开答记者问。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选出你认为的“最佳田晓菲”,并说出理由。(解说:提问的内容可以很宽泛,诸如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探讨,文中某一句话的理解、为什么用《十三岁的际遇》作为标题等;也可对作者个人成长经历的了解,如作者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等等;也可以是人生价值的探讨、北大生活的咨询……根据三名“田晓菲”在语言、思维、随机应变等能力中的不同表现,评选出你认为的“最佳田晓菲”。此活动不仅能更好促进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调节了课堂气氛。)四、小结全文:课外阅读推荐《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曹金枝)设计(三)思路综述:本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因而在形式上显得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却是有迹可求的。阅读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感知“一段奇妙的尘缘”,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的“精神的魅力”。教学简说:一、导入课文直接导入课文,交流小组预习作业。课前预习的两大板块:田晓菲与北大、田晓菲与诗歌。学生自由分组,利用学校图书馆或上网合作查找资料,并形成文字说明或制成课件。二、整体感知一读课文,概括作者与北大有怎样的“一段奇妙的尘缘”。(归纳:7岁:初见北大照片;十岁:经过北大校园;十三岁,进入北大学习;十六岁:回顾北大生活;暮年:还会再回北大。)二读课文,交流感受: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归纳:不管是初识时的“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还是进入北大后的“激动不安”、“渴望”、“喜欢”,抑或是想象暮年“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不是对北大的一腔深情。)三、局部研读

合作探究本文表达的“精神的魅力”。1、走进文章,与文字亲吻:画出能体现“精神的魅力”的语句。

2、走进文章,与作者交流:体味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的魅力”。3、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自己的启示。(归纳:相关的语句:“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风景变换,河上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作者的“精神的魅力”包括自信执着、渴望知识、汲取知识、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感激北大……启示要能体现自己的思考。)四、活动延伸活动一:田晓菲诗歌欣赏会。(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自己欣赏的一首诗,课堂上彼此交流阅读感受。)活动二:田晓菲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如果现在你有机会和她做面对面的交流,你想跟她交谈的内容有哪些?请你列一个谈话内容提要。活动三:就“如何看待写作低龄化现象”展开讨论,并就讨论的过程做实录。(这三种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或喜好自选其一。)

张爱丽

南京市第二中学;210037)

[评说]《十三岁的际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因为作者抒写的“奇妙的尘缘”,是与学生年龄相仿时发生的事,要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不十分困难,所以三位教师的设计都注重从体味“精神的魅力”入手,开拓学生视野,体验健康情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一)将文本作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写导读文章,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发探究的思考;延伸学习的安排,扩展了文本阅读的时空。设计(二)“与名人面对面”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只有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浮躁。设计(三)设计了多种延伸活动,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适应不同的发展需要。板书设计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七岁看照片幼年看北大十岁时不肯看北大第一部分十三岁时进北大少年到北大初到北大的浪费与神奇两年后的成长与成熟北大的书——沉静、愉悦、安详、让人渴望第二部分北大的人学生:专注而入迷,犀利、机智、敏感、生机勃勃师长:绅士风度、和蔼可亲,严谨、诚恳、平易近人第三部分——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依恋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伟人细胞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小说2、写了啥?(选材)主要是贾里敢想敢做,最后的意外成功则体现出他有不怕吃亏的正确动机,以及这样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他失败的根源在于伟人计划动机不当,不切实际,充满个人色彩。3、为啥写?(立意)“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摆脱不切实际的追求,乐于牺牲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才能成就大事,成为一个伟大的人。4、咋样写?(组材)。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5、写咋样?(评价)三次失败的经过、结局及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最后一次不经意而获得的成功,产生了喜剧效果,并揭示、深化了主题。人物描写个性化,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夸张的语言。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47-53自然段2、品好句:课后作业第二题。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复述故事和概括情节的能力;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理解贾里“伟人计划”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2、体会文章如此精彩是因为深入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积累。3、品味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重点:1、能根据作品反映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2、学习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个性化,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难点:认识文章中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过秦文君作品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作品内容及读书心得,教师简介秦文君和她的作品。解释“伟人细胞”的含义。二、把握情节。1、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为每部分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3、学生交流拟定的小标题,教师及时评价、鼓励。三、感受人物。1、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贾里的日记道出了他的伟人标准,这些内容和下文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贾里三次实践伟人计划都失败了?(3)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在你的心目中贾里是个怎样的人?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评价、鼓励。3、请学生以贾里的朋友的身份赠给他一句话。4、体味语言。本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请学生找出几处加以分析点评。5、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四、总结课文。五、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板书设计第九课伟人细胞秦文君仇人变朋友追求矮个风度失败(原因)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明确: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一次意外的成功成功(原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四、教学过程:社戏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小说2、写了啥?(选材)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任命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3、为啥写?(立意)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4、咋样写?(组材)记叙的线索是看社戏,其故事发展情节为看社戏前的波折(开端)、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发展)在赵庄看社戏(高潮)〔这一层有两个记叙线索:台上人物、情节的变化、转换及台下小伙伴们看戏的神态、心理、情趣的变化〕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结尾),内容极简单平常,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情趣盎然,爱不释卷。5、写咋样?(评价)景物描写精彩、选材组材精当、人物个性突出。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2、品好句:11、12自然段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四、扫清文字障碍。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小结: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二、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3、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1、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三、引导归纳中心: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四、布置作业:1、《训练册》第三课时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端午日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小说2、写了啥?(选材)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赛龙舟、追鸭子。3、为啥写?(立意)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4、咋样写?(组材)按时间顺序5、写咋样?(评价)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随后把总结的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作业中,我想创新的种子会开出艳丽的鲜花的,敢于挑战偶像和权威,能塑造新型人格,能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教学目的设计: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二、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初步探究: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让学生分组,自主提问,自主解决。]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三、总结全结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本命年的回想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散文2、写了啥?(选材)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3、为啥写?(立意)怀念家乡的过年习俗。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4、咋样写?(组材)按时间顺序组材,详略得当。5、写咋样?(评价)语言生动传神。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第4自然段2、品好句: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产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教学设想: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二、板书课题和作者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读一读: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②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七、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训练册》3、探究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略读:(下同)1、啥体裁?(审题)诗词2、写了啥?(选材)咏月怀乡、怀人。3、为啥写?(立意)170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4、咋样写?(组材)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5、写咋样?(评价)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意境美、感情浓。二、精读:(详见备课)1、品好段:前两首。2、品好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寻读点拨:1、重点2、难点3、探点四、教学建议加强诵读,体悟主题。解读意象,体验诗意。意境升华,情意想通。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学生预习: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一)、导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四)、思维训练: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一)、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二)、导入新词: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三)、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4)、全班齐读,加深感知。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请学生将注释自主整理在课本或笔记本上。(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7)、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4、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5、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6、自主总结:(1)整理本词学习思路;(2)自主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研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教学过程: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2、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互评)。3、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