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1页
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2页
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3页
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4页
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第一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现状 2第二部分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死亡率分析 5第三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 6第四部分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 10第五部分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12第六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15第七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综合防治策略 17第八部分血小板减少症预后及疾病负担 20

第一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现状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等。

2.队列研究是研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常用方法,通过对健康人群进行随访,记录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因素。

3.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暴露情况,分析影响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全球分布

1.血小板减少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同地区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存在差异。

2.发达国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有关。

3.发展中国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发展中国家贫困、营养不良、医疗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变化趋势

1.近几十年来,全球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医疗条件改善等因素有关。

2.在发达国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这可能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医疗条件改善等因素更为突出有关。

3.在发展中国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上升趋势相对较缓,这可能与发展中国家贫困、营养不良、医疗条件差等因素改善较为缓慢有关。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

1.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慢性疾病、药物使用、感染等。

2.年龄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3.某些慢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病、肾病等,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

1.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小板计数的降低程度。

2.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3.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还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有关,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粘膜出血、脾肿大等症状,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现状

1.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输血治疗等。

2.药物治疗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促血小板生成剂等。

3.手术治疗适用于脾切除。

4.输血治疗适用于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或血小板减少症并发严重出血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现状

一、发病率和患病率

1.全球发病率: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至5/10万。

2.中国发病率:中国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2.5/10万,年发病人数约为3.5万。

3.患病率: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最高,可达10%以上。

二、性别差异

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1.5:1。

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但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却相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2:1。

三、年龄差异

1.老年人发病率高于年轻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可达10%以上。

2.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0.5-1/10万。

四、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2.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还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五、种族差异

1.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种族: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存在种族差异,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种族。

2.亚洲人发病率低于白种人:亚洲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2/10万。

六、病因分析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类型,约占所有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80-90%。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约占所有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10-20%。

七、治疗现状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脾切除术。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第二部分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死亡率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分析】:

1.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因国家、地区和种族而异,范围从每年每10万人1例至6例不等。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保持稳定,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有所增加。

3.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血小板减少症死亡率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死亡率分析

#发病率

*全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血小板减少症的全球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2-3例。

*中国:中国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1-2例。

*美国:美国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5例。

*欧洲:欧洲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3-4例。

#死亡率

*全球:血小板减少症的全球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0.5例。

*中国:中国血小板减少症的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0.2例。

*美国:美国血小板减少症的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0.1例。

*欧洲:欧洲血小板减少症的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0.2例。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年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性别:女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男性。

*种族:黑人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白人。

*遗传因素:血小板减少症具有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接触苯系物、农药等,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风险。

*感染:某些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毒感染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

*发病率: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药物使用增加等因素有关。

*死亡率:血小板减少症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医疗技术进步、治疗方法改善等因素有关。第三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

1.全球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2.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地域差异,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

1.年龄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发病率高于年轻人。

2.某些药物和毒素暴露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如氯霉素、苯环己烯类化合物、异烟肼等。

3.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学因素

1.血小板减少症具有遗传倾向性,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模式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基因遗传。

3.遗传因素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减少症的免疫学因素

1.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免疫异常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血小板表面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

3.免疫异常是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1.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等。

3.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脾切除,脾切除可有效缓解血小板减少症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

1.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2.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复发率较高。

3.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预后。#血小板减少症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流行趋势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新发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数约为100万例

-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发病风险最高

-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但男性患者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血小板减少症影响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

#1.年龄:

-老年人发病风险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老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所致

#2.性别:

-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但男性患者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3.遗传因素:

-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发挥作用

#4.感染:

-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例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

#5.药物:

-某些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例如奎宁、磺胺类药物、某些抗生素等

#6.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症

#7.脾脏肿大:

-脾脏肿大会导致血小板被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8.妊娠:

-妊娠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血小板被稀释所致。

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第四部分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1.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

3.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较明确,常见于感染、药物、脾肿大、妊娠、慢性肝病、恶性肿瘤等。

【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和体征】:

#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可发生在皮肤、黏膜、内脏或中枢神经系统。

>*皮肤出血:主要表现为紫癜,可呈点状、瘀斑或血肿。

>*黏膜出血: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或异常子宫出血。

>*内脏出血:可发生胃肠道出血、肺出血、肾出血或颅内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或脑室内出血。

*其他表现:血小板减少症还可伴有发热、疲乏、体重减轻、脾大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二、诊断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2.出血症状:有出血史,如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或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

3.其他表现:如发热、疲乏、体重减轻、脾大或淋巴结肿大等。

4.骨髓检查: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减少或形态异常;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增生减少或消失。

5.血清学检查: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三、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症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包括: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100×10^9/L。

>*外周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正常。

>*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增生正常或增多。

>*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TTP是一种罕见的急性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TTP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100×10^9/L。

>*周围血涂片中可见碎片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异形红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

>*脑脊液检查示脑脊液蛋白升高。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TTP是一种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TP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100×10^9/L。

>*周围血涂片中可见碎片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异形红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红蛋白、血小板和LDH水平升高。

>*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第五部分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性别与血小板减少症

1.性别差异:血小板减少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2.女性特有因素:女性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怀孕、分娩、月经异常等。

3.雄激素影响:男性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可能与雄激素水平有关,雄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

1.年龄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患病风险高于年轻人。

2.老年人因素:老年人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慢性疾病、药物使用、免疫功能下降等。

3.儿童与血小板减少症:儿童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种族与血小板减少症

1.种族差异:血小板减少症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存在种族差异,某些种族患病率高于其他种族。

2.遗传因素:种族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种族人群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易感性。

3.环境因素:种族差异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种族人群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可能影响患病风险。

地理与血小板减少症

1.地理分布:血小板减少症在不同地理区域存在地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2.环境因素:地理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差异可能影响患病风险。

3.医疗条件:地理差异也可能与医疗条件有关,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医疗水平、医疗服务可及性等差异可能影响患病风险。

职业与血小板减少症

1.职业暴露:某些职业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如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

2.工作强度: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职业因素可能增加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3.职业防护:职业防护措施不足可能导致职业暴露增加,从而增加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生活方式与血小板减少症

1.饮食习惯:不健康饮食,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可能增加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2.吸烟饮酒: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损害骨髓功能,增加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3.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一、年龄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人群。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二、性别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免疫系统与男性不同,更容易受到感染。另外,女性在月经期间,血小板计数也会出现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导致血小板减少。

三、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家族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家族。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

四、感染因素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是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诱因。其中,病毒感染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刺激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这些药物包括:

*抗生素:如奎宁、氯霉素、磺胺类药等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等

六、其他因素

*脾脏切除:脾脏是血小板的主要贮存器官,脾脏切除后,血小板计数会下降。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导致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妊娠: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会生理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稀释了血小板。

七、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染、药物、脾脏切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等。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具有重要意义。第六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

1.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血小板减少症的潜在原因、合并症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性。

2.对于首次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患者,一线治疗通常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和血小板输注。

3.对于儿童患者,一线治疗通常包括糖皮质激素和IVIG,通常避免使用脾切除术。

主题名称: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一、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治疗药物,其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从而升高血小板计数。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富含抗体的血浆制品,可中和抗血小板抗体,从而升高血小板计数。常用药物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CIG)。

-其他药物:其他药物包括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TPO-RA)、雄激素、达那唑等。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可刺激血小板生成,雄激素和达那唑可抑制免疫反应。

2.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方法,其通过切除脾脏,减少血小板破坏,从而升高血小板计数。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可显著升高,但也有可能出现血栓并发症。

3.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的唯一根治性方法,其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从而治愈血小板减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供者匹配程度等因素。

二、治疗效果评估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包括:

1.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其反映了患者的血小板生成和破坏情况。血小板计数升高表明治疗有效,血小板计数下降表明治疗无效。

2.出血症状:

出血症状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反映了患者的出血倾向。治疗有效时,出血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治疗无效时,出血症状会加重。

3.生存率:

生存率是评估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的长期指标,其反映了患者的总体生存状况。治疗有效时,生存率会延长,治疗无效时,生存率会缩短。

4.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评估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反映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治疗有效时,生活质量会提高,治疗无效时,生活质量会下降。第七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综合防治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建议有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或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2.避免接触有毒物质:避免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3.合理用药: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4.预防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因为某些感染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5.健康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早期诊断

1.提高医务人员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掌握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知识,提高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2.加强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加强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3.完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建立统一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使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可靠。

4.提高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水平:加强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技术培训,提高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水平。血小板减少症综合防治策略

一、预防

1.避免接触有毒物质:

*避免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化学物质。

*避免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

*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2.避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类消炎药。

*避免滥用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避免滥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剂。

3.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麻疹、水痘、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患者。

*避免接触动物,尤其是宠物。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

4.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小板减少症。

*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肾损伤。

二、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减少血小板破坏。

*其他药物:其他药物,如达那唑胺、环孢素等,也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2.输血治疗: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μl时,需要输注血小板。

*输血治疗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的风险。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当血小板减少症严重或难治性时,可以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正常的血小板生成,治愈血小板减少症。

三、康复

1.定期复查: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康复后,需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和肝肾功能。

*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避免剧烈运动: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康复后,应避免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出血的风险。

3.注意饮食: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康复后,应注意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的风险。

四、预后

*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取决于发病原因、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症。

*血小板减少症合并感染、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时,预后不良。第八部分血小板减少症预后及疾病负担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及并发症】:

1.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是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