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环保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范本_第1页
X环保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范本_第2页
X环保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范本_第3页
X环保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范本_第4页
X环保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附录C产品工艺流程图合合格原材料配合剂炭黑生胶配合剂炭黑生胶钢板帆布塑炼钢板帆布塑炼小料加工称量小料加工称量配料配料清洁涂胶粘合剂混炼清洁涂胶粘合剂混炼热炼热炼胶板压片压延干燥胶板压片压延干燥围油栏成型截断围油栏成型截断料装模成型硫化袋胚成装模成型硫化袋胚成型硫化坝袋硫化输送带成型硫化坝袋硫化输送带成型检验硫化检验检验硫化检验硫化硫化检验截断检验截断安装检验安装检验检验检验打磨打磨喷涂包装喷涂包装拼接拼接包装包装包装检验包装检验硫化硫化包装整体检验包装整体检验成成品库溢油回收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图1.固体浮子式PVC围油栏PVC布、加强带等材料→进厂检验→带体成型→半成品制作↓固体浮子检验↓↓进厂检验→浮室封口↓入库←成品检验←成品装配←检验↑配重链→检验2.岸滩围油栏铝合金等材料→进厂检验→配件制作→检验↓成品装配←装配↓↑入库←综合检验←成品检验检验↑PVC布→进厂检验→带体成型→热合3.快布放围油栏PVC布、加强带等材料→进厂检验→带体成型→半成品制作↓柔性浮子检验↓↓进厂检验→浮室封口↓入库←综合检验←装入卷绕架←成品检验←成品装配←检验↑配重链等→检验4.围油栅PVC布等材料→进厂检验→带体成型→半成品制作↓固体浮子检验↓↓进厂检验→浮室封口↓入库←成品检验←成品装配←检验↑配重链→检验5.防火围油栏不锈钢等材料→进厂检验→浮体、配件制作→检验↓成品装配←装配↓↑入库←综合检验←成品检验检验↑帆布→进厂检验→压延→裙体成型→硫化↑生胶→进厂检验→塑炼→混炼→热炼↑配合剂→进厂检验6.收油机不锈钢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电机(柴油机)、配机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综合检验←实验←成品检验7.油拖网不锈钢、网袋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配机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综合检验←实验←成品检验8.吸油材料聚丙烯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成品检验9.消油剂喷洒装置不锈钢、电机(柴油机)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配机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综合检验←实验←成品检验10.轻便储油罐PVC布、钢管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配机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综合检验←实验←成品检验11.浮动油囊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进厂检验→配件制作→检验↓成品装配←装配↓↑入库←综合检验←成品检验检验↑帆布→进厂检验→压延→囊体成型→硫化↑生胶→进厂检验→塑炼→混炼→热炼↑配合剂→进厂检验12.卸载泵不锈钢、Q235钢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检验↓电机(柴油机)、配机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综合检验←实验←成品检验13.吸油拖栏聚丙烯等材料→进厂检验→加工吸油毡→检验↓包网、浮体及配件→进厂检验→产品装配↓入库←成品检验←产品包装←产品检验QEHS程序文件:编号:HH/QEHS02–0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1.范围适用于获取、识别、更新和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控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及对遵守的符合性评价管理管控。2.目的为了建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获取、识别、传递、更新的途径,保持企业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控体系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程序。3.职责3.1安全设备处是本程序的主管科室,直接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获取、识别、更新,及遵守的符合性评价管理管控;3.2各相关科室获取、识别、更新的相关标准及其他要求,报安全设备处汇总;3.3管理管控者代表负责对识别法规的批准。4工作程序4.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范围4.1.1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4.1.2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4.1.3国际公约(需要时)。4.2获取途径4.2.1国家、部、委、地方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利用专业报纸、杂志、互联网、标准出版科室等上级有关科室获取;4.2.2从本市、地安全、环保、消防、工会等政府部门获取省、市、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获取与识别4.3.1安全设备处收集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技术专业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等,并编制《法律法规标准识别记录表》。4.3.2安全设备处将汇总的《法律法规标准识别记录表》报管理管控者代表审核批准,并根据需要将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或其择录下发有关科室车间贯彻执行,具体管理管控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4.3.3各科室、车间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适的内容传达到员工及相关方。4.4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更新安全设备处每年进行一次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有效性确认,对失效作废的及时标识清理,避免失效法规的非正常使用。各相关科室及时通过相应渠道跟踪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修改和新的发布,并按4.3条约条款规定收集识别报送。4.5合规性评价安全设备处在检查各科室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时对本程序的执行情况一并检查,并对执行和遵守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评价。4.5.1合规性评价资料4.5.1.1各种上级机关的环境、安全许可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水平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4.5.1.2与重大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相关的运行活动的监测记录;4.5.1.3特种设备强制监测报告;特种作业人员和岗位资质考核记录等;4.5.1.4环保和安全管理管控机关科室监测报告结论;4.5.1.5各种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处理和职业病预防资料;4.5.1.6环保设施和安全保护监控装置控制和运行记录等;4.5.2评价方法4.5.2.1日常评价记录、文件评审;相关设施装置的检查;检验、试验和抽样分析;巡视、观察和讲评。4.5.2.2每年结合内部审核和管理管控评审进行综合合规性评价。4.5.2.3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事故和相关方投诉发生后要及时进行评价。4.5.2.4其他要求遵守情况的评价可以和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4.5.3合规性评价的主要合适的内容4.5.3.1识别的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具体合适的内容执行和遵守的情况;4.5.3.2重大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因素控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4.5.3.3环境、安全法规要求强制检测设备和装置检测和符合情况;4.5.3.4事故处理执法情况4.5.4合规性评价结果的处置4.5.4.1对日常环境和安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由安全设备处组织评审和原因分析,由责任科室、车间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实施,具体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并将重大违规处置情况报安全设备处。4.5.4.2安全设备处每年对适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编制《重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和“合规性评价报告”,将获得的重要信息通报有关科室。4.5.4.3在内部审核时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的审核评价,编入“审核报告”,提交管理管控评审。4.5.4.4评价结果引起的程序和作业文件的修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记录法律法规标准识别记录表重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合规性评价报告6.相关文件控制程序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附加说明:本程序由安全设备处提出并归口。编号:HH/QEHS02–02废水、废气、粉尘、噪声排放及职业危害控制程序1.范围适用于企业废气、废水、粉尘、噪声管理管控。2.目的为了确保废气、废水、粉尘、噪声妥善控制与处置,防止环境污染。3.职责3.1机械制造公司负责空压机房、水泵房等产生的噪声、废气管理管控。3.2生产车间负责产品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噪声的管理管控。3.3办公室负责汽车尾气的管理管控控制。4工作程序4.1排放控制4.1.1废气控制4.1.1.1柴油运输车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柴油产品。4.1.1.2企业自备车辆每年定期对尾气排放进行监测,使用无铅汽油,确保汽车尾气排放符合排放标准。4.1.1.3安全设备处负责锅炉房采用低含硫、灰分用煤,正确执行锅炉运行规程,保证煤的充分燃烧;保持消烟除尘设备的完好运行,实现烟尘处理后达标排放。操作工做好除尘器的日常保养维护,保证除尘器完好正常使用。4.1.1.4橡胶产品生产设备安装抽风过滤排气装置,降低生产现场有害气体浓度。4.1.1.5食堂炉灶油烟经过滤后达标排放。4.1.2废水控制4.1.2.1实验室合理控制化学品使用,禁止直接向下水道倾倒化学品和成分不明的液体试剂。4.1.2.2生产中产生的冷却、冷凝水回收循环使用。4.1.2.3锅炉排污废水经过滤、沉淀后排放。4.1.3粉尘控制4.1.3.1产品生产配料机安装抽风过滤排气装置,降低工作现场粉尘浓度。配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经过滤除尘器过滤后达标排放。操作工做好除尘器的日常保养维护,保证除尘器完好正常使用。4.1.3.2锅炉煤炭装卸、堆放注意防止扬尘的产生,必要时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4.1.3.3焊工作业时必须佩戴劳动保护品,持面罩作业,正确执行焊接规范,控制和减少电焊烟尘排放及危害。4.1.4噪声控制4.1.4.1各种产品加工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润滑保养,及时更换和维修损坏的运转部件,减少噪音排放和振动。4.1.4.2对空压机、泵房等噪声大的设备设施采取进行消音、隔音、封闭等措施,降低噪音的排放。4.2废气、粉尘、噪声的职业危害控制4.2.1废气、粉尘、噪声的职业危害限值超过国家控制标准的要限期治理达标。不能达到标准的岗位,按《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配发相应劳动防护用品,或相应缩短活动时间和定期调换工作岗位。4.2.2职业危害岗位按《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配发相应劳动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业危害限值监测和职业病检查。4.2.3确保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废气、粉尘经排气过滤装置收集排放,保证工作现场危害限值达标。4.3安全设备处每年委托环保和卫生防疫检测部门对废气、粉尘、噪声排放进行监测和工作场所危害浓度监测,以保证排放达标和工作场所限值达标。具体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5.相关记录锅炉运行记录锅炉水质化验记录劳动保护用品发放记录职工职业病检查记录6.相关文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锅炉房管理管控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附加说明:本程序由安全设备处提出并归口。编号:HH/QEHS02–03工伤管理管控程序1目的:确定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相关计划和响应程序,以预防或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做到事先预防,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2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伤事故的管理管控。3管理管控职责:3.1“安全设备处”和各部门安全负责人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考核和第一类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3.2“劳动人事处”负责职业病的上报、协助调查、管理管控工作。4控制要求:4.1潜在工伤事故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压伤、轧伤、烫伤、摔伤、电击伤、设备运转失灵和化学品浸伤等;第二类为职业病。4.2各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管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处”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部门应确保操作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考核且合格后方可上岗,并保持持续培训。各部门必须为接触有害员工提供必要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4.3各部门应确定本部门的应急情况,并按照《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4.4第一类工伤事故管理管控:4.4.1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发生轻伤事故后,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应于8小时内向“安全设备处”报告,同时安全负责人组织生产、技术、设备、能源等相关部门以及工会组织成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进行调查。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包括死亡事故及重大特大伤亡事故),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应于1小时内向“安全设备处”报告,由“安全设备处”于4小时内报告公司,必要时还应报告公安机关、上级工会组织组成调查组,负责调查。事故报告合适的内容应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等。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的部门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索取资料,任何部门、单位、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发生事故后,部门、个人不得拖延上报时间,如若超过上报时间,将追究责任人及负责人的责任,并作为事故处理结果之一。4.4.2事故的处理:各部门在上报的同时,应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以便于进行真实、客观的事故调查。对伤亡事故的处理,包括对事故本身的处理和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必须切实作到“三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原则,事故调查完毕后,必须由“安全设备处”形成书面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单》,存入安全事故档案。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应待岗培训,并视造成的伤亡情况或经济损失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其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负责人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4.3经鉴定为工伤的员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企业不得无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合约。4.4.4工伤事故应急培训:“安全设备处”和培训部门对易多发事故过程进行培训。各部门对应急和响应中,需急救知识的培训都应向“安全设备处”提出书面报告,聘请专职人员培训。通过模拟培训,检验合适的方案的可行性,并保证不临事惊慌。4.4.5事故的统计:在工作期间对人身造成任何伤害的事故,必须逐级上报至“安全设备处”;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应建立事故台帐,应每季度进行事故统计分析,以便统计事故多发原因、地点、时间等,确保做到事故预防。4.4.6伤亡事故的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在90天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天。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4.5职业病的防治与管理管控:4.5.1职业病的预防:“劳动人事处”在招收新员工时,应对新员工进行入厂前健康查体,凡患有传染性疫病、慢性病、有残缺的人员不能招录。各部门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与该禁忌症相关的危害作业。每年由“工会”联系卫生防疫部门对作业场所内存在的有害有毒物质、粉尘、噪声等进行检测。针对检测超标的相关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应组织制订整改措施和防护措施,积极及时的进行整改。“工会”协同各部门负责人每年应组织对接触毒害、噪声、粉尘的人员进行相应相关项目的健康查体工作,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存入个人档案;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人员不得长期从事接触有害岗位,应定期申请对其进行岗位调换。4.5.2职业病的报告、处理:当员有鉴定职业病的需求时,由公司卫生室联系职业病诊断组,客观真实的填写《职业病诊断申请书》,组织提供诊断组所需资料,参加职业病会诊,积极配合诊断组专家进行诊断。在员工诊断职业病期间,不论其最终是否被确诊为职业病均享受职业病待遇。经确诊为职业病时且不宜从事原有害作业的,应在60日内将该员工调离原有害岗位,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人事处不得无故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各部门负责人应认真分析职业病发病原因,并制订预防措施。4.6监督检查:各部门应设置内部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对其内部范围进行安全巡检。“安全设备处”对各部门事故的统计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对外报表。5涉及文件:《安全管理管控程序》6相关记录:《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单》《事故登记台帐》编号:HH/QEHS02–04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1、范围适用于企业生产、生活、办公等活动、过程产生的所有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管控。2、目的有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管理管控,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并对其进行合理再利用,实现无害化、安全化、资源化和经济化。3、职责3.1行政科负责生活垃圾、办公废弃物的处理、控制管理管控,生产部负责生产造成的垃圾及废弃物的处理、控制管理管控。3.2各科室、车间负责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按规定定点交存及合理利用。4、工作程序:4.1固体废弃物的分类4.1.1具有回收再利用或可转作他用的废弃物:如废纸张,废橡胶产品下脚料、废包装袋、废包装箱,废塑料、废弃原材物料等;4.1.2不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渣、建筑垃圾等;4.1.3有毒有害废弃物:其浓度或数量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对环境具有毒性、危险性的废弃物,如废油、废油墨、废油漆、废硒鼓、废碳粉、墨盒、废灯管、废电池、废蓄电池、电焊渣、油漆渣、废切削液、化学危险品容器、含油抹布等。还有有毒有害药液等,如:废化学试剂药品、废油、废油漆、废切削液等。4.2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管控4.2.1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各科室依据“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可回收固体废弃物”二大类对所辖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收集。4.2.1.1设置“潲水桶”对食堂的剩余废弃饭菜、其他食物残渣等进行收集;4.2.1.2设置“垃圾桶”“垃圾箱”对宿舍区域、办公、生产场所等的生活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等进行收集;4.2.1.3设置废弃产品、原材物料“回收场所”,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料;4.2.2固体废弃物的储存:固体废弃物储存注意事项:①固体废弃物储存应选址合理,有防止地面水、地下水渗透的措施;②储存设施清洁完整,不得有飞扬、逸散、渗出污染地面情形发生;③固体废弃物与储存设施或容器应相容,非相容性之废弃物应分别储存。4.2.3固体废弃物的处置4.2.3.1行政科联系环卫部门,确定垃圾收集运送单位和地点,定期清理和无害化处理。4.2.3.2回收的可利用下脚料、废品、废弃物料由技术部提出再利用意见办法,进行回收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由生产部联系回收公司收购。4.2.3.3有毒有害的危险废弃物由生产部联系确定处置承包方。处置危险废弃物的承包方,必须要出示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处置废弃物的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生产部必须要和承包方签订协议/合同合约,在协议/合同合约上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该承包方按规定处置废弃物。生产部所处理的固体废弃物要在物资管理管控处登记,由物资管理管控处建立《固体废弃物登记处置台账》。4.2.4各科室、车间收集、储存和上交处理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分类记入危险废弃物处置台帐。4.2.5企管处和生产部在检查现场管理管控时要同时检查对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储存、标识、登记和处置情况,对发生的不符合事件进行处理,必要时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要求,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相关记录固体废弃物登记处置台帐6、相关文件公寓楼管理管控规定食堂管理管控制度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附加说明:本程序由行政科提出并归口。编号:HH/QEHS02–05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企业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测量和监测的活动。2.目的不断地对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活动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测量和监测,以保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控体系有效运行。3.职责3.1安全设备处是本程序的主责科室,负责组织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控运行绩效、控制特性的测量和监测活动,负责第三方监测的委托组织。3.2企管处负责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合适的方案的监视和测量,对各科室、车间的目标合适的方案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3.3各科室、车间的安全员负责对本单位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监测。4.工作程序4.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的对象4.1.1产品生产过程及相关活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目标合适的方案的实现结果;4.1.2过程活动运行准则标准的执行情况;(如设备安全保险装置安全限值、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限值等)4.1.3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有关的活动;4.1.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装置、环保和劳动安全防护设施装置、监视测量设备的完好状况。4.1.5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功能和完好;4.1.6消防设施、器具的功能和完好;4.1.7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4.1.8事件、事故、职业病的处置记录。4.2监视和测量的方法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和可测量性分别采用测量、监控和监督等方法。a)测量是指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产生影响或具有影响的活动的易于量化的关键特性进行测量的过程,如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委托外单位进行测量的相关项目。b)监控指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产生影响或具有潜在影响的活动的不易量化的关键特性采取定性检查的过程,如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法律法规遵守情况。c)监督是指对运行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及督促,如环保、安全防护设备的运行、固体废弃物控制、化学危险品等操作人员是否按程序(规定)工作。4.2.1管理管控者日常及定期的工作巡视、抽查、讲评和考核等;4.2.2安全员使用测量设备对照运行标准参数进行测量;4.2.3对目标合适的方案进行季和年度考核汇总;4.2.4委托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的特种设备、环境污染物排放等的检测;4.2.5对过程活动进行验证、评审、确认、试验及审核和一体化管理管控体系管理管控评审;4.2.6进行抽样检查和数据分析。4.3监视测量的实施4.3.1各科室、车间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合适的方案实施完成结果进行月度核算统计,每月汇总上报企管处;企管处每月对目标合适的方案进行汇总考核。统计、考核结果填写“管理管控目标考核记录”。4.3.2安全设备处每月两次对生产现场进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监视和测量,检查合适的内容按规定记入《现场检查考核记录》等;各车间安全员对现场的环保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对特种作业设备和与重要环境因素、重大风险相关的设备设施岗位的巡视检查。4.3.3安全设备处按相关标准规定周期,定期委托进行锅炉烟气排放、废水排放、厂界噪声排放及工作环境职业危害接触限值监测;每年一次。4.3.4安全设备处对特种作业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装置按规定每年组织检定一次;4.3.5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视测量设备的检定由安全设备处执行监视测量设备控制程序。4.3.6安全设备处定期组织对避雷接地、静电防护接地、电器安全保护接地及漏电保护器进行监测;定期对使用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及手持电动工具等进行检查监测;4.3.7安全设备处定期进行灭火装置器具检查,每年进行灭火装置器具功能性检查;每月进行防火检查,检查人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应在防火检查记录上签字。具体执行消防管理管控制度。4.3.8工会每年组织职工查体,对职业危害接触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检查,对女职工进行妇科病防治检查,建立职工医疗档案。4.3.9工会对事件事故处理进行监督,保证做到“三不放过”。4.4监视测量结果的处置4.4.1监视测量发现的一般不符合违章行为,由检查人开出整改通知单,责任科室进行限期整改,检查人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4.4.2对发现的重大不符合或重复经常出现的不符合,责任科室根据整改通知单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进行整改,具体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4.4.3安全设备处对监视测量的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改进的机会组织整改。4.4.4监视测量结果的处置引起的文件修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相关记录车间现场安全设备管理管控检查记录灭火器检查登记卡防火检查记录手持电动工具绝缘性检测记录整改通知单监视测量设备周期检定相关计划6.相关文件文件控制程序数据分析管理管控程序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监视测量设备控制程序附加说明:本程序由安全设备处提出并归口。编号:HH/QEHS02–06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识别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及重要危险源,以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源得到有效地控制。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管理管控体系覆盖范围内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管控。3.职责:3.1各部门a)识别和评价管理管控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b)制定一般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措施;c)管理管控范围内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3.2安全设备处a)汇总评价各部门提报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清单;b)组织制定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或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c)监督检查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情况;b)跟踪验证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的实施。4.术语和定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本文件指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要素。4.24.3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识别环境因素、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5.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5.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a)公司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要做好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b)以公司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管理管控评审后在设定第二年的目标和指标前进行;c)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工艺、设备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5.2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范围:包括公司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如:a)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及服务活动;b)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与保养;c)原材料、过程产品、成品等的包装、储存、运输、使用与处置;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管理管控、能源资源的供应与使用;d)办公与行政、后勤工作(食堂、保洁、修理等)。5.3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a)三种时态,即过去、现在、将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b)三种状态,即正常、异常、紧急情况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c)七个方面,即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噪声排放、废弃物处理、土壤污染、能源资源的利用、当地的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d)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5.4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方法:5.4.1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公司所需的原材料的供应商、工程合同合约方、废弃物处理者以及产品运输者等相关方的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因素。5.4.2评价合适的内容包括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及程度、与法规及标准的符合程度、改变环境影响的难度、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度等。5.4.3评价方法及公式是H=A*(B+C+D)*(E+F+G)(具体分值见表1)。A—使用量或排放量B—影响程度C—影响范围D—发生频率E—相关方关注程度F—法律法规符合性G—改变难度表1评价相关项目分值评价标准量化说明使用量/排放量(A)较大5超过国家/地方/公司/部门要求的使用量或排放量。如果没有标准数据,需与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相比,超过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一般3符合国家/地方/公司/部门要求的使用量或排放量,但接近上限(标准数值的60%以上含60%)如果没有标准数据,需与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相比,接近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60%以上含60%)。极少1国家/地方/公司/部门要求的使用量或排放量的60%以下。如果没有标准数据,需与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相比,接近前一年同时期的数据的60%以下。影响程度(B)严重5一般3污染后能够控制,面积小且造成的污染勉强接受,但有违法的可能性。轻微1影响范围(C)厂外区域7公司区域10米以内的范围,如影响了范围内的社区、邻居的生活或生态环境。全厂区域5公司区域以内的范围,包括对其他部门等造成影响。部门范围内3只影响本部门一定范围,包括对其他岗位的影响本岗位1只影响本岗位,不会响应其他岗位。发生频率(D)长期持续发生5环境影响始终存在。每天工作时间内发生3只要工作,就会持续或经常发生。偶尔发生1间断性、突发性、难以预测,一年内同类事件发生2次(含2次)以下。相关方(E)关注3不关注1/法规符合性(F)不符合7/符合1/改变影响难度(G)容易3/困难1指公司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无法改变其影响。5.4.4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分值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确定。a)综合评价≥99分的以及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为重要环境因素,需进行控制;b)99分>综合评价≥20分的为一般环境因素,需进行改善;c)20分以下的,可维持管理管控,但需注意。5.5环境因素管理管控及控制:5.5.下述情况可直接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a)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曾经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5.5.2各部门针对已识别的环境因素登记《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表》:a)确定为公司重要环境因素的,生产部组织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报管理管控者代表批准,必要时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责任部门实施;b)确定为一般环境因素及的,各部门制定控制措施,管理管控部评估通过后下发各部门实施。5.5.3环境因素按下面的三种方式进行管理管控,对因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暂时无法实施的,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相关计划。a)重要环境因素用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运行控制、监测等进行控制;b)对一般环境因素,根据各运行控制文件对相关环境因素进行日常监控、检查等;c)对于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化学品大量泄露等),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进行管理管控。6.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6.1识别范围识别范围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合约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6.2识别、评价需考虑的因素a)具有或可能具有安全影响的作业活动;b)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6.3评价方法6.3.1评价合适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6.3.2评价方法及公式: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具体分值见表3);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具体分值见表4);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具体分值见表5);D—风险值(具体分值见表6)。表3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说明:1.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2.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表4分数值频繁程度分数值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说明: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表5分数值产生的后果分数值产生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重伤40灾难、数人死亡3轻伤15非常严重,可能死亡1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说明:将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规定其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1与100之间。表6D值危险程度D值危险程度>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160~32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6.3.3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分值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判定。a)D值≥70分的以及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为重大危险源,需立即整改,必要时停止作业;b)20分≤D值<70分为一般危险源,需进行整改;c)20分以下的,可维持管理管控,但需注意。6.4评价、控制措施制定6.4.1各部门将识别的危险源和评价情况填写《危险源识别评价登记表》,并制定控制措施。6.4.2确定为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管控部组织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报管理管控者代表批准,必要时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责任部门实施。6.4.3确定为一般危险源的,由各部门制定其控制措施,管理管控部评估通过后下发各部门实施。7.环境因素/危险源控制措施和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的实施7.1管理管控部将审核通过的措施或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下发各责任部门。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控制管理管控应在目标指标中体现。7.2各部门组织部门所有人员学习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按要求进行控制和管理管控。7.3安全设备处进行以下工作:a)对管理管控合适的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并将验证结果报管理管控者代表审核批阅。b)每月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及整改情况需报报管理管控者代表审核批阅。c)将验证结果及检查、整改情况存档。8.环境因素/危险源的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8.1安全设备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环境因素/危险源的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8.2当新的法规颁布、新产品或新相关项目以及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过程变更等情况发生时或根据部门内部管理管控的需要,各部门应及时对新发生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报管理管控部审核评价后予以实施。9.记录、资料管理管控9.1安全设备处统一保存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的资料和记录。9.2各部门保存本部门环境/危险源识别、评价的资料和记录。10.相关文件无11.相关表格/记录《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表》《危险源识别评价登记表》编号:HH/QEHS02–07劳动防护用品控制程序1目的:根据工作性质和劳动条件,对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配备、使用管理管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生产、质量、仓储、维修、基建等工作人员所配备的劳保用品。3管理管控职责:3.1“生产部”负责确定岗位配备劳保用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使用周期的标准,并由供应处采购、质检处验收、按时发放、更换、报废及监督使用等。3.2“物资管理管控处”负责劳保用品的保管。3.3各部门做好配合工作。4工作程序:4.1劳保用品的采购4.1.1“供应处”应选择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经销单位,无检验部门核发的《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检验证书》的,一律不得购置使用,所采购的劳保用品种类应包含在生产许可证所允许的范围内。4.1.2“生产部”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保用品的配备标准,各部门统计员根据配备标准,每月3日前将本部门所需劳保用品的种类、数量报“生产部”。4.1.3“生产部”根据提报及库存情况,作出下月劳保用品采购相关计划,经分管领导审批,报供应处进行采购。4.2劳保用品的验收、保管、更换、报废4.2.1“生产部”应熟悉国家劳保用品的有关标准以及各项规定,并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获取与宣贯。4.2.2“供应处”负责保证所采购劳保用品的质量,每批供货应向供方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并对其进行保管,质检处负责采购劳保用品质量的验收。4.2.3“物资管理管控处”对于易腐蚀的劳保用品,要保证其存放的环境;“生产部”应监督劳保用品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或报废已过期的劳保用品。4.3劳保用品的发放参照《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执行。4.4劳保用品的使用:4.4.1员工必须提前十五分钟进厂,使用好各种劳动保护用品。任何个人不得无故拒绝使用劳保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适用现象,应及时反馈“生产部”给予解决。4.4.2员工生产工作中必须按规定使用劳保用品,工作服、工作帽等要穿戴整齐。4.4.3劳保用品使用前必须经过认真检查,并且各部门负责人要对员工进行劳保用品正确使用的安全教育。4.5劳保用品的管理管控:4.5.1“物资管理管控处”建立劳保用品发放台帐,记录每次发放劳保用品的日期、品名、数量。4.5.2劳动保护用品仅限于出勤员工发放,当月不出勤员工停止发放4.5.3对有易燃、易爆、烧灼介质及有静电场所作业的员工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4.5.4各使用人员应按《固体废弃物管理管控程序》处理废弃劳保用品,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对于难以降解的劳保用品,应由“仓储中心”确认并统一回收。4.5.5“生产部”负责每周至少一次检查、考核劳保用品的使用情况,并保存检查、考核记录。4.6劳保用品配备标准见《劳动用品发放标准》5涉及文件:《固体废弃物管理管控程序》6相关记录:《劳动用品发放标准》《劳保用品使用检查记录》编号:HH/QEHS02–08培训管理管控程序目的:提高员工的质量和环境、安全健康意识和相应的技能,确保员工能胜任其工作。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的培训。3管理管控职责:3.1“办公室”负责培训需求的确定,并根据需求和需要制定年度培训相关计划和临时培训相关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并验证培训效果,保存经培训合格获得的证件。3.2“办公室”负责对有关岗位的能力进行识别、确认,并制定相关计划,提供相应的培训。3.3各部门建立在“办公室”的协助下,按培训相关计划拟定培训合适的方案,组织实施培训,并根据部门需求提报部门临时培训相关计划,组织部门内部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待培训结束,将合适的方案和记录报“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的职责:a)识别本单位教育、培训需求;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编制本单位年度培训相关计划,完成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指标;b)审查培训教师资格及培训教案、教材合适的内容,审查培训教师培训讲课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培训相关计划;c)每月考核各部门的培训工作,针对培训相关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培训效果的验证对各部门的部门长和部门培训员作出奖惩。3.5“办公室”负责保存各种培训记录、验证记录及检查记录。4工作程序:4.1人员能力的确定4.1.1“办公室”负责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和影响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4.1.2“办公室”负责确定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并建立《特殊岗位人员明细》,对其进行特殊岗位的培训。4.2识别培训对象4.2.1由办公室负责记录职工的接受培训情况。4.2.2根据不同职能层次或针对特定对象进行全员培训。a)培训对象按不同层次分为:高层管理管控人员、中层管理管控人员、基层管理管控人员、班组长、重要岗位及全体员工。b)培训的特定对象主要有:新入厂职工;转岗职工;维修工;设备操作工;技术工种;特定对象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执证方可上岗。4.3培训对象所要达到的能力4.3.1办公室实行培训上岗,各职位员工必须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a)高层管理管控人员:了解质量管理管控、环保及职业安全健康的重要意义,增强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意识,清楚本人的职责;b)中层及基层管理管控人员:了解质量管理管控、环保及职业安全健康的重要意义,清楚企业目标;熟悉管理管控体系的运行;熟悉本部门与我厂各相关因素的运行和活动的控制程序;c)与各相关因素的运行和活动的操作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熟知自己的运行程序,知道自己工作中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知道自己在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的职责;d)特殊工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经验,并经培训合格取得操作上岗证;e)有强制规定需获取国家认可的证件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必须经有关国家职能机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如司机、司炉工、锅炉维修工、吊车工、电工等;f)根据公司规定,以下岗位人员需经外部一定资格机构培训合格后,方可被聘任上岗,包括:标准化人员,咨询、认证、审核人员等;g)全体员工:了解质量管理管控、环保及职业安全健康的重要意义,了解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技能;知道我公司的各相关因素;理解我公司的方针、目标、指标。4.3.2经培训的关键岗位员工,不得随意调离原岗位,如因工作必需,其调动应征求“办公室”的意见,并报“办公室”接受相应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4.4确定培训需求:“办公室”根据宏观发展战略,分析对人力资源类别、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识别为保证实现正常运作和发展战略的组织培训需求。每年度12月份“办公室”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和员工自然状况提出本部门培训需求,也可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以及人事记录分析提出对个别员工的培训要求,各岗位员工也可结合本职岗位需要提出培训申请。“办公室”根据经营运行的信息反馈组织对相关工序进行缺陷分析,以发现培训需求。4.5培训相关计划的制定:各部门可根据其职能确定年度培训需求,经分管领导批准后,报“办公室”审查、登记。“办公室”根据本单位确定的培训需求以及平衡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将被批准的部门培训需求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培训相关计划,并提报集团职教中心备案。4.6培训相关计划的执行4.6.1月度相关计划及追加相关计划:“办公室”根据本单位年度培训相关计划和当月工作需求,制定月度临时培训相关计划。当有以下情况发生时,可追加临时培训相关计划:a)为配合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新入厂职工或职工转岗。4.6.2外出培训应提出申请,经“办公室”批准后方可申请用款、报销费用。4.6.3培训方式:a)集中授课:由培训负责人或培训教师集中培训对象对某一专业或专题的讲课;b)岗位学习:一般适用于工艺、设备操作、安全消防、应急、产品维修等培训;c)师傅带徒弟:适应于特定工种。培训效果由师傅总结和外部人员评审两重确认;d)派出学习:派出有较高专业水平,最好同时具有讲课经验的人员外出学习。学习完毕应取得一定资格,回公司后能胜任培训教师;e)外出参观、考察:到优秀企业参观、考察,参观、考察人员应写参观心得或考察报告;f)有利于培训的其他培训形式。4.6.4培训师资要求:a)外聘培训老师需具有一定机构的认可证书,并经“办公室”确认;b)内部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人员,必须具备培训教师资格;4.7培训记录和效果验证4.7.1厂级培训:由培训组织部门做好培训记录,并及时将记录报“办公室”,由“办公室”保存记录,记录格式采用《培训记录》。4.7.2部门级培训:由实施部门自行验证培训效果,并保存培训记录。《培训记录》由“办公室”长期保存,部门培训员应在培训实施前编制培训合适的方案,培训后及时填写培训记录。4.7.3培训效果验证的方法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现场操作、一般提问、培训效果评审;如为观念性培训可不进行考试验证。考核成绩、验证结论应同培训记录一同保存。“办公室”根据培训考核情况进行抽查验证。经培训合格应获得的证件由“办公室”发放,外出培训获得的证件应在“办公室”登记。4.8培训相关计划实施考核“办公室”对培训相关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监督、督促、检查、考核,每月对各部门的培训开展情况、培训需求满足情况、培训相关计划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考核,保存检查记录。涉及文件:《记录控制程序》相关记录:《年度培训相关计划》《培训记录》编号:HH/QEHS02–09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控制程序目的:为了调查、分析事故、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及潜在根源,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预防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管控体系运行中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发生和重复发生。适用范围:适用于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管控体系运行中事故、事件和不符合的报告、调查与处理。3管理管控职责:3.1“安全设备处”负责日常运做过程中安全健康事故、事件的报告,调查分析、处理和事故、事件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验证;负责日常安全检查中不符合的管理管控。3.2“企管处”负责日常运做过程中环境事故、事件的报告、调查分析和处理。3.3事故、事件责任部门负责协助事故、事件、不符合的调查和记录。3.4“企管处”负责内外审提出不符合项的管理管控及管理管控评审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4工作程序:4.1“四不放过”:即事故发生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处理不放过;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4.2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4.3事故报告:4.3.1安全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报告“安全设备处”,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现场,组织抢救和自救。4.3.2“安全设备处”在接到报告后,要做好记录。重伤事故、伤亡事故,由“安全设备处”按规定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4.3.3环境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组织补救,并直接报告“企管处”,“企管处”在接到报告后,要做好记录,并组织有效处理。4.3.4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时各级人员应立即按照《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开展抢救工作,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3.5发生火灾事故,现场负责人或现场人员在组织救火的同时,应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向交通事故管理管控部门报警,同时向医院、急救中心及“安全设备处”报告。各部门应明确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4.3.6事故报告合适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单位)、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4.4事故调查:4.4.1轻伤事故由安全设备处组织工会等相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出具轻伤事故调查报告,3日内报分管领导批复。4.4.2重伤事故由“安全设备处”组织工会等有关部门或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事故调查,在事故发生5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总经理批复。4.4.3重伤以上事故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安全设备处”予以协助。4.4.4“安全设备处”组成事故调查组的职责:a)查明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b)确定事故责任者;c)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纠正预防措施的建议;d)写出事故调查报告。4.4.5事故责任部门必须为事故调查提供方便,不得干涉事故调查的正常工作。4.4.6“安全设备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或纠正/预防措施,由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安全设备处”和“企管处”。4.4.7事故处理应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防止类似事故发生。4.5工伤、职业病患者的处理:4.5.1工伤、职业病的确认,按国家规定执行。工伤、职业病职工享受的待遇,按《青岛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管控办法》执行。4.5.2“劳动人事处”根据禁忌的要求,对工伤、职业病患者安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办理相关手续。4.5.3工会有权监督检查工伤、患职业病职工的有关待遇落实情况,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4.6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涉及文件:《文件管理管控程序》《记录控制程序》《体系审核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6相关记录:《信息传递单》《信息处理台帐》《纠正(预防)措施记录》编号:HH/QEHS02–10相关方管理管控程序1目的: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增进相关方的质量、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意识,保证相关方在我企业发生业务来往时的人身财产安全。2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关方(包括供应商、承包商、合作方、员工、顾客、来访者和社区邻居等)行为的管理管控。3管理管控职责:3.1各部门应对对口相关方施加影响,通报我企业管理管控体系的有关要求,加强同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对相关方在我企业的活动进行评价并控制。3.2“行政科”负责对相关方人员进厂登记、明示企业的有关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要求,并负责对相关方人员的出厂检查。3.3“办公室”负责外来参观、访问人员的联系、接待、服务等工作,负责对外来访谈、参观人员的施加安全和环境影响并控制。负责对建筑承包商、施工方等的安全和环境影响和控制。3.4“供应处”和“生产部(外协)”负责调查供方的安全和环境意识、质保能力和管理管控现状,并对其进行影响和控制。3.4“安全设备处”负责对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方的安全和环境影响和控制。3.5“经营办”负责对运输承包方的安全和环境影响和控制。3.6其他各部门负责相应业务范围内相关方的安全环境影响和控制。4工作程序:4.1“行政科”对相关方的影响和控制:相关方出入我企业时,保安人员应进行认真检查,做到入厂登记,明示企业有关要求,对相关方在我企业公共场所、厂房周围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事件。4.2“办公室”对参观、访问者的影响和控制:4.2.1“办公室”应了解来访人员情况,根据来宾级别、主要活动日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安全受训情况等制订接待合适的方案,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准备,特别是安全防护准备,保证各项活动顺利进行。4.2.2“办公室”应安排接待人员,向来访者告知有关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注意事项。根据主管领导安排及来访者的意见安排现场参观路线。生产现场设立安全参观通道,现场参观期间应保持通道畅通,由接待人员带领,沿线参观。避免来访者进入生产作业区以及存在危险隐患的区域,以确保来访者的人身财产安全。4.3“供应处”对供方的安全管理管控:见《采购管理管控程序》4.4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管控(基建处负责建筑商的管理管控,安全设备处负责外来设备安装、维修商的管理管控):4.4.1“基建处和安全设备处”在选择承包商时应对其安全管理管控方面资质进行认可,对于在我企业现场工作的承包商、施工方,应向其通报我企业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的有关要求。4.4.2施工人员在进厂作业之前,必须经过正式安全、消防培训或由“基建处或安全设备处”组织临时安全、消防培训,合格后方能进行作业。4.4.3施工人员在厂区内需明火作业时,必须到公司相关部门办理动火证。土建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带。如发现没按此规定执行的人员,视其情节给予50~100元罚款。4.4.4施工人员必须在指定工作区域内作业。4.4.5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必须文明、安全操作,不得干扰我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如违反规定,视其情节给予50~100元罚款。4.4.6在施工过程中,“基建处或安全设备处”应每天检查一次施工现场,检查的合适的内容包括: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建筑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应符合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要求;建筑、生活垃圾不得随地乱扔,不污染现场;不得有浪费水、电、建材等能源资源的行为。4.5“经营办”对运输承包商的安全管理管控:在选择运输承包商时应对其资质进行认可,向其告知我企业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的有关要求。承包商的车辆、司机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4.6“安全设备处”对设备维修、安装、调试的外来人员的安全管理管控:4.6.1“安全设备处”在选择维修、安装、调试的承包方时应对其安全管理管控方面的资质进行认可,向其通报我企业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的有关要求。4.6.2设备承包方提供的设备、备件需符合安全/环保技术方面要求,其在维修、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应遵守我企业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要求。不得有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现象;不得有浪费能源资源现象;不得有危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行为;不得有污染环境的行为。4.6.3承包方在安装、调试和维修设备过程中,“安全设备处”应安排人员实时监控。如存在危险作业,应按《危险作业许可管理管控程序》执行。4.7相关方车辆的管理管控:使用车辆的部门和入厂车辆的业务对口部门对与其发生业务的所有相关方应告知我企业安全和环境管理管控的相关要求。入厂相关方的车辆由“行政科”对其实施管理管控和施加影响。4.8协商、交流与问题处理:各主管部门应积极保持与对口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对其意见、建议进行处理和答复。对相关方的活动和服务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对违反我企业有关要求的进行经济处罚,严重的应终止合同合约。4.9监督检查:由各业务对口部门对相关方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5涉及文件:《安全管理管控程序》6相关记录:参观及入厂人员登记记录、对相关方的检查记录。编号:HH/QEHS02–11内、外部信息沟通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规范信息沟通,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管理管控。3职责3.1各部、科、职能管理管控部门负责相应业务范围内的信息沟通。3.2办公室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及内部员工反映问题的处理反馈工作。4工作程序4.1总则4.1.1信息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口头或书面文件,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通讯及宣传工具(品)。4.1.2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4.1.3信息合适的内容应准确可靠。4.1.4各部门内审员负责信息记录。4.2内部信息沟通4.2.1内部信息包括以下合适的内容:a、公司的方针、管理管控体系运行情况由ISO小组或企管处负责及时传达到公司的各部门及员工,相关方需要索取方针时,公司应满足其要求。b、管理管控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信息由其产生单位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并记录其合适的内容和处理结果。c、获取和更新法律及其他要求要及时地传递到相关部门。4.2.2内部信息沟通的实施a、方针以板报、宣传栏为宣传工具公诸于众。b、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由产生单位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要求答复的必须在三日之内予以答复。c、紧急状态下的信息按《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规定进行信息沟通。d、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单位必须在整改过程中将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e、传递接收方必须做好记录。4.3外部信息4.3.1外部信息主要包括:a、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应呈报公司相关领导后做出相关处理。b、外部检查、参观、访问由办公室接待安排,并将结果报管理管控者代表。c、公司的其他部门若收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时,如质量、环境、资源、能源、消防等方面法规,应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d、相关方的信息(包括:顾客、供方、安全部门、社区居民、顾客抱怨等),由各部门分别接收。e、发生事故按《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程序》规定逐级上报。4.3.2外部信息处理对外部相关方提出的有关意见或申诉,接收部门应会同相关的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报主管领导批准,形成处理决定后三日内答复。信息提供者要求答复时,应在二天内给予答复,并作好记录。5引用文件5.1《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5.2《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控制程序》6记录6.1《信息沟通记录表》编号:HH/QEHS02–12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1.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在企业范围内有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火灾爆炸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紧急情况的处理。2.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并确保一旦发生能做出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特制定本程序。3.职责3.1总经理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由总经理负责本程序资源配备的审批。3.2管理管控者代表负责在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下本程序的指挥。3.3安全设备处3.3.1负责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对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进行处理,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持续有效,并对事故发生后的纠正措施进行验证。3.3.2各车间、科室负责制定所辖工作区域内潜在的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协助安全设备处进行处理,负责制定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并督促实施。4.工作程序4.1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意外事件和潜在的紧急情况:(1)锅炉、压力容器爆炸;(2)火灾;(3)触电、机械伤害事故;(4)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4.2应急准备4.2.1企业事故应急与响应的领导工作由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承担。各车间事故应急与响应的领导工作由其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承担。4.2.2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各车间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包括有消防科室、定点医院以及相关科室、管理管控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的联络表,并与消防科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控局等保持联系,以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4.2.3企业组建抢险小组,由安全设备处对抢险小组进行应急培训,每年进行一次抢险演习,并对培训和演习情况进行记录。4.2.4各车间配备充足的应急设备器材。例如:灭火器材等。由安全设备处定期对应急设备器材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持续有效。4.2.5具有潜在意外和重大危害的车间、科室在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和对环境因素识别后,依据以下要求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明确发生潜在事故的物质和场所;(2)分析可能发生潜在事故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3)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4)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应配备的器材;(5)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对策及信息传递。4.2.6预案应明确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在有效时限内完成。预案编制后,由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领导审批。4.3安全事故的处置4.3.1事故的报告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部门应立即用最快的传递手段,将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情况上报安全设备处。安全设备处向安全管理管控委员会和上级政府部门汇报。4.3.2事故的处理事故发生车间应立即抢救伤员、排除险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并做好标识,保护好现场。4.3.3事故的调查安全设备处组成事故调查组,工会参加,由事故发生车间配合,开展调查。4.3.4事故的备案调查组应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性质、损失、责任、处理意见、纠正和预防措施撰写成调查报告后备案,并上报安全生产委员会。4.4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4.4.1人员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无论何种原因,发生人身触电,在场人员需立即切断相关电源,避免严重人身伤害或伤亡事故的发生;并对因部分断电引起的生产过程采取应急措施,避免连带事故的发生。4.4.2火灾、爆炸及由此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1)起火与报警:发生火灾的事故车间,要迅速组织抢险小组的人员立即断开生产现场、库房所有电源(包括动力电源和照明电源),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扑灭初起火灾,控制火情,防止失火的恶性事故发生;如火情失控,应立即拨打“119",说清火灾地点、火势大小、着火物资等情况,同时注意保护并抢救企业重要财产。报警后立即派人迎候消防车。(2)灭火:抢险小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