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②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1.(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前三句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该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B.“宝带”两句使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C.“秦关”六句实写友人北上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山河依旧。D.下阕最后三句意思是:我的相思之情只能靠折的梅花来表达。表现作者对友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E.下阕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冰河月冻”,这阴冷景象与上阕热烈欢快形成鲜明的对照。2.(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学家克罗齐曾言:“要想评价但丁,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水准。”可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不进厨房的人,也能辨别厨子的好坏。”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数据说明]:(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材料三: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古时军事防御,通常建有烽火台。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B.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D.民国期间,电报盛行,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事得到张父同意后,张兆和二姐给沈从文发电报“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尼尔·波兹曼认为语言媒介原始而不可或缺,但也有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和语言不同的独特话语符号。B.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C.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D.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5.“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余干古县城①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②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③,朝来暮去弋阳④溪。(注)①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途经战乱后的余干古县城时所作。②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③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④弋阳:县名,在江西省东北部。(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扣题,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见到的一片荒凉之景。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对比中追思,顿生漂泊异乡之慨。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极富层次感。D.诗人笔下所绘“落日”景象,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本诗尾联是“以景结情”的名句,简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6、按要求填空。(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2)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__________)《扬州慢》)(3)《登金陵凤凰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设至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取消颁发。瑞典文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原委员会中的18位院士将有7人被替换,新的委员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瑞典文学院对于度过信任危机以及重树公信力的决心。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但瑞典文学院对该奖项授予人的选择却常招致强烈的批评。许多获奖的作家都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仍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该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政治奖项——一个文学伪装的和平奖”,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截至2016年,113名获奖者中有16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该学院经常被指责偏向于欧洲,特别是瑞典的作家。有人指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而且往往盖过其他奖项,但它“不是衡量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摘编自《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同时评选出两位得主》)材料二: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这5名专家在评选过程中都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文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这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材料三: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结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材料四:我们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许多获奖的作家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都被广泛阅读和研究。B.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C.从获奖结果中,我们要看到差距。这样对营造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利的。D.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说:中国定会获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文学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文学伪装的政治奖项。’B.承认诺贝尔奖权威性,但不应将其看成是衡量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标准。C.由于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中国作家残雪令国人感到欣喜。D.获奖者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3.请结合材料观点,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谈一谈对诺贝尔奖的看法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9、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士君子处世,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其所养可知也。所养既厚则所言者必劲正清峭而无轻懦衰惫之气前哲之士以文词鸣者此也。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之知言,自其所养之充也。韩子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韩子所学,一独以孟子之传得其宗者,盖谓是也。(节选自曾噩《<芦川归来集>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2.《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3.在作者看来,“所养”深厚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B.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C.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D.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贞观”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中央六部尚书之首。D.赠,又叫“追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周早年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家庭贫穷拮据;补任州助教时,多次受到刺史责备;客居汴州时,遭到县令羞辱。B.马周才华出众。曾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让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所陈奏章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D.马周深得皇帝宠信。马周患病期间皇帝亲自探望,寻找地方为他修建宅第,让御厨为他备饭,让御医前去看护,还亲自为他调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2)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_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夜晩,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参考答案1、1.2.CD【小题2】【小题2】①表达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通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从“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等处都能看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含蓄表达对友人仕元的不满。从词作上片最后三句可以看出,词人担心友人到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记友人,忘怀故国。③词作“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解析】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实写友人北上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错,“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意思是“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章”,由“想”可知,这应该是想象,也就是虚写。D项,“我的相思之情只能靠折的梅花来表达”错,“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意思是“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可见应该是“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故选CD。【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由标题可知,“送陈君衡被召”,“送”说明这是送别诗,故可以从送别诗情感的角度作答。由注释“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和上片最后三句“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以及“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可知则隐含对陈氏屈仕元朝的不满;下阕开头三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就送别意替对方设想那边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结尾三句“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写对君衡的怀念。此词对君衡“被召”的态度肯昧隐晦,既有关切,又有婉讽,表现了前朝文人的复杂心态。【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篇,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意思是说: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2、例文妄评似苍狗,深知如长风评价,某种程度上看,近乎一种本能。事实上这个习惯自原始时期就已开始培养了,在对周边环境和人判断力方面强大者,活下去的几率较他人高。是故千百年来人们难以革除妄评之弊端,但同时发展了深刻的评价体系。这些话也许会令你疑惑,那么在生活中是评孰与不评?私以为,在尊重他人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有资格以一定经验与全面认识为基础进行评价,即客观和辩证地评价。何谓客观和辩证?其作用又何在?我之所以愿言“妄评似苍狗”便是出于不全面、不客观之评价的食之索然和虚妄可笑。而客观与辩证地看待人、事、物无疑是一种较之前者高级且有意义得多的态度。它不是教我们左右逢源、两头迎合,也不要求我们无所不知、十项全能,而仅仅是希望我们在开口或动笔评价之前可以对欲加之评价的这一事物构筑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体系,有足够的自信和判断水平。“深知如长风”啊,哪怕只是评价,有时或许比本体更动人呢,美评亦可譬如暗室一灯、荒野微风,甚至亮过光明本身。纵观历史长河,不尽文人墨客留下书卷与评说。王恭和王忱本是知己却遭人离间,在他们分道扬镳后的某个春日,被人誉为“濯濯似新月柳”的王恭忽然想起多年前的知交,喟然抚柳而叹曰:“王大故自濯濯!”人称我“濯濯”,而我忆起你也不过这二字,其中寄予多少思念与认可不必多言;王国维作为清末国学大家,最喜子收集诗词后添笔,赞美或批评,赞美不遗余力,批评不留情面,这是建立在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极高文学鉴赏水平之上的,故受到大众认可推崇;木心先生在《遗狂篇》中想象了一场魏晋雅集,醉到恰好便对当世众风骨发出叹问并如偿所愿地得到了名士对名士的美评,实在痛快令人抚掌。所以谨记,毋以妄评加人,亦毋以自托无能唯唯诺诺不敢开口。若对于他人恶毒片面之评可以泰然处之,“把诅咒变成葡萄园”,也定可以在欲评价他人之时省及自身,从容开口。愿你我在这风情万般之天下,不以风评恶语伤人,而以深知卓见利人。深知如长风,拂世人之心、传百代之智。【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根据“感悟和思考”这一要求,判断这是一则“就事联想”的材料,必须跳出材料,抓住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来立论。关键词:评价、辨别、但丁、厨子、不进厨房的人。评价、辨别——认识事物。但丁、厨子——借代有专业素养之人。进厨房的人——借代无专业素养之人。材料中的A和B。A——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B——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由此判断,这是一则对立型的材料作文。【立意】虽然很多时候,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但专业素养有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本质,所以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分论点1:登高才能望远,专业素养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分论点2:直觉和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分论点3:用直觉、经验甚至工具代替专业素养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不进厨房的人比较的是厨子与厨子,而进厨房的人比较的是厨子与自己。虽然很多时候,认识事物需要专业素养,但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认识事物无需专业素养。分论点1:生有涯而学无涯;分论点2:利用外力,借助工具,同样能够解决问题。但丁、厨子——理论。不进厨房的人——实践。近少直观,远难入微。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结构】题目切题《妄评似苍狗,深知如长风》,第一段围绕评价来叙述,“私以为,在尊重他人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有资格以一定经验与全面认识为基础进行评价,即客观和辩证地评价”。第二段提出问题“何谓客观和辩证?其作用又何在”;第三段历史上的评说故事,“纵观历史长河,不尽文人墨客留下书卷与评说”;第四段告诫,“所以谨记,毋以妄评加人,亦毋以自托无能唯唯诺诺不敢开口”。最后一段强调“深知如长风,拂世人之心、传百代之智”。语言有深度,说理有层次。【素材】1.物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所以贫困到街边乞丐,高贵到富裕人家,对食物乃至建筑的美丑,好坏,都有评判与欣赏的能力,因为物质能满足人们的本能的需要。物质是基础的,它易被人感知与理解,但其评判的水平则又受精神的影响,比如品位高,阅历广的人在品味一道美食时,可以从其口感、色泽、气味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评介,而乞丐只能说它好吃或者难吃,这就是精神境界不同产生评判的差异。2.精神是人人具有的,它是代表人类意识的标志,但它的层次高低则受其周边环境,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一首钢琴曲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深意,在不同人的耳中所呈现出的信息不同,有人耳中只会呈现出动听的旋律与音节,听到它的曲调优美,令人放松舒适,但有的人脑海中却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甚至一场生动的电影,让他如痴如醉,这就是精神世界的不同,而对一些美的东西理解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物质的层面上说是天壤之别的,美学的东西只能靠感知美的境界去挖掘,所以当你想评介但丁时,就要使自己达到但丁的文学水准,否则,你不但无法评价他,而且不能明白他的作品到底说明了什么,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似古时的地痞流氓读秀才的诗文不得其解大骂“狗屁不通”般,令人哭笑不得。3.但物质又是决定意识的,想要提升自己的意识水平少不得要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儒人雅士,基本都处在富贵之家,因为只能当你解决温饱这种生存问题时,才能想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像盖房子这种工作普通人就能完成,但想要盖出有气质,与众不同的房子则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来进行建造,这种意识的提升也仅作用于物质提升,提高了房屋的价值,所以物质和精神的评判标准不同。【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3、1.D2.D3.C【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可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1.B2.A3.D4.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③界定重要概念。④注重数据分析。⑤表述客观。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答案一:同意。①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②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③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答案二:不认同。①传统的媒介素养尚未完全普及,仍有存在的价值。②新的传播技术降低传播者门槛,媒介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③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使得新媒介使用者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持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一中说“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材料一的观点是“除了语言之外,其他文化也可以传递信息”。A项,“烽火”在战争中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B项,这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提到哪种事物作为文化传递了信息,不能作为论据;C项,“甲骨文”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D项,“电报”也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B项,“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原文是“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为了研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C项,“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错,原文是“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他们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而不是“原因”。D项,“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原文是“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4%。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见没有“自媒体比市场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故选A。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恰恰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故选D。4.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以及“数据说明”部分。根据“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可概括出“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根据“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可概括出“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根据“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前者偏市场化运营”,可概括出“界定重要概念”;根据“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4%。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可概括出“注重数据分析”;根据“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等语言可概括出“表述客观”;根据“数据说明”部分的“一”“二”“三”可以概括出“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问,“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如果认同这一说法,可从材料三中找根据。如“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再比如“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还有“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如果不认同这一说法,就要说明传统的媒介素养的价值还存在,可从当前信息多而乱,仍然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5、(1)B(2)古城早已荒凉此时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诗人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寓了丰富而又深沈的思想情感:①抒发了对古城由盛而衰的历史慨叹。②表达了对唐王朝国势衰微的深深优虑。③寄寓了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无比感慨。④流露出对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的含蓄嘲讽。【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顿生漂泊异乡之慨”分析错误,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顿生物是人非之慨。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的作答关键抓住“陵谷变”,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情感。由”飞鸟不知陵谷变”可知,诗歌尾联中引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讽刺周幽王昏庸无度的陵谷之变的例子,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批判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写了飞鸟不知道世事变化、古城变迁,将飞鸟比作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并且将人与飞鸟进行对比,飞鸟本无情,不知世事变迁,但人是有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并思考这种变迁的原因。此外,尾联描绘了古城荒芜,唯有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的荒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悲怆的心境和对历史深深的感慨之情。【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诗歌赏析: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纵豆蔻词工姜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考查情境默写和直接默写两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授”“蔻”“夔”“蔽”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文学常识题需要学生识记、积累,根据朝代、流派等有条理地学习。《扬州慢》是课本上的诗歌,作者姜夔,难度较小,需要学生注意不要写错别字。7、1.C2.C3.肯定:①从获奖结果中看,中国在不少领域仍有差距,看到差距有利于营造更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技取得更大进步。②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③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淡定:①有些奖项的评委抱有政治偏见,诺贝尔奖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②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或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的时滞效应。我国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③要客观地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保持平常心,“这只是一个奖”。【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都被广泛阅读和研究”理解有误,原文“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仍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可知,不是“都被……”而是“仍有被……”;B项,概括有误,由材料二开头“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可知,“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不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D项,“中国定会获奖”说法绝对,由材料三原文“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知,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中国定会获奖”。故选C。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C项,首先选项中“赔率预测榜”和原文中“预测赔率榜”不是同一个意思,另外,原文中“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说的是“中国作家残雪”“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并没有体现出“令国人感到欣喜”,“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作者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得出的结论。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观点,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谈一谈对诺贝尔奖的看法”,“肯定”就是对诺贝尔奖的积极面的影响方面,“淡定”指的是对诺贝尔奖的获奖与否的淡然心态方面;然后到材料中找到有关对诺贝尔奖的看法的句子,从肯定或淡定两个方面进行区别;最后按要求整合归类,分点作答。因题干要求“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考生在答题时只谈一个角度就可以了。肯定角度:材料三中“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结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材料四中“我们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然后进行概括,分点作答。淡定角度:材料一中“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材料三中“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材料四中“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这只是一个奖”。然后进行概括,分点作答。【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步骤:(1)定位筛选。首先,审好题干,勾画出关键句,锁定有效的答题区间,要准而全;其次,对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后,选择适当的角度作答,按照题干要求,使“问”与“答”有直接的关联性。(2)提炼整合。根据分值,分点作答。可采用直摘法(直接摘出原文中的重点句子作为要点)或跳摘法(找到概括要点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将这些要素进行总结)稍作整合即可。注意:考生在对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摘抄时要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又切合要求的答案,避免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8、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错误,依据最后一段“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可知,应该是按照《左传》的叙事,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误,依据第九段“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原文没有用正反论证。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中的“调解”表述不当,依据第八段“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可知,应当是“缓冲”;C项,“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有误,依据第九段“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这里只说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没说“《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故C项于文无据;D项“《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错误,依据第九段“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和“《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的表述以偏概全,与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