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白族扎染历史悠久,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白族扎染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06年云南白族扎染技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白族扎染多次被评为云南省乃至中国优秀工艺品,并作为特色旅游品远销海外。(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200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材料二: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染色。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有一千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著名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令机械印染工艺难以望其项背。(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三:白族扎染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扎染都不可能雷同,都是一件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艺术珍品。白族扎染的布料自古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撷、制作、浸染、漂晾都是白族独有的制作法。因此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又一个靓丽窗口。就此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白族扎染的底版全是靛蓝色,先民们选择这种色彩,决非偶然。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平和,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平和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蓝色成了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也决非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以蓝白二色为主调的扎染艺术构成了宁静、平和、宽容的世界,营造出古朴的意蕴,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美感。(夏丽丽《扎染艺术的人文精神与设计传承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1.下列对材料中“扎染”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扎染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使白族扎染技艺享誉海内外。B.扎染的主要布料是农村妇女自织的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最主要的染料来源是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C.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扎花是为了防染,故扎染的艺术性和价值主要取决于浸染这道工序。D.扎染的扎花手艺和浸染流程都是白族独有的工艺,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因此最能体现白族的民族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白族扎染的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B.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在浸染时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C.“卷上绞”是扎染的著名技法,它最令人叹为观止之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出现相同的花。D.全用靛蓝色为底版,在蓝底上染出白色的花式、花样、图案、图样,这正是白族扎染独有的特色,也是具有白族价值的独特商品。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白族的另外两个民族特色。。①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善于创造;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反叛“意”“态”,书画家就不会去追寻其他审美元素,“南北之论”就无从产生。B.用笔“空灵”,是使绘画走出媚妍的误区,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气贯势满魅力的重要途径。C.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淡远空灵之境,或走向拙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D.董其昌和阮元所提出的路线图不同,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二是个人阅历不同。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村料一: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的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委罗内塞(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孰优孰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的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摘自《吴冠中全集IX》,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第64页笔墨等于零材料二:是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索”的口号,我不能接受这一说法。我一直很欣赏吴先生的油画,我认为其油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笔墨”,吴先生把他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融会中国笔墨的心得直接用到纵墨画时,对线条的意识更自觉了,绕条在他的画上到处飞舞的确给人以新鲜的刺激。中国画的识别与评价体系是每个中国画的人无可回避的文化处境,只要是中国画,人们就会把其作品的笔墨纳入这个体系说三道四,人们看一幅中国画,绝对不会止于把线条仅仅看作造型手段,他们会完全独立地去品味线条的“笔性”。也就是黄宾虹所说的,他们从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可能比从题材,形象甚至意境中得到的更过瘾,这就是中国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由。也是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的原因,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我们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仍然对中国画没有失去识别能力和评价标准,这条底线之上的天地宽得足以让孙悟空翻好几个跟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的主体,因而评画也必然涉及笔墨。B.如果完全独立地去品味线条的“笔性,那么从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就会比从题材、形象甚至意境中得到更过瘾。C.吴冠中认为,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被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所奴役。D.张仃认为笔墨这条底线之上的天地宽得足以让孙悟空翻好几个跟斗,这表明守住的这条底线同样具有在绘画世界自由驰聘的艺术天地。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吴冠中看来,笔墨成为评价作品优秀的标准是舍本遂末,喧宾夺主。B.吴冠中把在油画风味风景写生中融会中国笔墨的心得直接用到水墨画中,对此张仃是欣赏的。C.委罗内塞说可以“用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这是一种孤立地评论笔墨的论调。D.体现米芾和倪云林风格的“湿漉漉的点”及”细瘦俏茂的线“是其他线条无法代替的。3.关于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两段选文的观点不尽相同,请概括吴冠中持论的依据。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贽,字仲仪,开封襄邑人。乾德中,举进士,中首荐。太平兴国初,擢为著作佐郎,俄兼皇子侍讲,赐绯鱼。太宗至东宫,出《戒子篇》命贽注解,且令委曲讲说,以喻诸王。五年,复与程羽、侯陟、宋白同知贡举。置京朝官差遣院,凡将命出入、受代归阙官,悉考校劳绩,铨量才品,命贽领之。七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曹彬为弭徳超所诬,贽极言救解,深为宰相赵普所重。尝因论事奏曰:“臣受不次之遇,誓以愚直上报。太宗曰:“愚直何益于事?”贽言:“虽然犹胜奸邪。”无何,以入对宿醒未解,左迁知荆南府。府俗尚淫祀,属久旱,盛陈祷雨之具。始至,命悉撤去,投之江,不数日大雨。就加左谏议大夫,入为盐铁使。时诸路积逋欠犯人,虽死犹系其子孙。贽条陈其事,多所蠲贷。真宗即位,拜刑部,出知天雄军。翌日,贽入对,恳辞。上曰:“全魏之地,所寄尤重,卿宜亟去。”知河南府,归朝,献诗自陈,进秩吏部。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且愍其已老,特拜工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作诗赐之。东封,迁礼部尚书。太宗在晋邸时,凡制篇咏,多令属和。真宗尝访其赐本,贽集为四卷以献,诏奖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七十六。上以旧学之故,特亲临哭之,赠左仆射,谥文懿。贽属文敏速而不雕刻,性温和,颇能延誉时隽。宋白以文学沉下位,贽荐引之,遂同掌诰命。赵昌言儿时,一见器之,及掌贡部,以为奏名之首,后卒贵显。(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五·郭贽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B.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C.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D.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绯鱼,指朝官服饰,唐宋三品以上为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B.吏部,古代“六部”官署之一,吏部管科举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C.东封,指东岳泰山封禅,表示帝王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护佑之功表答谢。D.左仆射,古代官名,分左仆射和右仆射,唐宋为宰相之职,文中是赠官,为虚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贽进士出身,善于讲授。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后被提拔为著作佐郎,不久兼皇子侍讲,太宗要求他注解并详细讲说《戒子篇》,以教导王子们。B.郭贽仗义执言,反对淫祀。他极力上言解救被弭德超诬陷的曹彬,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上任荆南府就撤去官府设立的求雨器具,将其投入江里。C.郭贽文思敏捷,深受器重。太宗在晋王府时,凡写作诗文,大多命他和作,后来这些和作的诗文被郭贽编为四卷进呈太宗,太宗下诏以奖赏。D.郭贽善于识人,举荐贤能。他推举引进博学能文而居于低下职位的宋白,最后共同掌管诰命;他器重举荐赵昌言,后来赵昌言终于高贵显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将命出入、受代归阙官,悉考校劳绩,铨量才品,命贽领之。(2)时诸路积逋欠犯人,虽死犹系其子孙。贽条陈其事,多所蠲贷。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2)浮槎(chá):水中浮木。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B.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4)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5)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6)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8、微写作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5年,年仅29岁的王传福在中国深圳创立了比亚迪,他说:“青年人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勇于创业”2006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领导层表示,一个企业刚起步慢一点不怕,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成长会越来越快。2017年,比亚迪电动大巴车因产品技术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获准进入英国市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4.B5.D3.①崇尚自然,喜爱蓝白二色,尤其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②具有宁静平和的心理素质,追求宁静、平和、宽容的生活世界。【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扎染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与“白族扎染技艺享誉海内外”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原文是“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染色。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扎染的艺术性和价值主要取决于扎花这道工序;D项,“最能体现白族的民族性”表述错误,原文是“白族扎染的布料自古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撷、制作、浸染、漂晾都是白族独有的制作法。因此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故选B。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白色的花式,花样、图案、图样”不是染出来的,而是扎花工艺造成的,原文是“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令机械印染工艺难以望其项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平和,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平和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方法:4.梳理层次明要点。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5.审清要求细作答。单选题一般是梳理结构或句意理解,要看清题干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多选题一般是内容概括或观点分析与评价,要注意把非连续文本的相关内容关联起来一一进行比对;概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要求,把握概括的对象、数量、范围等要求,然后筛选有效信息进行优化组合。概括的基本方法有摘句法、连词法、归并法。无论哪种方法,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词句或数据作答。组合后的答案一定要用序号标出,且分点对齐。2、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唐代书画界出现了……”错误,时间错误。原文是:“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B项,以偏概全。根据文意可知,董其昌只是就绘画而言提出“南北之论”,但“没有在地域上给予绘画强加分类”;阮元则是就书法而言提出“南北之论”的。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当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故选D。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无中生有。选文没有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只分析了书画“南北之论”同途殊归的原因,并无“对当下创作的忠告”。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说法过于绝对。艺术发展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没有对“意”“态”的反叛,没有对媚妍的摒弃,书画家们同样会探寻不同的审美元素。故选A。【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1.B2.C3.(1)构成画面的选型手段及色彩很多,(2)中国画有把笔墨纳入评价体系的文化处境,(3)作为中国画基本要素的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此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那么从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就会比从题材、形象甚至意境中得到更过瘾”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也就是黄宾虹所说的,他们从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可能比从题材,形象甚至意境中得到的更过瘾”,选项比原文少了“可能”两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此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委罗内塞说可以‘用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这是一种孤立地评论笔墨的论调”说法错误,“威尼斯画家委罗内塞(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由文中的这些话可以看出,选项曲解文意,“这是一种孤立地评论笔墨的论调”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两段选文关于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所持观点的依据;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第一,由文中“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可以看出,第一段选文认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构成画面的选型手段及色彩很多;第二,由文中“中国画的识别与评价体系是每个中国画的人无可回避的文化处境,只要是中国画,人们就会把其作品的笔墨纳入这个体系说三道四”“也是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的原因,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第二段选文认为,中国画有把笔墨纳入评价体系的文化处境,作为中国画基本要素的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4、1.B2.B3.C4.(1)凡是即将受命外出入朝,被接替回朝的官员都要考核功劳政绩,评定才能品德,命郭贽担任这一职位。(2)当时各路关押拖欠赋税的犯人,即使犯人死了还关押他的子孙,郭贽条奏这件事,大量免除赋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杨可法继”缺宾语,表意不明,“其任”做“杨可法继”的宾语,即断为“杨可法继其任”,故排除AD两项,“尝称贽纯厚长者”意思是“曾称赞郭贽为纯厚长者”,结合全文联系语境,这句话翻译为“当初,真宗未离开朝廷,郭贽已经教授儒家经典,皇上常来到他的家中;后来杨可法接替他的职位,皇上认为(杨可法)辅导不如郭贽,曾称赞郭贽为纯厚长者。到这时,在秘书省,皇上多次赏赐(郭贽)应对,询问旧事。”可排除C项。故选B。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吏部管科举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错,科举归礼部。故选B。3.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C项“进呈太宗,太宗下诏以奖赏”错,原文“真宗尝访其赐本,贽集为四卷以献”,不是进呈给太宗而是真宗,且是真宗下召以奖赏。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命”意为“受命”,“归阙”意为“入朝”,“铨量”意为“考核功绩,评定才能”,“领”意为“担任”,“逋欠”意为“关押拖欠赋税的人”,“系”意为“关押”,“蠲贷”意为“免除赋税”。故答案为:(1)凡是即将受命外出入朝,被接替回朝的官员都要考核功劳政绩,评定才能品德,命郭贽担任这一职位。(2)当时各路关押拖欠赋税的犯人,即使犯人死了还关押他的子孙,郭贽条奏这件事,大量免除赋税。【点睛】文言文参考译文:郭贽,字仲仪,开封襄邑人。凭本官的身份任参知政事。曹彬被弭德超诬陷,郭贽极力上言解救,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曾借议论政事上奏说:“臣受到超出等级的恩遇,一定要用愚直来报答。”太宗说:“愚直对事情有什么益处?”郭贽说:“即使这样,还是胜过奸邪。”没过多久,因为入朝应答时宿醉未醒,降为秘书少监、荆南知府。荆南府习俗崇尚淫祀,正值长期干旱,盛大地摆出器具求雨。郭贽刚到达,命令全部撤去,投入江里,没过几天下了大雨。就地加官左谏议大夫,入朝为盐铁使。当时各路关押拖欠赋税的犯人,即使犯人已死还关押他的子孙。郭贽分条上奏这件事,大量犯人家庭被宽免。皇帝亲耕劝农,郭贽破格任工部侍郎。淳化年间,(郭贽)担任澶州知州,因黄河决口获罪被免去所任官职。很久以后,起用为给事中,复任工部侍郎,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当初,真宗未离开朝廷,郭贽已经教授儒家经典,皇上常来到他的家中;后来杨可法接替他的职位,皇上认为(杨可法)辅导不如郭贽,曾称赞郭贽为纯厚长者。到这时,在秘书省,皇上多次赏赐(郭贽)应对,询问旧事。并且怜悯他年纪已老,特授工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作诗赏赐他,有“启发冲言晓典常”的话。东岳封禅时,(郭贽)升为礼部尚书。太宗在晋王府时,凡写作诗文,大多命他撰写应和之作。真宗曾寻求这些赏赐的文本,郭贽编为四卷进呈,(真宗)下诏奖励他。大中祥符三年,(郭贽)去世,享年七十六岁。皇上因为旧时跟随他学习的缘故,特地亲自前去哀悼,赠官左仆射,谥号文懿。录用他的儿子郭昭度做大理寺丞。郭贽撰写文章敏捷迅速而不雕琢,郭昭度编为三十卷进呈,皇上赐名为《文懿集》。郭贽性情温和,很能引进赞美当时出色的人才。宋白博学能文居于低下的职位,郭贽推举引进他,于是共同掌管诰命。赵昌言在幼年时,郭贽一见就器重他,等到郭贽执掌贡部。就把他列在上奏名单的首位,后来赵昌言终于高贵显赫。郭贽最初因作赋取得名声,也在名册中的同乡人忌恨他,暗中加以诬陷,从此连续进呈没有中选。到郭贽第二次主持贡举,同乡之子因为通晓经学被举荐,诏书下达之日,同乡之子悔恨哭泣而离开。郭贽听到此事,命令亲信召回,安慰劝说让他参加科举,于是同乡之子得到荐举及第。5、1.C2.B3.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错误,“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意为: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故选C。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哪个诗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只要结合诗句分析、选择、排除即可。B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句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垂緌”运用比喻修辞;“垂緌饮清露”是视觉,“流响”是听觉描写,本句是视听结合,不是动静结合。故选B。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雨晴至江渡》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滁州西涧》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幽草、黄莺、树阴、小舟,幽静冷清,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点睛】景物手法(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6、未数数然也肇锡余以嘉名重岩叠嶂蝉噪林逾静荡胸生曾云烟斜雾横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明明德【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数、肇、锡、余、嘉、嶂、噪、逾、曾等词,都要格外留意。7、《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8、比赛不仅比技能,更是道德、胸怀、风度的一种展示,只懂得比拼而不懂得尊重,只懂得利用规则而不懂得展示风度,比赛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滑向功利泥潭而不自知。而尊重对手、展示风度,并非标准的绅士礼仪般可以亦步亦趋地学到,更多时候,对比赛对手的尊重,对体育风度的展示,要靠日积月累来提升自己的素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实际上是语言的应用能力,这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根据题干的要求来写,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选择第一题解答。材料是一则事件,事件的基本信息是“自行车手终点前爆胎步行对手刹车拒绝超越”。具体分析整个事件有几层推进:第一层是自行车手埃斯特万终点前爆胎步行;第二层是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慢行,跟随其后;第三层是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第四层是纳瓦罗婉拒埃斯特万赠予的奖牌,并表示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考生可以围绕参赛者的胸襟、气度、风度、道德等角度发表看法。首先指出,比赛不仅是能力的较量,更是道德的展示,接着讲道理论述,也可以正反对比论证,最后提出应该正确的做法,需要日积月累来提升自身的素质。【点睛】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类:此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9、【例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狄更斯曾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演变,有新生,也有灭亡。智能手机消灭了单反,外卖击垮了方便面,摩拜碾压了捷安特。比亚迪电动大巴车因产品技术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获准进入英国市场,社会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要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消灭其于无形之中的究竟是什么?是科技的创新,是社会的变革,更是时代的发展。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德斯说过:“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科技发展稳步向前,各领域间核心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广,谁都无法猜测下一个竞争对手究竟是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哪所传统产业会被新兴产业所击败。“创新”与“变革”这两只隐形的大手正搅动着风云,若企业既没有领先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势,也没有推陈出新自我变革的意识,那么最终面临的可能就是为时代所淹没被现实所淘汰。所以,要企业屹立不倒,要事业长盛不衰,要经济盈利不止,要人生恒胜不败,就得与时俱进,常变常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大意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那怎么做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发展更新的良性局面和态势呢?与时俱进,就要慧眼如炬。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风云变幻,时代更迭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放眼未来的长远眼光,立足于全面发展的思维,近听远视,方能统摄全局,领先时代。革新不在数量,而在深度,只有发散思维保持思考,抓住每一个发展的动态,才能领先于时代抓住每一个发展的动态,才能领先于时代的前沿阵地,免于被打败、取代、吞噬的惨烈结局。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唯创新变通,才能巍然耸立不可战胜,才能化危机为转机,从而绝处逢生险中获胜。创新需要一种勇敢果决自信的精神、态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义无反顾;不惧人言,不怕质疑,不畏失败。你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不懂变通,不敢创新,终落得被动挨打的下场。你看,时代在发展,胶卷生产厂不改革不引进新技术,因循守旧陈陈相袭,终究难以捱过数码新潮流的冲击,如材料中尼康被智能手机打败一样。你听,带领自己的员工亲手砸毁残次冰箱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这样阐释“创新”一词:生产一代,研制一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