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2、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祇园上人招余辈小聚,或问座中何人最惧内,众未及答。祇园曰:“惟老僧最惧内。”众讶之,笑曰:“惟惧内,故不敢娶耳。”一座粲然。A.感谢上人替他们掩饰,保住他们的颜面。B.明白上人在开玩笑,因为僧人不能娶妻。C.发现上人和他们一样因惧内而不敢娶妻。D.理解上人因惧内不娶、进而出家的行为。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形容国家局势风雨飘摇,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的一句是:“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两句是“______,___。”(3)在《离骚》一诗中,屈原以博大的胸怀,表达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客归江州韩翃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送客人归江州隐居,但并无送别时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B.“江水迎君”采用拟人手法,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的心态跃然纸上。C.“青雀舫”“白鸥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宜人的赞美与羡慕。D.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下面是小明给乡下务农的伯伯写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惊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担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无法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会到府上探望。惠寄五百元钱,用来治疗;如果有其他需要,定会鼎力相助。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再偷最后一次魏东侠石海坡村俊杰多,不争气的人也有,比如魏忠正。王大娘隔三差五叫他到家里吃饭,他就从他的破窝棚里蹦出来,哼着小曲一路跟去。让村人受不了的是,就是对他这样好的人,他也贼不走空。谁家有红白事,是魏忠正最活跃的日子。往往人家的事还没办完,他窝棚里却安置不下了。他也怕,所以偷的东西都塞进裤裆,裤腰一挽,神不知鬼不觉贴着墙根跑。其实主家什么都看见了,却故意睁只眼闭只眼。当然也有计较的追了来,这样就总能翻一堆回去。肉、菜、粉条、面、烟、酒、糖果、茶……甚至有时连烧纸都偷,他说万一死个着紧的,他也哭哭去。魏忠正最初没名字,大家都叫他屎娃儿,是后来一个卖布的老头给他取的。那天大集。石海坡大集名震四方,方圆几十里的商人顺着九条道沟涌来,汇聚在这个别名九龙口的集市上。屎娃儿穿梭在头户市,两列马牛猪羊令他无从下手。屎娃儿溜达到珠宝街,想,这些值钱,可一时半会变不成钱。屎娃儿最后相中了卖布的摊子。偷哪匹呢?屎娃儿混在围观的人群里琢磨。后来被挤得有点不耐烦了,顺手抄起一匹猛拽。哪想卖布老头挺鬼,每匹布底端都缝了布条,拴在支摊子的竹竿上。屎娃儿见失了手,便急出了汗,想跑,却被摊主一把抓住。屎娃儿当场尿了裤子。有同村人说:“说来这孩子也可怜,爹娘是谁都不知道,从小吃百家饭,断顿的时候,短不了偷。”“这布又不当吃喝。”摊主说着,手里多了把剪子。屎娃儿“扑通”跪下了,“俺想过年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说着哭了。老头深思地看了屎娃儿会儿,叹一声说:“好,就白给你裁两米。”再逢集,屎娃儿早早赶到集上等卖布人,他要帮人家照看摊子。到了中午,卖布人留他吃饭,说:“屎娃儿多脏?贼也脏,做人要干净。你们这里大都姓魏,那就姓魏吧,名字叫忠正,忠厚直正,可不能再偷东西了。”魏忠正拼命点头。魏忠正从此再也没有偷过东西。十三四岁,已有一把子力气,队上谋个差事,帮乡邻干点活,自然有饭吃,有衣穿。加上五天一个大集,卖布老头雷打不动地请他打牙祭,日子美着呢。这天又是大集。魏忠正和往常一样等在卖布的地方,可临近中午了,老头也没出现。魏忠正的肚子“咕”一叫,才想起抬头看天,这一看更饿了。后来,来了一位神秘女人,盯了他半天,凑上来小声说:“别等了,老姜出事了,他被鬼子抓了,被捕前给我留了条,叫我务必跑一趟告诉你。”魏忠正一时没反应过来,“老姜?”女人说:“嗯。”魏忠正就流泪了,他一把扯住女人问:“关哪了?”“杨吕池炮楼。”魏忠正一天没吃东西。他知道鬼子是侵略者,干尽了坏事,人在他们那里准得死,乡亲们都恨透了他们。有一次鬼子许诺给他好东西吃,要他带路,他都没有答应。现在怎么办呢?躺在草席上,瞪着眼,一动不动,心里忽然冒出个声音:我要偷,再偷最后一次,我要把姜爷爷偷出来。想到这儿,他一下蹦起来,兴奋地吃了仨窝头,然后跳进李老黑的院子,偷了他的猎枪,乘着夜色直奔二里地外的杨吕池村。炮楼附近,枪声大作。魏忠正激动了,一定是有人来救姜爷爷了。果然,他看见有人驾着姜爷爷往这边跑呢,后边正是白天那个找他的女人举枪掩护。月亮底下,姜爷爷似乎受了伤,腿一瘸一拐的,魏忠正刚想心疼地叫声爷爷,又怕鬼子听见,就使劲朝姜爷爷的方向跑。这样跑着,他忽然看到一个鬼子朝姜爷爷的后背瞄准,他慌了,下意识摸到猎枪开关,对准那鬼子,一搂,走火了,枪响了,却不知有没打着。他吓坏了,想跑,腿却被定在地上一样。被惊着的鬼子对准他的方向狠狠地开枪,他就倒下了。后来听到一片喊杀声,还听到姜爷爷喊:“忠正,忠正——”他躺在姜爷爷怀里,身子越来越小。姜爷爷生气地问:“谁让你来的?哪来的猎枪?”他虚弱地睁开眼,竟不好意思地笑了,红着脸说:“偷的。”姜爷爷埋怨地看着他说:“怎么又偷东西?”说着反而把他搂紧了。他看着姜爷爷,充满歉疚,“爷爷,就这一回……这最后一回了。”姜爷爷猛地抱起渐凉的他,“爷爷信,忠正啊,快跟爷爷回家。”说着老泪纵横,那泪一行行打在魏忠正歪了的小脸上。(选自2016年5月25日《衡水晚报》)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状写“石海坡村俊杰多”,一是突出魏忠正是个不争气的人;二是为了体现魏忠正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B.小说写魏忠正在别人家办红白事时,总是设法偷一些东西,即使对他好的人,他也持贼不走空的原则,可看出他的无情无义。C.小说在塑造魏忠正形象时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先极写魏忠正的不良习惯,再突出其思想变化,而牺牲自己救人的行为令人敬佩。D.小说写姜爷爷发现了魏忠正偷布的行为,但当魏忠正辩解说要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时,他虽深思,但最后还是相信了魏忠正。2.姜爷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3.试探究小说结尾写魏忠正之死的意蕴。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突然响起敲门声庞瀧“笃笃笃!”床上的姑娘祈祷,最好不是敲门声,哪怕是楼上大妈在剁饺子馅,也是美好的。“彭彭彭!”声音大了起来,间歇两三分钟再敲的节奏。姑娘突然像条蹦到冰面上的鱼,惊慌得不知所措。她准确判断出:这是四根手指的敲门声。她努力控制惊慌的心,逐一推测敲门者会是谁。谁呢?搬到大城市的行程一直保密,无人知晓她的住处。姑娘困兽一般原地乱转。她光着脚来到房门后。破旧的木门被铁皮包裹得严严实实,门镜也被封上了。她仔细听了听,没有嘈杂声,长舒了一口气,也许是谁敲错门了。她怕极了那些砸门、泼油漆的讨债日子。“啪啪啪!”敲门声变成了拍门,间隔几分钟继续拍,好像认定屋内有人。姑娘捂住要失声的嘴巴,贴着墙虚弱地挪回卧室。拍门声断断续续闹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姑娘浑身汗湿,瘫倒在床上。她不敢报警,怕饶舌的警察揭开不堪直视的伤疤。在这座城市里,她要保住干净的名声,要光鲜亮丽地活着。门外传来咚咚的走路声,一个男人瓮声瓮气地说,屋里没人。一个声音刁蛮的女人尖声说,屋里肯定有人,我来使劲敲。还有一个听不清话语的“啊啊”声,也在附和似的叫着。“咣咣咣!”砸门声响起,由手掌拍门升级到三个拳头擂门,如同闷雷在走廊里回荡。那扇要散架的破门和孱弱的姑娘一样,止不住颤抖。天啊,是那可怕的女人来了!她浑身战栗,捂住快要爆掉的头。不堪回首的往事如无数利箭,射向无处躲避的姑娘。她高中退学,偷偷借高利贷给肝癌晚期的养母治病,她想留住这世间唯一的亲人。然而养母含泪去了天堂。为了还债,她做过各种苦工,也被传销骗过。那个男人帮她还了债,错爱上她。后来,他彪悍的老婆让他们彻底分了手……砸门声越来越热烈。姑娘哆嗦着拨通那男人电话:你,你老婆……她,她在砸我家门,怎么办啊?你快来救我!男人压低声音说:别再打电话,我老婆她在家!姑娘无助的泪水喇地流了下来。如此穷凶极恶地擂门,不是仇家会是谁?自从和那男人的事被宣扬出去后,满城女人防火防盗一样都防着她。难道,是哪个神经质女人跟踪她,跑来质问不成?姑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快黑了。擂门声安静了半个小时,又有力地响起。为什么一直没听到邻居出来说话呢?姑娘发疯似的跑进厨房,举起菜刀,一步步逼近那扇备受摧残的门。咔嚓咔嚓,门被钥匙从外面打开,姑娘高举的菜刀掉到地上。一个胖大妈带着小个子男孩闯进来。男孩脏兮兮的手高高举起一串钥匙,在姑娘眼前晃来晃去,比比划划“啊啊啊”兴奋地叫着。我说姑娘啊,你钥匙插门上不拔下来,害得小哑巴敲了一下午门,你在家咋就不开门呢?他收废品的三轮车放楼下都丢了,你应该赔他车钱!胖大妈态度凛然,高声数落。姑娘惊呆了,那钥匙串确实是她的。她一把夺过来,跺着脚,生气地对小哑巴叫嚷:谁要你多管闲事啦?恐惧、悲伤、绝望和屈辱,一股脑儿地奔泻出来,把柔弱的姑娘变成一个凶悍的泼妇。门口的人越来越多。楼上、楼下和两旁的邻居都出来了——原来他们一直都在屋里。众人纷纷指责姑娘,问她耳朵是好使的,为啥听到敲门声不出来?搞得他们一下午不得安宁。胖大妈继续主持公道:小哑巴那车可是他吃饭的家伙,至少得赔五百块钱。有人给小哑巴写了一张纸条,问他要赔多少钱。小哑巴对着大妈和围观的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哇啦哇啦叫得满脸通红。大家以为他嫌钱少,继续七嘴八舌让姑娘多赔。崩溃的姑娘如坠冰窟,看到无数狰狞的面孔对着她张开血盆大口。她抱住头,蹲在地上大叫:都别嚷了,我给你们钱,都给你们!姑娘翻遍所有地方才凑够四百块零钱,含着眼泪递给小哑巴,无力地说:就这些了,你看屋里什么值钱,就去拿吧。蹲在地上的小哑巴站起身,没接钱,伸出脏兮兮的手掌展开一张纸条递给姑娘:姐姐收好钥匙,丢了危险,车不用赔,我知道是谁偷的,我去找。姑娘关好门跑下楼去,拉住小哑巴的手,在他手心里写道:姐陪你去找车。路灯下,小哑巴摸着被姑娘牵过的手,幸福地笑着。姑娘心里暖暖地想:如果小哑巴的车找不到,就给他买一辆新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写敲门这一部分时,姑娘在台前,小哑巴在幕后,这个时候,读者也不明就里,跟姑娘的感受是合拍的,这种写法很容易吸引读者阅读。B.小说中的邻居是冷漠自私、缺失同情心的一个群体,他们明明听到敲门声却不出门过问一下情况,出门后还指责姑娘导致的敲门声影响了他们。C.小说前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交代姑娘的身世,体现姑娘恐怖、绝望的心理状态,为下文姑娘不肯开门做了铺垫。D.小说的结尾充满温暖和亮色,姑娘牵小哑巴的手,小哑巴幸福的笑,让读者倍感温馨,小说的节奏也舒缓下来,这与前面紧张的气氛形成对比。2.每次不同的敲门声各引发了姑娘怎样的内心感受?为什么姑娘怕敲门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中小哑巴在纸条上写的“我知道是谁偷的,我去找”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李雪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离不开民族文化所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②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不少当代文学作家就妙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③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道德修养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但自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学发展受外来影响日益加重,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弱化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导致文化一度出现“无根”状态。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增强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当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代文学的一条主脉。陈忠实《白鹿原》中用核心意象“白鹿”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范小青的创作涉及了佛教主题,说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张炜的《你在高原》饱含着对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④同时,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王安忆《小鲍庄》中唱古的调调以及叶梅小说《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中国诗歌和绘画美学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胜境,因此,一些小说家在构筑意境时,以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虚实相间笔法创造美感境界,在浓重的诗情画意中给读者以丰赡的生活实感和生活情趣。⑤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古玩、弈棋、戏曲、书法乃至武术等的灵韵在当代小说中也得到有效秉承。比如阿城的《棋王》,就借棋写出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有的作品还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中医元素等,呈现出一幅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图景。当然,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小说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简单的移植,而是提炼其精髓再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小说完美结合。⑥令人称赞的是,哪怕是号称自由生长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也比比皆是,如影响较大、反响不错的《琅琊榜》《风起陇西》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为对古典诗词进行合理化用,使小说语言带上了古典美学的气质,原本显得轻浅的网络文学也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韵。⑦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深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敏锐把握人民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自觉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理想,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家艺术家责无旁贷。(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元素在文中特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它从属于民族文化。B.中华文化中的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C.当代小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对其简单移植,而是提炼精髓后巧妙融入。D.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使作品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扣住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论述了当代文学作家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观点。B.第③段以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你在高原》等为例,论证了当代小说家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C.第④段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与《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对比,论证传统艺术元素能赋予作品审美意境。D.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文学作品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据弃传统文化的历史教训的反思。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10、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范睢入言之昭王,归须贾。(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B.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C.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D.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说,是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B.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C.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D.微行,专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B.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C.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D.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同乡郑安平、秦国谒者王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B.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C.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卿”即荀子,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弟子中有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李斯,西汉时避汉宣帝讳,又称孙卿。B.“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始置,西汉沿置,西汉时也称大理。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C.“巡狩”,《孟子》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意为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多以天子到当地狩猎的方式巡察。D.“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辅佐秦王,功不可没。李斯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外攘四夷,这些都有李斯的功劳。B.李斯家族兴盛,心有所虑。李斯的子女都成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们去给他敬酒时,李斯却长叹不已,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C.李斯听从赵高,改立太子。始皇病重,本来欲立公子扶苏的,诏书还未发出就驾崩了,赵高恩威并用,说服李斯与其一起改立太子。D.李斯终被陷害,腰斩于市。李斯被陷害入狱,他认为自己因忠而死是应该的,他死前还想牵黄犬逐狡兔打猎一次,但不能实现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2)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网载:3月6日,加拿大苏克镇海岸附近的沙利旭海,一头约13米长的鲸鱼在出水进食时,不小心误食了几只低空飞行的海鸥,很快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张嘴将海鸥放飞天空。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1.D2.C3.B【解析】

1.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故选C。3.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故选B。【点睛】1.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2.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3.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2、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分析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提炼语意”是对所给材料信息要点进行筛选提取、概括归纳的一种考查形式。依据题干指向,对已经给出的信息进行筛选、理解、分层、概括、表达等。结合“众未及答”分析,A项,“替他们掩饰”分析不当。C项,“一样因惧内而不敢娶妻”分析错误。众人不一定不敢娶妻。D项,“理解”分析错误。故选B。3、山河破碎风飘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飘絮”“复”“递”“长”“太息”“艰”,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4、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首先观察漫画的内容,从图上来看,两个人物正向小船走去,船上的人正撑起长篙准备开船,树上一只鸟儿正对着人物离开的方向啼叫。A项,“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从图中看不出“小梅”“白马嘶”等内容;B项,“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图上根本没有“桥”,且“归来”说反了,应是离开;C项,“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偏离了画面的主题。故选D项。5、1.D2.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泉明”提到陶渊明,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可以常常乘着竹轿,前往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隐逸情怀的赞美与羡慕。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运用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运用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①“惊悉”改为“听说”;②“一氧化碳”改为“煤气”;③“府上”改为“家中”;④“惠寄”改为“寄过去”;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书信,书信尽量使用口语语体,语言亲切有礼貌。(1)“惊悉”是书面语体,可改为“听说”;(2)“一氧化碳”是化学名称,语境不合,可改为“煤气”;(3)“府上”是敬辞,给他伯伯这样写,显得太生疏,改为“家中”;(4)“惠寄”也是书面语,整体语体不协调,可改为“寄过去”;(5)“鼎力相助”是敬称,用于对方,可改为“全力相助”。7、1.C2.①促使魏忠正的思想性格发生变化。姜爷爷是魏忠正思想变化的关键人物,正因为姜爷爷对魏忠正好,才让魏忠正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姜爷爷的教诲让他改变了以前的陋习,知道了要做一个忠厚直正的人。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姜爷爷的被捕,引出了后面魏忠正偷枪营救,最后牺牲的故事。3.①照应了题目“再偷最后一次”;②悲剧往往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写魏忠正之死增强了悲剧意蕴,令人感动深思;③丰富了人物性格,突出了魏忠正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④在平凡故事的叙述中见奇崛,体现了故事的高潮。【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小说开头状写‘石海坡村俊杰多’,一是突出魏忠正是个不争气的人”错,为后文他的成才以及壮烈牺牲铺垫张本,这是欲扬先抑法,对比中突出人物的转变;“为了体现魏忠正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错,魏忠正是因为卖布老头才产生了思想变化,这是个体的帮助而非环境影响。B项,“可看出他的无情无义”错,这里只是表现贼不走空,从后文他去救卖布老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D项,“他虽深思,但最后还是相信了魏忠正”错,卖布老头最后送给魏忠正两米布是因为听见“这孩子也可怜,爹娘是谁都不知道,从小吃百家饭”,出于对魏忠正的怜悯和同情,谈不上信任。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对比/反衬作用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能够将本来单调的故事情节烘托得活灵敏现,凸现人物质量,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明晰。2、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串起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常常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常常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经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同,推进情节开展。他们的呈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3、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4、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呈现大众局面,这些局面中的大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呈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详细环境,起到了渲染氛围、奠定感情颜色基调的作用。(群众场面)5、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回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姜爷爷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首先概括人物形象具有的特点:忠厚善良、有方法智慧、乐于助人。然后从对人物的影响和帮助而言,正是因为姜爷爷的出现才让魏忠正走上正路,姜爷爷起衬托作业。情节结构方面来看,很多情节安排都与姜爷爷有关,首先是偷布,其次是原谅和帮助,最后听说姜爷爷被捕后只身勇敢地去救,直到牺牲,很多故事都与姜爷爷有关联。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结构上看照应了标题和开头:“爷爷,就这一回……这最后一回了”照应了标题“再偷最后一次”,“石海坡村俊杰多”,也包括魏忠正。从内容表象上看:小说最后写魏忠正为救爷爷而牺牲了性命,令人惋惜、敬重,极富感染力。从人物形象方面看,姜爷爷给予魏忠正温暖,使得他不再偷窃,而当姜爷爷被抓时,他不顾一切的去偷枪营救,突出了魏忠正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思想而言:笔墨新奇刚健,于细微处寓大义,从平淡中见奇崛。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结尾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8、1.B2.第一问:①“笃笃笃”的敲门声:声音不大,姑娘不希望这是敲门声。②“嘭嘭嘭”的敲门声:声音大了些,姑娘惊慌失措。③“啪啪啪”的拍门声:声音更大,姑娘恐惧万分。④“咣咣咣”的砸门声:声音最大,姑娘几乎精神崩溃。第二问:姑娘打算告别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想再被打扰,在新的地方,“要保住干净的名声,要光鲜亮丽地活着”。3.(一)这句话是假的。①小哑巴执着地敲姑娘的门,为的就是把钥匙交给她,这足以说明小哑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所以这句话应是小哑巴善意的谎言。②他看到邻居纷纷指责姑娘,并要姑娘赔偿自己的车钱,致使姑娘心理崩溃,产生同情之心,不愿意接过姑娘的赔款而再让她受到伤害,所以小哑巴撒谎是有心理依据的,是合情合理的。③小哑巴一直在敲门,他怎么会知道在楼下的三轮车是被谁偷的呢?显然是撒谎。(二)答这句话是真的且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如:①小哑巴丢的是收废品的三轮车,这种车只有行内人才会用,而小哑巴蹬三轮车收废品,对行内人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找回来的可能性很大。②由于三轮车是在楼下丢的,小哑巴心里大致能够锁定偷三轮车的人。③小哑巴为人诚实善良,按理是不会撒谎的。【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小说中的邻居是冷漠自私、缺失同情心的一个群体”错误,“门外传来咚咚的走路声,一个男人瓮声瓮气地说,屋里没人。”“一个声音刁蛮的女人尖声说,屋里肯定有人,我来使劲敲。”都表明邻居有出来的。从敲门声的变化也可看出并不是小哑巴一个人在敲门。说邻居们“冷漠自私、缺失同情心”不合适。故选B。2.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本题姑娘心理变化,第一段,“笃笃笃!”“床上的姑娘祈祷,最好不是敲门声,哪怕是楼上大妈在剁饺子馅,也是美好的”;第二段,“彭彭彭!”“声音大了起来,间歇两三分钟再敲的节奏。姑娘突然像条蹦到冰面上的鱼,惊慌得不知所措”;第五段,“啪啪啪!”“敲门声变成了拍门,间隔几分钟继续拍,好像认定屋内有人。姑娘捂住要失声的嘴巴,贴着墙虚弱地挪回卧室”;第十段,“咣咣咣!”“砸门声响起,由手掌拍门升级到三个拳头擂门,如同闷雷在走廊里回荡。那扇要散架的破门和孱弱的姑娘一样,止不住颤抖”“姑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原因是“为了还债,她做过各种苦工,也被传销骗过。那个男人帮她还了债,错爱上她。后来,他彪悍的老婆让他们彻底分了手……”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比如认为这句话是假的。,小哑巴不停地敲门,“砸门声越来越热烈”“天快黑了。擂门声安静了半个小时,又有力地响起”,为的就是把钥匙交给她,这足以说明小哑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所以这句话应是小哑巴善意的谎言;“门口的人越来越多。楼上、楼下和两旁的邻居都出来了——原来他们一直都在屋里。众人纷纷指责姑娘,问她耳朵是好使的,为啥听到敲门声不出来?搞得他们一下午不得安宁”“胖大妈继续主持公道:小哑巴那车可是他吃饭的家伙,至少得赔五百块钱。有人给小哑巴写了一张纸条,问他要赔多少钱”,但是小哑巴“对着大妈和围观的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哇啦哇啦叫得满脸通红”“蹲在地上的小哑巴站起身,没接钱,伸出脏兮兮的手掌展开一张纸条递给姑娘:姐姐收好钥匙,丢了危险,车不用赔”,说明小哑巴不想再让姑娘受到伤害撒谎是有心理依据的,是合情合理的;“我知道是谁偷的,我去找”,不合情理。【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9、1.A2.C3.①增强当代作家的文化自信;②扩大当代文学的审美意境;③丰富当代文学的创作题材;④增添当代文学的古典韵味。【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题中A项,“特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错,原文“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古玩、弈棋、戏曲、书法乃至武术等的灵韵在当代小说中也得到有效秉承”,可知传统文化元素包含多方面,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并非特指艺术元素。故选A。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与《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对比”错,原文“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王安忆《小鲍庄》中唱古的调调以及叶梅小说《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可知文本举这两个例子是共同论证传统艺术元素能赋予作品审美意境,两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对比。故选C。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此题要求回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原文“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增强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当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概括出“增强当代作家的文化自信”;原文“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一些小说家在构筑意境时,以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虚实相间笔法创造美感境界,在浓重的诗情画意中给读者以丰赡的生活实感和生活情趣”可概括出“扩大当代文学的审美意境”;原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古玩、弈棋、戏曲、书法乃至武术等的灵韵在当代小说中也得到有效秉承。比如阿城的《棋王》,就借棋写出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有的作品还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中医元素等,呈现出一幅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图景”可概括出“丰富当代文学的创作题材”;原文“如影响较大、反响不错的《琅琊榜》《风起陇西》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为对古典诗词进行合理化用,使小说语言带上了古典美学的气质,原本显得轻浅的网络文学也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韵”可概括出“增添当代文学的古典韵味”。【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10、1.C2.D3.B4.(1)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不知情,认为范雎已经死了很久了。(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通过门卒向范雎道歉认罪。【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画线句译为: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此句中,“从”是“随从”的意思,为动词,主语为“范雎”,“留”是“逗留”的意思,主语是“须贾和范雎”,所以,这俩字分别从属于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两项;“齐襄王”是下一个句子中“闻”的主语,应划到下一个句子中,排除D项。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微行,专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错误,由文中“范雎微行”可知“微行”不专指君王,而是古时指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分,易服出行或私访。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错误,原文中齐襄王看中了他的口才才拿东西赏赐他的,“雎辞谢不敢受”,他不敢接受,可见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而“被猜疑”,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相,名词作动词,做相国;号,动词,称呼;以为,认为。(2)中,见,表被动;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谢,道歉。【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诸侯列国企图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无法得见魏王,就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肋折齿断。当时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11、1.B2.C3.A4.(1)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2)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望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中,“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所赐”“所定”为所字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多以天子到当地狩猎的方式巡察”错误,“狩”,音shòu。与“巡视”“视察”同义。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故选C。3.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A项,“这些都有李斯的功劳”错误,原文是“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可见李斯在平定四方少数民族方面有功劳。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关键词:度,估量,估计;足,值得;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关键词:案治,查办;谤,诬陷;王,称王;然,认同,正确。【点睛】断句技巧1、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如盖追先帝之殊遇。(2)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如: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注意其中的“乎”,有时通介词“于”,往往居于句中,如《醉翁亭记》中有“颓然乎其间者”;“焉”有时也居于句中,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3)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所欲有甚于生者。(4)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父,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复音虚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之前一般要断句。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向使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次出现是只提名不提姓。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3、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进行断句。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就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为“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依总分,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宴乐损矣。”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是一个总分关系。5、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断句。(1)顶真断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2)对偶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愿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战国策》)(3)反复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话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句6、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1)判断句式:“……者,……也”及其变式(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其……耶”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共同代理符玺令事务,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望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