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中原音韵》曾指出(耍孩儿)即(魔合罗),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从现存文献看,(耍孩儿)最早见于无名氏《刘知远》,其后,董解元《西厢记》亦用之。《刘知远》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有争议,而《董西厢》,钟嗣成《录鬼簿》谓其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时人”,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仕于金,始制北曲”,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更称其“为后世北曲之祖”。金元以来北曲,在宫调、曲调、联套形式等方面都沿袭了《董西厢》诸多特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耍孩儿)的宫调归属与词格。南曲(耍孩儿)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就其源头来说,也仍在《董西厢》。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南曲(耍孩儿)之源也无疑在《董西厢》,至少其曲调名称如此。至于俗曲(耍孩儿),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开始流行的,但事实上其八句格早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只是它长期隐藏在北曲般涉调(煞)曲的身后而已。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北曲般涉调(煞)曲,除开头三句外,其下半句法全同,所以(煞)即(耍孩儿)“换头”,而当(煞)进一步衍化并再换其“尾”后,八句格(煞)(亦即八句格(耍孩儿))也就诞生了!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但并不同流。北曲般涉调(耍孩儿)大约是在元初随北曲的成熟而定型的,此后相沿不改。至于南曲(耍孩儿),从今存南中吕宫、南中吕调(耍孩儿)曲最早仅分别见于“元传奇”《拜月亭》《吕蒙正》这一点看,它们应该是在元代中后期才定型的。至于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定型,就更是晚在明末了,这从其在明代中后期几种曲谱中的衍化轨迹可知:蒋孝“旧谱”无般涉调,沈璟“新谱”有般涉调但无(耍孩儿)曲调,《九宫正始》既有般涉调也有(耍孩儿)曲调,但其(耍孩儿)有目无词,直到《南词新谱》,般涉调(耍孩儿)才有目有词。(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13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而异流,所以它名同而调异。B.从现存文献推断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C.金元以来北曲沿袭了《董西厢》中(耍孩儿)的宫调与词格。D.南曲(耍孩儿)源自《董西厢》,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钟嗣成、朱权和张羽的说法,论证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B.作者从“因承”和“变化”角度比较,论述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C.作者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方面,论述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北曲、南曲和俗曲三个方面加以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争议,作者选择了(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的说法。B.俗曲(耍孩儿)虽然流行的迟,但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C.北曲般涉调(耍孩儿)逐步成熟,一旦定型后代剧作家便沿袭不改。D.作者依据《南词新谱》,推断南曲般涉调(耍孩儿)应定型于明末。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将接触到的西方文学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致力推广诗歌。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B.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C.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D.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等级分为状元、榜眼、探花。B.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C.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指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D.弃市,死刑的一种,是在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中正官宦出身,才能卓著。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了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朝廷重用,官职曾经一度不断升迁。B.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太祖对滕中正恩宠有加,在西洛祭祀祈雨时,见他侍奉尽力,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C.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携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降为本曹员外郎。D.滕中正一生为官,尽职尽责。滕中正做官尽职尽责,受到人们赞许,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晚年因病罢官,雍熙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2)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注)①这首词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患花》所作的数阔《临江仙》之一。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间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高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燥缈清幽的特点。C.上阙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D.“憔悴”“玉瘦轻”等形象,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2.请简要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论语》)(2)尔ト尔筮,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4)草创未就,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不成,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7、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评论:“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论文。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第一节,“【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说的是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B项,错在“从现存文献推断出”。据原文“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可知,现存文献无法推断出。D项,错在“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据原文“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可知:继承的是名字,而宫调和词格不相同。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二个“总”,即最后一段,对【耍孩儿】的同源而异流进行总结说明。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错在“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原文,“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可知:文中是“似亦出《董西厢》”,说法不确定,而选项“还是源自《董西厢》”的说法肯定。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1.A2.C3.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从原文第三段“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可以看出,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故选A。2.本题考查探究传主评价。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对传主的有关描写和介绍。其次筛选,从传主的语言、事迹,作者的介绍、评价,他人的衬托、映照中筛选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C项,“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错。原文第五段中“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吟诵录下的是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故选C。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传主的成就贡献。做这类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天赋、性格、努力程度等角度来考虑;客观角度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与时代需要和别人的影响帮助等角度来考虑。本题要求概括叶嘉莹对诗词研究的贡献,可以联系她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作答。从文中第三段“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可以看出,叶嘉莹在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从文中第四段“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上设立了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从文中第五段“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她在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从文中第六段“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可以看出在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3、1.B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可知,“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而不是“宗教信仰”。A错误。C项,“‘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错误,其中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文学作家。C错误。D项,“‘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可知,“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而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D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错误,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诗句“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可知,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B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4、1.D2.A3.B4.(1)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张白携官钱二百贯买入粟麦谋取私利,犯罪被处死。(2)宰相说饮酒超过限度,担心有失礼的责罚。皇上回过头对滕中正说:“今天君臣相遇,有失礼的人不要弹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时议以为深文”,“时”,当时,做状语,不能放在句末,排除AC;“权中丞日”,“权”动词,暂代,“日”表示“……的时候”,本句的意思是“暂代中丞时”,“日”应在句末,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滕中正性格严厉苛刻,接连审讯大的案件,当时议论认为他严峻苛刻。暂代中丞时,整顿法纪,人们赞许他称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等级分为状元、榜眼、探花”说法错误。进士等级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称号。故选A。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说法错误。“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的人不是太祖,而是太宗。原文有“太宗即位……”“雍熙元年春,大宴……”。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尝”,曾经;“籴”,买入;“射”,谋取。第二句得分点:“恐”,担心;“顾”,回过头;“失”,失礼。【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滕中正,字普光,是青州北海人。他的曾祖滕瑶,任高邮令。祖父滕煦,任即墨令。父亲滕保裔,任兴平令。滕中正加冠成人,考进士未考中。后周显德年间,滑帅向拱上奏征召(滕中正)任掌书记。向拱移镇彭门,正值滕中正的父亲去世,又上表夺情起用,仍暂任旧职,加官朝散大夫。向拱镇守襄阳,任命滕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等到留守西洛,又上奏任命滕中正为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上表说滕中正有才干,(推荐他)入朝任殿中侍御史。两川平定,选任他为兴元府知府,判西京留台,接着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在西洛祭祀祈雨,滕中正因侍奉尽力,改任仓部员外郎。太宗即位,滕中正升迁考功员外郎,授任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滕中正)任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太平兴国六年,命令他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一同主持京都朝官的考核。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张白携官钱二百贯买入粟麦谋取私利,犯罪被处死。滕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任知杂御史。不久,提拔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雍熙元年春,举行大宴,皇上非常高兴,喝完酒拿着空杯给群臣看。宰相说饮酒超过限度,担心有失礼的责罚。皇上回过头对滕中正说:“今天君臣相遇,有失礼的人不要弹劾。”因此伶官极力诉说宴会的快乐。皇上说:“我乐在年代太平,百姓安居。”当年冬天的乾明节,群臣向皇上敬酒,举酒三回后,皇上看着滕中正说:“饮酒三爵,实在是常礼,我想与群臣再饮一杯,可以吗?”滕中正说:“陛下圣恩非常深厚,臣子们怎敢不接受诏令。”宫殿上都高呼万岁。雍熙二年,滕中正因年老辞官,出任河南府知府。不久,因病罢官,分司西京。淳化初年,判留司御史台,任命他的儿子滕元锡执掌河南司录以便奉养。雍熙二年,(滕中正)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滕中正性格严厉苛刻,接连审讯大的案件,当时议论认为他严峻苛刻。暂代中丞时,整顿法纪,人们赞许他称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滕元锡官至刑部郎中,滕元晏后来改名为滕世宁,官至工部郎中。5、1.C2.(1)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2)末句一个“肥”字,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更觉鲜明生动。同时两字相映。(3)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念丈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故选C。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相关诗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回答出这句诗的表面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词“肥”分析,最后分析诗人通过这句诗抒发的情感。“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意思是: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迟日”,是“春日”的意思。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杏花肥”是说杏花盛开,以梅花之瘦反衬红杏之肥,鲜明生动。这句话说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诗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6、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曲终收拨当心画东船西舫悄无言会遭此锅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肱”“咎”“贿迁”“拨”“愠”“碧”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8、《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9、世界偏爱读书多的你同事小林去年按揭买了房子,每月要还两千块钱的房贷,再加上儿子上幼儿园的费用,他说自己都不敢花钱了。前几天他妻子过生日,小林给她买了只银镯子,媳妇嫌礼物没诚意,跟他抱怨了一通,两口子吵了起来。本来打算高高兴兴庆祝一下,结果媳妇一生气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晚上,小林一个人在家,越想越郁闷。自己本硕连读,上了那么多年学,挣的工资连给妻子买件像样的生日礼物都舍不得,他第一次有了“无用最是书生”这个念头。已经凌晨一点,他还是睡不着,干脆出去买包烟抽。大街上空空荡荡,店铺都打烊了。一个垃圾箱前,他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在那里仔细地翻动,小林好奇地走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