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控制测量规范_第1页
CHT 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控制测量规范_第2页
CHT 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控制测量规范_第3页
CHT 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控制测量规范_第4页
CHT 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控制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77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2011-11-15发布2012-01-01实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I前言 Ⅱ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总则 14准备工作 35基础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 46像控点的布设 47像控点测量 98刺点与整饰 10质量控制 11成果整理与上交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像控点布设图形 附录B(资料性附录)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像控点布设图形 Ⅱ本标准与《数字航空摄影规范》、《惯导与全球定位系统(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CH/T3007《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共同构成支撑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工作的系列标准。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GB/T1.1—2009。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三航测遥感院、西安三石软件有限责任公司。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测量已进入了基于数字化影像或数字影像进行数据处理的阶段,即数字摄影测量阶段。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导航定位技术、数字航摄仪、内外业一体化等新型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与发展,对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路线的不同,内外业各自的工序不再具有清晰的界线,内外业之间也有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原有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内业规范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相关标准的划分和层次亦需要调整。为适应当前测绘生产的技术要求和发展水平,有必要制定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建立新的航空摄影测量标准体系。本标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当前的技术特征对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源包括数字航摄影像和胶片航摄数字化影像)的像片控制测量进行了技术约定和作业过程指导。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标准规范为GB/T793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3977《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2341《1:250001:500001:100Q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本标准只针对目前控制测量应用各类新技术后,在工艺、技术、生产作业等方面发生变化的部分,而对于未发生变化的部分,如果需要使用旧的技术方法,则可继续应用上述标准中相关部分的技术要求(如附合导线、支导线、三角锁、交会和引点等),在本标准中不再重复规定。1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基于框幅式航空摄影的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生产中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像片控制点(像控点)的布设要求、像控点测量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生产方法在控制测量阶段的生产作业。基于推扫式航空摄影的控制测量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96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5661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3.1空间参考系3.1.1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根据成图比例尺,1:25000~1:100000按6°分带,1:500~1:10000按3°分带。3.1.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1.3确有必要时,亦可采用依法批准的其他空间参考系。3.2基础控制点3.2.1基础控制点应采用高等级控制点作为控制测量的起算点或起闭点。3.2.2用于平面控制的基础控制点包括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E级及以上GPS点、四等及以上国家大地控制网点。当没有满足需要的基础控制点时,应施测E级及以上等级GPS点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也可采用经过平差改算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其他空间参考系下相应精度等级的控制点。3.2.3用于高程控制的基础控制点包括等级水准点、具有相应高程精度的等级GPS点或其他高程控制点。当没有满足需要的基础控制点时,应施测等外及以上等级水准点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23.3像控点3.3.1像控点分为平高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在实际作业中,可将本标准规定的高程控制点按平高控制点施测。3.3.2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表1像控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山地、高山地±0.06m(图上土0.12mm)±0.08m(图上士0.16mm)±0.12m(图上±0.12mm)±0.16m(图上士0.16mm)±0.24m(图上±0.12mm)±0.32m(图上士0.16mm)±0.5m(图上±0.1mm)±1.0m(图上±0.1mm)±2.5m(图上土0.1mm)士5.0m(图上士0.1mm)±10.0m(图上士0.1mm)3.3.31:500~1:10000测图,平高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其中,1:5000、1:10000测图,高山地按山地要求执行;1:25000~1:100000测图,平高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2中的规定。表21:25000~1:100000测图中像控点高程中误差山地士1.2士2.53.3.4大面积森林、沙漠、戈壁、沼泽以及小面积海岛(礁)等特殊困难地区,像控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可相应放宽0.5倍。3.3.5像控点最大误差为2倍中误差。3.4对仪器设备和软件的要求作业中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经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测绘软件应通过检测或认可。3.5对航摄资料的要求3.5.1胶片航摄资料根据相应成图比例尺应符合GB/T6962或GB/T15661的规定。3.5.2数字航摄资料根据相应的成图比例尺及成像方式应符合数字航空摄影相关标准的规定。3.5.3采用惯导与全球定位系统(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时,航摄资料应符合(IMU/GPS)辅助航空摄影相关标准的规定。3.6对似大地水准面资料的要求用于计算像控点正常高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数据,其分辨率和精度不应低于表3中的规定。3表3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数据要求山地、高山地3.7对构架航线的要求构架航线应符合GB/T6962、GB/T15661的规定。4准备工作4.1资料收集主要收集以下资料:a)大地测量资料,主要包括:1)测区及周边的基础控制点成果及点之记、布网图、路线图等;2)必要时收集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等;3)其他相关资料(如已有像控资料等)。b)航摄资料,主要包括:1)航摄底片、像片或数字航摄仪获取的影像数据,航摄仪参数;2)航摄略图,包括航摄分区划分、航线分布、图幅分幅;3)像片或影像接合图;4)航摄质量验收报告;5)其他有关资料。c)地图资料,主要包括:1)测区及周边相关比例尺的地形图;2)其他有关资料(如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水利图等)。4.2测区踏勘对不熟悉情况的测区,必要时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了解测区及周边基础控制点的完好情况,编写踏勘报告。踏勘报告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按CH/T1004的规定执行。4.3资料分析结合测区踏勘情况,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a)查看大地测量资料,查明施测年代、施测单位、作业依据、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成果精度,综合分析控制点的数量、分布、目标点位等情况,以确定其使用价值和使用方法。b)查看航摄成果验收报告,查明航摄资料的基本情况,包括航摄单位、航摄时间、摄影比例尺、航摄仪参数、航摄分区等;检查航摄资料是否齐全,航摄像片或影像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像主点有无落水,航摄分区分界处航线的旁向错开情况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4c)查明地图资料的施测年代、施测单位、作业依据、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比例尺、成果精度、成图质量等,以确定其使用价值和使用方法。4.4技术设计4.4.1控制测量技术设计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与空中三角测量、测图与成果生产技术设计合并编写,或独立编写。4.4.2技术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并结合踏勘报告、资料分析结果等编写设计书。4.4.3技术设计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特殊情况不能达到时,应明确说明原因,并通过项目委托单位的审核批准。4.4.4技术设计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5基础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5.1用于平面控制的基础控制点测量使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时,其布设原则、选点、观测、记录、数据处理、成果检查与上交资料应符合GB/T18314中E级网的规定。5.2用于高程控制的基础控制点测量按等外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施测。5.3采用GPSRTK方法时,其精度、观测、记录、数据处理、成果检查与上交资料应符合CH/T2009中控制测量的规定。6像控点的布设6.1像控点点位要求6.1.1目标条件像控点应满足下列目标条件:a)像控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如选在交角良好(30°~150°)的细小线状地物的交点、明显地物拐角点、像片上影像小于0.3mm×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同时应是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易于准确定位和量测,常年相对固定;弧形地物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b)高程控制点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太尖的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点位目标。c)测区内普遍难以找到合适的像控点目标时,航摄前应铺设地面标志。6.1.2像片条件像控点应满足下列像片条件:a)像控点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b)胶片航摄时,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23cm×23cm像幅)。c)像控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应大于1.0mm。d)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4.5cm(23cm×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23cm×23cm像幅),否则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当使用数字航摄影像时,可按具体航摄仪像幅大小进行比例换算,具体由技术设计书明确。e)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测区周边像控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5除航线首末点外,测区周边像控点宜选在三片重叠处。f)航线两端上下像控点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相互偏差一般不超过0.5条基线,个别最大不应超过1条基线。g)航线中间的像控点一般应布设在两端像控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左右。6.1.3GPS测量条件采用GPS测量像控点时,点位应符合GB/T18314的规定。6.2全野外布点6.2.1单片全野外布点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在每隔号(航向重叠60%左右时)像片测绘区域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用作检查,见图1。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加布控制点。图1单片全野外布点6.2.2单模型全野外布点单模型全野外布点应满足下列条件:a)每一个立体像对应布设四个平高控制点,见图2;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b)当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时,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可改为高程控制点。图2单模型全野外布点6.2.3像控点像片条件全野外布点时,像控点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除应符合6.1.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1cm,困难时不大于1.5cm,构成的图形尽量呈矩形;若一个立体像对覆盖一幅图,像控点应选在尽量靠近图廓点与图廓线的位置上,一般距离图廓点、图廓线不大于1cm。66.3区域网布点6.3.1基本要求区域网的划分应依据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测区地形特点、航摄分区、图幅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实施方案。区域网的图形宜呈矩形;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主要依据成图精度、航摄资料参数及对系统误差的处理等因素确定。区域网的划分和布点应以能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要求为原则,具体要求如下:a)划分区域网时应尽量避免航线结合处落在区域网的首末航线上。b)若精度要求不同的图幅划在同一区域网内,布点应满足精度高的要求。c)同一摄影比例尺、不同航摄仪所摄像片若划在同一个区域网内,应在航向衔接处每一条航线加布1个平高控制点和1个高程控制点。d)每个区域网有不少于1个平高点用作检查,布设在区域网中心部位附近。e)航线方向相邻平高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估算见公式(1);航线方向相邻高程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估算见公式(2);采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间隔基线数估算值可适当放宽。 式中:m,——连接点(空三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k——像片放大成图的倍数;m₂——上下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视实际具体情况取值;n——航线方向相邻平高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式中:m₄——连接点(空三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H——平均相对航高,单位为米(m);b——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m₂——上下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视实际具体情况取值;n——航线方向相邻高程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6.3.2常规光束法平差布点6.3.2.1胶片航摄胶片航摄采用常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布点要求如下:a)平高控制点可采用周边布点法,根据情况沿周边布设6个、8个或更多平高控制点;航向相邻平高控制点间的基线跨度按公式(1)估算,可适当放宽;旁向相邻平高控制点间的航线跨度一般不大于4条航线。b)高程控制点可采用横条竖排的网格布点法,在每条航线首尾两端上下分别布设一个高程控制点,于垂直航向布设3排、4排,最多不超过5排高程控制点;航向相邻高程控制点间的基线跨度(可换算为排数)按公式(2)估算,可适当放宽;当估值大于3排小于4排时,可按3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大于4排小于5排时,可按4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控制点;当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间距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1排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控制点;旁向相邻高程控制点间的航线跨度为1条航线。7c)1:500测图,平地、丘陵地宜采用平高全野外布点;1:1000、1:2000测图,平地宜采用高程全野外布点;1:5000、1:10000测图,平地宜采用高程全野外布点。其他情况的布点方案见表4,布设图形参见附录A。表4常规光束法区域网布点方案(胶片航摄)图A.1~图A.31)区域网范围在16幅图以内,采用周边6点法;2)区域网范围在16幅及以上48幅以内,采用8点法;1)平地、丘陵地不大于3条航线;1)平地、丘陵地以4幅图为一个区域,采用周边6点法;4幅以上2)山地、高山地以6幅图为一个区域,采采用周边8点法。1)平地、丘陵地不大于3条航线;图A.4~图A.7a)区域网航线数小于等于6条,平高控制点沿周边布设不少于6个;a)区域网航线数小于等于4条,平高控制点沿周边布设不少于6个;图A.8~图A.12d)除6.3.2.1a)、b)、c)布点方案外,常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还可采用密周边布点方案,即区域网四周2~3条基线布设1个平高控制点,区域网内部4~6条基线布设1个高程控制点。e)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在凸角转折处布设平高点,凹角转折处布设高程点;若凹角转折点与凸角转折点之间距离超过2条基线(1:25000~1:100000测图为4条基线),在凹角转折处应布设平高点;区域周围两控制点间沿航向方向的跨度超过7条基线时,应在中间补加1个高程点。f)控制成果仅为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使用,且已有满足精度要求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时,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可适当放宽,具体要求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6.3.2.2数字航摄数字航摄采用常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根据航摄仪的具体情况,以6.3.2.1的规定为参照,区域网的大小(航线数和像对数)以及像控点间航向和旁向间距可适当放宽,具体要求应经过试验验证成图精度后,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6.3.2.3特殊情况的布点6.3.2.3.1一般原则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水滨和岛屿地区,航摄漏洞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控点8时,视具体情况以满足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要求为原则布设控制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可适当放宽。6.3.2.3.2航摄分区接合处的布点两航摄分区使用同一类型的航摄仪器,焦距之差小于0.03mm,航向重叠正常,旁向衔接错开小于10%,衔接后的弯曲度在3%以内,航高差在平均相对航高的1/5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航线布点。否则,控制点应布在航摄分区分界的重叠部分内,相邻航线应尽可能公用,如果不能公用,应分别布点,并注意避免产生控制漏洞。6.3.2.3.3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航向重叠度小于53%被视为航摄漏洞,应以漏洞为界分段布点,漏洞部分外业补测。6.3.2.3.4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大于1cm且小于2cm(数字航摄影像可按具体像幅大小进行比例换算),且影像清楚时,应在该重叠部分补测1~2个高程点,重叠部分可在内业测绘。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重叠不足部分应在外业进行补测。6.3.2.3.5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但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b)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c)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cm(23cm×23cm像幅,数字航摄影像可按具体像幅大小进行比例换算)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6.3.2.3.6水滨和岛屿地区的布点海岛(礁)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方位、高程为原则,凡有合适条件的像对尽可能布设2~4个平高控制点。当一张像片内大部分是水域,只有个别零星分布小岛,难以布点时,可采用无像控的IMU/GPS辅助航摄,按特殊困难地区精度要求处理。6.3.2.3.7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区域网中补飞航线结合处的布点应保证连接精度,一般可在结合处加布1个平高控制点。6.3.3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布点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布点要求如下:a)区域网的大小,胶片航摄时应符合6.3.2.1的规定,数字航摄时应符合6.3.2.2的规定。b)平高控制点布点方法参见图B.1。图B.1a)为在区域网的四角各布设1个平高控制点,同时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的旁向重叠中线附近各布设1排高程控制点;图B.1b)为在区域网的四角各布设1个平高控制点,同时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敷设两条构架航线。c)平坦地区区域网中根据需要加布高程控制点。d)不规则区域网应于其周边增设像控点,凸角转折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凹角转折处为1条基线时,布设高程控制点,1条以上基线时,布设平高控制点(参见图B.2)。e)区域网四角平高控制点宜布成双点,独立联测。6.3.4IMU与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布点IMU与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布点要求如下:9a)区域网的大小:胶片航摄时应符合6.3.2.1的规定,数字航摄时应符合6.3.2.2的规定。b)平高控制点采用四角布点法,即在区域网四个角点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四角宜采用双点布设,平坦地区区域网中根据需要加布高程控制点;当布设构架航线时,可适当减少像控点点数。7像控点测量7.1基本要求7.1.1视测区范围的大小、地形起伏变化程度等情况,为提高坐标系转换精度和高程拟合精度,可将测区分为若干个分区,分别构建GPS网,网与网之间不应少于3个公共点。公共点的较差应小于点位中误7.1.2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GPS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技术测量像控点时,GPS网内应有无约束平差位置基准起算点1个。7.1.3转换至其他参考系时,在GPS网及周边联测或使用不少于3个该坐标系已知基础控制点,作为二维约束平差的起算点。应采用七参数法求解转换参数,检查点不应少于1个。起算点应能控制全网。7.1.4当像控点无法用GPS直接联测时,可在像控点附近选取一对GPS过渡点(实地打桩或作标志,两点间距一般应大于像控点到GPS点的距离)作为定向边,用电磁波测距支导线与高程支导线、等外水准或测图水准等方法联测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当像控点为高程点时,可只选取1个GPS过渡点。7.2平面测量方法7.2.1GPS静态或快速静态相对定位GPS网的观测、记录、数据处理、成果检查按GB/T18314中E级网的规定执行。GPS网点包括基础控制点、像控点、检查点、网间公共点、网平差用的起算点以及为改善网形而加的过渡点等。像控点测量应符合CH/T2009中关于图根点施测的规定。7.2.3GPS精密单点定位GPS精密单点定位是通过单台双频双码接收机,利用GPS精密卫星轨道和精密卫星钟差,经过清除周跳、消除电离层延迟和相位平滑伪距等数据预处理工作,得到高质量的非差相位和伪距观测值,进而计算得到定位结果。精密单点定位的误差改正除了考虑电离层、对流层等误差影响外,还应进行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改正、固体潮改正、海洋负荷改正,以减少系统误差影响。GPS精密单点定位初始化时间依据像控点精度而定,一般不应少于15min,宜对数据作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7.3高程测量方法7.3.1GPS水准高程拟合一个GPS网中不应少于8个(困难地区不少于6个)分布均匀的国家等级水准点或者是通过等级水准联测的GPS点,作为高程起算点,宜采用二次多项式法拟合高程,检查点不少于1个。任选5~6个高程起算点,循环拟合产生多种高程异常面拟合结果,通过其余水准点对拟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剔除精度差的水准点;利用精度可靠、分布均匀的水准点进行高程异常面拟合,求得最佳拟合结果。所有待求点宜在起算点控制范围以内。7.3.2GPS高程测量利用似大地水准面数据,内插计算出像控点位置的高程异常值,从而将像控点的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按CH/T2009中关于图根点施测的规定,采用GPSRTK作业方式直接获得像控点的正常高高程。8刺点与整饰8.1编号要求8.1.1控制像片的编号使用分幅编号,依据成图比例尺,1:500~1:2000按GB/T20257.1的规定执行,1:5000~1:100000按GB/T13989的规定执行。8.1.2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新布设的基础控制点编号,应统一编号,同一测区内不应重号。8.1.3像控点应统一编号,同一测区内不应重号。8.2刺点要求8.2.1数字影像上选点、标记,准确标示出像控点位置;也可输出在相纸上,进行像控点判点、刺点与整饰,输出的影像比例尺为航摄比例尺。8.2.2基础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也可概刺概标。8.2.3平高控制点的实地判点误差(成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不大于图上0.1mm,刺点误差(成图比例尺不大于1:5000)不大于像片上0.1mm,高程控制点应准确刺出。8.2.4数字影像的刺点形式以内业易判、易读、准确为原则。可以控制点为中心截取并输出不同放大倍率的影像,同时结合点位说明制作点之记,代替控制像片的点位略图。8.2.5像片影像应在点位影像最清晰的控制像片上刺点。控制像片的刺孔直径不大于0.1mm,并应刺透,刺偏时应换片重刺,不能有双孔。当不能准确刺出时,水准点可按测定碎部点的方法刺出,三角点、GPS点、埋石点应在像片正反面的概略位置上以虚线表示相应符号,并说明点的位置、绘制点位略图。8.2.6当像控点刺在树冠上或刺点位置上有1m以上的植被覆盖,且像片上看不清地面影像时,应量注刺点处的植被高度至0.1m。当点位选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1m。量注的数值应在像片的反面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在像片反面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数字影像在点之记中记录。8.2.7像控点应实地打桩或做出标志,宜拍摄数码相片,与点位略图配合使用或代替之。8.2.8像控点的刺点、点位说明和略图绘制应在实地进行,并经第二人实地检查。8.3整饰要求8.3.1三角点、GPS点、埋石点、平高控制点,在像片正面以边长或直径为7mm的红色三角形、圆形内接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整饰;水准点、高程控制点,在像片正面以直径7mm的绿色圆形整饰,水准点在圆内加绘不相交的斜十字形。点名、点号及高程用红色分式注记,分子为点名或点号,分母为高程。不能准确刺出的点位,用相应虚线符号表示,水准点用实线符号表示。8.3.2像片的反面应以相应的符号标明点位,注明点号或点名,应绘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略图大小为2cm×2cm,简要说明刺点位置、比高、刺点者、检查者(或对刺者)、签名及日期。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点位图、说明、刺孔三者应一致。刺点目标明显的高程控制点,可不绘略图,只加说明。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符号的形状及大小应与正面相同。8.3.3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间公用的像控点仅在邻航线的主片正面以直径或边长为1cm的相应符号转标点位,并注明点名(或点号)及刺点片号。当借用相邻测区的像控点时,应转刺并整饰,转刺点加注实刺片的图幅编号和像片编号。其他控制像片可只转标不转刺。8.3.4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应在像片反面签名。8.3.5当在数字影像上刺点时,整饰以能判读准确为原则,按8.3.1~8.3.4的规定制作像控点点之记和像控点影像,必要时建立像控点影像库,像控点点之记和像控点影像的要求如下:点者和检查者签名及日期;b)像控点符号宜按8.3.1的规定执行,也可自定义符号;c)点位略图宜采用3种不同放大倍率的影像以像控点为中心裁切制作,表达像控点的概略位置、局部位置、详细位置;d)像控点影像宜采用原始分辨率以像控点为中心裁切512像素×512像素的像素块存储;e)像控点影像库应包括点之记的内容和像控点影像及其他相关信息。9图历簿编制9.1图历簿各项内容的填写应项目齐全、数据准确、字迹清楚、说明简要明确。9.2特殊情况说明应阐述作业过程中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和有待下工序弥补、注意的问题。10质量控制10.1基本要求10.1.1技术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10.1.2每完成一道工序应及时自查,自查比例可根据作业组和作业员的技术水平及具体情况决定。10.1.3在完成自查的基础上分工序、有重点地进行互检,也可分工作阶段进行。互检比例:室内100%检查,野外可根据室内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侧重检查。10.1.4成果的质量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项目委托方的验收。各级检查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省略或代替。10.1.5室内检查可按下列各项进行:a)检查控制像片。检查像控点的布b)检查手簿。检查观测手簿的填写,检查计算手簿的填写和各项计算,检查原始观测数据。c)检查附件。检查各类附件资料和成果表。10.1.6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像控点,在野外施测,检查点位位置精度。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控制成果,实地对照,检查刺点位置、点位略图或点之记。10.2过程质量控制检查像控点的布设点位是否符合技术要求。10.2.2选刺与整饰像控点选刺与整饰的主要检查内容如下:a)检查像控点目标条件、像片条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b)检查像控点判点、刺点、转刺是否准确,整饰是否符合技术要求;c)检查刺点略图与影像、地形是否相符,说明与注记是否完整、准确、清楚。像控点观测的主要检查内容如下:a)检查GPS网布设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自由边覆盖范围、特殊问题处理是否合理;b)检查观测方法、观测条件(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有效观测时间、时段数、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等)是否符合技术要求;c)归心元素、天线高测定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是否准确;d)GPS点水准联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e)检查观测数据、观测记录、野外观测手簿是否齐全,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