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教学设计_第1页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_第2页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_第3页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_第4页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四:教具、学具:课件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六、教学过程:[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预习作业: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问题1。课本P16问题。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观察中的题目。)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两个交点两个相异的实数根b2—4ac0一个交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没有交点没有实数根b2—4ac0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问题: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问题:(1)P97。习题1、2(1)。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活动5]自主小结,深化提高: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设计意图: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活动6]分层作业,发展个性: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2。(备选题)P97习题21。2:5、6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七、教学反思: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3。强化行为反思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4。优化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次函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试一试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二、提出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10-8=2(元),(10-8)×100=200(元)]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10-8-x);(100+100x)]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三、观察;概括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各有1个)(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四、课堂练习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y=5x+1(2)y=4x2-1(3)y=2x3-3x2(4)y=5x4-3x+12.P3练习第1,2题。五、小结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六、作业:二次函数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Ⅰ.情景导入: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0),你会有什么联想?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0)。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1.解方程。2.画出二次函数y=的图像。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Ⅱ.新课讲授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1.二次函数y=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的根有什么关系?2.如果方程(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师:说的很好;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0的根。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x0[11②由在至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x(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范围内,y值有-至,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Ⅲ.练习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板书设计:二次函数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二次函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这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已经有所认识,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学习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这种函数;2.探索这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等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让学生认识二次函数,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让学生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1.1二次函数(6课时)21.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2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21.1二次函数教学时间约为6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此时学生对函数的相关知识已经很陌生,第一课时应对上学段学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做一个回顾,让学生重温学习函数应该从以下四个内容入手:认识函数;研究图像及其性质;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函数与相应方程的关系。再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以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然后根据这种体验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数学思考:1.感悟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2.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1.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2.能够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意识。情感态度:1.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具、学具:教学课件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活动1]温故知新,引出课题。师:对于“函数”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函数吗?生:学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师:那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师:能把学过的函数回忆一下吗?生:可以。一次函数y=kx+b(其中k、b是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y=kx(k是不为0的常数)k反比例函数y=(k是不为0的常数)x师:学习这些函数的时候,大家还记得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探究的吗?生:定义、函数的一般形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等。师:很好,从上面的几种函数来看,每一种函数都有一般的形式.那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究竟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概括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设计意图:由复习回顾旧知识入手,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函数的相关知识,对要探究的新的函数有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由旧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符合认识新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问题1.正方体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形棱长为x,表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关系式为是什么?2.多边形的对角线数d与边数n有什么关系?n边形有___个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这点不相邻的各顶点,可作____条对角线。因此,n边形的对角线总数d=______。3.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这种产品的原产量是20件,一年后的产量是件,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件,即两年后的产量为。4.问题2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判断一下式子中的d是否是n的函数?若是函数,与原来学过的函数相同吗?问题3呢?5.观察上面的三个函数,从解析式看有什么共同点?师生行为:教师在大屏幕上逐一提出问题,问题1、2、3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师生共同订正,问题4、5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得出问题结论。定义:一般地,形如y=ax+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教师重点关注:1.强调几个注意的问题:(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2)a,b,c为常数,且a≠0;(3)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2,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4)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2.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优化思维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为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并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活动3]例题学习内化新知问题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若是,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k(1)y=3(x-1)+1(2)y=x+x(3)s=3-2t(4)y=(x+3)-x(5)y=-x(6)v=10Лr2m7y(m3)x例2,函数(1)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2)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3)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师生行为:教师出示例1,同学们稍加考虑即可获得问题的结论,进而引出例2,例2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再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共同得到正确是结论,并获得解题的经验。教师重点关注:(1)探究中各小组是否积极展开活动;(2)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是否理解透彻,应用是否得当;(3)教师在小组中巡视,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理解,边学边练,为下一个讨论做铺垫;例2中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内化新知、突破难点。整个探究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问题:(1)P80.练习1、222mmy(mm)x(2)若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口答结果,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积累解题经验。设计意图:问题(1)是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问题(2)是让学生对二次函数定义很深层次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八、自主小结,深化提高: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各抒己见,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帮助,让语言表达更准确。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分层作业,发展个性:作业设计:(必做题)1.阅读教材并完成P习题21.1:1、2.902.写好数学日记。2(备选题)1.已知函数y=ax+bx+c(a、b、c是常数),当a___时是二次函数;当a___,b___时是一次函数;当a__,b__,c__时是正比例函数。22.画出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的图象。预习作业:1.看书P80设计意图: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十、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内容不多,但学生对函数的知识已经生疏,接受起来不会很顺利。由此,我的设计是从温故知新开始,通过温故知新,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例题学习、内化新知、练习反馈、巩固新知等几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出新知、内化新知、巩固应用新知的。活动中也注意了学生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次函数教学设计5一、容和容解析(一)容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二)容解析二次函数在一次函数基础上“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函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函数的共同特点,类比一次函数的定义从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与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体函数的共同特点,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也是对具体函数从自变量的“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的条件是确保满足“二次”的要求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能够表示简单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关系,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经历、探索二次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二)目标解析通过建立二次函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自变量相乘导致自变量的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二次函数,感受二次函数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将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数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的条件,完善二次函数的概念学生能够判断二次函数,准确的说出二次函数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二次函数的条件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建立,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借助列表、图象等辅助工具直观地帮助分析问题,或者搭建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建模思想,进一步提升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得出一般形式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成二次函数概念的过程上,不能草草给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就反复辨析练习,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下功夫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观察下列函数:();();()其中一次函数有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图象是:请说出上面一次函数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和增减性师生活动:回忆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并回顾一次函数的研究程序:定义图象和性质应用[设计意图]回忆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它们为解决实际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引出新知,一次函数可以表示某些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问题的变量之间关系都能用一次函数表示吗?观察篮球运动的路线,本章教科书章前图喷泉水的流动弧线,探究这些优美的弧线与什么函数有关呢?阅读引言容,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棱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问题它是函数吗?如果是,你会给它命名吗?师生活动:回忆函数的定义,观察新函数,分析此函数自变量的次数,尝试为新函数命名[设计意图]认识到二次函数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地构建二次函数这一新知识问题这样的函数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设计意图]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扩充新的知识,从一次函数顺利过渡到二次函数(二)合作交流探究概念给出课本问题、问题的两个实际问题,建立函数问题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场次数与球队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每个队要与其他个队各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场,化简得,与的数量关系是将支球队看作是平面的个点(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再将任意两点作为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共有条线段,与的数量关系是问题某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将随计划所定的的值而确定,与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年后的产量为再过一年后的产量为即两年后的产量为,展开整理得,由此,我们可以列出与的数量关系是师生活动: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寻找等量关系,学习建模将列得的函数化简整理[设计意图]在建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对二次式产生的根源将更加明晰问题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吗?师生活动:对照函数的概念判断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对于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是检验函数的唯一标准[设计意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在函数的前提下研究问题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什么函数?共同点:()等式的左边为函数,等式的右边为自变量的二次式;()等式的右边可统一为“”的形式师生活动:观察本课得出的一些函数,思考它们的共性,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尝试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且概括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是自变量,是常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其中是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注意]①函数中,是必要条件,切不可忽视而,的值可以为任何实数②定义是关于的二次整式(切不可把当成二次函数)[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出定义就是对所学一次函数的定义的类比,对比一次函数也容易理解(三)辨析应用,加深理解问题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例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关于的二次函数?如果是二次函数,指出,的值();();();();()答案:()()师生活动:用概念指导辨析,函数()、()、()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争议,()帮助学生明确右边是关于的二次整式,()对条件加深认识;()体会化为一般形式的必要性,对条件加深认识[设计意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辨析,关注二次函数的本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深化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例为何值时,函数是二次函数?答案:师生活动:根据函数概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围[设计意图]字母系数二次函数,通过辨析函数的二次式,抓住二次函数的本质,深化理解(四)巩固概念,学以致用巩固练习:教科书页练习,对练习增加三个问题:()指出是的什么函数;()当矩形绿2地的长和宽各增加5m时,求扩充后的绿地面积;()当扩充后绿地面积是1200m时,问矩形绿地的长和宽各增加了多少米?[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检验二次函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回顾函数值的求法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实现把旧知识主动与新知建构,并理解新旧知识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谈对二次函数概念的认识,为什么要求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六)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复习巩固:第,题五、目标检测设计下列函数是二次函数的有()[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紧扣定义中的两个特征:①;②是整式(二次三项式)如果函数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求的值[设计意图]考查自变量的二次和的条件已知与成正比例,并且当时,求:()函数与的函数关系式;()当时,函数的值;()当时,的值[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函数一般式和函数值的掌握情况二次函数教学设计6设计思路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本节课采用分层教学。既创设舞台让优秀生表演,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目标1.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能依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学习和探究xxxx考点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3.查漏补缺,采用小组学习使复习更有效,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重点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教学过程[活动1]学生分组处理前置性作业教师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分层处理,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活动2]师生共同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自主研究,分组讨论后,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教师重点归纳数学思想。通过对习题的处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函数有关概念及性质的理解,能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小组学习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活动3]习题现中考例1(xxxx,南宁)教师结合教材对比、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题教师归纳: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对于二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关键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把握题型,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解题的突破口。[活动4]例题现中考例2(xxxx,济宁)例3(xxxx,黔东南州)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让学生讨论回答这两道题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概括、归纳出“每每型”二次函数模型的题型特点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活动5]知识提高阶段教师给出一组习题,学生讨论完成。知识再运用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活动6]小结、布置作业问题本节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布置作业把错题整理到作业本上。师生共同小结,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参与小结并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思考的习惯。二次函数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实验研究: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学生学情分析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教法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图像:2.定义域:3.单调性:4.最值:【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自主探究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设计意图】通过探究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函数f(x)=x2-2tx-3,t∈R在x∈[-2,2]上的最小值。【设计意图】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t∈R上的最大值。【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大值.【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四)知识小结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五)结束语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六)课后作业1.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2.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3.求函数f(x)=x2-2x+2在x∈[t,t+1],t∈R的最小值。【设计意图】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二次函数教学设计8一、说课内容: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三、教法学法设计: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y=kx+b,ky=kx,ky=,k0)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二)引入新课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s=0)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y=x(20/2-x)=x(10-x)=-x2+10x(0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解:y=100(1+x)2=100(x2+2x+1)=100x2+200x+100(0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三)讲解新课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5、b和c是否可以为零?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若b=0,则y=ax2+c;若c=0,则y=ax2+bx;若b=c=0,则y=ax2.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1)y=3(x-1)2+1(2)s=3-2t2(3)y=(x+3)2-x2(4)s=10r2(5)y=22+2x(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四)巩固练习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五、评价分析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二次函数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教学目标:1.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3.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答:S=πR2.①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答:S=L(30-L)=30L-L2②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答:二次函数。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三.尝试模仿、巩固提高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1.1.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2.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解:一、列表:x-3-2-1123Y=x2941149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练习:画出函数;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X-3-2-1123Y=0.5X24.520.50.5024.5Y=-X2-9-4-1-1-4-9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三.运用新知、变式探究画出函数y=5x2图象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x-0.5-0.4-0.3-0.2-0.10.10.20.30.40.5Y=5x21.250.80.450.20.050.050.20.450.81.25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注意:1.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2.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3.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四.归纳小结、延续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五.回顾反思、总结收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0一、教材分析1、命题解读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近8年考查7次,以解答题为主,且综合性较强,一般涉及求交点坐标及顶点坐标。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的知识点有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的关系、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增减性、对称轴、顶点坐标及与x轴、y轴的交点。2、教学目标(1)认识二次函数是常见的简单函数之一,也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能正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3)、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3、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二次函数的平移4、教学难点: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二、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激情导课,学生自学自做,教师进行面批,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检测导结反馈。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尽量让学生互相解决,教师起到帮助、组织、合作、协调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实践练题和检测导结,经过严格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学—导—练”三步为主线,以“六环节”为结构,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以问题“引”自学,以自测“显”问题,以优生“带”差生,以点拨“疏”疑点,以训练“巩”新知。三、学法指导由于是复习课,因此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让他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小组交流,直至最后探索出结论。以引导、探究、合作、点拔、评价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1、挑战自我;2、考点清单;3、夯实基础;4、小结感悟;5、目标检测6、拓展延伸7、作业布置。1、挑战自我出示3道有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的中考试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引起有关知识点的回忆。第一题是二次函数对称轴的考查;第二题考察图象的平移;第三题解有关抛物线与系数a、b、c关系的题。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开篇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2、考点清单师生共同回忆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的关系3、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效果:预计学生对这些知识有遗忘,应积极引导回忆问题,达到对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3、夯实基础师生共同探讨四道典型例题,强化知识点的灵活应用。题让学生先想后答,遇到难题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全班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对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有困难,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4、小结感悟:说说你在本节课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及疑惑?(小组交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反思回顾,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相关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5、目标检测: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漏补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五分钟内完成,同时对每道题进行分数量化。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以便学生核对。同组的学生进行作业互相批改。并把结果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掌握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当堂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课下进行适当的辅导。6、拓展延伸: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7、课后作业:《中考指导》62页——64页。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导!五、教学设计反思:1、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课堂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2、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而不是使合作流于形式。要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记作§2.8.1A)第二张:(记作§2.8.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Ⅱ.讲授新课一、例题讲解投影片:(§2.8.1A)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生](1)h与t的关系式为h=-5t2+v0t+h0,其中的v0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h0=0.把v0,h0代入上式即可求出h与t的关系式.(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5t2+v0t+h.中的h为0,求出t即可.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生]解:(1)∵h=-5t2+v0t+h0,当v0=40,h0=0时,h=-5t2+40t.(2)从图象上看可知t=8时,小球落地或者令h=0,得:-5t2+40t=0,即t2-8t=0.∴t(t-8)=0.∴t=0或t=8.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二、议一议投影片:(§2.8.1B)二次函数①y=x2+2x,②y=x2-2x+1,③y=x2-2x+2的图象如下图所示.(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师]还请大家先讨论后解答.[生](1)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根1或一个根1;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3)从观察图象和讨论中可知,二次函数y=x2+2x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坐标分别为(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交点坐标为(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一个根)1;二次函数y=x2-2x+2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棒.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三、想一想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m?你是如何知道的?[师]请大家讨论解决.[生]在式子h=-5t2+v0t+h0中,当h0=0,v0=40m/s,h=60m时,有-5t2+40t=60,t2-8t+12=0,∴t=2或t=6.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都是60m.Ⅲ.课堂练习随堂练习(P67)Ⅳ.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了如下内容:1.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了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Ⅴ.课后作业习题2.9板书设计§2.8.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一、1.例题讲解(投影片§2.8.1A)2.议一议(投影片§2.8.1B)3.想一想二、课堂练习随堂练习三、课时小结四、课后作业备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