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_第1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_第2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_第3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_第4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平均数的概念。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求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平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练习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知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加以引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难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准备:PPT、教具。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师:都说田各庄小学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都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点名回答)师:你们的爱好还真是很广泛啊,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游泳。他非要到这个池塘游泳,你觉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吗?小组之内讨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教师巡视,挑出持不同意见的两个代表到台上)师:这两名同学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大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相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师: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等今天咱们学习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二:学习新知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创办了许多社团,我就是环保社团的一员。我们环保社团利用周末的时间捡了很多废旧瓶子,这张就是四名同学捡瓶子的数量统计图,通过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师:每个小组手中都有这个统计图,小组之内合作研究,动手操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师:我看同学们都有了结果,哪个小组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指名上台)师:就像我们刚才那样,把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回答)我们完整的说一遍,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为当我们遇到的数据又大又多的时候,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平均数吗?小组之内讨论,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列式计算的方法)师:老师问一问,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总数÷份数=平均数)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总数÷份数=平均数”这种方法叫“求和平分”。师:老师问问你们,求出的平均数是13,就真的代表每个人都捡了13个吗?(不是),我们观察一下,捡的最多的是多少个?最少的是多少个?和平均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这四个人当中,真的有人捡到13个吗?(没有),也就是说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师:明白了平均数的范围,在以后计算平均数时,我们可以对平均数进行估计,也可以检验我们算出的平均数是不是合理的。师:我们来看,这是5位同学向灾区捐书的情况,通过这张统计表,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我们猜测一下,平均数可能是几?(指名回答)下面动手计算出平均数?三、知识运用师:除了环保社团,我们看看花样踢毽社团,有什么活动呢?(播放踢毽比赛的视频)师:这是踢毽比赛的成绩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吗?生:不公平,人数不同,不应该比较总数,应该比较平均数。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比较平均数就公平了呢?平均数能代表单个数据吗?(不能)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师:那同学生动手计算出男女两队的平均成绩,判出胜负。师: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场比赛的输赢问题,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情,下面拿出你们的调查表,说说你们都调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们能动手算出调查的平均数吗?请在练习纸上计算出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及计算)师:老师看到其他同学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多多留心观察。四、课堂小结师:今天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五、作业92页做一做第二题六、板书平均数代表总体水平总数÷份数=平均数(14+12+11+15)÷4=13(个)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平均数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2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整理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师。[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初步引出平均数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猜猜看。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指名回答。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移多补少法。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预设: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3、先合再分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答,师演示)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30÷5=6(个)。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女生是5个人)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4、揭示课题。(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6、9、7、6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5、理解平均数的范围。(1)比较。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把这7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7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7个少?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口答。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算平均数。2、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实物投影)3、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吧!4、95页练习九第1题。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四、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五、拓展延伸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吗?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2)比多少?(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预设生(1)通过计算(10+11+16)÷3=12?1(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什么?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略(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师出示例题: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平均数》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